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密秘障?


   日期:2015/9/23 1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仁波切:让你分心的事物。

  2、佛法关于出世间法和入世间法应当如何分辨呢?

  仁波切: 端看是否和你的我执、自尊(ego) 背道而驰。

  WHETHER IT IS AGAINST THE EGO OR NOT

  3、生命终结后有灵魂存在吗?或又以什么形态存在?

  仁波切:当然,直到你证悟为止,你一直都会以灵魂的形态存在。

  4、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眼看过美国的chogyam trungpa邱阳创巴仁波切,但是在读过仁波切的开示后视之为佛,将他视为根本上师,请教仁波切,应该如何依止创巴仁波切?

  仁波切:读他的着作。也许试着将他的著作翻译成中文。

  5、当我产生恶念时,该如何处理?是在它升起的同时修自他相换,还是不干扰的直视它?

  仁波切:两者都做,抑或是念佛念咒来让它自然消灭。

  6、修自他相换,头脑中就出现了念头,这和保持清净正念有冲突吗?

  仁波切:你有这样的经验很好,这表示你的确在禅定中。你能认知到脑中出现了各种念头,而过去的你是没有这样的认知的。

  7、我是想好好思维四法印,以求证悟和救度一切有情众生。请问您这样可以吗?

  仁波切:Yes, do it!

  8、记得您说过天葬与佛教无关,我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天葬的精神不正是佛教利他、施舍的精神吗?

  仁波切:现在文化与佛教已如此地混杂交融,我的意思是并没有所谓“佛教的葬礼" 这回事。

  9、关于密宗在末法之流传时限有多长?有什么佛经记载或是哪位上师大德讲过?

  仁波切:一般来说,密宗永远不会消失。但一旦世间对密宗的虔诚心与向往不复存在,密宗就会消失。

  10、非常想知道您对于目前社会上比较严重、普遍的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听话,沉迷网络,厌学这样的问题的看法。作为父母应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

  仁波切:很不幸的,我们可能需要去学习如何用他们的语言表达。

  11、学佛应该首先从哪里开始,怎样入手呢?

  仁波切:从学习、听闻、静思开始。

  12、科学界所说的“宇宙在膨胀”。以佛家的妙悟是怎样的呢?

  仁波切:宇宙只在我们心里膨胀。(Only in the mind it is expanding.)

  13、在我们修学不同传承的教法里各自的护法之间会不会有冲突?

  仁波切:没有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14、什么是自我?人们常说:做真正的自己。如果自我是空性的,那么,那个所谓的真正的自己,也是空性的,都不具本质。而且放弃对自我的执着是修行者修行的主要内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是不是那些标签,从“自私、邪恶”到“善良、仁慈”这些都要抛掉?我们放弃的对自我的执着,所指的自我,也即无明,具体可以指哪些呢?这个强调自我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诸如“自我迷失”(我猜,这个问题是由过分的我执引起的)而又寻回“自我” 的问题呢?

  仁波切:当人们说: “做你自己”,通常他们指的是世间的事情。而你所指的空性则是佛法的范畴。你必须了解根本没有一个叫做“自我”的东西是你必须放弃的,要了解这个道理,你应该读<入菩萨行论>,或许对你会有帮助。

  15、我们要如何修行才能超越累积功德与恶业的心呢?

  仁波切:修空性Practice Emptiness…

  16、我看了师父的《正见》以后有个问题,既然无我,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什么关系?他和我的佛性又是什么关系?

  仁波切:在究竟的层次根本没有“昨天",而这个究竟的空性就是佛性。(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yesterday at the ultimate level andthis emptiness is no other than Buddha nature…)

  17、请问仁波切,作为弟子应该如何对待上师的显现?如何对待上师对我或者对别人“不符合我理解的慈悲”的显现?我为此困扰了好几年,因为某些因缘的错乱,导致我几年了还没有在修行上给自己一个对于上师给我的这种显现的正确理解。

  仁波切:只要想这完全是我自己主观的想法,不论在我眼里这件事情看起来是对的或错的,都只是我主观的认知而已。

  18、何为净观?如何修持?怎样尽量保持净观?

  仁波切:在谈净观之前,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净与不净,这是个人主观的看法。光是能这么想,百分之九十的不净观就解决了。

  19、如何“不执结果而做广大利他行”?

  仁波切:不断地思索这个问题。

  20、据我听到的,禅修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当念头来的时候,就让它来。当念头走的时候,就让它走。那么,禅修和我们平时的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平时生活里,也是先有一个想法,然后下一个,一直这样下去。如果是这样,到底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呢?

