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阿弥陀佛的修法


   日期:2015/4/30 16: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远离两种违缘

  《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中讲了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远离两个违缘,具足四个因素。

  需要远离的两个违缘是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道:第一是五无间罪;第二是谤法、舍法罪。除了这两种罪业以外,其他如杀、盗、YIN、妄等等所有罪业,都不会障碍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罪业虽然也很严重,但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这些罪障;而上面所说的两个违缘却是极其严重的罪业,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忏悔清净。

  一个违缘是谤法或舍法罪。它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指妄说不存在因果、轮回,无所谓善恶报应,也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佛教所讲的都是虚假的、欺骗人的。若这样想就是舍法,这样说就是谤法,这是最严重的。假如我们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或说法,就一定要励力忏悔,使其清净。

  另外一个违缘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虽然有五种,但其中恶意出佛身血[1]与破僧和合[2]这两种,现在不会发生了。当前有可能违犯的,是弑父、弑母与杀死阿罗汉这三种罪业。

  一般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有没有故意杀死亲生父母(如果不是故意,就不是无间罪)。至于杀死阿罗汉的罪业,我们也可以通过推理得知:因为阿罗汉是人或天人的身份,如果没有杀死过人,就不可能杀死阿罗汉。

  现在堕胎的事常有发生,于是有人会问:被堕胎的胎儿当中会不会有阿罗汉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阿罗汉是在现世当中修出来的,他证悟之后,就不会再投生。这一点不象菩萨,胎儿当中可能会有菩萨,却不会有阿罗汉。因此可以排除因堕胎而杀死阿罗汉的可能性。

  而故意杀人的情形是很少的,因此如果没有杀过人,即可确定没有杀死过阿罗汉。通过如此观察,可以清楚地了知自己这一生当中是否造过五无间罪。那么我们上一世有没有造过五无间罪呢?

  在上一世,我们应该是没有造过五无间罪,即使造过也已经清净了。要是上一世造了五无间罪而没有忏悔清净,这一世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人身。因为造五无间罪的人在死亡的当下,可以不经过中阴而直接堕入无间地狱,而不会有其他的投生机会。

  将以上罪业都一一排除后,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谤法和舍法的罪过。

  学佛以后我们肯定没有造过最严重的谤法或舍法罪,而以前是否造过就说不清了;对我们来说,最易造作的是较细微的谤(舍)法罪。

  一种比较容易发生也比较危险的情况,是佛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相互诋毁。比如:学显宗的人认为密宗不是佛陀宣说的,是邪教,并数落密宗的种种不是;或者学密宗的人认为显宗低劣,修学显宗得不到佛的果位等等;还有学藏传佛教的人诽谤汉传佛教,学汉传佛教的人又诽谤藏传佛教;另外,因为藏传佛教内部有不同的教派和传承法脉,有些人就以世俗的浅陋眼光去看待这些教派,在这样的基础上,以贪、嗔、痴为起因,相互之间进行争论和诽谤。这些都是谤法或舍法。

  佛陀在经中还讲到另一种更细微的谤法,即认为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有些法好,有些法不好,这样的分别念,也叫作谤(舍)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各种不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不是同一个层次呢?层次是不一样的,但层次的不同并不代表法的好坏。就像小乘的一切有部,虽然从层次的角度来说没有密宗的法高,但有些人只能用这样的法来度化,而不能以大圆满等其他方法去度化。对于这些人而言,一切有部的法就是最殊胜的。为了适应每个人的根基,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法门,所以,对任何一种法,我们都不能轻视或诽谤。

  这是比较细微也比较容易犯的谤法罪。

  西藏有些学者,执持片面的门户之见,喜欢议论自他教派的长短;汉地有些格鲁巴、宁玛巴的追随者,也爱谈论这种是非,这种人还不在少数。

  现在几乎每个城市的佛教徒都分成了好几派,相互之间不能团结友爱,却喜欢去比较各自上师的好坏、传承的清净与否……,很多人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就是谤法的罪过。所以上述这些行为是很危险的,我们绝对没有必要去争强好胜。

