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出家修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方为真正的清净沙


   日期:2015/11/7 18: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

  ◎解无为法为沙门

  【上午讲了忍辱,下面讲:诣会于沙门。】

  “诣会于沙门”,这句意思就是“参访沙门或圣人是吉祥的”,就是说当你去礼拜和请教沙门和圣人——沙门代表什么呢?是代表出家人的意思。不管你问题多少,你有一个恭敬心就是吉祥。因为通过参访接近他们,我们会获得功德和加持,这是吉祥的事情。

  “沙门”是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望证悟涅槃的出家修道者。“沙门”在古印度是对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所有出家众的通称,为有所区别,佛教弟子一般都称为“释子”,“沙门释子”或者“释子沙门”。因为中国原先没有这个称呼,所以佛法传过来以后,就成为佛教出家众的一个专称。比如有的比丘自称为某某沙门。特别是写牌匾的时候,写什么字的时候,什么惭愧沙门等等,都是对自己的一种称呼,也表示一种谦虚。

  《四十二章经》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辞亲”,我们都知道是告别亲人。“出家”就是出了你过去俗人的家。“识心达本”,什么叫识心达本?就是你知道这个心是怎么产生的,而不被这个心所迷惑,因为外境一切相都是心所生。你知道心所生出的现象是怎么生出来的,而且通过它了解了我们本来有一个根本,那就是佛性。这个就叫什么呢?识心达本。通过这个识心达本,最后你所修的、你所看的、你所思惟的,叫“解无为法”。

  这个解无为法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说我们通过文字,说明什么叫无为法。但作为一个真正证悟的人,就是识心达本,开悟的人,他的每一言、每一行,想不站在无为法上也不好使。虽在世俗,心是出家,这叫菩萨行为。什么叫解无为法?就是说,凡是有为法到他这里都变成无为法了。

  比如说吃饭,我们为了贪吃,好的坏的,他吃饭只不过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同时他又知道这个吃和饭都是虚幻的。我们就不是那么认为了,我们认为呢,不得不吃,饭也是实在的,吃也是有感觉的,认为这个是很真实的。这是我们普遍认识。

  而解无为法的人不是那么认为的,他只不过是随顺众生,他也吃。他所谓的吃等于没吃一样,所谓的有和没有一样。我们看到馒头是馒头,在他看来馒头就是幻境,就是空相。人也是空的,馒头也是空的,吃的感觉也是一种虚幻。有人可能不太理解,说这个吃的感觉怎么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的定力不足,所以我们感觉是一种实有。因为这是五蕴里的一种,受、想、行、识,这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一种触的作用,触在起感觉的作用。再加上行的作用——不断地吞咽,我们觉得馒头通过嘴进到食管、进到胃,浑身有劲儿等等这些现象,这种生起,实际上都是一种幻境,包括食物也是一种幻境。

  你看看我们吃饭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水果下来了,我们要吃个梨得上树上摘,从树上摘到梨,然后一口一口嚼着吃,我们认为这是吃。这是我们世俗的想法。佛在世时,曾经用这个问题考一个外道,就问那个外道——这个外道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所不通、无所不懂的。佛就问他:你知道这个吃有几种吃法吗?后来他想了半天没弄清楚。佛就给他讲,有段食、有触食、有想食。鬼神是触食,触一下子它就等于吃了;等到我们人类就是段食,嚼碎为吃,你看一口一口地嚼,我们觉得这叫吃饭。

  有些天人就不是这样了,天人是什么呢?是想食,一想就完了,一想这东西就吃进去了,不用食物现前。说“这个食物现前我们再吃”——只要是他这一想,这“东西”就现前了,这个形象已经现前了,他一想就吃进去了。比如说他想吃桃,他会满口的桃香,也不用咀嚼,也没有核,一下子从口腔就入到胃里了。那种感受比我们吃那个桃要方便多了、好多了,好受多了,特别地清凉,味道也非常好,而且吃完了以后那种饱的、暖的感觉也是存在的,都胜于人间这种饮食。所以说一旦生为天人,特别是从人间去了以后,他都不想回来、不想下来了,不想回到世间。他一看世间那种吃法认为太埋汰、太脏。所以说想食比段食要高档。当然了,我们虽然在世间,如果我们有修行的话,定力增加的话,也会出现想食这种现象。所以说出家修道,识心达本,认识了心的本性,解无为法叫沙门。修到这个时候才叫真正的清净沙门。

