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十三)不放逸


   日期:2015/7/19 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1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二规教言论》,继续讲不放逸。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

  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有些人让那些怨敌恣意妄行,随便说坏话、伤害,也不去做任何对抗。这是不是因为他太慈悲了,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父母或儿女了?不是。他根本没有什么慈悲心,就是自己没有胆量,没有对抗的能力。按世间的话来讲,叫懦弱、胆小鬼;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诽谤甚至违背,也不去责罚,这也是没有智慧的。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当别人说坏话时,自己也不是不受影响,恨意难平,心里也非常痛苦,但是却没有勇气去对抗。当受到别人的伤害时,自己也不是不受影响,内心也很烦恼、很痛苦,但是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种人不是好人,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人。应该任何时候都要恩怨分明,有恩就要报,有仇也要报。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如果遭遇诽谤、违背,也是要责罚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当时有很多犯戒或捣乱的,佛也有很多责罚。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内心是要慈悲的,但是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对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表面上,可以有软的,也有硬的;可以有忿怒的,也有寂静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就需要软的——表扬啊、赞叹啊,这样他就会进步;有些人不能用这种方法,越表扬、赞叹就越猖狂,对这种人要压伏、惩罚。

  即使你的慈悲心再究竟,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也要分辨善恶、取舍善恶。在前面也讲过,对坏人、不听话的人,要惩罚、呵责,否则他就会越来越猖狂;对好人、比较精进的人,要表扬、鼓励,否则他就会失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要恩怨分明。

  “众前坦露自本性”,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不知好歹的人,这是个恩怨不分的人。最后,坏人就会随心所欲,甚至骑在此人的头上;好人也不愿意帮忙。大家都会知道他的秉性和人品。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若是有智慧、进行观察,郑重谨慎地去做一些取舍,去为人待事,就不会有这种过错,对个人来说也不会有烦恼痛苦。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证诸法如幻相”:是不是证悟了诸法的实相、大空性?真正证悟大空性的时候,一切显现如幻如梦,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但是,下述这种人并非如此。

  “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自己的言行没有约束。之所以这样,是不是他真正证悟大空性了?是不是了知诸法如梦如幻的真相了?不是。是不是真正大自在、万缘放下的那种人?也不是。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没有什么主见,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跟谁都经常混在一起。哪里有什么热闹,就跑到哪里;哪里有什么事情,他都参与。说话也是,随便顺口而说。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会对他生起厌烦,会呵责他,说他的坏话,甚至会远离这种人。

  其实,若是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热闹的地方是不能去的。一些事情也要通过观察,以智慧来判断,自己该不该参与,该不该去做。有些是自己不该参与的,或不能做的。如果自己什么都参与,什么都做,不但没有什么结果,甚至会令人厌烦、远离。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不约束言行,觉得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了,觉得自己已经获得大自在了,说话、做事都很随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约束行为,吃肉喝酒等等,无恶不作。很多愚痴的人还把他们当做成就者,恭敬供养,这个时候他们更猖狂了。

  有的人爱说大话,“没有善,没有恶,不要取舍善恶”……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他们没有明白真正的意义。在禅宗里讲,无论是白狗还是黑狗,咬出来的血都是红的。同样,无论善念还是恶念都是障碍,都要放下。的确如此,如果不执着,就是这样的。如果执着了,就都不是这样的,不可能没有善恶,不可能没有取舍,但是有些人不明白。在大圆满里也讲“无取无舍”,没有取舍。从诸法的自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显现、因果的角度来讲,不是这样的。他堕落无边了。当见解上有这种过患的时候,其言行上面也会有很多的偏差,这是造业的。佛在经中也讲“误见大空性,毁坏慧浅者”,如果没有正确地认识大空性,会彻底毁坏智慧浅薄的人。

  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地方开法会,来了很多人。当时主持法会的上师给大家讲空性。法会结束以后,有个人回去逮住一只羊说:“没有你这样的所杀,也没有我这样的能杀。”于是他就杀了这只羊。他没有真正明白空性的真理。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也是如此,认为“没有取舍”,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这都是错误的。

  大家一定要有智慧,有辨别的能力,不能盲目地信任、崇拜。无论他的名气有多大,无论他的势力有多大,都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应该“依法”,以佛法来衡量,以智慧来衡量,正确就是正确的,不正确就是不正确的;不应该“依人”,不能因为他的名气大、势力大,然后就盲目信任、盲目崇拜,这是错误的。若是一个智者,即使对方权力再大,势力再大,名气再大,威望再大,他也不可能盲目信任和崇拜。若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就是不如法;你造恶业了,就是造恶业了。佛当时之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强调是有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任、盲目崇拜。