  仁波切:在我们平时的思考中,当念头升起的时候,你并不知道。

  21、您提到在声闻乘的传统里,禅修者可能会有色界或者无色界的经历。对想证悟的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必须要经历的经历吗?

  仁波切:不一定。

  22、禅修中经历色界的经历是和证悟相关的吗?

  仁波切:有可能但并非一定相关。

  23、我是否需要特别的修行来提升我的动机发心呢?或者,我只是需要基于我自己是什么样一种人来修行,而不试图提升呢?我是否需要等到建立了正确的见地之后再禅修呢?请您是否可以给些建议呢?

  仁波切:不一定要等到建立了正确的动机、见地才能修行。没有正确的见地而去修行对你不会有害,说不定还能提升你的动机。但因为你的修行目标不是朝向成佛证悟,那要成佛有如缘木求鱼,永远不会发生。

  24、如果,我们不是寻求坏的,我们也不是寻求好的,那么我们到底在寻求什么呢?

  仁波切:超越两者。

  25、禅修的时候我观察呼吸。这里我们在说两个东西,我和呼吸。这听起来像是:这是我,内在有个我;那是呼吸,那是外在的目标物。但是,呼吸是我的呼吸,它是我的一部分,不是吗?这两者之间有个界线吗?

  仁波切:你的问题有如“我的头”和“我”到底相同吗?这两者既相同又不同。

  26、放生如果放鲨鱼,想到它会到海里会猎杀很多小鱼,放生造成杀生,应该如何抉择?

  仁波切:你们应该放生鲨鱼(haha……)。

  27、我喜欢学习佛教的见地,但在具体修行方法上我喜欢采用印度教“巴克提--krishna”的修行方法,比如:对神像的崇拜,消除物质的欲望。不知道这样是否可以,或者要做哪些调整?

  仁波切:如果你的修行方法没有违反佛教的见地,那就没有关系。

  28、我在中国看到的佛教和您所认为的佛教有怎样的差异。

  仁波切:这我无法回答。但我相信在中国这样物大地广的地方,什么样的事情都有。有些可能美好极了,有些可能有如废物(junk)。

  29、那我看那些因果轮回的书应该如何思维?

  仁波切:只透过思惟和阅读而希望能深刻地理解因果是很困难的,所以你应该向诸佛菩萨祈请,请他们加持你,让你能了解因果。

  30、如何理解“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如何作到“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

  仁波切:先多花些精神在"愿菩提心"的修行。

  31、1) 发了愿行菩提心后,人应该快乐还是痛苦,还是平淡?

  仁波切:我们不应该抱着任何的期待。我们修习菩提心是为了修行而修行,不是为了快乐或是痛苦。One should not have any expectation… We practice Bodhichitta for the sake of practicing… no pain no happiness.

  2) 有时候觉得无论痛苦、快乐、执着都是一种显现,同样犹如梦境一般,这样对万事万物应该随顺而不执着,但也有一种担心:是否这种相似的不执着是“我执”所造作,最后会变成一种冷漠?

  仁波切:能将所有的事物看作一场梦境只会提升增强你的菩提心。It will only enhance the Bodhicitta.

  3) 发起世俗的愿行菩提心后,应该如何摄持?

  仁波切:要持续一整天都能摄持愿行菩提心,得花上一段时间(的修行)。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maintain the Bodhicitta through out the day

  32、1) 我能了解涅槃就是去除幻象之后的“幻象”,每当我想起涅槃灭寂,内心就好像平静到一种仿佛是死亡之后的感觉。请问这是正常的吗?

  仁波切:你不需要知道答案。no need to know the answer

  2) 如果我的生活很难接触到优秀的上师,我仍能通过自我的修行证悟吗?

  仁波切:恩,(透过自我的修行)又有何妨呢?不过如果你持续不断地修行,你会遇到你的上师。yeah, why not but if you keep on practicing, you will meet your master

  3) 现在汉化的佛教给我的感觉都是一直在修炼佛法的容器,而非佛法本身。很多优秀的上师也很少真正能与外界沟通,如何才能寻找到适合我的上师呢?

  仁波切:发愿,向佛陀发愿,让你的上师能找到你。

  pray, pray to the Buddha so that the teacher will find you.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自我       有情众生)(五明学佛网:自我       有情众生)  

 果煜法师:自我实现的需求 

 楼宇烈教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 

 净界法师:以本尊的功德为你的自我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自我反省就是修道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 

 如瑞法师:奥秘来自我们的生活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三)般 

 冯学成居士: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 

 如孝法师:认知自我——怎样认识人生和生命(北京大学讲座) 

 吴甘霖老师:走出自我,便是世界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