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什么是“太上感应”?


   日期:2015/1/15 14: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题目“太上感应篇”的意思。实际上,“太上感应篇”这个题目,有外内两层含义。

先说这个题目的外义。“太上”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尊称,“感应”是指人的思想——无论有无言语和行为与之配合,都具有招感未来痛苦与快乐的作用,“篇”就是“文章”的意思。因此,“太上感应篇”的外义就是“老子向人们阐述哪些身口意会招感痛苦、哪些身口意会招感快乐的文章”。

再说这个题目的内义。“太上”中的“太”是“最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得能够包容一切万法”;“上”就是“在一切万法之上”的意思。

什么东西“大得包容一切万法并在一切万法之上”呢?这个东西就是道家所谓的“道”。什么是道呢?《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真实的存在是没有任何形状与颜色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道不是言语与思维的对境,无形无相,无色无味。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眼不能见,所以微细;耳不能闻,所以稀薄;手不能抓,所以无形;用眼耳手这三者根本无法探究“道”是怎么回事;在上方也没有变得明亮,在下方也没有变得黑暗,到处都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又与万物同体,故没有任何形状;也不是任何物体,所以也称为“惚恍”;既不能看到它的开始,也不能看到它的尽头,执受这个恒古长存的道,就能驾驭当下的万法,也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所以道是万法的源头。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心与之相应就可以驾驭它,但却没有任何痕迹;深远啊,好像是万物的源头,在道中,万法的形状、纷繁、明暗、质地,都化为乌有;皎洁啊,道若有若无。我不知它从何而来,好像没有开始。

道家所说的这个“道”,其实也就是佛教常说的真心、如来藏、空性、心性、法界等。《肇论》中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意识是说,天地万法之中,有一个宝贝,虽然与万法一体,但不为人所知。《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又说:“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起信论》中说:“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知讷禅师《真心直说》中说:“《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而在禅宗里面,“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xū)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

什么是“感应”呢?“感应”是太上,也即是心性,所具备的功用。感,是指它能没有任何差错地感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是指它感知后能回应人的思想,将人们思想的内容呈现在其面前。譬如,一个人心中想的全是极乐世界的场景,心性就会感知到,并且会将极乐世界呈现在他面前;如果心中想的是天堂的场景,心性也会感知到,也会将天堂呈现在他面前;如果心中想的是三恶道的场景,心性也会感知到,最终将三恶道的场景呈现在他面前。如《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里,“天网”指的就是太上心性,“恢恢”是说心性遍满虚空,到处都是,“疏”是指心性不为肉眼所见,“不漏”是指不会遗漏掉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它会感知到我们的所有所思所想,并会将所思所想呈现在我们面前。憨山大师《参禅法要》中说:“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净水如意宝讲记》中说:“一、没有如来藏单有发愿能不能实现?答:实际上,没有如来藏的话,就算发百千万亿条愿,也一条实现不了,没有本具的自性功德,单凭发愿怎么能实现?就像对着石头再怎么发愿,也不可能让它流现无量色身、无量净土庄严。二、只有如来藏没有发愿能不能流现?这也不可能,比如六道众生都本具如来藏,但没有发起建立净土、普度众生的大愿,也只是随染缘变现秽土,轮转六道。……所以,流现色身、眷属、刹土的关键因就是两个:一是如来藏,二是发愿。前者是根本,后者是俱有缘。”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向如来藏输送什么,如来藏都能感知到并能做出回应;心向如来藏输送净土,如来藏就会呈现清净的净土;心向如来藏输送六道轮回,如来藏就会呈现杂染的六道轮回。

实际上,道家教法的精髓就是“道德”二字,其中“道”就是这里所说的太上,而“德”就是这里所说的“感应”。“道德”二字的含义用佛教二转法轮的词汇来说,“道”对应着空性,“德”对应着因果,或者“道”对应胜义谛,“德”对应世俗谛。用三转法轮的词汇来说,“道”对应着如来藏,“德”对应着如来藏可以随众生心变现世间万象的德用,心相是怎样的,变现出来的外境就是怎样的。用禅宗的词汇来说,“道”对应“心性”,“德”对应“心”。

所以,“太上感应篇”的内义应该理解为“阐述心性随人的善恶念而呈现祸福的文章”。

不少人都看过阿拉伯的神话故事《阿拉丁神灯》,故事中说神灯可以满足人的愿望,只要你向它祈祷。大多数人在看这则故事的时候,都觉得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根本不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这样一盏神灯。实际上,现实世界每个众生都真的背负着这样一盏永远都无法丢弃的“神灯”,它有求必应,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不过它不是以神灯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而是以无形无相的方式遍满宇宙一切处。任何人向他祈祷,都可以满愿。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盏心性“神灯”的存在;而且更不知道,无论我们心中起什么样的念头,即便是那些招致痛苦的念头,也会被这盏“神灯”感知到,并且没有任何偏差地将这些念头的内容呈现出来。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误用了这盏神灯。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好好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盏心性的“神灯”。应该说,《太上感应篇》就是这盏心性“神灯”的使用说明书。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