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何谓“食存五观”


   日期:2015/10/29 1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同时也不怀疑其教育效果——我亲眼见到僧人们将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来放进嘴里……

  我们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心里却惊喜地赞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吃饭时,僧人们所诵的经文,我一句也不懂。

  向僧人询问,才知道,吃饭时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大意是让天下的人都有饭吃。他说,如果你要多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购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很详细。

  在流通处,我在《佛教念诵集》上,找到了《二时临斋仪》。

  早餐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餐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是庄严佛事,既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对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要带着感恩的心进餐。

  我们几时是带着感恩吃饭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用餐。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减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续几天后,身体上的反应就出来了,无力、疲乏、虚弱。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肠蠕动失调,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会强烈收缩。

  用餐时的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个米粒、每片绿叶,都蕴涵着太阳和大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来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金黄的面包片,如同一片金黄的阳光;小小的绿叶,传递着阳光的温暖。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前言】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

  如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自在呢?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便是“修心”和“着境”的差别。

  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着,没有节制,随着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食存五观的内容

  佛教认为进食时应存有五种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农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经由商人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

  佛门中,饮食都是檀越所供养。《僧只律》说:“皆为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缘所成,怎可轻易浪费?所以,做个佛弟子应该生惭愧心,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坏,都不生增减贪着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身为佛弟子,接受饮食供养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供养吗?如果具备勤修三学、化导众生的二利德行,称之为全,便可以承受供养;没有具备的,则名之为缺,受之当觉有愧。

  许多经典里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会有无量的罪过。如《毘尼母经》记载:“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每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过去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但是由于贪图利养,平时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 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出家作沙门,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睡眠呢?”

  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往事,又惭愧,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便是愚痴。

  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瞋痴三种心,会使自己堕落,应该警惕防患。

  另外,对于饮食,如果食之过多,不知节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佛说医经》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尼干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来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婬、不能精进、多着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善予节制。

  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着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困难,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

  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瞋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身体真正的大病,便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苦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因此,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

  《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转动,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对色身的爱护,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弥兰陀王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结语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大珠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吃饭和睡觉自来就是佛门重要的修行,并且被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绕着饮食的问题而设立。

  我们的身体每天在新陈代谢,每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只是在接受饮食时,不可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瞋恚心、差别心、轻慢心去受食,去计较东西的好坏,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来接受供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饮食       惜福)(五明学佛网:饮食       惜福)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成观法师:修福、惜福与檀波罗蜜 

 成观法师: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 

 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佛教对饮食的看法 

 陈星桥居士: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妙祥法师:若能转物即能仁——关于不被饮食、物质所转的开示 

 仁焕法师:饮食、脾气与健康 

 明海法师:惜福与环保 

 卢志丹居士: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卢志丹居士:戒奢靡,俭朴惜福 

 心律法师:惜福长乐 

 陈大惠居士:被误会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