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菩提甘露161:念佛实际上就是解决三界牢狱和生死冤家的问题


   日期:2015/9/12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大家都喜欢看亲家,跟自己有善缘的人,见到相互欢喜,笑眯眯的。

  如果碰到冤家,冤家路窄,见面分外眼红,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面,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

  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很煎熬的感觉,他内心就想离开这个冤家。

  只有断了见思惑,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

  所以声闻行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

  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很强的厌离心。

  声闻行者有时候修不净观,修到一定程度,对这个身体的厌离,厌离到什么程度?

  就想要自杀,或者用刀来自杀,或者服毒药,或者用绳子上吊,或者投深坑。他是这样的厌离啊!

  所以他在这种厌离激迫的情况下,他自己一心想赶快度脱苦难,只顾自己度脱,没有广大的慈悲之心,没有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这就叫“小”。

  什么叫小乘?就是他度脱的车子很小,只能运载他自已。

  那么大乘不仅是自己自度,而且也能够载很多人度过去,他的车乘很大,就叫“大”。

  所以声闻的发心是“小”,但是能够有“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样的观照,他的观念是对的,只是他心量没有打开而已。

  对生死轮转的真相我们要有如实的观照。

  唐代的嘉祥大师临涅槃有个偈,那里面谈到:一切含齿带毛者,就是有情识的生命,都是喜爱生而害怕死,贪生怕死,一般都是这样。

  但是你害怕死,死是从哪来的?是从生里面来的,有生才有死。

  如果不生呢?不生就不会有死。

  所以你不要光爱生而怕死,你一定要知道,一出生就注定他终究会要死。

  我们出生的第一天就迈向了死亡的第一步,迈向了这个过程。

  所以应该对生要哭泣,而不要去害怕死,从因上解决。

  我们念佛实际上就是解决三界牢狱和生死冤家的问题,佛号是无生的摩尼宝珠,佛号无生才无死,没有生,没有死,才是无始无终,才是无量寿。

  无量寿是超越了生死的。

  这是大小一对。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辨别发偏心的相。

  偏是偏于两边,不是执著空就是执著有,没有中道的智慧就叫偏。

  大乘佛法里有权教的菩萨,有实教的菩萨,权教菩萨行事相上的六度,实教菩萨行理体的六度。

  行事相六度跟理体六度有一个差别,就是有没有执著,离相还是执相。

  权教的菩萨见心外有众生,他愿意去度脱;心外有佛道,他愿意去成就。

  在这种心外求法的过程当中,他也精进勇猛的修行,对修行的功勋他时时刻刻记在心中,不能忘怀,有能修行和所修行。

  所以他“功勋不忘,知见不泯”。

  不泯就是不泯灭,就是能度和所度的分别知见不能消泯。

  他也发了大乘菩萨心,也有真心来修行,但是他不明白圆教的道理,执著有众生可度,执著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

  就好像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的一段对话,梁武帝见达摩,他就“功勋不忘”,问:朕一生建了很多寺院度僧众,我有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一针见血:并无功德。说没有功德,他就不高兴了。

  须知妙智不由外得,真正的功德不是在外面事相上求得的,如果功勋不忘,有能行和所行,它就只是在有漏福德的范围当中,就不是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两个人话不投机,那么达摩祖师就一苇度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去了。

  这里表明见有、能度、所度、功勋不忘,这样的发心就叫“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圆”就是圆融,发圆而不偏的心。

  这里“若知”,就是用智慧观照才能了知。

  了知什么?自性,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它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是自性里面的众生。

  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圆教菩萨发的愿。“自性佛道誓愿成”,他能了解我的自性跟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是一体的,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愿度自性本具的一切众生。

  佛道也是自性本具的,是心是佛,只是我们本具的佛性被那些烦恼执著掩盖住了,只要我们把烦恼执著撤除,那么自性的佛道就朗然现前,无欠无余。

  所以“自性佛道,故愿成就”。

  这里就表明,无论是自己的身心还是一切万法,都不离开自己的一念心,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之内。

  所以不见一法离开我们的心性另外存在,这是大乘圆教的理念。

  我们的真心含裹虚空法界,虚空在我们的真心里面就好像在太空当中的一片云,如片云点太清。

  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是在虚空里面,虚空是在我们真心里面,你看我们的真心就是大方广,无有边际,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这是我们真心的状况。

  在真心里面现出了一念八识的心,就好像在广阔的大海当中生出了一个浮沤,一个水泡。

  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这个空间的概念,就是从我们的凡夫心里面建立的,所以我们凡夫心里面有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空间的概念。

  在我们的真心层面,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的真心里面。所以一切法都不能离开我们心性而另外存在。

  如果见心外还有法,还有净土,这就不是佛的知见。

  那么这样就“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

  这个心、愿、行、果都是如虚空。

  如虚空怎么理解?有两层理解。

  第一,我们的发心,我们的立愿,我们的行持,我们的证果,它广大的相状就像虚空,这是从它的广大来说。

  从它的实质体性来说,这个虚空是什么?

  就是无自性。

  我们的心是空的,是没有实体的。

  空无自性的这一念心,就比喻成虚空,没有边际,我们的心空无自性。

  我们的愿也是空无自性如虚空,我们的行持也空无自性如虚空。

  比如行持,《金刚经》讲布施,布施要三轮体空,对于有金刚般若智慧的人,没有能布施的我,没有所布施的对方,中间没有布施之物品,这三者都是空性。

  这时候他布施的这种福德就变成了无为的功德,所谓“不住相布施,无住相布施”。

  所以这个行也要有虚空无自性的般若智慧,行也如虚空。

  于是这个果也如虚空,我们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你不要执著它是实有的东西,它也是无自性的。

  所以《金刚经》讲“无有定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涅槃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涅槃,涅槃也无所得,毕竟空,无所有,以无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著有所得都是邪见。

  所以要了知这个发心、立愿、修行、证果都是空无自性,更进而通达自性空也空,就叫空空亦空,一空到底。

  你不要去执著有一个空相,也没一个空相可得。

  所以就说“亦无虚空之相可得”。

  这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

  发心也是无发而发,无愿而愿,无行而行,无证而证,这才叫真心、真行、真愿、真果。所以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发心,就叫圆教菩萨的发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甘露       生死冤家)(五明学佛网:菩提甘露       生死冤家)  

 菩提甘露176:佛菩萨教给我们都是正知、正见、正解、正行 

 菩提甘露175:放空身心,就不会被其它心灵磁场干扰 

 菩提甘露174:修觉、修正、修净 

 菩提甘露172:深信于三宝,他就有救啊 

 菩提甘露171: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 

 菩提甘露170:办喜事和丧事的时候,杀业都特别重 

 菩提甘露169:贪心感得的是水灾 

 菩提甘露168:执著是烦恼障,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的 

 菩提甘露167:摄心就是业障消了 

 菩提甘露166:妄想就生六道轮回 

 菩提甘露165:一心念佛,对治烦恼 

 菩提甘露164:很多人学佛,都会停留在信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