  自己想修哪一个法就修哪一个法,无论是在显宗或密宗,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或者是宁玛巴、格鲁巴之间都可以作选择,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时候,还是需要先观察,再修学。即使修不了其他的法,也绝不能对它们持有任何成见。

  对所有佛法,我们都要有恭敬心;凡是修行人,就一定要团结。如果所有的修行人都团结起来,定能成办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反之,经常进行无意义的争论,造成派系林立的局面,会使一些本来就很缺乏真实佛法的小城市,更难受到珍贵的佛教教育,这都是自己造作违缘的结果。这种糟糕的情况在汉地比较多。

  我们一定要断除这些坏习气,虽说不一定要依止所有的上师,也不一定要修所有的法,自己选择一个法就可以了,但必须对所有的佛法都有恭敬心,对所有的上师和出家人也应如此,这是作一个佛教徒的最基本的原则。

  很多地方的人作不到这一点,这和他们没有系统化地接受过这种珍贵的佛教教育有关。若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就会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佛法,而用世俗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也是非常世俗的东西!

  以上所讲,是非常细微、十分危险、也极易造作的罪业,可是这些罪障是可以清净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广弘净土修法的时候,首先就要求我们通过简单的金刚萨埵修法——念诵十万遍的百字明,或念诵四十万遍的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萨埵吽”,来断除这些违缘。

  断除这两个违缘是第一步,然后在违缘消失的前提下,再创造四个因素,即四个顺缘。

  (二)往生极乐的四个因素(顺缘)

  1、观想净土和阿弥陀佛

  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其眷属,这是第一个顺缘。观想的时候,无需像密宗所要求的那样,一定要反复地看唐卡,直至观想得非常清楚为止。

  此处的观想很简单,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去过拉萨,另一个人没有去过。去过的人给没有去过的人讲述他的拉萨见闻:拉萨有大昭寺,大昭寺里面有释迦牟尼佛的像,这尊佛像是什么样子等等。那么没有去过拉萨的这个人,心里也就大致有个概念:“哦!原来拉萨是这样的。大昭寺是如此这般,寺庙里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如此这般,……”。

  同样,经书中也曾讲过: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环境是何等庄严;极乐世界当中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容貌、身色等又是何等庄严……。 虽然我们没有去过极乐世界,但在看了经书或听了关于极乐世界的介绍之后,就有了一些概念:原来极乐世界是这样的……如果心里能有这种概念,就足够了。

  若是修持密宗阿弥陀佛的修法,则需要反复观看阿弥陀佛的唐卡,用正规的生起次第方法去修。不过显宗的经典中所讲的上述观想方法,也是简单而有效的,所以不需要观想得非常清楚。

  这样的观想说起来简单,可却是经常要作的功课,最好能昼夜不间断地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即在每一刹那的每一个念头中都不离开观想。显然,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肯定做不到“念念不忘”,但也应当日夜精进,尽量做到使正念随时不离自心。

  具体的观想方法,可参阅《大藏经》中有关极乐世界的描述,例如:净土宗所推广的《净土五经》,特别是《佛说阿弥陀经》;以及藏传佛教中恰美仁波切所撰写的《极乐愿文》;还有拉喇曲智仁波切所著的《极乐愿文大疏》(堪布索达吉已经将其翻译成汉文)。在这些经论中,非常清晰地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和阿弥陀佛及其眷属的庄严。看了这些经论以后,对极乐世界有了大概的印象,即应时刻不忘地去观想净土。这是第一个因素。

