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竹窗随笔


   日期:2015/5/10 11: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一集)  2014/12/1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1

  有一位僧人生病多年,久卧在床,众人都知道他快死了,而他自己却不想死。如有人在他面前说到死字,他便不高兴。我怜悯他,派人明白地告诉他:「你死期将至,赶快安排后事,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却认为:生病的男众在生日前,忌讳谈这些事,等过了生日再说。本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不幸就在生日前一天死了。唉!「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本是佛对无病的人说的,何况病到将死的人,竟还执迷不悟,真是可悲啊!

  莲池大师法语: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二集)  2014/12/1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2

  钱塘有位金姓人士,非常虔诚的持斋守戒。后来因病去世,他的亡灵附在一位孩童身上说:「我在世时修善事的时间不长,所以没能往生净土;今虽在阴界,却也很快乐,可以来去自由。」有一天,他又附身,责骂他的妻子说:「为什么要为我的后事,杀生款待宾客?现在有一位阴差跟著我,使我的行动不像以前自由了!」由於他的儿媳有孕在身,於是请问他吉凶祸福。他说:「这胎当生男,母子平安无事。下一胎还是生男,但是母子性命不保。」我将他说的话牢记起来,察看之后是否应验。不久,他的儿媳生男。后又怀孕,还是生男,但是男婴出生没多久就死亡,男婴的母亲也跟著死亡。可见之前所说的都应验了。所以若为父母而杀生,等於替父母增加罪业,岂是孝子能做的事!

  莲池大师法语:

  钱塘金某者,斋戒虔笃。以疾卒,附一童子云:「善业日浅,未得往生净土,今在阴界,然亦甚乐,去住自由。」一日呵其妻子云:「何故为吾坟墓事,杀鸡为黍?今有吏随我,稍不似前之自由矣!」子妇怀妊,因问之。则曰:「当生男无恙。过此复当生男,则母子双逝。」予谨记之,以候应否。俄而生男。复妊,复生男,男随毙,母亦随毙。乃知一一语皆不谬。然则为父母杀生,孝子岂为之乎!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三集)  2014/12/1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3

  佛经上说:「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意思是说,发大菩提心的菩萨,即使自己还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之苦,从最初发心开始,就发愿要济度众生解脱生死。可是有一些愚昧的人看到这句话,错会经意,以为菩萨只要度众生就行了,不用再度自己。殊不知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哪有度尽众生而独留自己不度的道理?所以一个真正发心的人,不应以菩萨度众生为藉口,只一味忙著追逐外缘,而忘了自己内心的修证。

  莲池大师法语: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藉口菩萨,逐外忘内!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四集)  2014/12/1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4

  用耳朵听闻所得到的常识,不如用眼睛阅读所得的知识广。用眼睛阅读所得的知识,又不如用心领会所悟得真理来的深广。所以,学习必须以心的领悟为主,眼看为副,耳听为辅助。如果用眼看取代用心领会,所得的知识就浅陋了;如果以耳听取代目读,所得的常识就更加浅陋了!

  莲池大师法语: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五集)  2014/12/1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5

  海昌这个地方有某位村民,家中有老妇人过世,她的灵魂附在家人身上,向人谈起她平生所经历的事情,以及阴间地府善恶报应的事情,讲得很详细,她的家人都围绕在她旁边聆听。

  村民某在众中突然摄心念佛,老妇人对他说:「你如果能常如此,何愁成不了佛道?」

  村民某问:「为什么?」

  老妇人说:「你心中念著阿弥陀佛。」

  村民某问:「你怎么知道?」

  老妇人说:「因为我看到你身上放光。」

  这位村民不识字,只是偶然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尚且能使鬼生

  恭敬心,何况久修净土法门的人呢?由此可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莲池大师法语: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六集)  2014/12/2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6

  俗话说:「爱屋及乌」,这是形容爱其人,推而爱及与之有关的人或物。若缘分忽然改变,感情也随著变化,就会从喜爱转为厌恶,由厌恶又转为痛恨,从前那种亲爱的情分现在在哪里呢?若由憎恨转为喜爱,也是相同道理。因此,被人喜爱不必欢喜,被人厌恶也不必愤怒,一切皆如梦境、空花般的虚幻,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若因缘别离,即便散坏。

  莲池大师法语:

  「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忽缘变而情迁,转爱为憎,憎而又憎,向之爱安在哉?转憎为爱,亦复如是。是故爱不必喜,憎不必怒,梦事空花,本非实故。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七集)  2014/12/2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7

