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藏学法师:九华山中的寂静


   日期:2015/4/27 6: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多年来,每当我走出寺门,迎面而来的全是山的沉寂与空漫,空山给了我孤独的个性,让我凄清,让我超然。我不大习惯在闹市中行走,在闹市里我失去了那份空灵……

  出世的心应见性于寂寞之中,不习惯热闹的出家人并非清高;甘于寂静,是我们份内的行持。我写这篇文章,避开了热闹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深意,我只想写点儿自己熟悉的寂静与寂静中我熟悉的人。

  定心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山里已有了现代化的气息,竹篁里不时传来汽车的轰鸣声,使本来空寂的山林涌出几分燥动,几分尴尬。车轮在盘山公路上绕行,将那条登山的古道辗得零零碎碎的,也辗碎了行者的心。

  我初上九华山时,因大雪封山,车辆上不了山,我独个儿踏着前人的足迹,沿着古道攀缘而上——经二圣殿,过一天门,到甘露寺(甘露寺位于九华山北麓的半山腰上,是九华山佛学院的所在地)。古道两边的竹子被积雪压弯,拱成一道很深的隧道,我艰难地在“隧道”中攀登。

  在甘露寺后的古道边,有一石横卧路东,厚厚的积雪掩住了石面,我当时不知道此石就是我今日要写的“定心石”,后来我在九华山佛学院上学,每当学习紧张或情绪不佳时,我总爱到竹林里走走,在定心石上坐坐。

  坐在定心石上,心未必真定,纷杂的思绪随同林间的风儿飘浮游弋——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学做人?学做人为什么偏念那本难念的经?……

  定心石是宽容的,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它根本没计较风雨中的幽恨;定心石是负重的,它负载着沉重的心,也负载着沉重的情;定心石是坚强的、也是无情的,它无动于人间悲苦,刚毅而矜持!

  什么时候,方能修炼到定心石般如如不动呢?

  龙潭

  龙潭三面危山,山峭千丈,只有一个缺口通向远方。在山的西面峭壁上,凿有一条栈道,悬崖边由一条像长蛇一样的铁链串着,“长蛇”曲曲弯弯、平平静静,挺寂寞的样子。我以为,这条道在九华山最险峻,在这种道上行走,你可以领略无限风光,低头望龙潭,你决不会闲思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步都迈得很稳,因为你已懂得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龙潭呈圆形,深不可测,水绿而清纯,东面两山像随时都可能合拢一般,两山之间冲出一股清泉,猝不及防地撞在拦道的石头上,碎成一团蘑菇般的云。我见过不少瀑布,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龙潭瀑布的寂静与幽深。龙潭瀑布没有过多的炫耀与张扬,一泓清泉,纯纯净净,自自然然。我喜欢这样的山水,有好几次,我站在悬崖上,总想纵身一跃,将自己融化在这青山碧水间……

  坐在龙潭边,扑面而来的全是微微的水气,心底的尘躁随之飘散。仰头看天,天蓝如洗,低头看潭,潭比天大,天潭相映,天潭如一。

  望江亭

  望江亭在何处?这不单是一般游人不知道,恐怕连常住在九华山的僧人也难以回答。我认识此亭还是借助于康熙年间出版的《九华山志》,山志中的望江亭简单而含糊,仅六字:“在碧霄亭之上”。碧霄亭在何处?听当地老人讲,碧霄亭在二天门上面的山峰上,只是早已废弃,好在《九华山志》中有幅古图,在古图中,顺着二天门寻去,还真有个碧霄亭,而望江亭就在碧霄亭的上面。看来古人的话虽不多,但比较可信。

  望江亭废于何时,没人说得清,但在荒草丛中还能找到一些残砖破瓦。据说登临此亭不仅可以直视千里以外的长江,而且还能听到惊涛拍岸的江水声,不信?古人可以作证:“澎湃江声壮,登临试此亭。浪浮千里白,光逼万山青。 ”这是清代诗人许承家登望江亭时的所见所闻。

  我在不同的季节里登临此亭,眺望远处的长江,不知是我目光短浅,看到的不及古人那么远?还是当今工业的污染太严重而使自然失去了本性?远处灰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也听不到澎湃的江涛声……

  九华街

  九华山被称为幽冥世界,整日里被雾气笼罩着,显得忧郁而神秘。如果你是初上九华,你一定会惶惑地问:脚下曲折迂回的盘山公路到底是通向天堂,还是地狱?

