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当下出发去做什么


   日期:2015/8/5 22: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当下出发》的纪录片告诉我们与其他佛学教育意义一样的概念那就是在我们人生当中要学会善良,不要作恶。

  尽管这个概念在其他的佛学概念里已经多次的重复,但这个关注我们当下很值得提倡,我们就是要注意我们所在的世界,注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言一行,慎重的对待我们每一个念头和行动。

  我特别喜欢里面说的构成我们人生复杂的因缘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我们身心之间的关系。

  关注这些关系就是要我们发善心和不去作恶,至于那些四圣谛、十二因缘等词汇,那些是学佛人才会特别关注的,但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是没有兴趣去关注这个的,但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如何处理却是人们不得不去关注的,至少人们要生存,很好的生存,有尊严和快乐的生存。

  要做到这些当然需要我们先去和谐自己的身心,那就是处理好我们本心和习性的关系,让它们和谐稳定,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到的,但我们学佛的人就是很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只有首先实现本性和习性的和谐,才能让我们与自然和谐,才能够进一步与他人和谐,我们社会才能够和谐进步,我们的整体好了,我们才能够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些对那些大德居士来说是清楚明白的,也是主动的,但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却是被动的,至少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存和挣扎,他们深刻的明白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对于这个纪录片中提到的“以善养善”的概念,我们不提倡的,以善养善是一个很不现实的概念,首先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拥有同样的信仰,我们本身就有共同的使命和期望,就像我们学佛的各位居士同修一样,在我们这个范围内说以善养善是可以的,但对已一般大众就不行了,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信仰,没有我们天下一家的概念,没有福自我求的概念,没有众生一体共存共荣的信仰,即使他们暂时相信我们说的去行善,去克制自己不去做一些自己觉得迫不得已的自私自利,但也是不长久,因为我们的社会没有保护善良行使的底线,他们如此暴露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大环境里是最容易受伤害的。

  不要说是他们无法忍受这个事实,即使我们懂得“伤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增上缘”的概念又怎样,我们真的能够那么好忍辱吗?即使我们每天都清修,我们的忍耐都是很有限的,只不过比普通人好一些罢了。

  我们有信仰在自己善良的时候会受欺侮,其实不要说是善良的举止了,即使我们老实本分的人都时刻在经受着他人的迫害,目前社会已经残酷和邪恶到冲破正常人生存的道德底线了。

  我们的以善养善就好比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河流当中建造一个属于善良的人的沙丘,不禁非常困难,而且很容易被毁灭,我们有信仰的人都觉得难以保持善良的心态成果,更不要说是没有信仰的人了。

  在这里,我有点不满意那些只顾自己清修的人,他们修行可以理解为一种善良,可不是等他们修成正果了就会来度化我们了,但有用吗?观世音菩萨比我们每个人做的更好,力量也更大,但我们今天的世界为什么还这么多的邪恶,菩萨都无法改变我们的社会,还指望你去修行的力量,即使你能够改变社会,要我们等到太阳熄灭的那天吗?

  觉得改变世界还需要依靠我们自己,也就是自助者天助,我们要做的是让人们得道,从而实现得道者天助。

  觉得处理好我们复杂的人生因缘关系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让人们看到自己的痛苦是自己与他人的摩擦,与环境的摩擦以及与自然的摩擦,进一步认识到根源在于自己的习性和本性的冲突,用佛学的智慧告诉人们从我们心灵出发,从放下开始消解我们习性和本性的冲突矛盾开始…….

  一些都是虚幻,如梦幻泡影……生死的轮回、因果教育等,这些在很多时候都是不现实,对学佛的人来说还可以,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就不一样,我们不可能让他们产生我们同样的信仰,他们会那么去做吗,会放下自己的欲望吗?不要说是行善了,恐怕忍辱都是困难的。

  虚幻、轮回、因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而佛经仿佛是天书高高在上,至少对普通大众来说是这样的,我们当然是心无旁骛,但他们无法接受,因为佛学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

  我一直期望我们能够造就一种新的文化,就是以佛学的净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在普通人可以理解的逻辑和佛学文化之间做一个衔接,让人们觉得佛学不是高不可攀的天书,而是帮助我们脱离痛苦的法门。

