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十四)正直


   日期:2015/7/21 22: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2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二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有略讲和广讲,今天是广讲。

  五、正直

  一棵大树有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和树果,同样,做人也有很多规矩与原则。树根般的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指什么?智慧和稳重。树茎般的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是什么?就是有惭愧心和不放逸。今天讲树枝般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正直。

  无论何时,人都要正直,要做到公平公正。

  若是没有树根、树茎,就不会有树枝。树枝是从树茎中长出来的,树茎是从树根中长出来的。根是树根,要先有树根,才会有树茎、树枝。做人的规矩与原则也是如此。在前面讲过,做人有做人的规矩与原则。若是不按规矩,不按原则做人,看似人,实际不是真正的人,不是好人。

  首先是智慧。世出世间都有很多的学处,若是对这些学处不迷惑,能了知,有辨别和取舍的能力,这叫智慧。做一个正直者,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必须要有智慧。你要知道这些利害之处,也要知道善恶之处,还要有对治、辨别对错的能力。否则,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尽管觉得自己很公平、公正,但实际上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按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有知识,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有智慧,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坏,但是为什么最后都变成了坏人呢?很多人在本质上是好人,但是为什么在为人处事中变成了坏人呢?就是因为缺乏智慧,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这是有智慧。无论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佛传讲了很多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智慧。如果真正要到达彼岸,必须要靠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即使做得再多、再努力,也不会有成就的。出世间必须要靠智慧。

  其实在世间也是如此,若是没有智慧,最终都会成为坏事,成为坏人。如果按这些《二规教言》中所讲的这些道理去衡量,以这些标准去观察,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坏事,自己也成为了坏人。为什么呢?主要就是缺乏智慧。所以在世间法上,也不能缺乏智慧。

  智慧是第一,极为重要。如果你能懂得二规,能够证悟这些智慧,就可以说自己有智慧了。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都不会误入歧途,最终也不会大失所望。

  第二是稳重。稳重也很重要。稳重是指自道行不退转。人要公平公正,在一切时、一切处中不能退转自道。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要以智慧去观察,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做。一旦决定了就不能退转。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于一切时、一切处中,都要稳重。“我要公平公正,要为对方着想”……很多时候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维、处理一些事情,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退转自道。如果你退转自道,没有自己的主见,舍弃自己的决心,就不是真正的公平与公正,也不是真正地理解他人,也不能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理解对方,要为对方着想,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自道,在自道上不能退转。自己的决心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不能失去。若是动摇了自己的决心,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就不叫公平公正。所以稳重很重要。

  智慧和稳重,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愧和不放逸也是如此。

  有愧也是我们要具备的一种条件和功德。什么叫有愧?就是对下等恶劣的事心生厌烦。第一,有愧者对下等恶劣之事生厌烦心,自己就不会做这些事。第二,在因果面前,在三宝面前,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在父母和师长面前,有愧者不会做不公平、不公正的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不放逸。对一切取舍处都恒时郑重谨慎,这是不放逸。如果做不到郑重谨慎,很多时候可能就做不到公平与公正,这样就不可能成为正直之人。

  前面所讲的智慧、稳重、有惭愧心和不放逸,这些都是前提条件。只有具有这些品性,才能够成为正直之人。因此,不能忽略前面这些做人的原则和规矩。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公平正直天人道”:能做到公平和正直的这种人,走的是天人道。之所以称“天人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会快乐。一个公平公正的好人,他一切时都会顺利、如意,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虚伪狡诈邪魔道”:之所以称“邪魔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要遭受难忍的痛苦。这种人事事都不会顺利,不会如意,都会痛苦。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正直之人住于天门,狡诈之人住于魔门。“住魔门”:行魔道,今生来世都会痛苦。

  也许有些人会产生疑惑:有的人很狡诈,现世却很顺利、快乐,很有福报,家庭也很幸福;有的人很正直,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公平与公正,是被人赞叹的好人,可是现世中却不顺利,不如意,很痛苦。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还是没有明白善恶因果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永远不会有差错的,这是自然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以前也多次讲过这个道理。一个人各方面做得很好,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但是却不顺利也不如意,现世中很痛苦似的。这是恶业要穷尽的一种现象。前世中所造的恶业,在今生迅速穷尽,之后前途是光明的,永远快乐。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这也可以叫“重罪轻报”,这是好事。还有一些狡诈的坏人,现世中很顺利、很如意、很快乐,这是一种善业要穷尽的现象。他前世中所修的那些善业,虽然果报很大、很妙,但是他今生所造的这些恶业就令果报变小了,并且会迅速穷尽,之后前途一片黑暗,永远要遭受痛苦。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

