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学处[济群法师]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VI、皈依的学处


   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稍有不慎,便会受到攻击,乃至陷入重重包围而落败。在修行路上,凡夫心有如千万个伺机而动的对手,正在寻找一切入侵机会。所以,当我们获得皈依体之后,应全力护持,警惕所有可能使自己破失皈依的逆缘,这就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学处,不得稍有违犯。

一、遮止学处

   遮止,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
   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其他宗教或各类民间信仰。同时要认识到,皈依佛之后,也不应再以世间的感情、财物、地位为究竟归宿。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学佛就要排斥生活的一切吗?并非如此。皈依,决非逃避现实,更不是让大家不再工作谋生或成立家庭。只是希望我们认识到:这一切于人生只有暂时意义,不是真实皈依处。否则的话,眼前利益往往会像蔽目之叶般挡住我们的目光,使我们看不到事实真相,看不到广阔世界。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的觉悟,那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若皈依后还心系余皈依处,不仅会破失皈依体,更会使我们生生世世难有因缘得遇佛法。
   皈依法之后,应依教奉行,依法遵循各种戒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重点是奉行五戒十善,其中的每一条,都包含保护自己及不伤害他人两方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五戒亦为五种布施,即无畏施。奉行五戒,是断除恼害众生的因缘,从而消除他人恐惧,故名无畏施。如果我们不杀生,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伤害;如果我们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担心财物会被我们掠夺;如果我们不邪YIN,别人就不必担心家人和我们在一起不安全;如果我们不妄语,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欺骗;如果我们不饮酒,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在十善中,尤其注意口业的防护,如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以为戒的。不良语业不仅会制造事端,影响大众和合共处,更会使内心在人我是非中越陷越深。此外,十善中还增加了不贪、不嗔、不邪见。贪、嗔、邪见为根本烦恼,由此派生一切不善业,抓住这一关键,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皈依僧之后,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但遮止的意义主要在于不以其为皈依处,并不排斥在工作中与他们进行接触乃至合作。
   遮止学处主要包含这三个方面。当我们皈依之后,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宁舍生命,不舍皈依。须知,无论以什么方式认同毁谤三宝的做法,将立即失去皈依体。