  九华山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人间,是游人心里的净土。

  我上九华山是在九0年的初春,那是个大雪封山的季节,山上冷冷的、净净的,雪花轻轻的、莹莹的,在古韵犹存的九华街上偶尔能见几位世外高人飘然而去的身影,那超然的神采正如踏雪无痕般轻盈。那时,我没想到在云雾飘渺的空中,真会有如此美丽的街市。

  这几年,由于旅游业的兴旺,九华街上的人增多了,街道却变窄了,街道沿着寺院延伸,寺院被街道绳儿一般串起,游人常会问某某寺院在何处?当地人手一指,像是在说,在“绳儿”的那端。街上的人花花绿绿的,国内的、国外的,说什么语言的都有,可见面一声“阿弥陀佛”却发一样的音。街道两边的房子僧俗难分,民房仿古像寺院,寺院朴实似民房;可在颜色上寺院与民房却黄白分明。僧人在街上匆匆地走;游人在摊前悠悠地逛。一群信士在街上将僧人前呼后拥;领导来山上视察时僧人又陪在左右。山上的僧尼有点儿老死不相往来,外来的和尚他们都去亲近,应了那句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云游的尼众到九华山最难挂单,九华山的尼众一辈子走不出师父留下的那个庙门,她们认准了铁打的常住,铁打的心。山下有灾情总会找僧人献爱心,捐款最多的不一定是富僧;当地百姓总是叫山里苦,立街乞讨的不一定是穷人。街上的居民整日里听着寺院的钟声,他们却无动于钟(衷);外地人为听钟声从千里以外赶来,外地人总是说钟声清净,钟与心应。远来的香客为了几毛钱,她们在大街上跟生意人争红了脸,骂生意人只认钱不认人;在寺院里做功德她们将全部的积蓄都拿出,却怨自己力不足,心不诚。街头的磁卡电话僧人打得最多,谁也说不清电话的那头是什么地方什么人。

  如今的街道留不住雪,如今的街上不能没有人,雪被人踩化,人怨佛不灵。山颠上的雪还是跟以往一样洁,眼前的人却没有从前那么纯,大家嘴上都在说吃的是地藏菩萨的饭,心里却嘀咕:菩萨也是人。

  延寿堂

  我走进的第一所寺院是延寿堂,延寿堂说是寺院,其实,不如将它说成养老院更确切。那时,我还没出家,当然不懂得什么是佛教,我来九华山是看母亲的,母亲在九华山出家已多年了。母亲出家时我还小,那时,我不能独个儿出远门,再说,我还得念那些无聊且无用的书。二十岁的时候,我已长大了,我很想母亲,于是,在一个雪夜我踏着月色,离开了养我二十年的老家。可见到母亲我又失望得很,母亲一身奇异的衣着拒我于千里之外,母亲怎么啦?母亲像陌生人。

  我在延寿堂住了两天,才知道母亲在延寿堂照顾老人。延寿堂里住着两位老尼姑,她们的生活全由母亲操持,我觉得母亲做的事太丢人,我让母亲回去,母亲说不,她说她要为佛门做功德,为自己消业障。我当时不懂得母亲做的事有何功德?也不知母亲有何业障?我暗地里却为母亲伤悲。

  如今母亲也老了,生活越来越不方便了,母亲常对我说,男孩子真没用,什么事都不会做,我听后感到羞愧和不安。

  前阵子有居士看了我写的加拿大游记,并打来电话指责我,说我不会照顾老人,让老和尚(九华山方丈)整天里吃稀饭,而且稀饭还是老和尚自己煮的。面对居士的指责,我不以为然。我还年轻,我从未想到自己会老,也很少去想老人。前几天,我听人说,罗汉墩的老师太圆寂了,好几天了才被她山下的弟子发现。听后我一惊!