  不仅在汉地有这样的现象,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藏民不懂佛理,不明白取舍之处,也是盲目崇拜、盲目追随。有些人说:“你看,那些藏民拿着哈达礼拜、供养他,这个人肯定是个大成就者,否则藏民怎么也都去礼拜他呢。”藏民去又怎么了?藏民也是人啊,他们也是迷茫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迷茫的人、愚痴的人。

  我们是依法不依人。我们通过闻思,了解了很多佛法,掌握了很多取舍之处,以后应该以佛法为标准,观察取舍之处,衡量对或不对,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若盲目崇拜、信任和追随,最后毁坏的是自己,伤害的是自己。

  从世间的角度讲,强调自我保护。从出世间的角度讲,尤其更要自我保护,这一点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保护解脱之命,也可以说是慧命。慧命是不能轻易断掉的,也是不能轻易毁掉的。大家一定要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学修经典和论典,也是为了具有这种智慧、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到这里来和大家听一听,过后都忘了。有些人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里,但是根本就没有谛听,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都属于闻法方式中所讲的“覆器之过”,是一种过失,是闻法、修法的过程中要断掉的一种过失。有些人虽然在这里也听了,相对来说听得也很明白,但是一会儿出了这个大门后,就好像全部都抛在脑后,或都留在大殿里一样,这是“漏器之过”。我们闻法、修法等任何时候都要断掉这种过失。还有一些人也来听法、修法,但是内心里经常生起分别念,生起烦恼。看这个人生起贪心,看那个人生起嗔恨,看这个人生起嫉妒,看那个人又生起傲慢。大家都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相续,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你来这里后,东瞅西瞅,有些作为对境而生贪心;有些作为对境而生嗔恨心;看着表现比较好的人,就嫉妒了;看着表现不好的人,就傲慢了,“我比他强,我比他好”……这叫傲慢。心总是在分别,总是在动。看看自己的这些念头,是善还是恶?基本都是恶的。烦恼的根是什么?是愚痴。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在这听法、闻法、修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就是闻法时的“毒器之过”。你的容器里有很多好吃的,但是掺着毒,这样就不能吃,吃了会要命的。同样,虽然是清净道场,虽然都在闻法修法,但若是你掺杂烦恼分别,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将来是要遭受痛苦的。

  我们闻法、修法都要如理如法,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辨别和取舍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也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进行观察,没有郑重、谨慎而导致的。否则,不会有“身语行为不约束”这种情况。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有些人相续当中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也不是真正厌烦世间的这一切,就是性情孤僻不合众,跟谁都和不来,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自他诸现”,即自己的显现,他人的显现。自他的显现都成为了敌人,都令这种人烦恼、痛苦。这也是放逸带来的过失。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跟亲戚不联系,跟朋友也不联系,跟谁都不联系,只是自己一个人。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跟在家或出家的这些同修道友都不联系、不接触。为什么把自己关起来,跟谁都不联系、不接触呢?就是烦,看不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觉得这个烦,觉得那个烦,都是烦。

  自己心里不清净,所以一切显现都是不清净的。自己性情古怪,跟谁都很难相处,跟谁都很难合起来,这种人是最悲哀的。应该尽量将一切观为清净,这样处处都是清净的,自己心里也会欢乐。但是,在这种人的眼里,一切都是不清净的,心里始终都是烦恼痛苦。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相处时都要不近不远,把握适度,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疏远了不好,走得太近了也不好。

  现在我们学佛人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些在家人中,有些人走得特别近,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总在钱财方面有一些来往,其实这都是不好的。修行人之间都应该是道友,在学修方面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有很多人一起做生意,有一些钱财上的来往的,最后都成为了产生烦恼的因。刚开始都是善缘,但最终很多都变成了恶缘。所以我不赞同这样做,希望不要有这样的情况。

  出家人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走得特别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还有互相借钱、借衣服,借各种东西的。其实我是最不愿意借钱的。你借给他的时候他很欢喜、很高兴,还的时候肯定很不高兴。其实没有必要找这些麻烦,不要有太多的来往。不要走得太近,这样会出事的,最后一定会成为生烦恼的因,善缘会变成恶缘。

  所以大家一定要管好自己。都在一起学修,都是道友,学修方面必须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其他方面少接触、少来往,这样好一些。

