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持德不如无德


   日期:2015/2/1 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中观见与道德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什么意思呢?

  “持”字是关键,王弼注为“不失德”,盈是满。既能持盈而又保泰,这当然是世人理想的“兼得”境界。但老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既不失德而又盈满,则必将有倾倒之危。与其承担将要倾倒的危机,还不如无德无功。

  因为这一道理的存在,古人常设水漏,一直倾注,未满不盈,一满就掀翻。这个做法,暗符周易“满而溋、周而复始”的理念。曾国藩老年时看重此理,将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并写《求阙斋记》一文述其所思。(《求阙斋记》正文曰:国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刚侵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自然之理也。

  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是故体安车驾,则金舆鏓衡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文章不足于服。由是八音繁会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穷巷瓮牖之夫,骤膺金紫,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

  旁观者以为固然,不足訾议。故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彼为象箸,必为玉杯。积渐之势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

  夫名者,先王所以驱一世于轨物也。中人以下,蹈其不实,于是爵禄以显驭之,名以阴驱之,使之践其迹,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而浅者哗然惊之,不亦悲乎?

  国藩不肖,备员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余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强安顺。孟子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抑又过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不协于极,不罹于咎,女则锡之福。”

  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阙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

  他认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为防盈戒满,“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其留阙陷”。盈极则损,也反求其阙。他强调两点:不求完美(事事求完美,心全在物上,何时归心?)、注重自律(廉、慎、勤、谦)。

  《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王弼认为:“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他们都反复论证,并强烈地认为:持德不如无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经       无德)(五明学佛网:道德经       无德)  

 海空法师:道与德的关系——有道无德其运不昌 

 仁焕法师:反省自己是否无德无能 

 觉明法师:浅释老子《道德经》的三句话 

 吉凶祸福与人的德紧密相连,有德是为福,无德即为祸 

 蔡礼旭: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有德无才会用才, 

 人的吉凶祸福与德紧密相连,有德为福,无德为祸 

 跟《金刚经》学心态,跟《易经》学生存,跟《道德经》学生活 

 《道德经》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 

 印祖故事:途经太原观灾象,无德怎堪学射潮(13) 

 跟《金刚经》学心态,跟《易经》学生存,跟《道德经》学生活 

 《道德经》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