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世间魔太多了,无量无边,凡是叫你起心动念


   日期:2015/10/9 19: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由此可知,修行求什么,这个要知道,修行是求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经这四十九年,他办班教学,我们要清楚,四十九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阿含”,十二年,好像我们现在办小学。

  第二个阶段“方等”,好比是中学。小学毕业向上提升了,中学,中学跟小学合起来二十年。

  第三个阶段讲“般若”,“般若”是大学,也就是佛出现在世间,想做的是什么、想教的是什么,就是教“般若”。那“般若”必须得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你才听得懂、才能够修学。说法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时间,你就晓得,这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最主要的一个阶段。

  末后八年讲《法华》。《法华》好比是研究所。《法华》讲什么?《法华》讲成佛。“般若”是菩萨,菩萨最后要成佛,那就圆满了。佛离开我们“般涅槃”了,一天一夜讲《涅槃经》。《涅槃经》是遗嘱,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最后说的,我们看这个就懂得了。

  过去古时候,唐朝中叶以前,学佛是有次第的,按部就班来,所以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有成实宗、有俱舍宗,这两宗唐朝晚年就没有了。这两宗没有了,经典有,在《大藏经》里头,有《俱舍论》、有《成实论》,是他们所依据的。中国为什么把它丢掉?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了。

  “儒”跟“道”是本土文化,特别有亲切感,而里面的内容是小学,是佛法的小学,又比小学高,虽是小学,它比小学高,它可以直接通大乘,所以我们的祖师大德,就把小乘放弃了。中国在大乘是八个宗派,这个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问题来了,今天佛法衰了,可以说灭亡了,为什么?基础没有了,不学小乘,也不念《四书》、《五经》,也不念《老子》、《庄子》。古时候念,到清朝中叶那个时候还念,乾隆嘉庆那个时代还是念。那个时候到现在大概一百五十年,现在不念了;到民国,满清亡国之后到民国,恐怕小乘不念了,“儒”、“道”也不念了。换句话说,佛法的基础教育失掉了,那再学大乘都是空中楼阁,能读能讲,做不到。

  现在连读的人都没有了,哪个法师读《法华经》?《法华经》天台宗的,没人读了。哪个法师读《华严经》?没有了。大概这些经典,只有在现在水陆法会还有个坛,请法师去念一部,从头到尾念一遍,《法华经》一般是念七部。每个宗派都有主要修学的经论,全都没人读了,确实名存实亡。大概藏传的密宗还有,那也要学经论,不学经论,光念咒不行。

  剩下净土宗,净土宗大概我们这一脉,没听说有第二个人讲“净土五经”;依照净土宗念佛的方法修行,也没有了。

  我们现在是得力于高科技的帮助。我们没有道场、没有讲堂,一生流浪。可是我想一想,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章嘉大师早年劝我出家,嘱咐我学释迦牟尼佛,所以想到释迦牟尼佛,我们就很安慰。释迦牟尼佛在世,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去托钵。至少我们现在吃饭不要去托钵,我们还有地方可以遮蔽风雨,房子不大,小小房间,比树下一宿好多了,所以想到佛陀我们就很安慰,我们很感恩,真的!

  这种修行的方式是正确的,真正是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心是清净的。如果我们有个道场,每天讲经,有几百人来听经,那就麻烦大了!我这里信徒多,别人信徒少,一定会引起佛门自赞毁他、争夺信徒、争求供养,这就大错特错了!

  自赞毁他是毁谤,这个果报要照《戒坛》上讲的,是无间地狱。为什么?破和合僧,“五逆十恶”。“五逆”里面就有一条破和合僧,破坏和合僧团,无间地狱,这个是五种重罪里头最重的一条,其他都比这个轻。所以我们这个路走对了,是要这个样。

  所以有发心学讲经的法师来看我,我就告诉他:你肯不肯学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哪个地方请就到哪里去;没有人请,就念佛求往生。真正发这个心,你的法缘佛菩萨替你安排,到时候自然有人请,讲个十年、二十年,真的根底厚了,解行相应,自己得法喜,佛菩萨给你安排道场,你的听众当中,听得很欢喜,有外地人来听,他就请你到那边去。

  我这一生的法缘就这么回事情,都是听众彼此互相介绍,我们一个人,没有累赘,哪里请,就可以到哪里去,讲完了,那个地方预约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日子很好过,处处做客。

