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七种阴恶


   日期:2015/6/17 12: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阴恶,就是虽然作恶却不为人知。这样的恶,恶报特别沉重,因此首先应该引起警觉而断除。《感应篇·举恶章》的“分说恶行”部分首先宣说了七种阴恶:“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这段话中的“虚诬诈伪”四个字是对阴恶所具备的外在特点进行概括,“刚强不仁,狠戾自用”则是对阴恶者内心世界的精确描述。

  第一种阴恶:阴贼良善。贼,是“陷害”之义;阴,是指“阴暗、隐蔽、不为人知”;阴贼,就是暗中陷害;良善,是指心地善良、德高望重之人。阴贼良善,是指暗中陷害善良有德的人。例如,暗中纵火、制造车祸或溺水等假象杀害他人,指使别人设局阴谋诬陷他人,背后说人坏话等等,都属于暗中陷害他人的例子。暗中陷害他人的特点是,使他人遭到伤害,但被害人乃至公众都不知道或者错误地认知了伤害的真正来源。阴贼良善的人,其伤害他人的恶业因为以下两个原因而变得特别沉重:一是因为所伤害的对境是善良有德之人;二是因为暗中伤害他人,不为人知。

  善良有德之人,无论在哪里,都是那里人的希望与福报。在国家任职,是一国之福;在地方做事,是一方之福;在一个家庭,是家庭之福;与人相处,总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陷害这样的人,就等于损害了一群人的福利,使大众失去了依靠,失去了原有的福报;而且会给大众一种错觉——做善人好像也没有好报,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败坏了大众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的信心,形成一种“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的错觉。所以,伤害善良有德之人,罪莫大焉。

  其次,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大家都知道是此人所为,这是阳恶;但如果做了坏事,没有人知道是此人所为,那就是阴恶。阴恶与阳恶相比较,感受恶报的程度要沉重得多,就像不为人所知的阴善所感受的善报,远比为人所知的阳善所感受的善报绵长永久一样。凡是一种心态,隐藏就会积聚,就会有力量,阴恶所积聚的恶业种子,其力量远远超过了暴露在外的阳恶所积聚的恶业种子力。

  一般来说,暗中陷害他人的人,都是比较聪明的人,他们甚至会嘲笑那些公然跳出来与他人搏斗的人,认为他们有勇无谋。然而,在他们未来受恶报时就明白,正是他们的聪明,使得他们所感受的痛苦也悠远绵长。所以,世间真正的聪明就是深信因果而仁慈待人,其它一切为着自私目的伤害他人的所谓“聪明”,实际上都是极大的愚痴。《格言联璧》中说:“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章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章功名适济其奸。”聪明用于利益他人,越聪明越好;聪明用于陷害他人,越聪明越可怕。所以,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一次又一次地发愿:“愿我生生世世深信因果,将一切聪明才智用于利益他人、不用于自私自利,愿我一切所作所为于一切众生丝毫无害。”

  人为什么会阴贼良善呢?是因为内心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作怪。例如,因为贪爱善良者的财富而陷害,因嗔恚善良者的行为而陷害,因愚痴而随顺他人一起陷害,因傲慢、嫉妒而陷害等等。

  第二种阴恶:暗侮君亲。暗,“暗中、人所不见”之义;侮,“因轻慢而欺骗”之义;君,是指国君;亲,是指父母亲。暗侮君亲,是指内心深处看不起君王(现在可以引申为领导)、父母亲,外在以言语行为欺骗他们。

  暗侮君亲之人,在上级领导或父母面前表面上比较恭敬随顺,但内心深处却很藐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内心深处的藐视当然不能公然表现出来,所以只能以欺骗他们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例如,外在虽然说着奉承领导的话,内心却看不起领导,甚至转头便说领导的坏话;对领导下达的指令不以为然,表面顺从,内心反对,并用种种方便回避不执行;看不起父母,认为父母迂腐过时、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对他们的请求与劝告等爱理不理,而人前却摆出很孝敬父母的姿态,以博取虚名;常常以谎言蒙骗领导或父母等等。这些都是暗侮君亲的例子。

  暗侮君亲之恶之所以沉重,一方面因为是不为人知的阴恶,另一方面是因为作恶的对境是恩德之田——领导与父母。佛经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其中“四重恩”是指君王之恩、父母之恩、佛陀之恩、众生之恩,由此可见,“君亲”这二者是极其重要的念恩与报恩之对境。国王乃至领导对自己的恩德非常深厚,没有他们的摄受与接纳,自己连生计都要犯愁;父母的恩德也无与伦比,没有他们的辛勤养育、咽苦吐甘,自己怎么能够长大成人、接受教育呢?对于这两个殊胜的恩德之田,不但不去念恩与报恩,反而内心藐视,言语与行为上欺骗,这是断失善根的颠倒之举,久久这样下去,内心必然会越来越邪恶,以致会堕落至痛苦的三恶道。

  我们应当知道,念恩是一切善法的前导,是上升善趣的唯一路径;而忘恩念怨是一切恶法的前导,是堕入恶趣的基本原理。念恩者心中装着的是他人的好处,于是内心就会越来越快乐,外在也会越来越好;而念怨者心中装着的都是他人的不好,因此内心会越来越痛苦,外在也会越来越衰败。这就是无欺的因果之道,想离苦得乐者不可不知。

  培养念恩习气要从忆念父母的恩德开始。我们要经常思惟父母对自己的辛苦养育之恩:十月怀胎,母亲就为我吃了很多苦头,走路不便,忍受种种难忍的妊娠反应;刚生下来,虽然我十分丑陋,母亲却不嫌弃,抱着我用肢体安慰,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我;我稍有不适而啼哭,母亲就竭尽全力地护卫,去除痛苦;每次大小便,都要麻烦父母擦洗;稍稍长大,就要想到教育我知识,为我寻找好的学校与老师;好的食物,自己舍不得吃,先给我吃;好的衣服,自己舍不得穿,先尽量满足我;外出在外,母亲内心常常挂念;即便长大,母亲仍将我当作孩子照顾;甚至生下子女,还要麻烦父母照料……,总之,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无量无边,今生今世都无法报尽,因此应当生起报恩之心,这样不断思惟,就能尊敬父母,对父母真诚相待。同样的道理,我们应当经常思惟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恩德,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与摄受,我们很难获得生活资具,因此应该心怀感恩,尽力将他们吩咐的事情做好。

  第三种阴恶:慢其先生。慢,就是藐视、看不起的意思;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慢其先生,就是内心看不起自己的老师。一个人往往表面上会尊敬自己的老师,但内心深处却藐视,所以,慢其先生往往也是一种阴恶。当然,也有理智失控而出言不逊、行为怠慢的情况。

  传授世间与出世间道理的老师,也是重要的恩德之田。父母养育了我们的身体,老师则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没有世间老师的辛勤培育,我们很难掌握世间的知识与道理;没有出世间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也很难明白出世间的道理。所以,从对自己获得安乐贡献大小的角度来讲,老师的恩德甚至更加超胜父母养育身体的恩德。对于这样的恩德之田,不生感激之心,而生藐视之心,实属颠倒。

  此外,内心一旦对老师生起藐视与傲慢,就关闭了自己的进步之门。因为傲慢者的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就很难再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知识与道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三个人走在一起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更何况已经成为我们老师的人呢?我们应当眼睛看着老师的长处与优点而学习,而不是盯着老师的缺点而生起傲慢,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