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一)


   日期:2015/6/7 18: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今天开始讲述上千年来汉地净土圣贤的传记,除了个别传记按其他书增补和改动之外,都是按照《净土圣贤录》选讲的。

  下面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传记开始讲起:

  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于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

  晋朝慧远大师,雁门楼烦人,小时候非常好学,对儒家六经都有广博的通达,尤其擅长庄子、老子。当时的高僧道安法师在太行恒山建立宝刹,慧远从远处来归投。当他听到道安法师讲述《般若经》时,就豁然开悟了。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师学习。求学时,对佛法精思讽诵,夜以继日(他非常勤奋,非常精心的思维讽诵,从早到晚不间断)。道安法师感叹地说:“使道法流传东土的人就在慧远了!”

  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寖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林。

  晋朝太元六年,慧远大师经过九江,见庐山空旷安闲,可以在此安居,就建立精舍,称为“龙泉寺”。

  当时慧远大师的同门师弟慧永已经在庐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远大师一起住。但慧远大师的学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为他在庐山东边再建了一座寺院,称为“东林寺”。

  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

  慧远大师于是率领大众行道,开凿水池,种上莲花,水上立了十二叶莲花,随水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时节。后来四方的清信之士闻风而来,共有123人。慧远大师说:“诸君来此地,能对净土不用心吗?(意思是既然都到了东林寺,就应当共同立志求生西方。)”因此造立西方三圣像,建立净业社,让刘遗民写发愿文,刻在石碑上。

  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沈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慧远大师住在庐山30年,从没入过世俗红尘。居山时专心净土,静心观想,曾三次见到西方圣像,但他沉默不说。

  义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东龛,正从定中起来,见阿弥陀佛的色身遍满虚空,佛身所放的圆光中有无数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见到净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净土的水是旋转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佛对慧远说:“我以本愿力的缘故,来安慰你。过后七天,你见光时就生净土了。”

  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远同母弟。与远同事安公。徧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中。辞兄入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渊寺。大宏佛化。义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遗命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云(东林传庐山集)。

  又见到莲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诸贤,都在佛身边。见到慧远大师,都向前作揖说:“师父早日发心,怎么来得晚呢?”

  慧远对弟子法净、惠宝说:“我住山之后,十一年中,三次目睹圣像,今天是再次见到,我决定往生净土。”之后留下遗嘱。到八月六号,端坐入于涅槃,83岁。

  当时有位慧持法师,是慧远同母的弟弟,和慧远一起承事道安法师。慧持也是遍学诸经,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间,他辞别兄长到了四川。平生也是以西方为归,住在郫县龙渊寺,大弘佛法。义熙八年圆寂,76岁。在他圆寂时,嘱咐诸弟子务必严持戒律、专心净业。

  慧永。姓潘。河内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禅于恒山。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至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愿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故。答曰。佛来也。言讫而化。年八十三。异香七日乃寂(东林传)。

  晋朝慧永法师,河内人,12岁出家,承事沙门竺昙现。最初在恒山习禅,后来和慧远大师共同依止道安法师。(慧永、慧远是同门师兄弟,一个住在庐山西林寺,一个住在东林寺。)

  太元初年,慧永法师来到庐山。当时的刺史陶范供养他舍宅,因此创立了西林寺。

  慧永平时生活俭朴,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食,一心精进,约束自己的行为。脸上常含微笑,说话从不伤人。他在山峰顶上另外建了一间茅屋,常在那里禅思。到他的茅屋时,就能闻到奇异香味,因此称为“香谷”。平时有一只老虎跟他同住,有人来了,就叫老虎离开。他平时修行刻苦精进,一心愿生极乐世界。

  义熙十年,他生了病。有一天忽然整理衣服,要鞋子想站起来。别人问是什么缘故,他说:“佛来了!”说完就圆寂了。当时83岁。往生后,七天充满异香。七天后异香才消失。

  僧显。姓傅。北地人。贞苦善戒。诵经业禅。常独处山林。或数日入定。晋太兴末。南游江左。经历名山修己恒业。后遇疾绵笃。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光照其身。所苦顿愈。是夕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陈诫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内有殊香。旬余乃歇(高僧传)。