  有些人好像是性格的问题,不能自主自立似的。今天跟这个人好,时间一久不行了,又跟那个人好。必须要这样找一个人似的。为什么啊?自己管好自己多好,也没有那么多烦恼。身边若多一个凡夫,就是多一种麻烦,有什么好的?但是,这也要掌握适度,有些人又太过了,跟谁都不和,这样也不好。

  “此乃放逸之过失”:其实这都是因为放逸所导致的过失。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产生。

  “彼违时境之正量”:上述这些过失,有些是时间上有违背,有些是在境界上有违背。

  时间上的违背。这个事这样做没有错,但是时间上没有掌握好,有的太早了,有的太晚了。本来是件好事,本来是应该要做的,但是在时间或早了,或晚了。如果在时间上没有把握适度,也是一种过失,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也会给自己带来障碍和违缘。

  境界上的违背。有些人站的境界太高了,但实际上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其实,一个瑜伽士、成就者做一个普通凡夫的行为,是错误的;一个普通凡夫做一个成就者的行为,也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都是错误的。有的人行为跟境界不相应,自己的境界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所以就不能有那样的行为。还有些人达到这种境界了,但是行为没有跟上,这也是一种过失。

  “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产生”:这些过失都是因为什么?因为“未经细观察”,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其实,即使详细观察了也没有用,首先要有智慧,有智慧了再观察。在前面也讲过,智慧是根,在有智慧的基础上才有不放逸,才会谨慎,才会注意。首先要有智慧,然后观察,再做决定。这些过失,主要是没有以智慧仔细观察的缘故。

  有些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有的是在境界上没有把握好,导致这些行为都变成了过失,给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痛苦。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智慧,第二个原因是没有进行观察,不够慎重与谨慎。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一切行无碍,犹如日月不著空。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如果你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适度,都过度了,就不可能圆满自己的所愿、所求。

  一个人有很多人生目标,有很多要完成的任务。在任何时候,若是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适度,这些所求都不会圆满的,都不会成就的。

  “谨慎一切行无碍”:大家应该有智慧,然后谨慎。首先要有智慧,但若是不去观察也没有用。在有智慧的前提下,进行观察,辨别、取舍,这样一切所行无有障碍地就能成就、圆满。

  “犹如日月不著空”:日月在虚空中运行,但是虚空不会阻碍它的运行。同样,若是有智慧、能谨慎,一切所行都会无碍,无障碍地能成就圆满。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正见。

  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有个标准。不能随便说,不能随便做。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个标准。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能做还是不能做,这些都不能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社会上有很多人说“没有事,随着感觉走吧!”感觉都是错乱的!还有些人凭着自己的直觉做判断。你的感觉、直觉都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是对的。你觉得这是善,不一定是善;你觉得这是恶,也不一定是恶;你觉得这是对,也不一定对;你觉得这是错,也不一定错。其他诸如判断能做还是不能做,该做不该做,都是如此。

  怎么办?做事情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第一,依如来教,即佛的教言。我们现在用一辈子的时间闻思修这些经典和论典,主要是为了学习佛的教言,明白这些道理。佛的教言是最正确的,什么都要以佛的教言为标准,依此去衡量,这是很重要的。否则,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犯什么错误,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对之处,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患、罪恶。这都是因为不明佛理,不了知佛的教言所导致的。

  现在有些人,根本不愿意闻思这些经典和论典,觉得不用了解太多、明白太多,很容易就能成就。有些上师、善知识也爱这样讲。以前密勒日巴依止过一位上师,他说的话太大了,所以他没有利益到密勒日巴。他的上师说“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若是真正的具缘者,福报大,不用修也能成就。”其实从法本身来讲,大圆满正行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密勒日巴当时不是这种根基的人。密勒日巴听后,认为自己以前学咒术特别快,一般人都学不成的,因此自己肯定是个具缘者,肯定是个有大福报的人。所以也不学修,饿了吃、困了睡。过了几天上师来了,问他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境界。密勒日巴说什么也没有。上师说:“我说的话也太大了,你也太懈怠了,我们两个好像没有缘分。你还是去找玛尔巴吧,他是你宿世有缘的上师,他才能利益你。”这时密勒日巴才去找玛尔巴上师的。

  现在有些“上师”“善知识”也说大话:你不用学,我给你窍诀,你就能成就。有的说:你只给我做供养就行了,就能成就。如果是这样,伟大的佛陀为什么转三次法轮呢?为什么要传八万四千法门,讲那么多道理呢?直接让弟子供养自己就行了,就成就了;或者直接给弟子传授一两句窍诀就可以了。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弟子也是如此,不愿意闻思修,这是一种过失。如果你真心想解脱、成就,一定要闻思修。这是解脱成就唯一的方法。

