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日期:2014/12/27 1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这句话意思是讲处世必须要慎言,不可多说话,因为话说多了很容易就会失言,说错话就很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灾祸。《弟子规》上面也讲,“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是教导我们言语要谨慎。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把言语放在德行之后,可见得它的重要性很大。实在讲,人的言语也是体现人的德行,所谓“言为心声”,你有什么样的心地,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语。即使是很会讲话,讲的言语很好听,可是欺骗人也不能够长久,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从事上讲,这句话教我们慎言。曾国藩先生教导子弟说,“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这是教我们看人,看人当然要看他的德行,看他的为人。曾国藩教导我们看人要看人的操守,看人的节气,要有节气而不能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傲慢自大,刚愎自用,不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另外要多条理、少大言,这个大言就是很多的绮语,花言巧语,或者是大话,夸大其词。夫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很会说话,他的容貌举止看起来好像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踏实的心地,就是没有操守,这个人只务在颜色上做表面功夫,所以很少有真正的仁心的。所以满口大道理,往往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不一定是亲身证得这些道理,都是道听涂说的。

  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王献之,他的父亲王羲之,父子俩都是伟大的书法家,历史上称为二王。有一次王献之跟他两个哥哥去拜见谢安先生,在会谈的时候,他两位哥哥多半谈些俗事,只有王献之略略的在礼貌上问一些寒暖,他并没有多说话。后来三兄弟走了以后,有人就问谢安,这三兄弟谁的德行最好?谢安说,最小的那个最好,也就是说王献之德行最好,他讲,吉人的话少。所以“戒多言”可以提升我们的德行,当然也能够保全我们的福报,往往人因一言而丧身,甚至因一言而败国。

  孔老夫子教导子弟,这个言语是非常重要,《论语》里面就有很多的篇章是讲言语的学问。像《论语》当中有一句话说,“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是讲,说话要懂得抓住契机,既要契理也要契机,要讲正确的话,同时也要看时机说话。“可与言”,也就是说可以跟他谈论道德学问,讲这些话,而不跟他谈论,那么就等于错过了一个在德学上与人相互切磋的机会。譬如说见到一位好学的人,他向你请教问题,本来你可以多教导他,可是没有说得很充分,这就属于失人,对不起人了。反过来,“不可与言而与之言”,不应该说的,不应该跟他谈论的这些事情。譬如说他对于道德学问并不大感兴趣,根本没有那种好学的心,你跟他讲,讲了半天,他是左耳入右耳出,那是浪费言语,叫失言了。那浪费言语倒是次要的,关键是他对于圣贤学问反而起了轻蔑之心,不以为然,那是他自己有了过失,我们也有过失。所以“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他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失人和失言都是不明智,所以夫子这里对于言语的学问要求很高。说到底,还是一个智慧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那要凭智慧。智慧哪来?心地清净就有智慧了。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多半是因为有私情,私是自私自利,情就是感情用事。《大学》里面讲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让我们心正,要放下私情。

  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失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记载,唐朝开国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这是在历史上一个很少有的英明皇帝,他执政期间是贞观之治。可是他也有不明智的时候,在立太子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有失言的行为了。他本来立的太子叫李承干,后来因为犯罪被废黜了。唐太宗虽然过去立李承干做太子,可是自己对于自己的第四子魏王李泰非常宠爱。因为李泰自幼就是天性聪慧,而且也相当有文学修养,多才多艺,深得唐太宗的欢心,因此自己已经滋生了要改立李泰为太子的心。后来太子因为企图谋反被废黜了,所以唐太宗就当面应允了、许诺了,要立李泰为太子。他第二天告诉大臣们,说昨天有青雀,青色的麻雀飞到我的怀里,魏王就跑来跟我说,我今天才能够当陛下的太子,这是我重生的日子,这个李泰就很会说话。然后这魏王就说了,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将来去世的时候,我会为您,为父王把我的这个儿子杀掉,这样能够把我的王位传给晋王。晋王是唐太宗第九子李治,他后来当了皇帝,就是唐高宗。唐太宗就对大臣们说,父子的感情是出于天性,我看到魏王有这么样的心,心里非常疼爱他,所以已经允诺要立他做太子。

  结果太宗的一个大臣叫褚遂良,也是一位名臣,他马上就说,这是陛下你失言了。你仔细想一想,魏王现在跟太子争夺王位,争得是不择手段。他对你宣誓说,等你去世了之后,他继位当皇帝了要把自己的爱子杀掉,把好不容易才抢来的王位要传给自己的弟弟晋王,这有可能吗?他又说了,从前陛下你立了李承干做太子,可是又宠爱魏王超过了太子,这种嫡庶不分,导致魏王跟太子争宠,所以才逼得太子要谋反,他们抢夺这个太子位,这种教训足以当我们的鉴戒。很难得,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受谏的人,他听了大臣的这番话之后,就觉悟了。他说对,如果要是立了李泰做太子,这不就是向天下人显示太子的位置可以用诡计来求得的吗?如果他做了皇帝了,那他的兄弟李承干(这过去的太子)和李治都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所以想想,干脆就两个都不要立,立李治做太子,这样既能够使得兄弟两全,也能够使大唐江山得到平安。所以后来唐太宗就忍痛割爱,没有立李泰做太子,而改立李治做太子,李治后来就是继位之后的唐高宗。像唐太宗这样的英明皇帝,由于对自己的儿子特别宠爱,所以也会讲出那种不该讲的话,随便的允诺,差一点就酿成宫廷的内乱。所以《弟子规》上讲,“苟轻诺,进退错”,这个讲话,特别是承诺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就承诺,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