  晋朝僧显法师,北方人,修行刻苦、善持戒律,诵经修定。常常独处在山林中,有时一入定就好几天。

  晋朝太兴末年,他往南方到江左一带游历,经过名山时还坚持修自己的道业,从没离开过。后来遇上生病,疾病缠身,病情严重。这时他就专注念想西方,心非常恳切。由于他的诚心所感,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他的身体,身上的病苦顿时就好了。

  这天晚上,他起来沐浴,跟同住和侍奉的人说起自己的所见,告诫他们要畏惧因果。到清晨,端坐化去,屋里有奇特的香气。十多天香气才消失。

  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十有余年。义熙初。投山阴嘉祥寺。克己导物。苦身率众。五载。寝疾。自知将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山阴北寺有尼名净严者。宿德有戒行。梦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葢。七宝庄严。净严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虔亦预睹圣相。疾虽绵笃。神色如平日。侍者咸闻异香。顷之入寂。道俗闻见者。莫不叹羡(高僧传)。

  晋朝慧虔,北方人,少年出家,奉持戒律。他的志向操持非常坚固,住在庐山十多年。

  义熙初年,他到了山阴嘉祥寺。在这里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体行苦行,来率领大家一心向道。

  五年之后,他得了病,自己知道寿命快尽,就一心观想极乐世界,虔诚祈祷观世音菩萨。

  山阴北面的寺院里有一位尼师叫净严,一向有德行、很持戒。晚上梦到观音菩萨从西方城门进来,清净光明、相好殊妙,光辉映照日月,而且有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净严尼师就向前作礼,问道:“不知大士去哪里?”观音菩萨说:“我要去嘉祥寺迎接虔公。”

  当时慧虔也提前看到了圣像,虽然疾病缠身,非常严重,但他的心像平常一样平静。侍者都闻到了异香,很快他圆寂了。当时出家在家见闻到这个情景都赞叹稀有。

  僧济。不详其所出。入庐山。从远公学。精悟法要。年过三十。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公叹曰。与吾共宏大法者。其在尔乎。后疾笃。恳期净土。想象弥陀。远公遗济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请众僧为转无量寿经。至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于是暂卧。梦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觉。喜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虗空。如有所见。谓弼曰。佛来也。吾其去矣。转身西向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年四十五(高僧传东林传)。

  晋朝僧济,不知他的出处。他来庐山跟随慧远大师求学,对佛法心要有精深的了悟。过了30岁,他就去城市讲法,历来都是讲法的首要者。远公赞叹说:“和我共同弘扬大法的就在你了。”

  后来得了重病,至诚恳切地求生西方,心里一直观想阿弥陀佛。慧远大师交给他一支蜡烛,说:“你可以这样观想极乐世界。”僧济就手持蜡烛,靠着桌子,止息妄想,至诚一心地观想。又请僧众给他念《无量寿经》。

  到了五更,僧济把蜡烛交给弟子元弼,让他跟随大家行道,这样他就暂时躺下来。梦到自己手持蜡烛在虚空中飞行,见阿弥陀佛出现在眼前,把他接在手掌上,周游十方世界。忽然间醒过来,很欢喜地说:“我凭一个晚上观想念佛,就得到佛接引。”再看身体四大,已经没有一点病苦。

  第二天晚上,他忽然站起来,注视虚空,好像有所见。对元弼说:“佛来了!我要走了!”转身朝向西方而圆寂。

  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法体三天不变,异香浓郁。世寿45岁。

  慧恭。豫章丰城人。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同学。光等学不逮恭。而系心净土。较为虔切。兰谓恭曰。君虽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恭未之信也。后七年中。兰等先逝。去时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叹曰。六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志不少闲。忽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觉自身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恭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东林传)。

  晋朝慧恭,豫章丰城人。他入庐山莲社,和僧光、慧兰等是同学。僧光等学习佛法比不上慧恭,但他们一心系念净土,比慧恭更虔诚恳切。

  有一天,慧兰跟慧恭说:“你虽然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上说:‘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意思是:你佛法讲得好,但只是讲给下面的人听,自己没有佛法的境界。)”慧恭不信他的话。

  过了七年,慧兰等人提前走了,走的时候都有奇特的感应。

  又过了五年,慧恭生病,非常严重。他感叹地说:“我在六道上下轮转,何时能停止呢?死生去来,我归向何处呢?”这样他就惭愧,流泪磕头,发誓生极乐世界。在他立志之后,心就没有间断过。他因为这次生病的因缘,才知道不是凭口头讲能了生死,自己在生死前做不了主,所以才一心立志求生西方。