二、奉行学处

   奉行学处,是敬佛、敬法、敬僧。
   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皆应视为佛宝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评论。凡夫往往看到什么都想发表高见,甚至对佛像也不例外。这个问题看来很小,其实不然。须知,当我们评论佛像时,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佛菩萨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失去对佛菩萨的清净心,进入染污的凡夫心状态。由此,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佛法的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处理得极为善巧。《菩提道次第论》记载,有人携一文殊像请尊者过目:您看这尊像到底好不好?阿底峡尊者立即将文殊像高举顶戴,答说:文殊像没有不好的,只是这尊像的做工有欠缺。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尊者对于佛像的恭敬之心。
   既然佛像都是好的,那么我们对所供之像不必进行选择吗?对于某些年久破损或做工质地简陋的造像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也是信众们经常问起的问题。供养佛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恭敬心。如法、庄严的佛像,对生起清净心有极大作用,为修道助缘。所以,恭请佛像作为日常礼拜供养,应尽己所能选择如法、庄严、质地精良的造像。若所供佛像年久破损,当以恭敬心作妥善处理,于高处焚化后将香灰置于净地。若以虔诚心做这一切,并非对佛像不敬。因为凡夫是很着相的,尤其是尚未信佛者,往往会以世俗眼光看待佛像。为避免使佛菩萨形象受到影响,避免他人造作口业,我们可以本着恭敬心对破损、脏污的造像进行处理。
   同时,切勿将佛像作为装饰品、工艺品而随处摆放,这恰是现代人极易违犯的问题之一。佛像,不仅作为佛菩萨的象征为信徒供奉,本身也往往是佛教艺术精品。但不少人只看到艺术,却忽略了佛像最重要的内涵和作用。随着现代工艺的发达,佛菩萨造像成了工艺品的重要题材,数量大大增加。得到一尊佛像不再是难事,因而不少人将之作为点缀居室的装饰品。这样做,非但不能起到供佛的效果,反而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摆放处所多不如法,更严重的是,一旦习惯性地将佛像视为工艺品,今后很难对佛像生起真正的恭敬心和清静心。
   还应注意的是,不能以买卖佛像谋利。或许不少人感到疑惑:现在很多寺院也在流通佛像,是否如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应以发心作为考量标准。所谓买卖,是指商人将佛像、佛经作为货物进行贸易并谋利,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而非赢利,那么,流通佛像与不能买卖佛像并不存在本质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以发心来衡量,一方面是从效果来考察。凡夫心非常微妙,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加珍视,花钱请到的却恭恭敬敬。我觉得,对于佛像和佛经的普及,关键不是在采取赠送或流通的方式,而在于我们自身的发心,更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若发心正确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即使流通也无妨。但若发心不正,即使采取赠送方式,一样是不如法的。
   敬佛,并非佛菩萨需要我们恭敬,因为诸佛世尊已彻底断除我相,毁誉不动如须弥。既然如此,为什么敬佛,乃至将佛像视为佛陀真身般恭敬?或许在某些人的眼中,这么做无异自欺欺人,明明是泥塑木雕,为何看作真身并虔诚礼拜?须知,敬佛正是我们自身修行的需求,通过恭敬达到净化内心的效果。当我们处于极度恭敬中,心必是清净无染的,是与法相应的。这种恭敬,本身就是极好的修行。
   其次,应恭敬法,恭敬佛经等一切法宝。我们要象敬佛那样,将经典视为佛的法身。切勿将佛经当作普通书籍那样随意放置,尤其是不洁处,也不要将其他物品(包括佛像、念珠等法物)置于经书上。不少信徒对佛像非常恭敬,却不懂得珍视法宝。须知,诸佛世尊皆因法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宝又以法为尊,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藏传佛教在这方面非常重视,每拿到一本佛经,先高举头上顶戴受持。这决非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事实上,通过对佛经的恭敬,能有效强化我们对法的信心,从而依教奉行。因为信心也需要因缘的滋润,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形式来唤醒它、加强它。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佛法受益。学佛如此,任何世间法的学习也是如此,若对传业师长不恭敬,对所学知识不重视,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所以,从修行意义上说,恭敬佛经的意义极为重大。这不仅影响到今生对法的受持,还将影响到未来的法缘。若不恭敬法和法师,是坏智慧之因,会使我们将来无缘亲近佛法,乃至投生于不闻佛法的边地。
   敬法,根本在于依教奉行。《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从利益众生到不离菩提心,都是行佛所行,是对佛陀教导的切身实践,也是对三宝恩德的最好回报。《金刚经》也告诉我们:“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此处虽然校量的是福德,但也充分说明,依教奉行远胜于世间一切善行。
   对法的恭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学并实践佛法。如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是真正的佛子所为。
   第三是恭敬僧宝。佛法能够在世间得以流传,正是因为有僧宝这一重要桥梁。僧宝是佛法的实践者,也是正法的住持者。我们应时常忆念僧宝恩德,因为他们对佛法的住持和弘扬,我们才有机会亲近僧团、听闻正法、走向解脱。同时,在家居士也有责任护持僧团发展,或随缘乐助寺院建设,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行四事供养,或身体力行地参与各项弘法活动。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宝,故应对所有僧众一视同仁地恭敬,切忌以凡夫心妄加批判,说僧过恶,造作极大罪业。尽管现实中的僧团也是由不同素质的人组成,未必尽如人意。但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在抉择善知识、依止师时需要仔细考量,对于其他僧人决不可妄加评论。
   恭敬僧宝的意义,还在于帮助我们培植出家解脱之因,使未来能早日成为真正的僧宝。像佛陀那样,以出家相证菩提,得自在,度众生。
   敬佛、敬法、敬僧,是每个佛弟子必须做到的。不仅要发自内心地恭敬,更要将这分恭敬体现于一言一行中。切勿像某些好高骛远的学人那样,知道些禅宗皮毛,开口便是不著相。作为凡夫,如果不把佛法放在心上,那佛法还能对他产生作用吗?虽然众生本具佛陀那样的品质和智慧,但现有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若欲转变这一生命状态,必须从恭敬外在三宝开始,逐步成就内在三宝。 

