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济群法师]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II、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皈依,须有正当的理由,这直接影响到学佛的态度和成就。正确的皈依之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拥有的能够听闻佛法的暇满人身,蕴涵着重大意义,但这些价值必须通过皈依三宝来实现。
   暇满,为八有暇和十圆满。所谓八有暇,分别是非地狱道、非饿鬼道、非畜生道、非盲聋喑哑、非世智邪辩、非正法灭尽时、非北俱卢洲、非无想天等。而十圆满,则是众同分圆满,谓得生为人;处所圆满,谓生于有四众弟子之地;依正圆满,依报是生于有佛法之地,正报是诸根不缺,能听闻并受持佛法;无业障圆满,谓今生不曾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无信解障圆满,谓不被拔无因果等邪见所蒙蔽;大师圆满,谓遇佛出世;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谓值遇无上佛法;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谓值佛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正行不灭圆满,谓教、证之法仍在世间流传;随顺资粮圆满,谓具足修行所需资粮。十圆满中,前五为内五种,余五为外五种。
   其中,主要可概括为这么几点:首先是心智健全,具有听闻和理解佛法的能力;其次是没有耳聋、目盲等残障,能阅读经典或聆听善知识说法;第三是没有错误观念为障碍,如受某些思潮影响而全盘否定宗教;第四是生活在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地方。
   这样的人身,究竟具有多大价值呢?事实上,根本无法以语言来描述。因为它是无价的,超过世间一切珍宝。其价值在于,能使我们开发生命的无尽宝藏,尽未来际解决自他一切有情的痛苦,共同走向解脱彼岸。而这些,是任何财富无法解决的。当然,若不能正确利用,这一身份也会使我们造业并堕落恶趣。再或者,使我们成为其奴隶,一生为它奔忙操劳,呕心沥血。在收获和损失之间,相差的,又何止千万倍,亿万倍!
   人身已然难得,而暇满人身较之人身更为难得。若不懂得珍惜,不善于开发其潜能,将是对生命的最大浪费。关于这点,我曾举过一例:某人因重罪被判入狱达百年之久,其间,允许有半天时间自由活动。若借此机会立功赎罪,其后五十年便能尽享自由;若只是玩乐一通,虽当下尝到些许快乐,接着仍是长期监禁;若不慎因享乐而造作新业,则将经受更漫长、更苦难的牢狱之灾。
   众生在轮回中的处境亦是如此。漫漫生死路,我们不知在其中辗转出没了多少回,生生世世,无有了期。好不容易盼到一次可以得救的机会,一个可以修行的身份,若不抓住时机精进改造,求得解脱,很快将继续轮回。在这个通向不同终点的岔路口上,千万要认清方向,及时作出抉择。
   皈依,是开发生命无尽宝藏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认识到,获得人身等于得到一次决定未来命运的权利,还舍得轻易放弃吗?还不立即行动起来吗?若一个贫苦者听说自己有无价之宝却不急于寻找,反而热衷于各种蝇头小利,不惜为此搏命,我们定会叹为傻瓜。不幸的是,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傻瓜,为各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忙碌一生,反而顾不上开发自家宝藏。再或者,虽也兴冲冲地挖过,却因一时不曾挖到就轻易放弃了。这都是因为我们对人身具备的价值缺乏认识。

二、念死无常

   念死无常,同样是生起猛利皈依之心的强劲动力。“观无常,足以得道”,佛陀关于修习无常的精辟总结,是每个佛子应当深深铭刻在心的。或许有人会不解:活得好好的,念死,岂非自寻烦恼?也有人会因此产生误解,以为佛教使人消极避世。事实上,佛教所以强调念死无常,是为了使我们充分认识现实的严峻,时刻准备应付一切意外。即使在死亡突然来临时,也能从容面对,自在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念死正是为了鞭策我们积极利用今生来修法,使之成为改造生命的转折点。
   在这个世间,多数人的生活无非是谋求生计,进而追逐名利、沉溺享乐。且不说追求过程中的不断挣扎和身心付出,即使最后获得成功,又为人生增添了什么呢?不过是一时的满足,暂时的意义。当死亡来临,这一切能使我们无憾地告慰此生,欣然地视死如归吗?
   有生则必有死,就象阳光下甩不掉的影子,无人能侥幸逃脱。可怕之处在于,死期却是不定的。有的刚出生就意外夭亡;有的百年后才寿终正寝;有的病魔缠身而死;也有的突遭横祸离世。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一定活着,即使我们这些今天还健康活着的人,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死亡,是行踪不定的幽灵,不知何时就将我们逮个正着。
   谁也无法预料,今生可以蹉跎的时间还有多少,或许是几十年后,或许就在明年乃至明天,便措手不及地失去了唯一可以自主的机会。甚至来不及叹息,就已被淘汰出局。那个无价的暇满人身,也随之过期作废。世间还有什么损失比之更让人痛心疾首的呢?
   当死亡来临,地位无法拯救我们,财富不能帮助我们,亲人无力挽留我们。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有什么能给我们以勇气,使我们无畏地直面死亡,自在地超越生死?从生命延续而言,唯有佛法,才具有永久、真实的意义。此外的一切,皆是梦幻泡影。其实,不必等到死之将至,老人们回忆起青春往事,又何尝不感慨人生如梦,世事虚幻,了无痕迹?
   所以说,念死能使我们看清自身在轮回中的险境,认识佛法于生命的意义,自然生发寻找救护之心,就像落水者期待强者施予援手那样迫切,这一前提非常重要。试想,落水者面临灭顶之灾时,还可能思绪纷飞、杂念丛生吗?若有幸在此时遇到救援者,又有谁不拼死抓住、决不放手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天不思维死亡,这天就很可能空过。因为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回到往昔习气中,被串习左右。习惯有着巨大力量,必得以念死这般猛利的手段作为对治。
   念死无常,仿佛警世的震耳钟声,每一声,都在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每分每秒,用来完成今生最重要的使命,就像临终者珍惜所剩无多的时光,不敢稍有懈怠。所以,念死无常不仅对于修习皈依,同时对于未来的一切修行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念三恶道苦