  正当他虔诚地求生西方念念不断的时候,忽然见阿弥陀佛手持金台来接他,感觉身体一下子乘上了金台。又见到慧兰等过去的同学在台上的光明中,对他说:“长老受生,已经登了上品,我们不胜欣慰!遗憾的是在五浊世间呆得太久,我们相聚晚了。”

  慧恭就在这一天告别大众,欢喜奋迅,这样就圆寂了。当时是义熙十一年。

  昙恒。河东人。童年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驯繞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东林传)。

  东晋昙恒,河东人,童年时依止慧远大师出家,非常聪明,内外典籍无不贯通。他的德行很清净,喜欢独处,常常有鹿群温顺地围绕在他的座边。他自从入了庐山,就专一志向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大声念着佛而往生。

  道敬。琅琊王氏子。祖凝之为江州刺史。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日夜弗替。远公既归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年五十二(东林传)。

  刘宋道敬法师,是山东琅琊王家的孩子。祖父王凝之是江州刺史。他随远公出家,17岁广博地精通经论,记性很好,每天记一万言以上。每每感叹持戒很难圆满,愿清净六根,只禀持戒律,作为度脱生死的要法。远公知道他操行坚固,很赞许他。他坚定志向持念佛号,日夜不断。远公圆寂后,他入若耶山修行。

  永初元年,他对大家说:“我得到先师的嘱咐,我要走了。”然后端坐口唱“阿弥陀佛”而坐化。大家见到屋子里充满光明,过了一段时间才隐没。走的时候52岁。

  昙顺。黄龙人。幼出家。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居焉。盛宏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年七十九(东林传)。

  刘宋昙顺,黄龙人,幼年出家,随罗什大师讲经、注经。他对色空无著的法义能深深领悟,所以罗什大师感叹地说:“这孩子根器很奇特。”后来他进了庐山修持净业,当时宁蛮地区的校尉刘遵孝在江陵建立寺院,延请昙顺住持。当时大弘念佛三昧法门。元嘉二年,他和大众告别,端坐而逝,当时异香满室。世寿79岁。

  道昞。姓陈。颍川人。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言与行合。究心念佛三昧。日夜无闲。晋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谒。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宋元嘉二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年七十一(东林传)。

  刘宋道昞,颍川人,幼年出家,是远公的弟子,对经律非常通达,而且言行相符(就是说的能实际做到,不是说得很高、行为卑劣),而且他平时一心专注在念佛三昧中,日夜不间断。

  晋朝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到庐山来拜访他,请他继承慧远大师的法席。刘宋元嘉二十二年,集合大众念佛,在法座上坐化,71岁。

  僧叡。魏郡长乐人。少乐出家。年十八。始获从志。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至二十外。博通经论。游历名邦。随处讲说。后罗什法师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二卷。睿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练五门。善入六静。罗什所翻经。睿并参正。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睿善摄威仪。宏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行住坐卧。不敢背西。元嘉十六年。无疾。忽集僧众告别。遂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座面西。合掌而化。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出。年六十七(高僧传)。

  刘宋僧叡(这是罗什大师的大弟子),魏郡长乐人。小时候喜欢出家,直到18岁才满愿。他依从僧贤法师为弟子,到20多岁时,对经论就有广博的通达,然后去各处游历,随处讲说。

  后来罗什大师到了关中,他就请罗什大师译出《禅法要解经》两卷。得到这部经之后,日夜修习,对禅定法门非常善巧。当时在长安译场,罗什大师所翻的经典都是由僧叡做参正。

  他又入庐山依止远公修习净业。后来到了京师,安住在乌衣寺。当他讲说众经时,听者无不佩服。僧叡严整威仪(就是平时行住坐卧具足威仪),而且他尽心尽力地弘扬佛法,常常把持戒讲经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行住坐卧不敢背对西方。

  元嘉十六年,没有病,忽然集合僧众告别。自己进了房间洗浴、烧香、礼拜,再回到座位上,面向西方,合掌坐化。

  这一天,同寺院的人都见到五色香烟从僧叡的房间里发出。当时67岁。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刘宋昙诜,广陵人,幼年时跟随远公大师出家,勤修净业,而且擅长讲经。他注解《维摩诘经》流通世间,曾经著述《莲社录》,记载莲社高贤往生的事迹。