  我认为这种文化应该从认识我们的社会开始,认识我们复杂的人性,认识我们的自然,看清楚我们当下的痛苦是怎样一个贪嗔痴造成的,我们的希望在哪里,应该如何去做,我们做这些行使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的支持,谁来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等,这些都是这种文化应该首先考虑的。

  觉得改变社会需要权利和媒体的宣扬,我们如何让国家的领导者觉悟,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这种文化的价值,同时让媒体来宣扬我们的这种善良的举止,这些都是这些文化的领导者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学佛人需要关注的地方。

  我们通过领导的权利和媒体的影响力来改变社会,让我们的每一个人行动举止都符合佛学的修行,我说的这个符合佛学修行不是要普通人主动的修行,而是他们在我们给他们的解脱痛苦的参考当中,能够从放下自己自我开始做起,从尊重对方他人开始,从自己的言行举止跟自然的和谐开始,一步步的看到我们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体会我们摆脱痛苦的的那种轻松的解脱和幸福,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不仅仅是主动地修行,即使被动的修行都是好的,毕竟,我们自己修行自己往前走几步,但同时让更多的人都往前走进步,我们的进步就更大了。

  《从当下出发》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学佛人来说的,要我们断恶修善,是属于修行的当下。但我觉得那个作用太局限了,要人醒悟很难,我们宣扬这些有一种守株待兔的感觉,人是否能够醒悟似乎只能依靠运气和他们的天分了,其实不要说是人们的醒悟,人们能否接受都是困难。

  所以我不满足于这种修行的当下,觉得我们应该在当下改变我们的社会,不论人们是否能够觉悟,我们首先应该为他们造就一种觉悟善良的土壤和环境,主动的带领他们进步,从他们自己的当下出发,从他们无法逃避的苦难出发,带着他们思想一步步的开悟和解脱,进而改变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的信仰,即使他们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心灵善良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我们已经为他们铺好了,他们自然可以成长了。

  这就是我需要的那种文化的意义。

  当然这种文化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但我们发善心,要帮助我跟我们同在一个环境里生存的人,我们清修得到不仅仅是清净和慈悲,还有智慧,我们似乎没有很好的思考我们的智慧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其实我们用智慧去破解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的矛盾和痛苦,也是一种善良,这种善良比起我们自己去布施来说要好的多。

  我很早的时候就有这样愿望,我也一直在努力创造这样的文化,我暂时给这种文化起名字叫 灵感工程学,就是认识我们自己的自我,认识社会自然,处理好他们的关系,看清楚我们痛苦是怎样一个贪嗔痴,自己试探着去解脱,也带着别人一起解脱。

  而这些就是从我们当下开始,从认识自我开始,从放下自己的贪婪愚昧和执着开始,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自己的需要这么做,我们社会也同样需要这样解脱,这个就是我所期望的。

  我不是在空说,我对人们的爱情、婚姻以及道德人伦研究了六年,觉得已经差不多看透它们的本质了,我试探着用佛学的贪嗔痴来给人们的感情痛苦定位,还真的发现了不少的巧合,我们感情痛苦正是这些因素造成的,我们从放下自我开始就是解脱的开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来实现与爱人的和谐和家庭的和谐。

  最后还真的证明了爱情的终极目标就是将有自我的小爱进化为无我的大爱,大慈悲。

  能够与HT法师的概念不谋而合我觉得很高兴,也很受鼓舞,我很想以这种文化来拔除人们感情的痛苦。

  同时我也希望,这种文化能够真正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一种改变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而这中文化的核心正是佛学的净土文化。

  我们从当下出发不仅仅是自己的修行,不仅仅是以善养善,还需要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更多不善良的人的当下,我们需要共同的进步。

  大家对这样的文化有兴趣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缘关系       发善心)(五明学佛网:因缘关系       发善心)  

 许智铭居士:谈摩诃迦叶与阿难尊者的因缘关系 

 说恶言恶愿,妖魔鬼怪会成全你,发善心善言善愿,诸佛菩萨、 

 生命最重要的,不是找老公、老婆,那只是短暂的因 

 生命最重要的,不是找老公、老婆,那只是短暂的因 

 达真堪布:我发善心做事,但为何结果却事与愿违? 

 达真堪布:我发善心做事,但为何结果却事与愿违? 

 诚心持楞严咒,发善心的感应 

 发善心也有养生的效用 

 不可思议,发善心,福报迅速来!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因缘关系 

 证严法师:发善心,转善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