   死亡为什么可怕?固然是放不下对世间的执著,但更重要,是因为我们不知死后去向何方。修行成就者所以能笑对生死,正是因为他们对前途了如指掌,能随自身愿力作出抉择,或往生极乐,花开见佛,或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而凡夫却无法主宰这一切,唯有随业风飘荡,沉沦苦海。
   佛法告诉我们,有情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轮转不息。其中,三恶道处境之苦痛、之惨烈,令人不忍听闻,何况亲历。佛陀之所以反复述说这些恶道痛苦,不是为了使我们怖畏恐惧,给苦难人生增加更多的沉重,更非某些人想象的,是为招徕信徒而渲染的气氛。须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老人家要我们念三恶道苦,是本着无限悲心而说,是为了唤醒世人迷梦,告诫这些处于火宅而不自知的人们,使其从沉沦中觉悟,速速设法逃离。
   应当看清,三恶道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事实上,那仅是一息之遥。当这口气不来时,我们有把握不堕落吗?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当下能否把握心念?若现在无力把握,临终一搏又会有几分胜算?又怎么面对种种业力乃至逆缘的考验?在那条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中阴路上,没有训练有素的心进行观照,就像悬崖边的盲人,稍有不慎,便会失足跌入深渊,于恶道长劫受苦。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恶道之苦?拯救自他一切有情于轮回呢?唯有皈依三宝,如法修行,乃得究竟解脱。所以说,时常忆念恶道之苦,是生起猛利皈依心的重要因缘。

四、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种方式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觉得踏实。或依赖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赖地位,将地位当作靠山;或依赖家庭,将亲人当作港湾。感觉什么最可靠,便会皈依什么。但这些皈依终归是不究竟的,因为外在一切皆处无常变幻中,本身便不稳定,如何能为我们提供坚实保障?就像救命稻草,抓在手中那一刻,也不过是抓住了一个即将破灭的幻觉。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什么是我们能够依赖的?家庭难免出现变故,地位无法永远保有,金钱随时会更换主人。尤其是今天这个世界,过多的机遇,使一切充满着不稳定。这也正是现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所在。从物质条件来说,我们所享用的远比古人更为丰富,为什么内心深处仍然惶惑,仍有着无法排遣的不安?常常是,拥有得越多,害怕失去的感觉越强烈。
   时常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世人所谓的幸福无非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因为幸福的基础在于世界和自身的心,但那又是怎样的世界和心呢?外在世界是日新月异的,内在心灵是四处攀缘的。以无常的环境和内心为基础,那样的幸福又怎么可能稳定、坚实呢?可见,世间一切都无法作为真正皈依处,无法究竟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
   那么,三宝的究竟处何在?关于这个问题,可从实、德、能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真实,佛陀并非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实有其人。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于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其父为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他出家成道后,游化四方,足迹所到,留下许多至今为人瞻仰的圣地。佛陀,意为觉悟者,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而成就。他所施设的教法,能引导一切众生断除无明妄想,圆满如实智慧。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正是依佛法走向解脱。所以说,佛陀是真实不虚的人天导师。
   其次是德行圆满。佛陀具备圆满的断德、智德和悲德。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缺陷,不会起丝毫贪嗔之心,否则与凡夫何异?我们翻开佛陀传记,从未有佛陀嗔怒的记载,更不会象上帝那样怒降洪水。智德,即成就一切智慧,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证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为如所有智;一是了知缘起显现差别的智慧,为尽所有智。悲德,即圆满大慈大悲。悲悯之心,人皆有之,非佛陀独有。但我们的悲心狭隘而渺小,是被自我处理过的、充满不平等的悲悯心。而佛陀已超越我执,乃能平等一如,开发无限悲心。
   第三,佛陀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值得我们信赖,值得一切众生依怙。这种能力,来自佛陀圆满的德行。断德圆满,故能指导众生息灭烦恼,断除妄想;智德圆满,故能按众生种种根基施设教法,分门别类地予以教化;悲德圆满,故能感知众生苦难而发心救度,没有附加条件,远离亲疏分别。
   实、德、能是选择信仰的判断标准。试想,若不幸发现信仰对象并非真实,且不说内心失落,所耗时光又怎能重头再来?再者,若其德行尚未圆满,我们又如何因信仰得到内心升华和生命改善?此外,还须具备引导众生认识生命真相的教化能力。
   皈依不仅是外在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皈依改善自身心行。正确的皈依之因,才能引发真实无伪的皈依;迫切的皈依之心,才能奠定坚实稳固的修行基础。否则,即使履行皈依仪式,也很难对生命改善起到多大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