  元嘉十七年,集合大众说:“东林寺兴建以来已经50年,我的往生是最后一位。(当时莲社高贤123人个个往生成就,庐山建立东林寺到这时已经经过50年,其他122位全部往生,昙诜是最后一位。)”他就结跏趺坐念了一百声佛号,然后呼吸停止而圆寂。当时80岁。

  慧崇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为尚书韩万德门师。与释世高。并为时所尊重。会太子晃得罪。事连高及崇。遂并见法。僧法达素钦高德行。号泣哀慕。累日不食。高忽飞空而至。达顶礼已。因问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此阎浮提。崇公常祈归安养。今果心矣。言讫而隐(高僧传)。

  刘宋慧崇,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他是尚书韩万德的老师。慧崇大师和当时的世高都为时人所尊重。当时正值太子晃犯了罪业,事情牵连到世高和慧崇,所以他们都受到刑罚而死。

  当时有一位僧人法达,平时敬仰世高的德行,听说世高去世,大声哭泣哀痛思慕,连续好多天没有吃饭。忽然世高从空中飞来。法达顶礼之后,就问:“师父和慧崇大德现在生在哪里?”世高说:“我愿生在浊世救护众生,所以还生在阎浮提。慧崇法师平日祈求生极乐世界,现在他已经满愿往生。”说完,隐没不见。

  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六十余矣。平生片善。必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定起。乃属付后事。与寺僧共叙无常。夜深。众僧归房。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益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年七十。 (高僧传净土文)。

  刘宋昙鉴,冀州人,少年出家,依止竺道祖为师求学。他也是蔬食布衣,持戒严谨。后来他到处游方,宣扬佛法。到了荆州,住在江陵辛寺。这时他已经60多岁。他这一生一点一滴的善行都决定回向西方,愿以此善根,誓愿见阿弥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见阿弥陀佛用水洒在他脸上,佛说:“洗涤你的尘垢、清净你的心念,你的身、口都清净了。”又从瓶里拿出一枝莲花交给他。他从定中起来,嘱咐后事,而且和寺院的僧人谈论无常。

  夜深了,僧人们都回到屋里。他独自在走廊下经行,一直念佛到五更,这时声音更大起来。

  到早上,弟子照常来问讯,见他结跏趺坐不动。近前去看,已经去世了。70岁。

  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呪。诵增一阿含经。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一日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学。言讫便化。异香三日乃歇。年五十九(高僧传)。

  刘宋慧通,关中人,少年时住在长安太后寺,平常吃素持咒,诵《增一阿含经》。他随凉州慧绍禅师修禅定法门,对于法门的观行都有所修习。平时常常祈愿求生极乐世界。

  有一天,生了小病,在定中见到一个人过来,相貌非常端严,对慧通说:“良辰到了。”须臾间,见到阿弥陀佛,光明显赫。他从定中起来,把这一切告诉同学,说完就坐化了。屋子里的异香三天才止息。59岁。

  昙宏。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南游交趾。诵观经不记数。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心安养。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卄/积]中。以火自焚。弟子抱持而还。半身已烂。经月小差。复入谷烧身。弟子追救。命已终矣。于是积薪进火。明旦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宏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异。收骨葬焉(高僧传)。

  齐昙宏,黄龙人,年轻时修行戒行,专心地学习律部。后来来到南方交趾这个地方,他持诵《观经》不计其数。永初年间,游历到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诵《无量寿经》、《观音经》,发誓求生净土。

  孝建二年,他在山里找了一堆柴放在一起,秘密地坐在木柴当中用火自焚。弟子看到,把他抱出来,半身都烧烂了。经过一个月,身体稍有恢复,又进山谷要焚身。弟子追着来救他,已经命终了。这样再添一把火把遗体烧完,到第二天早上就烧完了。

  这一天,村庄上的人都看到昙宏身体现黄金色,骑在一头金鹿上快速奔向西方。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他是有神异的人。这样就把他的遗骨收藏安葬起来。

  慧进。姓姚。吴兴人。少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出家。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前障。于是集诸信施。造经满百部。病亦寻瘥。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忽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生西方也。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年八十五(高僧传)。

