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为什么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日期:2014/12/5 16: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舜王那种对父母的爱慕之情、孝敬之心,跟他小时候没有两样。你看小的时候一、两岁,两、三岁,犯错了,父母打小孩,那个小孩怎么样?抱著父母抱得愈紧,那是天性,父子有亲。而大舜已经成年了,当父母对他不好的时候,他会跑到空地上哭泣,觉得都是我做得不好,那种心情跟婴儿的赤子之心完全一样。所以,大舜帮我们演出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欢喜还是很难接受?假如觉得好像怪怪的,吞不下去,这个时候要冷静,我们的孝心不够。我们再来细细的来理解这句话,每一句经文、每一个道理都有信、解、行、证四个过程。这句话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相不相信它是对的?这个很重要,你不相信就没有办法理解。我们来理解看看。

  父母是不是圣人?不是。有没有可能做错事?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为什么说无不是之父母?这意思就是我们为人子女不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因为父母不是圣人,当看到父母有过失的时候,非常忧虑、紧张,深怕父母会堕落、会做错,所以是那种时时刻刻要导正父母的过失,成全父母、成就父母的心境。当我们能体会到这分心,要做《弟子规》那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会做得非常的自在。「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现在父母跟我们讲话有一点冲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火都快压不住了,能做到号泣随,挞无怨吗?我们能做到或没做到,都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也影响我们的后代。诸位老师,当我们脾气快压不住的时候,后代就开始消失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种气氛?当我们能伏得住,后代的福分就一点一滴在积累,是一体不可分的。当人真正了解,跟父母、跟后代是一体的,他的行为自然就会检点、就会谨慎。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看到闵子骞,他也做到无不是之父母,闵子骞的后代也曾经到过我们中心一起交流。我们看到闵子骞是什么样的心境?他不见父母过失,他时时想著如何让家里更好,后母对他的虐待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刚好有一天他驾著马车,带他的父亲出去,驾著车,因为那天天气太寒冷了,他的后母是用芦花帮他做棉袄,根本不暖,看起来是很蓬但是不保暖。然后又在前面驾车,所以整个冷风飕飕,他就受不了发抖。他的父亲看他穿那么多衣服还发抖,假如让人家看了,说这个母亲没有好好照顾他,虐待了他,你不是让你的后母受到人家的误会?所以父亲就有点生气了,你穿那么多还发抖,就拿著鞭子抽了他一下。结果抽在他的身体上面,把衣服给打破了,这个时候芦花飞出来,父亲在当下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儿子被虐待,赶回家里当场就要把他后母给休了。

  诸位老师们,假如你是闵子骞,您当下的心情如何?长期被后母虐待,我们会不会站在那里说,你也有今天,苍天有眼!我们的心态就已经决定了自己跟后代的未来。你看闵子骞当下那种至孝,感动了天地,感动了多少的人!因为他时时只把父母、把兄弟放在心上,孝悌达到极点了。所以夫子也非常赞叹闵子骞,夫子常常透过学生很好的行为树立榜样。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赞叹闵子骞,说到人们绝对没有办法离间闵子骞的家庭,因为他们孝悌已经做到极点。这段话我们要反过来思考,我们的家庭有没有可能因为谗言,而造成家里面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冲突?会不会?会。那我们就要把孝悌演到极点就不会,所以夫子赞叹没有人能够去离间闵子骞的家庭。我们听到这里会不会觉得那个进谗言的人很可恶?会不会?进谗言是缘,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人家为什么谗言进不了闵子骞的家?为什么进得了我们的家?

  所以任何事情的发生,绝对不要怪别人,真正的原因一定在我们自己身上。人能这样去观照,很多人生的境界能够化险为夷,不然最后一定是不可收拾。情绪用事,互相责怪,天翻地覆。所以有句话提到,「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乘隙而入」。谗言不是自己来的,因为我们亲友之间不够信任,因疑而来;间不自入,离间也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乘著之间有隔阂、有嫌隙了,乘隙而入。真正能时时反思自己,他能化危机为转机。闵子骞看到父亲这么盛怒之下要把后母给赶走,赶快跪下来哀求父亲说,父亲,你不能赶后母走,「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子寒冷;「母去三子单」,母亲去了,连我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你看那一段言语,对他的后母、对他的两个弟弟有多深的感触!一个孩子都能处处为我、为我的孩子著想,我居然还这样对待他!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整个家就变得很和睦,他的家道也到现在也很兴旺。

  所以无不是之父母,因为我们学了,举一要反多少?反一切。天下无不是之兄弟,还有没有?天下无不是之,君臣关系需不需要这样的心态?需要。领导人也不是圣人,他还是会有错误,但是我们把同事、把领导人的错误放在心上,根本就没有办法真诚的交流、真诚的合作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当中,先问自己对不对?别人对不对暂且不要去计较,自己先做对了,但往往我们把意念都放在自己先做好,就能正己化人。可能有人又说了,我到最后我都做得很好了,他还不变怎么办?你看我们都很担心以后。说实在的,当领导他自己都不改过,而你不断提升你的德行,你都是这么尽忠职守,到时候这么好的员工他留不住。