  白天众多事务中,有的处理得不好或拿捏不定,到晚上睡到天将明时,起来静坐,此时不受外扰,心境洁净,自己忽然能够清楚明白所有的是非对错;白天哪些事务处理得不好,也都能清楚知道。由此可知,我们至今还没有明心见性,都是因为事忙心乱而蒙蔽了原有的自性清净心。古人说:「静见真如性。」又说:「性水澄清,心珠自现。」的确真实不虚。

  莲池大师法语:

  日间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间错处於此悉现。乃知尔来不得明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八集)  2014/12/2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8

  唐朝庞居士将万贯家财沈入湖海中,有人问:「为什么不拿去布施呢?」庞居士回答:「我多生多世以来就是被布施所累,所以将这些财物沈入湖海中!」有些愚人就拿庞居士说的话作藉口,更加悭吝不肯布施。殊不知庞居士说这句话的含意,原是要为那些著相布施的人去布施相的捆缚,并不是说不要布施,或布施是不对的。

  智慧是一切行门的根本,若能以智慧行布施,不执著布施,不执著能施、所施及所施物三相,一切皆舍,虽终日布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无奈凡夫总是执著於布施相,所以庞居士便作此沈海之举,连布施的名与相也一并布施了!这样的布施,可以说是大施、真施、无上施,怎能说庞居士不布施呢?

  莲池大师法语:

  庞居士以家财沈海,人谓:「奚不布施?」士云:「吾多劫为布施所累,故沈之耳。」愚人藉口,遂秘悋不施。不知居士为布施住相者解缚也,非以布施为不可也。万行有般若以为导,三轮空寂,虽终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胶著於布施,沈海之举,是并其布施而布施之也,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无上施,安得谓居士不施?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九集)  2014/12/2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0

  古时人们所称的道人是:凡世人所看重的,修道的人却看得很轻淡;而世人所轻淡的,修道人却特别重视。世人所看重的是什么?富贵名利。世人所轻忽的是什么?身心修养。现今有些修道的人与世人同样看重富贵、轻忽身心修养,这还能称得上是道人吗?

  莲池大师法语: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重之故也。世所重者何?富贵也。世所轻者何?身心也。今与世同其重轻,是得为道人乎哉?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集)  2014/12/2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00-000-0010

  醉生梦死这句俗语,实在是至理名言。世间人大概分为贫贱和富贵二种:贫贱的人从早忙到晚,这是为了谋求生计而忙碌;而富贵的人也是从早忙到晚,却是为了享受五欲的快乐而忙碌。虽然这两种人的苦乐受用不同,但都是一样的忙碌,一直忙到死为止。但是,他们为了谋求生计与享受五欲的心识并不会随著身体死亡而消灭,仍然会带著这个心识随业投胎,出生之后又开始忙,又一直忙到死;就这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糊里糊涂,如醉如梦,经百千劫,不停地轮回,没完没了。洞明世事,摆脱尘劳,众生皆醉我独醒,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

  莲池大师法语: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一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1

  世间一般人,造作各种业行的一百人中,造善业的只有一二人;造善业的一百人中,能够发心向道的只有一二人;发心向道的一百人中,能够坚持耐久的只有一二人,坚久於道业的一百人中,能够坚持到底、持续不断,直至成就无上智慧,心不退转的,只有一二人。能够做到最后的这一二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道人」。要成为真道人实在很不容易啊!

  莲池大师法语: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二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2

  古时候学道之人,与师家相见,才进入师门学习,师家便把一大事因缘(诸法实相)提出来互相参究。现在学道之人聚在一起闲聊时,大都说些世间杂话;即使外出学游,也与参师访道全无关涉。古代的道风真的是愈来愈遐远罗!恐怕无法再恢复了。唉,真可叹!

  莲池大师法语:

  古之学者,宾主相见,才入门,便以此一大事因缘递相研究。今群居杂谈,率多世谛,漫游千里,靡涉参询。遐哉古风,不可复矣!嗟夫!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三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3

  世人认为不识字、不懂事是愚笨的,这确实是愚笨的,但不是最愚笨的。有人读遍各种书籍,没有一个字是他不认识的;具备各种才能,没有一件事是他不会的;乃至於谈玄说禅,无不融会贯通。然而他对於真如实相、真如根源,却依然颠倒迷惑,反而被先前所认为的愚人所取笑。这不就是愚中之愚吗?

  莲池大师法语: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非愚之愚也。读尽五车书,无字不晓;收尽万般巧,无事不能;乃至谈玄说禅,靡不通贯。而究其真实处,颠倒迷惑,反见笑於向之所谓愚者,非愚中之愚而何?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四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4

  世间一切有为法,刹那生灭而不常住,不论老年、少年,一样都会面临无常。然而年轻人毕竟还不知何时会面临无常,总是妄想能寿命长久;若是老年人,则必定来日无多了,必须把生死大事先妥当处理、预先准备;如此一来,任凭无常随时来临,都可安心的放手离世,没有任何束缚、挂念。这是晚年最要紧的事,千万不可轻忽,不可疏忽!

