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震古烁今的十六个字


   日期:2015/1/16 1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太上感应篇》共分五章:总纲章第一、神罚章第二、举善章第三、举恶章第四、劝诫章第五。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章“总纲章”,原文如下: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总纲章中的核心内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这十六个字组成的这段话却是震古烁今的名句,意义极其深远,所以我们应当仔细观察与思维这段话的深意。如果对其作字面上的翻译,意思是这样的:

太上教诫人们说:“祸福在外境上并无发源地,也就是说,一个人所遭遇的祸福并非从外境上的某个发源地来到这个人面前,而惟一是由这个人的起心动念所招引来的;善的起心动念招引幸福,恶的起心动念招引灾祸,这个规律就像‘物体有什么样的形状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子跟随’一样精准,不会有半点差错。”

古文的特点是比较凝练,如果心粗就会遗漏掉很多重要信息,所以需要细细思维与琢磨。正如古人所云,对圣贤的教言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果我们仔细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段话实际上有四个句子:一、祸福无门——祸福不是从外境上的某个地方降临到一个人身上的;二、惟人自召——一个人所遭遇的祸福,惟一是由这个人的心念所招引的;三、善恶之报——一个人的幸福是由这个人的善念所招引来的,而灾祸则是由其恶念所招引来的;四、如影随形——“善念招引幸福,恶念招引灾祸”的规律千真万确、丝毫不爽,就像有什么样的形状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子一样精准。

实际上,这四句话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凡夫对其要么是闻所未闻、一无所知,要么是心中执持相反的谬见,要么是疑心重重、犹豫不决。而对真理的未知、谬知与怀疑,实际上都是愚昧,需要通过再三观察加以遣除。

先观察第一句话:祸福无门——祸福不是从外境上的某个地方降临到一个人身上的。

这里,“门”是“出入处”的意思,“祸福无门”是指祸福在外境上没有来处,也就是说,一个人所遭受的祸福并不是从外境上的某个发源地来到这个人面前的。太上为什么首先教诫“祸福无门”的道理呢?这是因为:

一、祸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痛苦与快乐,凡夫没有一个不是趋乐避苦的,他们甚至在梦中都渴求着安乐,不希望得到痛苦。换句话说,只要是一颗心灵,就必然是趋乐避苦的,这个规律就如同“只要是火就必然是热的,只要是水就必然是潮湿的”一样。既然趋乐避苦是世人最刻骨铭心的追求,所以圣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诫离苦得乐之道,告知苦乐的真正来处。在告知真正来处之前,先破除关于苦乐来处的谬见非常重要。

二、凡夫普遍都存在着愚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执持着一个谬见,认为祸福是从外境上的某个地方发起并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例如,有些外道认为自己所遭遇的灾难和幸福是大自在天或者某个神灵所给予的;有些人认为自己所遭遇的痛苦和幸福是外境的某个人给予的;有些人认为自己所遭遇的痛苦与快乐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大自然或者外境上的石头等无情物所给予的;还有人认为苦乐是偶然的,没有任何理由;特别,在当今时代,很多人认为快乐发端于外在的金钱、权利或美色等……,如此种种,都是谬见。这些谬见直接障碍着人们从真因求取安乐、遣除痛苦。比如,一个人想得到鱼却到树上去寻找,想到南方去却向北方行走,这样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就会偏离目标越来越遥远;同样,如果一个人想离苦得乐,但却到外境上去寻找其源头,这样离苦得乐的目标就会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有人不禁问:祸福的发源地既然不是外境,那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第二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惟人自召——一个人所遭遇的祸福,惟一是由这个人的心念所招引来的。

一个人所遭遇的祸福,其发源地虽然不是外境,但也不是无因而生,惟一只能从其正因而生,这个正因就是这个人的心念。人的心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外在语言和行为配合的心念,一类是有外在言语与行为配合的心念。这两类心念无论哪一种,都是祸福的真正发起者。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两句话,前者是否定祸福之因在外境之上,后者是肯定祸福之因惟一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一破一立”,对世人不啻是当头一棒,可以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因为绝大多数世人的内心都执持着与其完全相反的观点——痛苦与快乐是从外境来到自己身上的,与自己的起心动念没有多大关系。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祸福的源头到底是在外境之上还是在起心动念之上”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能否获得幸福与安乐的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错了,那么离苦得乐的追求就永远没有实现的时候,因为依靠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观点去行事,最后只能是失败。

思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两句话时,不可将自心丢在一边,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对这个问题,我自己内心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还是认为祸福的源头在外境之上呢?亦或,虽然认为祸福的源头是自心,但仍将信将疑呢?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八个字的义理还没有深入自心成为信念时,我们都应当坐立不安,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如何离苦得乐仍处在愚昧的状态,既然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离苦得乐的行为最终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接下来观察第三句话:善恶之报——祸福实际上分别是善念和恶念的报应。

“(祸福是)善恶之报”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祸福是)惟人自召”的进一步阐发。人的起心动念是如何招引祸福的呢?这里说,祸是由恶念招引来的,而福是由善念招引来的。

就像男女是对人的性别的分类一样,而善恶是从招引祸福的角度对念头的一种分类。那些能招引自他现在和未来幸福的念头就称为善,相反,那些能招引自他现在与未来灾祸的念头就称为恶。所以,对一个人来说,明白了祸福是由自心的起心动念所招感的道理之后,就应当学习辨别哪些是能够招引幸福的善念,哪些是能够招引痛苦的恶念。就像农民要收获豆子,就必须具备将豆种与瓜种区分开来的能力,因为播下种豆就只能得到豆子,播下瓜种就只能得到瓜。《感应篇》之所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地指陈善恶,也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第四句话“如影随形”是对“(祸福是)善恶之报”的印定,意思是说,“善念招引幸福,恶念招引灾祸”的规律就像“什么样的形状就会跟随什么样的影子”一样准确,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善根微劣的凡夫听闻“祸福是善恶之报”的见解之后,往往会狐疑不信,所以太上用“如影随形”这句话对“(祸福是)善恶之报”的判断进行肯定与印可。

明白这十六个字组成的这四句话的字面意思及其逻辑关联之后,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这四句话进行稍微广泛一点的阐发。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祸福)(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祸福)  

 传喜法师:祸福皆是自己造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邪YIN对家庭幸福的破坏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如何从外相上推测未来吉凶祸福的征兆? 

 吉凶祸福,都是自己“修”来的 

 蔡礼旭: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 

 祸福有源 

 净土法门法师:问:鬼神是不是有权将祸福降临于人? 

 净土法门法师:灵性主宰你一生的祸福 

 不断除邪YIN,势必影响你一生的荣枯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