三、共同学处

   所谓共同学处,即对三宝必须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共有五点:
   第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我们应时常忆念佛、法、僧的无量功德,生起虔诚皈依之心。看到每一个众生,皆存念:“汝等众生,皈依三宝,发菩提心。”随时发起这样的愿望,念念与三宝相应,将对自身心行改善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
   第二,随念三宝大恩。我们应时常忆念三宝大海般深广的恩德。因为有三宝应世,我们才能听闻佛法,修习善行,故当以感恩心随时修习供养。条件允许的话,家中设一佛堂,每日至少以净水为供。平时得到任何精良的食品或衣物,皆应供养后才享用。供养主要具有两重意义:其一,三宝乃世间最胜福田,由供养三宝而获无量福报。人天路上,修福为先,任何成就都离不开福报的支撑。成佛,是福德和智慧资粮的圆满,故应以供养三宝来培植福报。世人不知其中奥妙,津津乐道于蝇头小利,反而忽略这一广大福田,良可浩叹。其二,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修习供养,内心就会时常与三宝相应,使其牢牢地扎根于我们心中。
   第三,随念大悲。我们所以念佛,所以皈依三宝,原因就在于三宝具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殊胜品质。所以,念佛不仅是为了祈求护佑,更是为了效仿佛菩萨,最终成就他们那样的慈悲和智慧。我们念观音菩萨,是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念阿弥陀佛,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大智慧。诸佛菩萨是以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来修习大悲。我们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后,也应引导一切众生投归三宝的怀抱。弘扬佛法,自利利他。
   许多人都觉得弘法只是出家人的责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应该说,弘法不仅是出家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有人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以为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其实,每位佛子都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弘法利生。比如做每件事或修任何法门时,首先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尤其在修习皈依时,观想自己带领一切众生投归三宝怀抱。具足这一愿望之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能以各种因缘引导众生亲近三宝。若自己有能力讲,不妨现身说法;若自己缺乏能力,不妨介绍他们亲近善知识,或助印法宝流通,这都属于弘法的修行。
   经云,财施不及法施,财供不及法供。《金刚经》先后七次校量功德,虽以恒河沙财物乃至内在生命布施,皆不及为人演说四句偈的功德。原因何在?因为外在财物虽能给人带去富足,却不能彻底断除内在烦恼。唯有引导他人学佛,才能助其究竟解决生命问题。可见,弘扬佛法及引导他人学佛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第四,凡事启白三宝。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恭敬合掌,启白三宝曰:十方三宝证知,弟子某某今日准备做什么,乞求十方三宝加持。遇到困难时,同样可以向三宝祈求帮助,恭敬合掌曰:弟子某某遭遇困难,祈求十方三宝加持,使违缘远去,顺缘具足。倘若未能如愿,切不可抱怨三宝不慈悲,需知自身业障所致,应生起大惭愧心,广修善行,忏悔业障,直到心行与三宝相应,自然能得到加持。时时启白三宝,不仅能获得三宝加持,也是培养皈依之心的重要修行。人们处于困境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心目中最强大的人,作为佛弟子,三宝就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能时时处于三宝加持之下,是多么幸福而安全。
   第五,守护不舍。皈依之后,应坚定地守护皈依体,乃至舍命,亦不舍皈依。皈依体,甚至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舍命而去并不可怕,因为来生还能继续。在无尽生死洪流中,我们曾千生千死、万生万死,却一直空过。但若舍弃皈依,将长劫沉沦,无有出期。那么,多生一次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者,切莫将外道与三宝的功德相提并论。在社会上,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论调: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都大同小异,本质一样的,等等。若以为所有宗教殊途同归,说明我们对三宝并未生起不共的信心及坚定的信解,这样一些观念也会使我们舍弃皈依。
   皈依之后,一定要奉行相应的学处。通过守护这些学处,使自己保有皈依体,并强化三宝在内心的份量。唯有信仰坚定,行为如法,三宝才能真正对生命产生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