  《论语》里面鲁定公曾经向孔子请教,“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有没有一言可以兴邦的?“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孔子也很客观,说一言兴邦大概还不能够说得这么绝对,可是也都差不多了,“其几也”就是也几近了,接近。他说,“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孔子这里举了个比喻,他说如果人要说,“人之言曰”,如果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做国君很难,做大臣也不容易,为什么难?因为国君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就导致全国人民民不聊生。所以这里讲到的,如果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了,知道国君做起来不容易,这一句话不就是可以兴邦了吗?当然孔子是藉这个机会来教育鲁定公。

  鲁定公又问了,“曰,一言而丧邦,有诸”,有没有一言可以丧邦?“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这个话也不能讲绝对,但是也是可以接近了。“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果有人说,我当国君唯一的乐趣就是我说的话别人不敢违背,“莫予违”就是不敢违背我,这是我做国君的乐趣。说“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果这个国君他说的话是善的、正确的,当然这是好的,大家不敢违背他,这是好事情。“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如果这个国君说的话不善,他的命令不善,他的国策不善,而大家又不敢去违抗,不敢去劝谏,那你想想这个国家不就是很快会亡国吗?因此那句说,我说的话没人敢违背这是国君的乐趣,这句话不也就接近一言而丧邦了吗?所以确实是,愈在高位的人,影响力愈大的人,他的一句话产生的效应会很大的。所以这个话在出口之前,必须要再三的审思,宁愿少说,不可以多说而失言。所以孔子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做事情要敏捷,可是言语要谨慎,也就是说要多做少说。实际上敏于事和慎于言它不能够分开,不是说两桩事情,其实是一桩事情。一个人真有智慧真有德行,他就自然能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个人是君子,所以言为心声。当然行也是心声,言行都是自己内心德行的一个表现。

  因此“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这句是教诲我们,从心上来讲,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诚是真诚,敬是恭敬,内心有真诚,外面言行都表现得有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自己能够谦卑,必定能够跟人和谐相处,这是仁德。有这种诚敬谦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够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用人教,不用刻意,他言语自然就会谨慎,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从事上来教我们存养仁心。

  《论语》里面曾经有一段是“司马牛问仁”,司马牛是宋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兄长叫司马桓魋,这个人不仁,为什么?他想谋反,想把国君(当时是宋景公)谋害了,自己可以当王。司马牛他跟他的哥哥相反,他是一个很有仁德的人,他不愿意参与到他哥哥谋反的这个计划当中。因为弑君篡位这个是天下人皆得以诛之,会招来灭族之祸。所以当时司马牛也非常的忧虑,忧国忧兄,他是进退两难。这个时候更需要慎言,说话稍不谨慎,可能会有难以挽回的过失。所以当司马牛向夫子请教什么是仁,仁德的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这个訒就是说话很谨慎,它有忍的意思,言字边一个刀刃的刃,就是忍住自己的言语。司马牛听到夫子讲这个话,觉得好像讲得太浅了,他问的是仁,为什么孔子只是说讲话要谨慎,难道这就是仁?所以他说,“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难道这就是仁吗?“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孔老夫子是善于因材施教,他的教诲契理契机。对待司马牛,他为他设身处地给他教诲,因为司马牛这个人他比较浮躁,比较喜欢说话,所以孔子告诫他一定要慎言。当然慎言本身也是仁的一个表现,这也是仁之方,一个为仁的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下手处。

  所以你看,一部《论语》里面,不同的弟子来问仁,夫子答的都不一样,是不是仁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其实要得到仁了,夫子所说的他都能做到。这里司马牛问仁,孔子教他要忍言,要谨慎,慎于言,这也是仁的一种表现。那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教颜回敏于事,在事上真干。颜回讲的“请事斯语矣”,我要好好的力行夫子的教诲。这敏于事也是仁,慎于言也是仁,不同的角度来说。所以“其言也訒”全是从仁这一字而来,只是司马牛把它解浅了,当做很容易了。所以夫子后面说,“为之难”,这件事情不是容易事,是很难的事情。讲难也是对司马牛,因为司马牛当时起了以为它很容易的这种心,轻慢的心。所以夫子应病与药,他轻视,我就跟他讲难,如果有人是以为这个很难,夫子就告诉他很容易。这是什么?善于教化,让人有下手之处。可见得,说话谨慎完全是跟人的仁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仁德之人,他一定先慎于言。我们怎么样去行仁、修仁?那就是戒多言,这也是一个下手方便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处世       言语)(五明学佛网:处世       言语)  

 为人处世之道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荆三隆教授:慧能处世思想探究 

 荆三隆教授:佛教的处世观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言语之表达 

 悟妙法师:静默无言 处世泰然 

 蔡礼旭老师:言语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言语的态度 

 陈大惠居士:我们所有的行为、言语、念头,都是能量 

 济群法师:处世间,如虚空 

 宽运法师:识自心众生 见自心佛性──以佛心处世为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B 第457经(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