  齐慧进,吴兴人,少年时放任性情,行侠仗义。40岁时忽然心里觉悟,就出家了。他住在京师高座寺,平时蔬食布衣,生活简朴。他立愿要诵《法华经》,因为修行用心太劳苦,所以当他拿着经卷时就得病了。这样他就发愿造一百部《法华经》来忏悔前世业障。因此拿着信众给他的供养,造满了一百部《法华经》。很快病就好了。从此他修行佛法的志向更加坚固,常常把所积的福业回向愿生极乐。

  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愿已满,必生西方。”永明三年,没有病去世,85岁。

  法琳。姓乐。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时隐公至蜀。琳从之学。克己厉志。以日兼夜。及隐还陕西。复随从数年。诸部毗尼。洞悉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修净业。常持无量寿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齐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乃向弟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高僧传)。

  齐法琳,四川临邛人,少年出家,住在蜀郡裴寺。他特别喜好戒律,精心研究《十诵律》。

  当时隐公来到四川,法琳跟随隐公学习,平常严以律己、立志奋发,日以继夜。后来隐公回到陕西,他又跟随几年,对诸部毗尼都能洞达其中的要义。

  后来又回到四川,安住在灵建寺修习净业,常常持诵《无量寿经》、《观音经》。当他一诵经时,就见到有一位伟貌沙门,身体非常高大,站立在面前。

  建武二年,他生病了,一心注想西方,礼拜忏悔不休息,这时见到诸位圣贤都站在他身边。他向弟子述说所见,交代自己死后把身体烧掉。说完就合掌往生了。

  僧柔。姓陶。丹阳人。少有出尘之志。出家为法师宏称弟子。精勤戒品。博综经部。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之夜。沙门僧绪梦神人彩旗素甲。满山而出。曰法师将至矣。明旦柔果至。萧齐之世。应诸王请。出居京师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柔誓生安养。每至悬轮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卒之日。体无所患。语弟子曰。吾应去矣。铺席于地。西向虔礼而化。室内外俱闻异香。时延兴元年也。年六十四(高僧传)。

  齐僧柔,丹阳人,少年时就有出世的志向。出家之后依止法师宏称作弟子。他精勤地守持戒律,对诸部教典有广博的精通。后来入了剡白山灵鹫寺。

  他还没到山的那天夜里,沙门僧绪梦到很多神人手擎彩旗,身上都穿着白色盔甲,漫山遍野地涌出来了。神人们说:“法师要来了!”第二天早上,僧柔果然来了。

  当时萧齐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迎请,出山住在京师定林寺。他当时作为首座,四方的人都钦仰佩服。僧柔立誓要生极乐世界。每当傍晚,落日悬在西方时,他就皱着眉头忧愁地合掌。(他有一种为生死而忧愁的心,意思就是他看到落日就想:人生这么短暂,生死这么苦恼,我什么时候能解脱?所以他就皱着眉头合掌。)

  到他临终这一天,身体没有病,对弟子说:“我应当去了。”当时把席子铺在地上,朝着西方虔诚顶礼,就这样往生了。当时屋子内外都闻到异香。64岁。

  道珍。未详其所出。梁初。住庐山中。作弥陀观。然心尚犹豫。一夕梦有人乘船大海中。云往阿弥陀佛国。珍愿随去。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净业未成。未可去也。既觉。乃营室浴僧。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后于房中入观。见有携白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初心犹豫。故止此耳。珍喜。因默记其事。藏于经函。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列数千炬火。近村人望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搜捡经函。方知往生瑞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梁道珍,不知他的出处。梁朝初年,住在庐山作弥陀观。但心里还有犹豫,对于往生西方没有立决定的志愿。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有人在大海里乘船,说是要去阿弥陀佛的佛国。道珍说:“我也愿意跟去。”船上的人说:“你没有造浴室和诵《弥陀经》,净业还没成就,不可以去。”他醒来,就开始造浴室供僧众洗浴,然后开始诵《弥陀经》,历年不断。

  后来他在房间里入观,见到有人持银台来对他说:“法师的业报已尽,要生在这台上。”又说:“按你的功行应当乘金台,但你最初心里犹豫,所以只能坐银台。”道珍很高兴。他出定之后,就把这件事记下来,藏在经函里。

  到他命终这一天夜晚,整个半山上排列有数千把火炬,一片辉煌。当时山旁边的村民见到,认为是王公贵族来礼觐。他们当时不信佛,不晓得怎么回事。等到早晨才听说道珍圆寂了。后来大家翻经函时,才知道这是道珍法师往生净土的瑞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