  莲池大师法语: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幕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不可忽!不可忽!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五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5

  看见别人因谨言慎行、修养品德而名声远播,便用各种方法、多种途径来寻求他的缺点和过失,这完全是忌妒心的表现,是刻薄不厚道的作法。或者看见别人有所著述,也同样百般挑剔寻找他的过失,这也是忌妒心、不厚道的表现。

  殊不知,听到一件善行,或看到一本好书,都应该随喜赞叹。不但不赞叹,反而设法加入隐藏、毁灭,这是存什么心呢?倘若此人的行为果然是伪装的,或者此人的著述确实是邪书,自应提出公正的言论,严正地指出其错误处;不应该边褒扬边非议,曲从他人的行为而有谄谀的态度出现。

  莲池大师法语:

  见人饬躬立德,名称颇闻,便多方求觅其过,此忌心也,薄道也。或见人有所著述,其求过也亦然。不知闻一善行,览一好书,皆当随喜赞叹;而反掩之灭之,是诚何心哉?若果行系伪行,书系邪书,自应正言公论,明斥其非,又不当半褒半讥,依阿进退。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六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6

  世间人稍具聪明才智者,便轻视念佛,以为佛是愚夫愚妇的事。他们只看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时,心不在焉,而不知这种人只能称为读佛,不能算是念佛。真正的念佛,必须是念从心起,心里不间断地思佛忆佛,使之不忘,这才叫做念。试以学儒的人作比喻:儒家学者,念念思忆孔子的言语、德行,久而久之,他的思想言行几乎可以与孔子相去不远了。

  现在的人念念思忆世间的五欲,不认为这是错的,反而批评念佛的不是。噫!像这样空过一生,还不如去学做愚夫愚妇念佛呢!可惜的是,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肯去念佛,没有智慧的人就不可能去念佛了!

  莲池大师法语: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七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7

  荣耀的功名及丰厚的利禄,这二者都是世人所竞相追逐的,而古贤说:「有人拚命追求名利,偏偏无法得到;也有人想推却名利,反而被名利所拘,苦於无法避免。」这句「却之不可免」说得最极玄妙,世人应当深信,并要细细去领会。「名利是求不到的」,这句话一般人还能理解;而「要避免名利却无法避免」,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假如你能明白「名利无法避免」这句话其中的道理,是指「一切都是业果」,还有什么好求的?有些人求不到名利时,会非常怨恨;得到名利时,又非常欢喜。假如你能明白「名利无法避免」的道理,还有什么好欢喜的?又有些人,自己得到名利则欢喜,若他人得名利则心生嫉妒,假如你能明白「名利无法避免」的道理,还有什么好嫉妒的?

  明白名利是无法避免的道理,几乎就能通达明白一切祸福都是自己宿世因缘所感召的,若能进一步了悟万境都是因缘所生的,所以都是毕竟空、不可得,那么对於个人的事业成败及名利得失就会毫无兴致了!由此可知「却之不可免」这句话的玄妙之处了。

  莲池大师法语: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处世者当深信熟玩。盖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却不可免,谁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为?又求之未得,不胜其愠;及其得之,不胜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为?又己得则喜,他人得之则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为?庶几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故知此语玄妙。

  竹窗随笔系列短片  (第十八集)  2015/3/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5-0018

  当庭院中百合花开的时候,白天虽然能闻到香味,但是仅有淡淡的清香;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闻到浓烈的香味。我们鼻子的嗅觉并不是白天时较迟钝而夜深时较敏锐,而是因为白天到处都是喧闹的声音,各种纷杂的事物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眼睛忙於观察各种事物,耳朵要去辨听各种声音,以致鼻子的嗅觉受耳目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无法专注。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这句话的确可信。

  莲池大师法语:

  庭中百合花开,昼虽有香,澹如也,入夜而香始烈。夫鼻非钝於昼而利於夜也,白日喧动,诸境纷杂,目视焉,耳听焉,鼻之力为耳目所分而不得专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信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竹窗随笔       莲池大师)(五明学佛网:竹窗随笔       莲池大师)  

 陈兵教授:莲池大师对“三教一家”说及儒、道的评判 

 其它: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 

 蔡惠明居士:莲池大师的禅净思想 

 张秉全居士: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略释 

 林克智居士: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莲池大师:四大非实。人命无常 

 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9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8 

 莲池大师:杀生滋口腹诚不可 

 莲池大师: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