  只有闻思修,你才有能力,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不同层次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对错。对境界低者,是一种过失;而对境界高者,则是一种功德。境界不同,人不同,因缘不同,福报不同,这些标准也都是会变化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绝对的善恶。如果要有智慧,首先依靠佛的教言,这是最好的。

  第二,好好依止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指导。你依止善知识后,要听话,要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依止。如果没有依教奉行,还不是真正的依止。暇满的人身包括师已摄受这一个条件,如果你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摄受,你的人身不是暇满人身,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和条件。

  师已摄受是很重要的,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先观察,再依止。依止以后,就要依教奉行。以前我们讲过《沙弥五十颂》,即使是在这部小乘颂词中,也讲道:你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除了刷牙饮水、礼佛(绕塔)、方便这三件事不用请教,其他的事情都要请教,要以这种方式依止上师善知识。我们若是从密宗的角度讲,就要将自己的身口意都交给上师,一切都由上师安排,这才叫真正的依止。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真正依止善知识,有没有真正依止上师?自己问自己的心,自己观察自己的言行,这样才会知道。如果你没有做到,尽管表面上皈依了,也在他身边闻法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没有真正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

  如果你能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一切都听他的指导,事事都依教奉行,他就会告诉你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对、错。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善恶,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对错。“没有事,几年前我问过,上师说对……”那不一定,也许你的境界提高了,也许你的境界下降了,过了几年后再问的时候,上师可能说“不对”。“怎么不对呢?您以前不是说对么?”以前是对,但是现在不对。可能有这种情况,这是不一定的。

  其实依止上师善知识了,他随时都可以给你指导,随时都可以给你纠正。这样可能更好。首先要依止佛的教言,但是你自己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也有一点难度。如果你好好地依止善知识,他随时都会指导你,随时都会帮助你。

  第三,依靠自己的正知正见。我们以正知正见去取舍、辨别、选择、决定,这是最可靠的。

  其一是佛的教言,其二是善知识的指导,其三是自己的正知正见,这三者是最可靠的,可以拿来做标准,对事情进行衡量。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可靠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除上述三者,其他的话语都是被分别所染,听从那些话语,也没有什么用处。

  “此三”指三种:作为学佛人,作为佛弟子,佛的教言应该是最正确的,应该以佛的教言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其他的教言是对还是错,都不好说,所以没有必要去依靠。

  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这是第二。通过观察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应该听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必要再去听其他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每一位上师善知识都有自己的所化众生,都有自己教化众生的方便和善巧,各不相同。比如偈颂和仪轨是各不相同的,本质上并无矛盾,但是到底应该念哪个偈颂、哪个仪轨,到底怎样去做呢?你的内心充满矛盾,这就是自找烦恼,自寻麻烦,没有必要。

  法门都是一体的,一精通一切精通,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也都是一体的,都是佛的化现。但是你依止的时候,听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听其他的,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烦恼痛苦。有些人接触的法、接触的善知识太多了,心里都是矛盾和冲突,学修上也已经产生了难以对治的障碍和违缘。这是非常可怕的。人对什么都会执着,尤其是对法、对传承,让你放下也放不下,让你断掉也很难断掉,这样很难最终成就。道理是这样的,事实是这样的,你们自己观察、决定吧,谁也不会勉强谁。

  第三,正知正见。

  除此三者之外,其余都是不可靠、不正确的。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无论是不是亲人、是不是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说都不一定是正确可靠的,因此你听从、跟随这些有什么用呢?没有用。确实是这样的。

  不用说世间人,包括学佛人在内,都是特别喜欢相信道听途说。其实,这些凡夫大部分都是这样:只要他高兴了,无论你是好还是不好,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他都会对你赞叹不绝。如果有一天你得罪他,他不高兴了,无需任何理由,就转而诽谤你,说你的坏话。所以,这些有什么可靠的?相信这些有什么用呢?

  他不是以真相真理来赞叹或者诽谤的。若是以真相真理,听他所言也是有用的,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并非如此,他仅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赞叹或诽谤。之所以赞叹你,是因为他高兴了,所以不用理由,也并不知道你是否具有功德,不知道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就这样赞叹你。好人有其标准,功德有其标准,他都不知道,如何去衡量?他仅是凭自己的感觉,一高兴就赞叹、说你的好话。如果你总是纵容他、在乎他的做法,他就很容易反目相向,很容易不高兴。你说话时有一点点不足,表现有一点点不对,他就开始不高兴了,诽谤你,说你的坏话。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这些过失和错误,他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会考虑这些,仅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肆无忌惮地说你的坏话,诽谤你。你还很相信这些、在乎这些、重视这些,这都有何用?

