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道证法师:你愿意枉死娑婆,还是往生极乐?


   日期:2015/11/19 13: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常常说要往生极乐,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往生”的意义,所以嘴上虽然常说要往生极乐,实际上常常会枉死娑婆(很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本来往生极乐并不是死掉的意思,也不是肉身死了才去极乐世界。我们从字面上来简单来解,往生极乐的意思,就是一往不退地生活在清净快乐的佛世界,或者说勇往直前地过最快乐的生活,不被烦恼痛苦所害,不被紧张压力束缚,所以往生是现在就很快乐地生活,现在就投入佛的怀抱,过欢喜慈悲的生活直到永远。如果一定要说“死掉”,应该是烦恼痛苦都死掉,不一定是肉体死掉,烦恼痛苦死掉了,心就快乐!

  所以往生并不是现在烦烦恼恼紧张痛苦过日子,还一面念佛一面担心——我死后不知道能不能去极乐世界,像这样的往生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可能会很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叫做“枉死娑婆”,并不是“往生极乐”。

  这种说法并不是我自己发明的,大家看阿弥陀经,经上明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就是没有种种烦恼痛苦,只有感受身心清净快乐的生活世界,叫作极乐世界,并没有说肉体死掉叫作极乐,大家千万别误会了!

  《阿弥陀经》上还有一段经文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经文说到“已发愿已生极乐,今发愿今生极乐,当发愿当生极乐”,分明告诉我们“今发愿今生极乐”。“今”这个字可以解释作“这一期的生命”,也可以解释成“现在当下”,意思是说,现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现在就可以快乐地生活。也就是说,一个真的有愿往生极乐的人,现在就会愿意放下一切烦恼、压力,就可以立刻得清净快乐。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说,生极乐国,得种种国民社会福利;阿弥陀经说:“今愿今生。”合起来讲,就是现在真愿生极乐,现在就生在极乐,当然阿弥陀佛大愿现在就可以兑现!可以领到极乐国民的生活福利。而放不下娑婆忧恼的人,当然就得领受娑婆的苦味。这是自心选择的。

  所谓“临终”,并不专指这一期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如果我们了解我们的心念是刹那刹那都在生、灭,就能够体会每一刹那时时都是临终,都是前一段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段的生起。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严格来讲是每一刹那都接引,每一刹那佛和我们的心都相连接,从来不会断绝沟通,每一刹那佛都引导我们过著合理欢喜的生活,这一种不间断的连接引导,就是每一刹那的临终接引,这是最亲蜜、最密切的接引!现在,就愿意面向佛、接受佛接引的人,是现在就往生极乐,过快乐的佛生活,不必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

  有一句俗话叫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可以说是一般人生活的写照,显示大多数人都很无奈,糊里糊涂跟著世俗潮流过日子,活得很冤枉,这样下去显然会枉死娑婆!说真的,很少人有智慧、有勇气敢往生极乐,自由自在,大多数人甘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如果好好反省,相信大部份人都会觉得:追求更多的物质名利并没有真正使自己或他人更快乐,但即使如此他也身不由己,很冤枉、很可怜地把青春和生命都用来为名利奔波,直到有一天病倒死掉,那时就会突然发现,任何名利根本不可能减轻痛苦,到死亡的时候,名利也派不上一点用场。

  一般人冷静想想也知道搞感情并不会更快乐,但是常常身不由己地追求名利感情而死,死得很冤枉!

  明明大家都知道太忙又没有规律的生活对健康不好,但是也身不由己地忙得累出一身的疾病,到头来没办法医治,又没有人可以代替,只好冤枉地死!

  为什么说这叫冤枉死呢?因为本来是可以看清人生的真相意义,好好过生活,但却没有看清楚,就糊里糊涂跟著别人乱生乱死,这就是冤枉!本来可以活得清净自在,死得快乐庄严,但是一念迷糊就会活得很苦,活得身不由己,又死得不明不白,恐怖惊慌,这就是冤枉!本来可以开发佛性,迈向成佛快乐无忧,却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又创造出下辈子轮回的痛苦,这就是冤枉!苦得毫无价值,白白错过了本来该有的清净快乐。

  你们到底愿意往生极乐,还是枉死娑婆呢?这样问,理智的人是不会选择枉死娑婆的。问题是,虽然不想枉死娑婆,但是如果每天都身不由己一直在制造枉死的条件,因缘具足后,虽然不想枉死也会身不由己。那怎么办呢?那非痛下决心,有勇气、智慧往生极乐不可!