  九华山的大小寺院应该有九十九座,而每个寺院都由一些年老的僧人支撑着,特别是小庙,又是路远山高,上山下山很不便利。冬日里,小庙里或山洞里的深夜是凄冷的,孤灯残照,木鱼无眠,老人们是怎样在严寒中期盼着生命的春天?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延寿堂,延寿堂已在九华山改建中拆掉了,改成了一座挺庄严的大殿,里面供奉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西竺庵

  甘露寺西面的山上有座庙,叫西竺庵,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老一小,老和尚叫云林,是九华山的老修行;小和尚就是我,刚剃掉头发,算是个小沙弥。老修行整天不知在忙些什么,凌晨三时就起来,将钟磬鼓钹弄得叮叮咣咣;小沙弥用被子蒙了头,梦里还抱怨:夜半钟声到客床。白日里,老修行在菜园里劳动,小沙弥也要去,老修行不让,老修行要小沙弥背功课,小沙弥拿了课诵,往草丛中一躺,将课诵仍得老远,仰面看天,天是那样的蓝。老修行下山去了,小沙弥成了小庙的主人,太阳爬过窗户,小沙弥才不紧不慢地起床。老修行临走时一再嘱咐,早晨要早起,别记忘了给菩萨上三柱香。小沙弥恭恭敬敬给菩萨上了三柱香,还学着老修行的样子将钟磬鼓钹弄得叮叮咣咣地响。园里的瓜果长得诱人,小沙弥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每日里他都要跑到园里去看黄瓜是不是跟昨天一个样,要么在南瓜上刻上“像冬瓜一样快活”的字样,字迹欢快又流畅。趁老修行不在,将不知是那一年留下的几缸臭菜全倒掉,老修行如果回来问起,就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语气坚定得要像刘胡兰。

  日子不知不觉地过,小沙弥在田间地头偷偷地乐,西竺庵以外的世界小沙弥不知道是啥样,他也从未去想对面甘露寺的和尚在干些什么。

  塔院

  空门中人将母亲叫做“亲师父”,我不习惯这么叫,母亲终究是母亲。延寿堂被拆后,母亲没了住处,那时,我在佛学院念书,母亲却住进了衹园寺的塔院。

  佛教胜地九华山没座像样的塔,地藏塔虽有名,但整个塔身被宝殿罩着,于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地藏塔叫成肉身殿。衹园寺塔院建在离衹园寺很远的一所简陋的房子里,塔有五座,一塔居中,两边各有两塔。中塔最高,约两米许,是比丘塔;两边四塔分别为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塔。母亲在塔院边搭建了一间草房,母亲就住在草房里,而厨房、客厅就只好借用祖师们的地盘了。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总会去塔院陪母亲一块儿过。没有住处,我就在沙弥、优婆塞两塔之间支撑起一个平台,算作床,于是,我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第一晚上我怎么都睡不着,我很害怕,整个塔院黑幽幽的,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母亲为我点亮蜡烛,也点亮了我的心。母亲说:“别怕,祖师们不会吓你的,跟祖师睡在一起,他们会加持你的,你会越来越有智慧。”我说不准祖师们给没给我智慧,反正后来我睡得很安稳。每天,我在母亲的大悲心经声中醒来,我赖在床上看祖师塔前的香火袅袅,升腾弥漫。满院的香气,预示着今天全是好心情。

  不知是哪一天,一记者来到塔院。记者心地太善良,当她看到塔院里的生活,禁不住流下了许多天真的眼泪。当时,对她的多情我很不满,我认为她的眼泪干扰了我的平静与快乐,而她辩白说:“见到这样的生活,我能无动于衷吗?”

  如今母亲已不住塔院了,我在佛学院毕业后,留校常住。好多年过去了,我没去过塔院,今年春季踏青,我跟着同学们满山跑,不经意地见到了久违的塔院,塔院还是老样子,寂寞而凄清,而在记者流泪的地方,开满了许多好看但又说不上名儿的花儿。

  五溪桥

  元文帝图帖睦尔在京城听说了风光旖旎、秀甲江南的九华山,就派人画了幅九华山全图。展图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只见山水空蒙,古刹林立,哦!好一派佛国风光。于是,他起驾南下,畅游九华。当他来到九华山脚下的五溪桥上,放眼望去,不由地感慨一番:“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过,画师犹自欠功夫。”

  我说不清自己打五溪桥上过了多少次,但每次都是坐在车上,车急如电,倏忽而过,偶尔透过车窗,瞥一眼九华的灵秀,却丝毫没有古人的心境与感受。其实,车轮下的桥,不是古人走过的路,元文帝吟咏的地方应在桥的西边。

  桥的西边是望华亭,今日望华亭并不单是一亭,而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主殿两层,巍峨壮观,有点像天安门城楼。望华亭面向九华,“亭” 前就是五溪河,河里有两方坍塌的桥柱,寂然而安详,想必那就是“五溪桥”了,当年的佛教信士、骚人墨客该是由此桥进山的吧?