  因果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会有变化,不会有差错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要行善,一定要建立这种正道,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善,都要正,否则就是魔道,也可以说今生来世都会感受痛苦。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是正,是善,就OK了,就可以说是“趋入善道”,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对人类来说,水性是湿的,火性是暖的,即使有一天水性变成暖的,火性变成湿的,善恶因果也是不会变的,大家一定要相信。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无论是从出世间还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都一样,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他人也不愿意遭受痛苦,自己想获得快乐,他人也一样想获得快乐。在佛法中,尤其是大乘佛法中所讲的“自他交换”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想。

  从世间的角度讲,只有换位思考(你怎么想,他也是怎么想),才会公平公正,之前是不会有的。因为我们都有“我”和“他”的分别,“我”和“我的”,“他”和“他的”,继而产生怨恨。若是这种观点特别强烈,这种习气特别严重,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你自认为是公平公正,实际上肯定不是公平公正的,因为你已经被贪爱与怨恨等烦恼迷失了,根本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看事实的情况、正确的理由,以此来辨别取舍。不能凭这是“我”和“我的”来进行取舍。如果有强烈的我执我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有“我”和“我的”,就有“他”和“他的”,这样就会嗔恨,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若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换位思考。对自他进行换位,应该这样想:我想获得快乐,我希望我的亲人、朋友也获得快乐。同样,他人也肯定想获得快乐,并且希望他的亲人、朋友能获得快乐。我不愿意遭受痛苦,也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不要遭受痛苦;同样,他人也肯定不愿意遭受痛苦,并且希望他的亲人或者朋友也不要遭受痛苦……要这样换位思考。

  但是,我们现在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必须要快乐,必须要胜利;他人如何,自己就不管了。如果你快乐、胜利了,他人就失败、痛苦了。不能这样想!

  这个时候,应该看看事实情况,肯定都会有理由,看哪种理由比较正确,比较可靠,依此来辨别取舍。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更应该这样换位思考。一定要处在他人的角度,站在他人的位置考虑,为他人着想。尤其是从发菩提心的角度来讲,更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这样换位思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正直者。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贤者善行不赞颂”:有些人做得很好,做人也非常到位。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学佛很如法,戒律清净,闻思修很精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很重视仁义道德,严于律己。对这种人理应赞颂,却不赞颂。即使对方做人做得再好,自己也觉得无所谓;即使对方学修再精进,自己也觉得无所谓。什么是“不赞颂”?根本不重视这些,不在乎这些。

  其实一个人应该重视这些,应该在乎这些。如果自己对这些很重视、在乎,内心很欢喜、赞叹,这样自己在做人或学佛方面,也逐渐会有很大的进步,会有很大的转变。

  “劣者恶行不呵斥”:那种性格恶劣的人,做人方面没有什么标准,尽做坏事,修法方面也非常懈怠,经常破戒。对这种人应该呵斥,应该厌恶、远离,有机会也应该对他们进行制止、呵责,但是却不说。

  正直,就是要公平公正。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果有这些现象,该奖励要奖励,该惩罚要惩罚,该赞颂要赞颂,该呵斥要呵斥,不能黑白不分明,也不能不去做取舍。若黑白不分明,也不慎重取舍,这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

  “恩重如山不在乎”:有恩就要报。即使对他恩德再大再重,有些人也不在乎。父母的恩德大、恩德重,师长的恩德大、恩德重,但他不在乎。“不在乎”,指不去知恩报恩。

  “慈爱如母无稍忆”:“如母”,比喻有人特别慈爱自己。尽管有人这样慈爱自己,自己却丝毫不去忆念这种慈爱,不体会这种感情。这也是不正直的表现。

  知恩就应该要报恩。有人慈爱你,你应该忆念这些。比如应该经常忆念父母的爱、上师的慈悲,知道“这是在慈悲我,在爱我”……若不报恩或不忆念这些恩情,对此不在乎,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