  要往生极乐一定要弄清楚真正必要的条件是什么?而且要时常检查自己是不是符合条件,才不会嘴里说要往生极乐,但是辛苦忙了一辈子,结果还是枉死娑婆。打个比方说:有一个人,天天都说他要去美国,天天看他都在准备行李,装了大包小包,大家看他是一副要出国旅行的样子。结果时间一到,竟然不上飞机。

  另外有个人,看起来并没有天天整理行李,也没有到处说他要去美国,但是结果时间一到,他就搭上了飞机到了美国。

  这样的事您是否觉得奇怪呢?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本来就没有人规定,去美国要准备很多行李啊!天天准备行李并不是能去美国的必要条件。要去美国的条件是要办好护照、签证、买好机票。一个外表看起来并没有准备行李,但能够去美国的人,是因为该办的他都办好了,当然就能去。而另一个人天天嘴里说要去美国,却没搞清楚去美国的条件——没有办好护照、签证、也没买机票,只是天天整理行李,把牙膏、牙刷、衣服、毛巾打包装箱,使人觉得他好像要出国,结果呢?不能去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该办的他没有办嘛!

  同样,往生极乐世界也必须弄清楚条件。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极乐的决定条件在信和愿,要有信心和愿力,这该办的条件不办好的话,搞再多的外表形式和数目都是不相干的。如果该有的条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极乐。信和愿都不是外在的条件,不必去求别人,只是自己内心的问题而已,只是观念问题,一念之间而已。

  往生极乐到底是容易还是困难?

  常常有学佛已经二、三十年的老菩萨问我这个问题,他们有疑问——为什么有人平常外表看来也没有很用功念佛的样子,而临终的时候是很有瑞相、笑嘻嘻地走了,看这一种人就觉得往生极乐很容易;而另外有一些人看起来整天都很用功,总是拿著念珠或是念佛记数器拼命地按,早晚也都做功课拜佛,也时常去参加法会听经,但是他平常忧愁烦恼还是很多,到临终时又颠倒,不爱念佛,甚至出现种种不好的现象,还有人听到念佛反而生气,看到这样的人就会觉得往生极乐很困难。

  说实在,心中具足信心,真心愿意往生的人,往生极乐是很容易的,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实在比枉死娑婆简单而且快乐。但是如果条件没有弄清楚,或是心中没有真信、真愿的人,往生极乐就很难了,这样的人很可能只是常常在佛教圈中活动,跟著别人买念珠、买法器、买居士服,就好像前面所说的,嘴里说要去美国,天天都在整理行李,买旅行箱,但是没有办好签证等等必要的条件,只是外表看起来很像要出国,但由于没有办好必要的条件,实在是去不成的。徒有拿念珠念佛的外表形式,但没有真正以信心念佛,也不愿意丢掉心中的垃圾,缺乏真正“愿意快乐”的决心和愿力。缺乏这一份真信、真愿,当然是免不了枉死娑婆的。这一生辛苦弄来的行李,就只好留著在娑婆世界轮回用了。

  日常生活,皆是往生的信愿考题——每一考题都很重要

  有信就不怕,怕就是没信!

  有愿就不忧,忧就是没愿!

  我们既然决定要往生,那么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每一件都是考题,都在考验我们的信心和愿力是不是具足了。每一个考题都很重要,都在决定我们是往生极乐还是枉死娑婆。

  举例来说:我们曾经讲过,有一天,有一位新闻记者向上广下钦老和尚勒索,他伸手向老和尚说:“把钱拿出来,如果不给钱,我的笔是很厉害的,明天给你写一篇登报,保证你全山没人来!”而广钦老和尚是决心愿意往生极乐的人,是个具足信愿的人,有信心就没有恐怖担忧,有信心就不怕了!(怕就是没有信心!)老和尚一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根本不在乎报纸上说我好还是说我坏,他也根本不在乎寺庙有没有人要来。所以他只向来勒索的人说:“拜托你登报把我写得越坏越好,因为大家恭敬我,求我加持,我得天天念大悲咒、持大悲水。如果大家都说我坏,不恭敬我,没人来找我,我才好静静地念阿弥陀佛。”

  老和尚这几句话,就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的话,那位新闻记者听了楞住了,说跑遍大江南北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和尚,再也不敢勒索了。老和尚就凭著信心和愿意往生极乐的愿力,当下就把勒索的灾难解脱了,也同时降伏了对方的恶心念,彼此都当下往生极乐了。这就是通过了日常生活中信和愿的考题。信愿具足,当下消灾免难,彼此快乐!

  如果老和尚没有真想往生极乐的愿,他就会放不下这一个世界,就会很在乎报纸上对他的批评,就会很在乎寺庙有没有人要来,他就会怕这一个来勒索的新闻记者,会怕给了钱就要常被勒索,而不给钱,就要被登报名声破裂。心中如果越怕他,越放不下,越在乎,一定就有越多的麻烦,那就得天天担忧受苦,不可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就注定要枉死娑婆,不可能往生极乐。

  敢放下梦境,就会醒过来!

  敢当下往生,就自由自在!

  而老和尚虽然外表又瘦又小,但是对佛的信心,对自己佛性的信心可是强大无比的!他知道世间的种种相,有如梦境般的虚幻,所以他敢放下梦境,觉醒过来!他敢看破放下整个娑婆世界!他敢当下往生极乐,自由自在!这样的愿力就真实可靠,而且强大无比!