  换句话说,我们平时说那个入门,净土宗有一句什么话来着?叫一门深入。净土有“一门深入”,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为最正确呢?我的认为,一门深入,你必须进入这个门才能深入,如果这个门你都找不着,怎么叫一门深入?有的说我就念佛,用念佛的法门来达到一门深入。表面说得通,实际上说不通。因为法门哪,它只是一个方便、一个方法,它并不是真正佛法的门,只是一个方法。就像人走道,我上北京去,但是我腿不好使,怎么办?我就拄着拐棍去。什么是拐棍?念佛方法就是那个拐棍。

  那什么是门呢?也就是识心达本,也就是你开悟了以后才能找到修行的门,开悟才能找到门。开悟了以后这叫一门深入,你进这个门了,你的心不管睡觉、散乱、吃饭,换句话说,你所有的行为,想不进去都不好使。因为你的行为——心是无为行,所以你的行为是无为的行为,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能进行无为。

  这叫什么呢?解无为法。他真正把无为法解了,不是我们这个理解了叫解,实际上我们那只是理解,并不是“解”。解是什么意思?没有束缚了叫解。有的说:“解无为法,我也懂得解,这个事我也能说明白。”你能说明白,但心做不到。另外,你这个事说明白了,那个事说不明白,这叫什么呢?这是理论,这是表面的理论。解无为法就是再没有这种有为法的束缚,就是心已经见性的人。解无为法,这叫沙门。所以说这个沙门哪,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像开悟啊,识心达本哪,见性的人很多。过去祖师开悟的也很多,现在也有,但是不太多了。

  我们有时候不了解,我刚学佛那时候啊,我的皈依师是楞严寺的上体下清老和尚。我刚皈依,他告诉我去参话头。过了一个多星期,我又去了。他说你怎么样?我说正在努力呢。第二个星期去了,他说你怎么样?我说正在努力。“哎呀,”他说,“你咋这么笨呢,那么点事弄吧弄吧就完了呗,你干吗呀,这么长时间?” 两星期他叫我开悟。他说我笨——也确实笨。才两星期,还没到一个月呢,他说你怎么还没开悟呢?你弄吧弄吧就完事了,这点事还弄不明白?那时候什么叫禅宗?什么叫密宗?什么叫净土?我都不清楚,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念佛我也不知道。光知道皈依以后,师父让做啥就做啥。

  老和尚可有意思了,有时候想起来,他那种自信,很自信。就说过去这些老的出家人,开悟的人挺多挺多。但他们从来不说,从他们的言语、话里,他们见性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没有把这个看成一种非常难,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有一种说法,说现在末法时期,你想见性太难了,不可能的事。这话你要跟体清老和尚说,他肯定不同意,他说有什么难的,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就完事了,这什么事弄不完?就这么点事弄不完啊,就这么快。

  有时候我们听外面一些语言和他说的差距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说不可能。体清老和尚认为就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或一个月、两个月。但我的想法,你怎么也得一年吧,是不是?还得认真修,说要见性也不是不可能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离开了世俗的家庭,出家修道,认识了心的本性,通过无为法这个法性,叫沙门。所以这叫真正的沙门。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沙门名息心,”就是心不再往外跑了,心不再乱合计了叫息心。“诸恶永已尽。”恶在他这里永远断除了,你叫他做,他也不可能去做。“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从修梵行来讲这叫清净,他已经除去胡思乱想了。我们没见性的人一会儿想到了发财,一会儿想到吃好的,一会儿想穿好的。而且想到的时候那种渴望,那种追求,那眼睛都放光,为了钱财就拼了命了。在这些修行人来讲,太没有意思,太愚痴的一件事情,所以说他不会那么乱想了,不会像世间人那么想。这叫沙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