  一个正直的人一定有恩必报,他人对自己好,自己一定会忆念这种恩情,忆念这种慈爱。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不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一定有做得对的,有错的,有善行,有恶行。若不去反省,这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是一种狡诈者的形象。

  一个人对于之前所做、所处理的一些事应该反省。若想到有不公平的情况,应该有一些惭愧心,这样以后也许就能做到公平公正,成为一个正直之人。

  有些人不仅不反省过去的事,对现在的事也不去辨别善恶、对错,分不清善恶对错,这种人不是正直之人,而是狡诈之人。

  如果能辨别、反省,这样就很郑重,很谨慎,才能做到正直。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宁愿与一个正直之人结怨仇,也不愿与一个狡诈之人交亲友。即使与正直的人结上冤仇,他也不会无故冤枉你,不会无端诽谤你。一个坏人不需要什么原因就会冤枉你,无端地诽谤你。

  这里为什么说宁愿跟一个正直者结怨仇,也不能跟一个狡诈者交亲友呢?

  即使你跟一个正直者处于敌对关系,他在任何时候也都是公平公正的,你做了什么就是什么,他不会冤枉你,也不会诽谤你。若这时有人从中调解后,让你们和好了,他也不会再去做伤害你的事,或背后做其他手脚。他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嘛。

  现在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在背后却做很多手脚。对于一个狡诈者,无论你怎样善待他、利益他,最后他反而会伤害你。只要稍有不对,或稍微涉及到他的一点点利益时,他就会反目成仇。所以说,跟狡诈者不能交亲友。

  宁愿与正直者结怨仇,也不能跟狡诈者交亲友。即使与他成为敌人了,但由于他是正直者,也没有事。他不会陷害你,不会在背后使一些下等手段。他有什么说什么,实事求是,这是不可怕的。但若是狡诈者,即使是你的亲友,或者是你身边最好的朋友,也是很可怕的,最后他一定会伤害你、加害你,成为你的仇人。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你跟他人接触的时候,要做到正直。若任何时候都能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想,能换位思考,这样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与别人的关系也会非常稳定。

  与人交往要正直。正直是什么意思?就是任何时候要想到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这样不会有想不通的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都是对的。其实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想法,所以没有什么不对的。比如说夫妻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如果能这样去做,就不会有不和谐的事。但现在为什么夫妻不和睦,领导和员工不和睦?主要是没有做到正直的原因。

  夫妻之间要互相理解,领导和员工也要如此。理解最重要!怎样才能互相理解呢?能换位思考,你就能理解对方。

  比如说夫妻开始要吵架、打架,这时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她)为什么生气呢?他(她)为什么这样说呢?然后就要想:他(她)生气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她)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你一想到他(她)的原因,就不会有冲突了。是啊!站在他(她)的角度去想也对啊,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我们没有这样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对方对抗,互相之间就产生矛盾了。如果能换位思考就不会有矛盾。互相之间没有相违的,都是通的。这样家庭才会和睦,夫妻才能白头偕老。

  在单位,上下级的关系也是如此。领导有领导的难处,员工有员工的难处。如果都这样去想,彼此就不会有矛盾。

  理解很重要!能够理解就行。怎样才能理解呢?刚才说过,要换位思考。

  人要正直,这样就能处理好关系,并且维持很长的时间。

  在修法的过程中,同修道友之间也一样。很多人在一起,一定有很多生活习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差别。参加百日共修的几百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各自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有些人吃饭、睡觉有一些习惯和你不一样,这都是正常的。一定要明白,你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甚至有些民族也不同,所以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你能这样去想,这叫理解。能够理解是最好的!

