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格局决定结局:“一切众生”中的微言大义


   日期:2010/3/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切众生”应该是《华严经•十回向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了。诵经的时候,我们往往被方方面面的回向内容所吸引,而对于这个最常出现的词语却熟视无睹,一带而过。其实,之所以每条回向都加上“一切众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包含一种数数宣说、反复强调的深意,是《十回向品》中的精髓。不仅仅是《十回向品》,也包括其他大乘经论,都是以“一切众生”为回向对象的。如果把这四个字的意思深入理解了,就容易把握回向的基本精神,那么对于《十回向品》的内涵也就不难体会了。

“一切众生”这个词,可以分为“一”、“切”和“众生”这三个部分。“一”可理解为平等如一、无有差别;“切”可理解为涵盖所有、无所不包;“众生”可理解为除我之外的任何有情。“众生”意在说明,发大乘心之后,我们修习佛法最主要的所缘境就是“众生”。所谓“所缘境”,就是修习佛法的时候内心所缘的境界。

为什么要缘“众生”呢?因为“所缘境”决定了修行的最终结果。“所缘境”如同工具,除了人使用工具之外,工具也造就了人本身。这里举一个故事。上大学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至今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老科学家。虽然他们已满头白发,但依然思路敏捷,比一般的年轻人思维更活跃。有一次开会,一位老科学家问,为什么美国人取得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在科学领域作出了这么巨大的贡献,而中国人虽然很聪明,取得诺贝尔奖的却这么少呢?

要是我的话,会认为原因在于美国的钱特别多。粗粗算了一下,当时我做课题研究每小时的费用至少要用掉上百元乃至几百元人民币,运气不好、做遭了的话,也得不到什么有用的成果,其实跟烧钱差不多。美国人能烧得起,当然能搞出东西来。

不过老前辈的观点非常独到,他说自己去过美国,觉得原因不在钱多钱少,而是中国人从小骑自行车,而美国人从小开汽车。自行车的原理很简单,万一自行车坏了,运用简单的力学知识多搞几次,就可以搞定了,所以从小是被自行车训练长大的。可是汽车的原理就复杂多了,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乃至化学都包括了,搞定汽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人从小是被汽车训练长大的,所以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当然,这个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美国人,但是对那些从小有科学潜质的美国人确是如此。

这个故事不妨当成一个笑谈,目的是说明所缘境的重要性。师父有一句话:“格局决定结局”,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一点,从道次第三士道各自的所缘境、解决的问题、修行法类和修行成果上,也看得出来。比如,下士道的所缘境是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下一生的苦乐,修行法类包括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修行成果是人天善趣的果报;中士道所缘境也是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未来无限生命的苦乐,修行法类包括苦谛、集谛、十二缘起、戒定慧三学等,修行成果是解脱生死的阿罗汉。上士道的所缘境从自己拓展到了一切众生,要解决的问题是自他无限生命的苦乐,修行法类从一开始的发菩提心,到后面的六度四摄,修行成果是无上的佛果。也就是说,要想成佛,必须缘一切众生,只缘自己或者缘少数几个人是不可能修行成佛的。

“所缘境”是修行的必要条件,离开“所缘境”就谈不上修行。比如,我们拿筷子吃饭,拿筷子的手好比我们的心,筷子好比所缘境,吃到了饭就是修行的成果。离开了筷子,我们就吃不到饭。

拿筷子吃饭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比如有一个人,不知道吃饭需要拿筷子,他拿了一把刀来吃饭。结果可想而知,不但吃不到饭,还可能把自己的舌头割伤。这就好比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却不以众生为所缘境,而是以自己为所缘境,满脑子想的是“我应该学什么法最好”、“我在哪里集资粮最多”、“我怎么修成就最快”等等的想法,“我”字频频出现,“众生”不见半点影子,那么这是在修佛法,还是修“我法”呢?或者,只图自己解脱,那就不是大乘发心。

反省自己,就是这样。缘一切众生就不用谈了,几乎没有这样的发心经验。退一步,缘整个寺院甚至整个班级,也很难做到。自己心里曾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发心为一切众生是到修上士道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其实是大错特错。法师说过,受戒的时候,就要去缘一切众生。比如自己不去伤害一只虫子,是因为已经发誓不杀一切众生,所以才不伤害它。所以,虽然眼前只是一只虫子,但是心里所缘的却应该是一切众生。

这一点在《南山律在家备览》有详细的说明,上面说:“所缘境,即法界众生依、正等法。”“依”是依报,指的是有情众生身外的环境。“正”是正报,指的是有情众生的身心。又说:“缘境虽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虱、微细蠢动、六趣之外中阴众生,如是等类皆遍十方、并通三世、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皆发得戒;二者非情境,谓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其数量、亦皆发戒。”也就是说包括了一切有生命和没有生物的所有事物。这也正是持戒功德之所以殊胜的原因所在。

另外,我们自身也具有成就如同佛菩萨那样广大发心的潜力。《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一开头就讲到菩萨种姓,说:“云何种姓。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成种姓。……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姓。”《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上说:“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菩萨种性有四种自性,一性种自性,二习种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以上两部论都提到,有一类菩萨种姓叫做“习所成种姓”或“习种自性”,是通过串习而形成的。这样的话,无论前生是否具有菩萨种姓,只要今生努力串习,就是未来成就菩萨种姓的正因。师父也在多次开示中谈到,要发大心。其实,我们的心本身具有普缘一切境界的能力,只是因为蒙上了诸多尘垢,使得自性的光明无法显现,只要除去这些尘垢,自性光明自然显现。

诵经也不是简单的读读经文,而是一种实际的修行。当我们读《十回向品》的时候,应该学着像菩萨的广大回向一样,作意使自己的功德同样地回向给“一切众生”。

前面讲缘一切众生固然很好,但是怎样才能在生活中落实呢?其实有两个简捷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在为自己回向的时候,可以加上“……及其跟我一样的一切众生”,如:“回向自己及其所有跟自己一样的众生都获得身体健康,消除业障、病障!”。在为跟自己亲友回向的时候,加上“……及其跟我一样的一切众生”,如:“回向某人及其所有跟他一样的众生都能够万事如意,学习佛法,护持三宝!”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方式。《孟子》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个方法,缘师长的心愿和事业。这是因为善知识的内心是普缘一切众生的,所以通过缘念善知识的心愿和事业,也能够利益到一切众生。言而总之,菩提道上修行,切莫忘了“一切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一切众生)(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一切众生)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