  所以记住:做客不要做主,你把这一关看破了,走这个路好,这个路是真乐,法喜充满,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真正做到。

  我们这个戒律很简单,五个科目:

  第一个:“净业三福”。三条,不难记,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边。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是无论修学哪个宗派、修学哪个法门,必须要遵守的,这是佛法的根本戒,我们要持这个戒,根本戒。除这条之外,“三皈”、“五戒”、“十善”;出家再加一个《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这是第二个科目。

  接着下面修“六和敬”。别人不修,我一个人修,“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住哪个道场,守哪个道场的规矩,这就叫“戒和同修”,我们不标新立异,恒顺众生,皆大欢喜。“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法喜充满。最后一个,“利和同均”,这条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不求利养,每天吃饱就行了,寺庙供养,如果方丈主持包个红包给你,可以收;不包呢?不包就算了,不必过问,这样就好,大家对你放心。不争,永远这一生不跟人对立,这条很重要,对立就造业,造业果报很麻烦,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很可怕!不跟人结怨,修忍辱波罗蜜,成就自己的德行,最后的目标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多好!你们喜欢这些,统统给你,我不要了,我到极乐世界去,我到极乐世界去,什么也不能带,连这个身都不能带,统统放下。

  所以,“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这都是戒律。

  “三学”是“戒,定,慧”三学。这个戒里头,主要是讲求学修道。我们这个五科就是属于戒,我们自己必须要严格遵守。

  “戒”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慧。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智慧怎么开?心定就开了。心里面有染污,不开智慧;心里面有分别,不开智慧;心里头有起心动念,不开智慧。戒是帮助你得定,定是帮助你开智慧。

  “定”的样子是什么?我们这个经经题上说得很好,标准的样子,你看,“清净”,“清净”是阿罗汉的定,心不染污,清净心现前,是阿罗汉、是辟支佛,开小智慧。这个“定”再提升一个阶段,大定,菩萨修的,开大智慧。这个智慧是世尊是第三时所讲的般若智慧,开大智慧。后面还有个“觉”,你看“清净,平等,觉”,“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戒,定,慧”三学,佛用这个方法,帮助多少人一生当中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想法,那叫造业。业有善、恶,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麻烦在这里。

  佛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真修行是在这里修,你不能离开,离开到哪修去?!眼在色当中修,耳在声当中修。修到什么?最粗显的先下手,那就是从不执着,真放下了。眼见色,不执着就是阿罗汉;再加上不分别,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佛。你看这三个等级,确实大道至简。

  用什么方法修?没有一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个方法都行,没有一样不行,就是在境界里学个什么东西?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妙极了!你还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错了!理上跟事上全错了。这是佛法深妙之处。

  不起心、不动念还不碍办事,还什么事都干,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什么?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生心”呢?什么都干,样样都不碍事。心一动念头就错了,不起心、不动念是用真心,真心完全用自性的性德,就是智慧德相,它用这个,所以它不碍事。

  起心动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凡夫他不知道用真心,他用妄心,凡夫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用这个,这就错了。

  所以,修行要把总纲领、总原则掌握到,与这个相应就是对的,跟这个不相应就是错的。不是说一天念多少经、念多少论、拜多少佛,那都不是的,不是的!

  真正修行人也要做这个样子,他不碍事,他心里没有。他天天在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真高明!为什么拜这么多?拜给别人看,希望别人学习。别人肯拜佛的,修点福报也不错,成不了佛,修善业、修福报,用意在这个地方,自己真的是“无住”。“无住”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菩萨的“无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

  我们凡夫学佛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应该惭愧、应该忏悔,遇到净宗才能得救,遇不到净宗救不了。净宗怎么?净宗可以带业往生,其他法门没有听说带业的。带业就是换个环境,这个地方境缘我们没有能力克服,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缘好,都是殊胜的缘分,障碍的缘分没有,所以这是个好地方,最安全的地方;修行不招魔事,那里没有魔。这个世间魔太多了,无量无边,凡是叫你起心动念、叫你分别执着的统统是魔。所以要认识。

  2014大经科注259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世间       起心动念)(五明学佛网:世间       起心动念)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世间与菩提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 

 其它: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于晓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