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许智铭居士: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
||
日期:2023/5/25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智铭 不放逸与精进,是学修佛法的二大原动力,在百法明论中,是属善法十一法中的两法,十一法是: “一者信、二者精进、三者惭、四者愧、五者无贪、六者无嗔、七者无痴,八者轻安、九者不放逸、十者舍、十一者不害。” 慈恩寺大乘法师释“精进”说:“心勇不退,精勤策励,求诸善法,名为精进。”释“不放逸”说:“耽着五欲,名为放逸;远离彼尘,名不放逸”。由这释义看来,“精进”者是求善法;“不放逸”者是去恶法。 窥基法师注解“百法明门论”时释“精进”说:“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冶懈怠,满善为业,谓善品修恶品,断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又云,勇而无法,悍而无惧,言满善者,圆了善事,名为满善。故三根为作善,此名满善,能满彼故。或日:“唯识论言:精进一法,在三根后,百法则信后即言何焉?”曰:“唯识乃立依次第,此乃因依次第,盖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故此,信后而更言勤。勤即精进也。 他释“不放逸”时说:言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洽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防修者,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于所修善法,修令增长,言精进三根者,此不放逸。即四法防修,功能则非别有体。” 二位法师对“不放逸”与“精进”的解释,前者将善法十一法的各法分别立义,意义较为清晰,而后者则将善十一法作通贯性的解释。将“不放逸”与“精进”相互发明,使其产生连贯性。语义虽较参差,但概而言之,精进中有不放逸的因素在;同样地,不放逸中也有精进在。 佛陀在“杂阿含经”三十一卷中,对“不放逸”、“精进”有更精确的解释。 佛陀认为:行者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宝相,不为一切结使所覆盖,使身心不懈怠,心不懈怠者,即是不放逸。 佛陀告诉佛弟子,要修“不放逸”,应先修四断。所谓“四断”者,即: 一者:断断: 佛陀认为行者在心中已生起恶、不善法之欲的时候,应行方便,修断此所生之欲。若是未起恶、不善法的时候,仍要行方便精进。因此时心中虽不起恶、不善法,伹尚未生善法,所以仍要行方便精进,使善法生起。善法既经生出,仍得行方便精进,使善法增益,这种断恶、不善法之后,用累进的方法,以精进力成就善增长,这就是修断断。 二者、律仪断: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生恶、不善法的根本。所以,行者若能善加维护自己的眼根,不使其在见色俊生恶、不善法,就要在隐密之中调伏眼根,使之向善法精进。其他,于耳、鼻、舌、身、意根,也是要如此调伏,使之精进于善法。六根是代表一个人的律仪,六根的视、听、言、动、闻、思,都趣于善法,则恶法必断,这即是修律仪断。 三者、随护断: 行者对于一切真实三昧相,要善加守护。例如青瘀相、胀相、脓相、壤相、食不净相等等,以如实的智慧观察这些相,都可入于三昧之中,也就是所谓“一切三昧相”,于此等三昧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即是修随护断。 四者、修断: 行者修四念处等,即是修断。四念处者,即: 一是身念处:观身为不净,污秽充满,无些净处。 二是受念处:观受是苦,受是苦,乐的感应。世间虽有乐,但乐从苦因缘生,而又生苦乐,世间法无实乐。 三是心念处,观心无常,“心”是六根的心识作用,念念生灭,没有常住之时。 四是法念处,观法无我。所谓“法”者,除上述的身、受、心外,还包括世间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属“法”的范围,这“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无自性即是无我。 四念处是随四谛中的“苦谛”而修断的。因这一“苦谛”随身,才有身、受,心、法的四念处,依此四念处而观,即知其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既知其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故须一一修断。修断以俊才不生颠倒。 行者在修四念处之外,还要修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句法。若于这些的法,均能精进,不放逸者,即可得尽诸漏。 佛弟子为什么要修“不放逸”,佛陀举了一个譬喻:譬如世间的人,要想做什么,都要依“地”为根本,建造房屋要依地;生产一切作物要依地;其他一切莫不依地。凡于“地”精进不已者,即可建立世间诸法。同样的道理,佛弟子之修学佛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佛弟子具有了“不放逸”的根本,才能学修佛法,才能成就佛道。 世间植物,是由五种“种子”而出生的,五种“种子”者,即是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坏种子、种种子,若这些的种子本身不断、不破、不腐、不伤,虽入于土地中,若土地坚硬,仍不能萌芽穿破土地成长、增广,必须有水界润湿土地,使土地松软,才能穿破土地成长、培广。以这为例,众生也有五种子,即是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由无明缘于行,才生万法,并成长增广。若只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慢、无明,则行即减,行灭则“十二因缘”法灭。十二因缘灭,则解脱自在。 这烦恼、爱、见、慢、无明是如何生长、增广的呢?是由内六入处绿外六入处,这两六入处的相缘,乃有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等等的生出。有这等的六身,才有忧悲恼苦。若眼见色,不为色缘,即眼不起行,不起行即恶、不善法不生。其他如耳、鼻、舌、身、意,若不缘于声、香、味、触、法,当亦不起行,不起行,即恶、不善法不生。所以佛说: “眼味着者,则生上烦恼。生上烦恼者,于诸染污心,不得离欲,彼障亦不得断,乃至意入处,亦如是说。” 要六入处不味着,就得行不放逸法,修断一切恶、不善法。所以说,不放逸、精进,是离苦的根本。 佛弟子修学佛法的目的,一是希望自己成佛;二是度一切众生成佛。自己要成佛,就要修断恶、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无厌,“无厌”就是不放逸。要度众生成佛,就要行布施、忍辱、诲人不倦,“不倦”就是精进。自、他都能不放逸、精进,则我与众生方得共成佛道。所以,大智度论卷十六说: “虽得至佛,众生未尽,不应休息,譬如火相若不灭,终无不烧,菩萨精进,亦复如是。未入灭度,终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进,二事常修。” 这段文字中的“欲”非“贪欲”是“增上欲”。有增上欲才不放逸、才能精进。 摘自《内明》18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