  2、积累资粮

  这里所讲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主要是指七支供。在“上师瑜伽”与“菩萨戒”的开示中,也曾经讲过七支供,和这里要讲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以前所讲的供养对境,是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和金刚上师;而极乐世界修法中七支供的供养对境,则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住于阿弥陀佛净土当中的诸大菩萨。除了这点差别以外,磕头与供养等的观想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这里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去看《极乐愿文大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和透彻。这就是积累资粮的方法。

  其实,积累资粮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守戒、放生、布施、念咒等等。尤其是在佛陀诞辰日、转法轮日、涅槃日等佛教节日里,守戒、放生或作其他善行,其功德更是会呈十亿倍地增长;而日食、月食出现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行善修法之机。

  当月食出现时,从开始到完全恢复通常会持续三到五个小时,我们在此之前就需作好修法准备。此时睡觉是不重要的,半夜三更也要起来修法念经。如果没有什么固定的本尊修法,就修金刚萨埵,励力忏悔,或是念阿弥陀佛心咒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两天曾出现过一次月食,但我们当时没有留意,又错过了一次机会,实在很可惜。

  为了避免错过这些行善修法的良好时机,你们以后就要养成看历书的习惯。大家可以去买一本由西藏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计算出来的历书,然后学一下藏文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1(1)、2(2)、3(3)、4(4)、5(5)、6(6)、7(7)、8(8)、9(9)、0(0),藏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排列方式一样,如:11(11)、23(23)、999(999)等,所以学起来很简单。学完以后,就可以找到佛教节日所对应的公历日期了。

  西藏的正统历书认为佛陀涅槃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了,而汉地或其他地方的佛历却只有二千五百多年,但年代有多久远,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问题,对我们的修行并不重要。以我们的立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认定每年的佛教重要节日,以便利用最佳时辰来修行。

  为什么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时机呢?从世俗人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太阳和月亮,只不过是普通的恒星和卫星,月亮因地球引力而围绕其旋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旋转;但从《时轮金刚》的观点来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临终诀窍”里面讲过,中阴身的时候,神识已经脱离了气脉明点,即使有些神识可以在中阴的境界中待上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但由于没有红、白明点,所以他们从来看不见外面的日、月。

  这就说明,外在的日月,是人体内在气脉明点的一种投影,就象人照镜子,镜子里的人并不是真正存在,只是人的影子而已。同样的,其他星球的运行,也是内在气脉明点运行规律的一种外在反映。

  修气脉明点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呼吸来推测什么时候月盈或月亏。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想知道月相的盈亏,根本不需要看历书,仅仅通过自己的呼吸即可观察出来。由此可见,外在星体的运行与内在气脉明点的变化,关系极其密切。

  有些人看到藏历有时有两个十五日,有时又没有十五日等现象时,觉得很奇怪。实际上这种根据人的呼吸,即依据内在因缘——业气和智慧气的次数,与外在因缘——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而推算出来的历书,有着非常强的逻辑。

  《时轮金刚》通过内在气脉明点的变化规律,来推算出外在日月星辰的运行方式,而我们根据外在星象的变化,就可以反推出内在气脉明点的状况。因此,若能在出现日食、月食或每月的十五、三十等日子,即气脉明点运行的某些特殊阶段,精进修行的话,其效果一定会非同寻常。

  为什么在此期间会有显著的效果呢?藏密认为,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呼吸次数是二万一千六百次(每分钟十五次),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业气(不清净、起杂念的因素),智慧气(跟业气的定义相反)的成分很少。但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多数的业气就变成了智慧气,这就是在这些时候修行会有很大功德的原因。

  有时在我们这个半球看不见月食,而在地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但看到与否并无大碍,只要在出现日食或月食的日子里,无论是念经、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会有非常大的功德,这是特殊的积累资粮的方法。

  但净土修法中的积累资粮,用的是诀窍性的方法。诀窍是什么呢?就是七支供。也许由于我们天天在念七支供,司空见惯了,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却不应该这样轻视七支供,因为它是整个大乘显宗和密宗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

  当然,积累资粮的方法还有供曼茶罗等等,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这是第二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