  人真的没有好的福分,不可能会有很好的下属,到时候你就会调到更好的人底下去。调不到很好的人要怎么样?反求诸己。你看《论语》里面有段话提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一个好的领导,君子,很容易跟他合作,但不容易取悦於他,因为他比较不喜欢被谄媚巴结,易事而难说。难悦还得要取悦於领导,这种事情做起来累不累?从大家的反应,我都知道大家过去生都是正直的读书人,都不干这种事情。像我叫我去称赞讲那些不实在的话,我都讲不出来,难怪换那么多老板。后来遇到杨老师正人君子,我们不用花在这些上面,一心一意好好的干活,工作最重要。所以易事,因为他们都是为人民、为大众著想。「说之不以道」,他不会喜悦的,「及其使人也」,他真正要用人的时候,「器之」,他会看你的真正的本事,所以你不用跟他拍马屁。这是君子。小人「难事而易说」,你很难跟他共事,因为他怪东怪西,事情做错了都怪底下的人,很难跟他配合。难事而很容易你给他讲几句好话,他就高兴的半死。「及其使人也」,他用人的时候「求备焉」,都会怪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那我们到底要跟君子还是跟小人?君子。对!所以今天我们在工作当中遇到没有德行的长官,你也不要很难受,你就尽你的本分就对了。你说这样我就不能升官了,那我们还是贪。但这样的人他做不稳的、做不久的。当你老实的在你的本分上,你就有很多的正机会出来,真正遇到好的领导就会重用我们了。所以诸位老师们,要沉得住气,乌云不会常常密布,总有一天会怎么样?乌云还是会散掉的。当我们假如处在社会风气比较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期许自己是扭转这个不好社会风气的一股强的力量。我们看到纵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他们的臣子还是尽忠的在劝诫他们,所以一个人要尽臣道,不管他侍奉哪样的君主,其实还是没有障碍的。这种心境在《孝经》里面提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时时是想著如何让领导、让国家社会更好,是这个心境。

  再来,「天下无不是之朋友」,还有没有?《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所有事物要有很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真诚。当我们见人过失放在心上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有真诚?就不容易,所以无不是之朋友。还有没有?夫妻,夫妻为什么每次都是敬陪末座,值得我们思考。大家要了解修行的道路当中,要从最难的地方克下去,不然叫玩弄圣教、消遣圣教。有没有道理?你看你们都不敢承认了!我们以前听师公讲不要玩弄佛法、不要消遣佛法,怎么才能不玩弄、不消遣?从自己最难的地方下手,这才是真正不玩弄。现在内心里面想,我们最难面对的是哪个人?一看到他脾气就压不住,从他开始,我们用真诚感动他,好不好?还是不要强人所难,还是水到渠成好了。

  刚刚有听到有老师说夫君,我们看「医道」,有没有看到他太太怎么称呼他?夫君。这两个字喊下去先生都茫酥酥,有没有?所以言语很重要,言语是表达内心的那种诚意,还有那种尊重,所以这个很关键。请问我们都怎么称呼先生、太太?还在别人面前说,「我们家那个老头、我们家那个老太婆」,这样的称呼传出去之后,对方好不好受?不好受。人往往在言语当中,内心、情绪都有障碍,比方「你爸、你妈」,听起来舒不舒服?很不舒服。夫妻是一体,这样的称呼假如被公公婆婆听到了好不好受?很不好受。在东北都说咱爸,咱就是咱们。咱爸、咱妈,那个听了多舒服。媳妇叫著婆婆,妈、爸,叫久了就很亲了。这个我很有经验,我是说我叫我姊:姊!「好啦!好啦!」什么事都帮我办了。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称呼。

  现在要找到十几岁、二十几岁兄弟姊妹很和乐的家庭容不容易?你看他们都怎么称呼彼此?喂!直呼他的名字。我们自己叫自己的姊姊,你姊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姊姊的名字念一遍,起鸡皮疙瘩,不舒服,觉得对姊姊不恭敬。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人家问我们父母、问我们长辈的名字,念出来都觉得不够尊重。所以这个称呼,像杨老师他们夫妻,称呼对方的父母都是称爸、妈,称呼自己的父母说我爸、我妈,这样就比较容易分辨清楚。但是称呼对方的父母都一定是称呼爸、妈妈。供大家参考。

  还有没有?「天下无不是之子女」。对,我们不忘初心,当初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那种至诚的爱心希望他好,纵使他现在的行为有些偏颇,我们还是不忘那颗初心。子女,还有所有我们生命当中的亲朋好友,我们都应该用这种心境去面对他们。在整个历史当中,我们深入去研究、体会,真正有这个心境的家族,他的后代都很兴旺。在明朝有个读书人叫做吴子恬,他的太太孙氏,姓孙。他的后母,他的母亲比较早逝,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了一个弟弟。后母都虐待他,他心里很难受,我都已经娶太太了,还这么不尊重我。所以吴子恬就很想去找后母理论一番。要不要去?不要。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里是包容、付出的地方,所以他的太太阻止他,不可以这个样子。「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伦常之间只要冲突、不和谐了,伦常乖舛,这个家庭可能很危险了,立见消亡。所以,「妻贤夫祸少」,一个妻子很贤德,男人不可能说一生当中很多事都看得很清楚,都没有判断错,这时候妻子贤德就能够逢凶化吉,阻止他这么做。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欲知后事如何?对不起,时间都掌控不好,又要硬拗,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谈这个,能让我们对这一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很深的感悟的故事。

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7/7/10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237-000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家庭       父母)(五明学佛网:家庭       父母)  

 惟觉法师: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自序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密教与家庭生活 

 于凌波居士: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