  修法方面也是如此。大家层次不同、境界不同,可能有一些不同的修持方法。人都会有烦恼和习气,但有的贪心重,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嫉妒心重,有的傲慢心重……这是正常的,因为都是凡夫嘛!都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

  有的人嗔恨心特别重,一会儿就生气、不高兴,这是正常的。因为他的嗔恨心重。你就知道:“哦,我们都是凡夫,都有烦恼,但他的嗔恨心比较重,所以他有时候生气,有时候不高兴,正常。”这叫做理解,这样就不会出现矛盾。

  还有的人贪心重,他可能就想吃这个、吃那个,到斋堂要这个、要那个。这也是正常的。你就想:“我们都是凡夫,都有烦恼,但这个人的贪心比较重。通过学佛、修行,都能慢慢改变。”心里能这样想,这叫理解。你能理解他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和矛盾了。

  有的人嫉妒心特别强。别人学习好,得到赞叹和表扬,他可能背后会说:“今天上师表扬他了,赞叹他了,但实际上他是……”说一些坏话。这也是正常的。这时你也不要随声附和,就想:“哦,这个人嫉妒心比较重,开始嫉妒了。”你不要理睬他就行了,这叫理解。

  有些人傲慢心重。稍有一点世出世间的功德就傲慢,看不起这个人,看不起那个人。你也不要这样想:这人怎么这样?应该想:“哦,我们都是凡夫,只是他傲慢心比较重。”这叫理解。

  有的人愚痴,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懂,傻乎乎的,或者颠颠倒倒的。这也没什么,正常!“哦,他就是比较愚痴。”这样叫做理解。

  在生活方面,大家也都不一样。有的喜欢穿厚衣服,有的喜欢穿薄衣服,有的喜欢穿华丽的,有的喜欢穿朴素的。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吃饭也是如此。有的可能吃得快,有的吃得慢。随他去呗,吃得快就快一点吃,吃得慢就慢慢吃,这都没有什么。睡觉也是如此。有的人不愿意睡得时间太长,有的人睡得时间特别长,这也是习惯不一样。有的人爱睡觉,有的人不爱睡觉;有的人习惯早起,很早很早就起来了,有的人不爱早起,日上三竿还在打呼噜,也有这样的。当然,现在百日共修期间,我们有作息表,大家肯定都要执行这个作息时间。若是在平时,对种种不同的习惯,彼此也要理解!

  修法方面也是如此。有人愿意坐着修,有的人可能愿意站着修,有的人喜欢磕头,有的人愿意绕佛,什么样的意乐都有。

  所以,大家应该这样去换位思考,这叫理解对方。只有这样做,才不会有那些矛盾,不会有那么多烦恼,这是很重要的!

  在世间也是,如果大家在家、在单位都能这样去换位思考,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所谓的智慧。

  如果能这样全面考虑问题,全面看问题,而不是从单独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去考虑,这种能力叫智慧。这样才不会有烦恼,也不会有障碍。这种智慧是很重要的。

  道友之间相处也需要这样的智慧。有些人今天来这个道场,明天又去那个道场,在哪里都待不住,这种人肯定在哪里都不行。也许有些人就想换换地方,换换环境,这样想也可以,但对这种人来说,在哪里都一样,待得时间不可能长,最后也不会有成就,不会有结果的。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一个地方一看,“啊,好殊胜!”其实就是一种新鲜感,过几个月就觉得差不多了,能坚持几年就算相当不错了,然后又开始待不住了,开始有事了。其实多事的人到哪里都有很多的事,所以不应该去换环境,而应该去转变心态,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转变心态,在哪里都一样;若不转变心态,在哪里都不可能待长久。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如果跟一个狡诈的人交友、接触,为了他自己暂时的利益,狡诈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跟你说好话,甚至送东西,想方设法把你拉拢到身边,但这样的关系一定不会持续长久。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过几个月、几年就开始有问题了,要闹矛盾了,接着就要成为敌人了。不能这样!这些人就是以利益为主。有利益就行,若是没有利益就不要,若是有利益就可以要;有利益就可以做,没有利益就不去做。在单位,上下级关系也是看利益,有利益就给你干活,没有利益就不给你干活;有利益就可以用你,没有利益就不用你了。在家里也是这样,夫妻之间有利益就可以在一起,没有利益就分开。

  学佛修行中也有这样的情况,看重的是一种利益。很多不明佛理的人临时抱佛脚,“你能保佑我,能赐予我什么,我就追随你,供养你”,如果没有利益,自己就不追随了,也不供养了。这种人叫狡诈的人,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友。