  你所做的事情是对是错,他也没有分辨的标准。只要你让他满意,你所做一切都是“对”的;若是你没有让他满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你相信这种人,在乎这种人的言行,有何意义呢?没有任何的意义。他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所以你不要在乎这些,不能听从这些。

  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上师三宝作为见证者,以善恶因果做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上师三宝面前问心无愧就行了,在善恶因果面前没有错就行了,这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正确的。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这样抉择,不应听信那些凡夫没有用的话语。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自己通过智慧观察,郑重谨慎地去做一桩事情,这样虽然结果不尽人意、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因为这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去决定、行持的。若是没有这样,你一定会后悔的。现在有些人承办各种事情,没有几天就开始后悔。做下各种决定,最终也是产生后悔之心。没有通过智慧观察,没有郑重谨慎去行持,就这样的结果,这也是不好的。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自己应该以智慧详细观察,郑重谨慎而决定,小心仔细而行持。这样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会后悔,这是最重要的。对错善恶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是自己不后悔就行了。

  我到汉地弘法,在藏地建这样一个汉僧道场,这都是我自己谨慎观察而决定、行持的。无论结果怎样,无论有多大压力,我都不会后悔,这就可以了。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到汉地弘法已经十年多。这些年当中,我接触的人也多,我身边的人也不少,大家对我真的是非常恭敬的,对我是非常好的,我有今天也是因为大家。但是我这十年当中,也为大家付出了很多,我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家解脱和成就的事情上。我现在真的是问心无愧。如果我对大家没有这样负责任,没有尽心尽力去做利益大家之事,我自己肯定会后悔的,心里也肯定会有一些愧疚,但是我现在真的没有。

  大家也是一样,若是大家有一些不恭敬,甚至有忘恩负义的行为,这也是你们自己的过错,应该心里有一些愧疚。因果是不虚的,谁造谁受,如是因、如是果。谁也不怨谁,谁也不恨谁,都是自己要承担的。我们都是相信佛法、相信因果的人。佛法里讲,谁造谁受,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虚。我不会做令自己后悔、愧疚的事情。也许极少数人对我有一些不恭敬、违背的行为,但这也是你们自己的事。尽管我表面上为此肯定有高兴、不高兴的时候,有一些忿怒或寂静的相,但是我心里不会恨任何人,也不会怨任何人。作为一个学佛人,做为一个大乘行者,无论走到什么地步,大家可以相信,我心里不会怨恨任何人,也不会舍弃任何人。但是暂时因为缘分,可能也有暂时离别的,但是最终我都不会舍弃。

  之所以说“上师要观察弟子,弟子要观察上师”,也是这个道理。密勒日巴尊者说过,若是上师不观察弟子,犹如跳悬崖一般。这些有缘众生,也可以说弟子,里面若有破坏誓言的情况,将来可能我要陪着他们下地狱。若是这样的结果,我也没有办法,虽然这不是我所希望的。但是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哪里,我都不会恨、也不会怨任何人。这是我自己的一种承诺,一种所立的誓言。我作为凡夫,若真正下地狱、遭受伤害的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能做到。我是承诺过的,也是立过誓言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如是无悔之欢喜,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如是无悔之欢喜,悦意无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若无有后悔,心情必定是欢喜、悦意的;若是有后悔,就不会如此。无垢之月影会显现在大海中。同样,如果无有后悔之心,那种欢喜、愉悦就能在不放逸当中产生。不放逸就不会后悔,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能欢欣喜悦。

  “故当恒依谨慎行”:“恒时”,即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当中,都应该郑重谨慎,以正知正见而行,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几天都在讲不放逸,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功德。无论是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不放逸都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放逸,应以智慧谨慎取舍。

  树根般的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是智慧和稳重。树茎般的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有愧和不放逸,这两个也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 1、我们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正确?

  2、做任何事情。怎样才能做到不后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不放逸       违背)(五明学佛网:不放逸       违背)  

 普献法师:不放逸 

 单培根居士: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不违背于科学 

 许智铭居士: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如瑞法师:法句经不放逸品开示 

 药师山·紫虚居士:什么是佛教中的「方便法」?如何用方便法 

 传喜法师: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E 880经~88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I 786~788 

 不管是神通还是算命,都不能违背了因果 

 随便违背跟佛菩萨之间的约定,护法神会很生气 

 净土法门法师:不论那个宗派,修学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