  3、发菩提心。

  我们需要反躬自问: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由于娑婆世界当中充满了痛苦,比如人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其他五道众生也有各自的苦处,特别是三恶道,就更是苦不堪言,连学法修行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希望能逃离娑婆世界,早日到极乐世界去享受,这就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更不是大乘菩萨的修法。所以不能有这样的念头,而要发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我们不是发菩提心,要在娑婆世界当中度化众生吗?那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

  法王如意宝曾多次讲过这个问题:如今在末法时代,很多人想在修行上有出色的结果是很难的,所以就需要先往生极乐世界。正如前面所讲,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立刻就是登地菩萨了。以菩萨超强殊胜的能力,即可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因为在登地之后的一刹那(大约几秒钟,还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就可以成熟一百个人的善根,也就是可以让一百个人入门,而每天则能度化成千上万的人。从那时起,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度化众生。

  即使我们现在有不造作的强烈的菩提心,这也只是很好的发心而已,毕竟能力有限,还是不能真正地、广泛地度化众生。要想早日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首先就要往生极乐世界。

  法王如意宝在最后的教言当中也讲过:我圆寂之后,如果有自由的话,不会立即回到娑婆世界,也不会到其他地方去,而是首先去往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获得了广大的度生能力之后,就立即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见附录2)。

  菩萨在极乐世界当中获得成就之后,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继续待在那里。因为菩萨肩负着度化众生的重任,那就是他的工作。这种使命感,会激励他立即回来度化众生,到那个时候,其度化众生的能力与现在相比,就有着天地之别了。

  由此可见,若想度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从表面上看,一方面发心度化众生,另一方面自己却要去极乐世界,二者似乎有点矛盾。但经过上面的观察即可了知,类似“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为了快速成佛,我首先要去极乐世界修行”的这种发心,和菩提心是不矛盾的。

  如果不发菩提心,这个修法就不会成为大乘的法,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完整地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这是第三个因素。

  4、回向和发愿

  该如何回向和发愿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等善事结束之际,就应当将这些善业进行回向。普通的回向方法以前也讲过,即“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愿以此善根,往生极乐刹”的心愿,这是回向的方法。

  其次,每次发愿的时候,也要加入“愿我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愿。

  发愿与回向的差别是:发愿时有无善业可以依托。比如说,在做完善事之后发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样……怎样……”,这叫作回向。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作了善业,可以说依靠我们的善根而发愿,即是回向;那么什么是发愿呢?无论有没有行善,心里所发的一切愿望,都叫作发愿。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们能时常发愿:“祝愿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死亡之后,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时最好能常常这样发愿。

  今后,我们无论是回向或是发愿时,一定要在普通的发愿和回向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每次都要加,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第四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

  以上四个因缘,在恰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当中讲得非常完整,你们修这个法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裕,最好能常念《极乐愿文》。念诵时,不能只念仪轨而不作思维、观想,因为仪轨是为了方便观想而造的,二者皆不能忽略。

  我们在走路、坐车等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这样发心,并观想阿弥陀佛,祈祷阿弥陀佛。要祈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于临终之时能够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NAMO”是顶礼的意思),另外也可以念诵阿弥陀佛的心咒“嗡阿弥德瓦阿依斯德吽舍”,或是念诵“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等等。念诵这些圣号和心咒要达到一百万遍,藏地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规矩。

  只要能避免两个违缘,同时又能具备四个条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有佛陀教证的。只要能这样照着去作,就可以保证,此人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是往生极乐世界四种顺缘的修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阿弥陀佛       修法)(五明学佛网:阿弥陀佛       修法)  

 大寂尼师:静修法师专访 释大寂(比丘尼) 

 大寂尼师:诸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的远因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傅味琴居士:阿弥陀佛圣诞开示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洪启嵩居士:中脉呼吸的修法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临终关怀 

 净界法师: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四章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三章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