  佛法里讲,弟子不观察上师犹如喝毒药,上师不观察弟子犹如跳悬崖。其实双方都是要经过观察的,弟子要观察上师,上师也要观察弟子,仔细观察后再摄受或者再依止,这样是最如法的。但是,现在很多情况都是先摄受再观察或者先依止再观察,这样不好,也是不对的。应该先观察再依止,或者先观察再摄受。以前摄受弟子时,弟子要经历很多考验,最后才可以摄受的,但现在都没有这样了。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弟子应该先观察再依止,依止以后不能再观察。

  不能与狡诈者交朋友,不能接触这种人,暂时似乎很好,最终一定会成为敌人。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诫大家“少接触”,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听,没有经过观察就去接触、供养,但是不到几个月、几年,就开始怀疑,开始诽谤。这种事情特别多。我们大圆满实修小组里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刚开始就迎请其他上师到道场来,都接受灌顶,没过几年就又发现对方有不如法的行为,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就开始诽谤。这种现象很多。还有有些居士也是这样,自己也不观察,盲目地接触一些出家人,时间久了就出现很多问题,继而进行诽谤。其实,在佛法里,很多上师的教言里都讲:“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既不诽谤,也不赞叹,这样是最好的。既不接触,也不进行评论,这应该也是一个标准。

  下文开始讲的是正直的功德。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作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直士之前天喜聚”:善神护法愿意聚集在正直的人身边。若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当中,能够公平公正,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善神护法就愿意聚集在你身边,保护你。

  “直士顺利抵天界”:比较正直的人能顺利抵达天界,今生获得快乐,来世也能获得快乐。若是一个学佛人,今生快乐,来世有可能到达彼岸,获得永远的解脱。若非如此,死后也可以升天,享受天界的福报。

  “直士作事极稳妥”:正直的人行事也是非常稳妥的,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公平公正的,不会偏向任何一个方面。比如处理一件事情时,他不会偏向有钱的人或者有势力的人,让没有钱的人或者没有势力的人吃亏。在任何时候都能公平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面,做事非常稳妥,不会出差错。

  我们藏地也有很多正直的人。当发生一些矛盾或事情时,会由这些老人或做人比较地道的这种人来进行调解。他们调解时特别公平公正,请上师三宝做证,任何时候都是凭自己的良心去处理,一般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这样的人其实非常罕见。以前藏地多一些,现在也越来越少了,也非常罕见。这种好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稳妥,处理事情也非常稳妥。

  “直士国王亦胜任”:如果要选举国王、负责人等,最好的标准就是正直。比较正直的人可以做国王,做领导,可以起到带头的作用。如果他是一个不正直的人,即使他再聪明,再有能力,也不能做国王,不能做领导,也不能做负责人。

  我们选负责人也是这样,主要看是否是一个正直的人。若是正直的人,就可以任用,否则不行,狡诈的人不能用。这是正直的功德。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在世出世间的功德当中,正直这种功德是最超胜、最紧要、最殊胜的。

  “清净世规之精要”:有很多世规——做人的规矩,其中正直是最紧要,最重要的。

  “勿须饶舌赞叹之”:正直的功德非常大。如果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他的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成就也绝对没有问题。对此不需要“饶舌赞叹”。不用过多赞叹,不用去讲得太多,这是众所周知的。谁都知道这个是很重要的,若是具备了这个功德,其他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会圆满。

  正直是犹如树枝般做人的规矩、做人的原则,是很重要的。无论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而言,公平公正,做一个真正的正直之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 1、正直指什么?

  2、为什么说“宁与直士结怨仇,不与狡者交亲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正直       到达彼岸)(五明学佛网:正直       到达彼岸)  

 宽运法师:正直捨方便 但说无上道──西方寺启建《妙法莲华 

 暗地里害正直的人,召祸极大 

 常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破除执著​,到达彼岸 

 宏圆法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嘎玛仁波切:心中有佛,还要身体力行追随佛的足印步步前行, 

 宏圆法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宏圆法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宏圆法师: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宏圆法师: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嘎玛仁波切:心中有佛,还要身体力行追随佛的足印步步前行, 

 宣化上人:关羽正直 人间的一个好榜样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让我们始终保留一颗纯洁正直的心才能得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