  天地悠悠,逝者如斯,前人走过的道似乎已被后人遗忘,而佛国的清泉却依然轻轻地流淌,流过“五溪桥”,流向人间。

  天花峰

  天花峰在九华山99峰中算不了最高,与身边狮子峰的雄劲相比,它平实得只是一座小丘。如果要我说出天花峰的具体方位,我还真有些犯难,因为我只知道天花峰在后山。

  他是我近来的好友,前几年,他常住在厦门的南普陀寺,不知为什么突然离开了都市的繁华,住上了九华山天花峰的大吉祥堂。他几次邀我上山小住,我几次都失信于他,也失信于自己。终于有一天,我约了我的同学,一路逶迤向天花峰登去。同学是个比较细心的人,他准备了火柴与干粮,他说,如果今天迷路山中,我们就只有餐风露宿了。听他这么讲,我倒真希望我们迷路,那样我们就能投入山的怀抱,感受着山的清凉与温暖。

  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傍晚时分竟登上了天花峰,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大吉祥堂。他正坐在院前的石凳上跟人聊天,见我们来,他先是一怔,然后哇哇地叫,这一切,在我意料之中,却出乎他的意料。

  跟他聊天的人我们不认识,他介绍说是他的哥们。晚上, “哥们”早早地睡了,同学累了,也睡了。我与他坐在书房里聊天,天上地下,什么事都聊,什么人都骂,骂别人,也骂我们自己。他骂得最厉害的是那些所谓的艺术家,骂他们“知之亦嚣嚣,不知亦嚣嚣。”他是搞书画的,大概同行是“冤家”吧!

  他上山两年来,创作了不少的作品,他画的大多是山水,他将成捆成捆的作品拿出来,要一幅幅展开给我看,这是无边落叶涌秋波,这是一弯新月天如洗,这是回首青山半是云……我看了几幅,就累得不行了,不想看了,可他兴致极高,我不好意思扫他的兴,就说山水出门可见,明天出门看真山真水;山中人清,世间难寻,我要看他在山里创作人物画。其实,我知道他很少画人物,果然,他东找西翻也拿不出一张像样的人物画来,折腾了好久才捧出一方不大的人物,是他的自画像,信手涂的,线条简练而狂放,还真有点儿像他。

  第二天,天还没亮,同学就催我起床,说是看日出,我说再睡一会儿,他说不行,日出不等人的。无奈,只好起来,在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上躺下。

  天花峰上静悄悄的,空气凉爽且清心,远处的天空抹有淡灰色的云,像他的淡墨画,深邃而空蒙。“看,太阳出来了。”同学快活地叫着。太阳露着红红的笑脸,跟同学一般儿快活。灰色的云变得有了色彩,天花峰上充满了阳光,而他和他的哥们却还在睡梦里。

  “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喽!——”同学站在大吉祥堂门前肆无忌惮地对着天空喊。

  “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喽!——”对面山谷里传来一串悠长的回音,在我听去,却不免感到几分沉重。

  作者简历

  藏学 九华山弟子,又名果行。1969年出生于湖北的一个乡村,二十岁时随母在九华山削发为僧,并入九华山佛学院学习,二十一岁受具足戒。现常住于九华山佛学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九华山       寂静)(五明学佛网:九华山       寂静)  

 惟觉法师:菩提觉法乐 涅槃寂静乐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蔡日新居士:九华山巡礼 

 戒法法师:心灵之旅——朝拜九华山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6 三法印 三 涅槃寂静 

 林克智居士: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寂静法师:现存医学体系分类 

 寂静法师:致病的原因 

 寂静法师:快速成长三要素 

 寂静法师:信靠佛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