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立命深义


   日期:2015/1/22 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说:“既然降临在面前的不如意或灾难是我过去的念头招引来的,那么,假如不如意之事来临的时候,我就只有生活在痛苦之中了?”说这句话的人只明白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话的“异熟义”,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当下义”,或者说“立命义”。

什么是“异熟义”呢?所谓“异熟”,就是人心中的念头,在“异时、异处”以“异形”而成熟为现实。异时,是指将来某一个时候——快则今世,慢则来世乃至多世;异处,是指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是今世生活的处所,也可能是来世投生的地方;异形,是指种子般的“念头”与果实般的“身心外境”两者形式不同——一者只是心中的妄念,一者却是显现在心前实实在在的事物。“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异熟义,是指过去、现在或未来某个时候,我们所遭遇的祸福,都是这个祸福出现以前自己心中的念头“长成”的。

例如,我们在某个时候眼睛看到的外境上的美丽的鲜花、高大庄严的房屋、善良温和的人等等,耳朵听到的他人的鼓励与赞美、美妙的音乐等等,鼻子嗅到的令人悦意的香气,舌头尝到的所有可口的饮食,身体所接触到的舒适的衣服、柔软的被子、温度适宜的水等等,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善念所感召的。如果过去自己的内心没有生起过善念,这些令人悦意的外境根本不会被见闻觉知到,就像仓库里没有粮食,就根本无法从中取出粮食一样。

同样,看到外境上令人呕吐的粪便、破烂不堪的房屋、行凶作恶的人等,耳朵听到的他人的讽刺、呵斥、谩骂等不悦意声,乃至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受到的所有使人不悦意的对境,都是自己过去的恶念所招感。如果自己过去内心没有生起过恶念,这些令人痛苦的外境也根本不可能显现在面前,就像如果电脑硬盘上没有某张图片的文件,这张图片就根本不会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一样。

什么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当下义,或者说立命义呢?虽然出现在外境上的人、物、事决定于过去的起心动念,无可逆转,但自己当下内在的祸福——也即内心所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并不决定于外境,而是由当下的起心动念来决定。

在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作异熟义解释时,其中的“祸福”是指心的对境的如意与不如意,或者说善妙与恶劣,“门”是指外境上的某个人或事物,“惟人自召”是指过去的念头所招引;而作当下义解释时,其中的“祸福”专指内心的痛苦与快乐,“门”则泛指外境,“惟人自召”则是指当下的念头所招引。

例如,面对外境上的一朵花,虽是过去的善念所感召,现前自己内心如何去感受,却取决于当下的起心动念。如果生起感恩与喜悦之念,并上供下施,内心就会感到快乐,也即获福;但是如果生起厌恶、嫉妒、嗔恨等恶心,内心就会感到痛苦,也即得祸。

又如,别人的诽谤,虽是过去的恶念所感召,现前自心如何体验别人的诽谤,却取决于当下自己内心的心念。如果生起“别人在帮助我”的思想,内心就会喜悦,并会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内心得到提升;但如果生起“他在与我作对”的想法,内心就会怨恨与痛苦,这样不但自己内心得不到进步,而且还会引发与他人的争斗。

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当下义可以解释成:内心的痛苦与快乐,不是从外境来到自己心中的,而是从自己看待外境的想法与态度来到自己心中的。

对外境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我们内心“当下的思想”与“当下的人生体验”这两者之间没有时间的间隔,没有处所的迁移,也没有形式上的差异,也即两者既不是“异时、异处”,也不是“异形”,在当下一味一体,因此将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这种解释被称为“当下义”。

因为当下的念头,具备“再造当下生命体验并塑造未来”的能力,可以将自己当下的苦乐感受与未来的人生遭遇,从过去的念头所定义的外境中挣脱出来,所以将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这种解释也称为“立命义”。“立命”就是重新定义、创立自己的生命体验。

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当下义,或者说立命义,反复进行思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教诫我们要时时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对于富贵成功者来说,可以警示他们不要因为外境的善妙而傲慢,因为,外境虽然善妙,但如果内心的起心动念不善妙,自己当下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于贫贱失败者来说,可以教导他们不要因为外境的恶劣而气馁,因为,外境虽然恶劣,但如果内心的起心动念不恶劣,自己当下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成功者;对于平凡者来说,可以提醒他们,生命的体验是否平凡或精彩,并不决定于外境,而是决定于自心看待外境的态度与思想。

凡夫人都以为,只要有了外在的金钱、财富、美食、眷属等,人生就获得了成功,这其实是非常肤浅的观点,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在与外境共处并受用外境的。如果思想与心态错了,即便外境很善妙,内心也体验不到安乐;如果思想与心态对了,即便外境不是很善妙,内心也能得到安乐。所以,拥有美妙的外境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自心面对当下的外境生起了正确的思想与心态,这些正确的思想与心态,不仅可以使自己当下安乐,而且还可以使自己未来也安乐。

人们都以为“吃进腹中的食物就是为我所用的食物了”,这其实是一种谬见。山珍海味,即便吃进腹中,如果肠胃不能吸收,也不能为我所用,只是从腹中过一下而已,甚至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粗茶淡饭,即便吃的时候味道不是很好,如果能被肠胃吸收,也会成为身体的营养。同样的道理,一种美妙的外境显现在面前,只有思想与心态对了,心才能真正享用到;如果思想与心态错误,心就享用不到,甚至会受折磨;一种看似粗劣的外境,只要思想与心态对了,心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

《太甲》中说:“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这里,“天作孽”是指因过去的起心动念不善巧而招感了现在的不悦意的外境;“犹可活”的意思是,如果面对不悦意的外境能防护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则这些不悦意的外境未必能伤害到自己的内心;“人作孽,不可活”的意思是,如果面对不悦意的外境而生起了错误的起心动念,则外境对自心的伤害就无可挽回了。例如,由于过去起了恶念而诽谤他人,以致招感了现在有人诽谤自己,这是“天作孽”;但如果自己坦然面对,并为过去的无知而深生忏悔,则这些诽谤之语虽然出现在了面前,但并不会对自心造成本质性的伤害,这叫“犹可违”;但是,如果自心认为自己很无辜,对诽谤之人怨恨不已,伤心难过,那么这就是“自作孽”,此时内心真的就受到伤害了,这叫“不可活”。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义理极其深奥,我们要对其“异熟义”与“当下立命义”这两层义理反复认真地进行观察与思惟。面对不如意的逆境,理解了“异熟义”,就不会怨天尤人,将过失推诿在他人头上;理解了“当下立命义”,就不会自觉矮人一等,颓废沮丧,自暴自弃,而会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重新再来。面对如意的顺境,理解了“当下立命义”,就不会心生傲慢,趾高气昂,不可一世,让自心步入邪道;理解了“异熟义”,就会面向未来,再接再厉,时时审视与调整内心,让当下的起心动念止于至善,再创更美好的未来。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祸福无门)(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祸福无门)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邪YIN对家庭幸福的破坏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央视:不可思议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要懂得这个世界上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蔡礼旭:《太上感应篇图说》09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宏圆法师: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宏圆法师:祸福无门,唯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