  那位勒索的人,当成宝贝来威胁用的“名利”,被老和尚当作垃圾丢掉了。这种对名利、对荣辱都没有挂碍的心胸,来自于他愿往生极乐的真实愿力!

  我们来看看,老和尚真愿往生的“愿力”,和没有挂碍的“放下”,会不会糟糕倒楣呢?显然不会的!相反,老和尚的福报和智慧是世间稀有的。一般人放不下、不敢放,就是怕放下了就会失去什么,怕放下了会一无所有,这就是对佛法没有了解,没有信心,就好像怕解大便会失去什么一样。

  自性具足一切福报、智慧

  执著、妄想是乌云,别担心,放舍乌云,不会失去阳光!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叹——而且是非常地感慨,连续用了两个“奇哉!”“奇哉!”的感叹词,感叹奇怪啊!神奇啊!发现了什么奇迹呢?原来一切众生都和佛有完全一样的智慧德相,这是多么神奇啊!然而很可惜,众生只因为妄想和执著的障碍,就把这本来有的佛性智慧和福报完全都埋没掉了,不能证得,也就是没有办法开发显现自己的宝藏来用。这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相信佛教徒大多听过,然而真正信得过,能得到受用的人很少很少。

  六祖在开悟的时候也感叹说:“何期(想不到)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的佛性本来一切都圆满具足,什么都有的。我们佛教徒的信心,是要信佛,而且要信自己也有佛性、和佛一样。相信我们本来的福报和智慧是和佛平等的,只因为我们妄想执著太多障住了,才不能显现出来,就象乌云遮盖太阳,才使得阳光不能透发显现一样。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发愿往生极乐”这个念头,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念“放下”,这一念对娑婆世界的放下,就像大风吹散乌云,能使本有的佛光能显现出来。要知道,放下乌云,突破乌云,并不会失去太阳的光明,不必担心!恰恰相反,吹散乌云才能见到太阳,放下妄想和执著,本有的福报、智慧才会显现出来。

  发愿往生极乐念佛,就是用佛号突破一切妄想执著的乌云,使得佛光显现出来,也使得佛力的妙用显现出来。要明白,我们心中的挂碍、在乎、担忧等等就是乌云。我们由广钦老和尚这一件事可以多少体会到“信”“愿”的力量和日常生活的信愿考题。

  愿力,是心中真正的希求

  把“愿”贯彻在整个日常生活,作为前导

  蕅益大师说:信愿是决定往生的条件。而有信心的人未必已经发了愿,然而已经发愿的人必定是具有信心的。所以往生的总关键是决定在“愿”。有人会说:“我有啊!我每天都有念愿生西方的发愿文啊。”要知道,照字念发愿文,未必真有那一份心。“愿”是心中真正的希求,真正想要的。真心发愿的人不只是在佛前念发愿文,而是会把这一个心愿贯彻在整个日常生活中,作为前导,就像老和尚被勒索时,还是以这一个愿作为主题,他只有这一个大愿,完全没有希望世人恭敬供养他的心,甚至也没有刻意要办什么佛教事业的愿。

  有一次,一位居士带了一位瑞士华侨去拜见广钦老和尚,这位居士向老和尚介绍说:“这位华侨是瑞士的富豪,您如果把他度来学佛,以后您要办什么佛教事业他都会支持的。”老和尚只闭著眼睛平淡地回答说:“我没有要作什么。”老和尚是在没有要作什么的清静心中,做了无量无边度众生的事,他度众生是自然而然的,是因为佛性的德行流露,自然伟大,自然感人。

  曾经有人看他每天被人山人海包围著问问题,就很感慨向他说:“老和尚您实在度了好多众生!”老和尚只有平静地回答说:“我每天吃饱了,闲著没事。”如果以我们常人有为的眼光来看,他应该是很忙又很累的,但是因为他的心没有挂碍执著,所以只觉得“吃饱闲著没事”。因为内心没事,什么都能放下,自然轻松愉快!因为心中没事,才能空灵智慧,才能般若观照,才能够办好一切的事,又不会累,只觉得悠闲。如果是一般人,光是看人山人海心就烦,光是紧张担忧就累得不得了,心中一有挂碍,就会观察不清楚,事情反而都办不好。

  我们一般人因为没有真心真愿往生,对于娑婆世界每件事都很在乎、很执著,患得患失,障福障慧,犹如乌云很多,障得阳光透不出来。而老和尚真愿往生、不在乎了,反而透出智慧光,一切清楚明白。谁叫我们不信佛,不信我们本来有的智慧福报,偏要去信妄想执著,搞那么多乌云!?乌云越多,就越没有福报,越没有智慧。

  妄想执著,枉死娑婆;有信有愿,福慧自现

  乌云密布,阳光求也求不到;乌云消散,挡也挡不住!

  相信参加过考试的人都会有经验,并不是越紧张越在乎,成绩就能考好;相反地,越在乎就越患得患失,可能成绩会越差,因为压力大,太紧张,血管就会收缩,供应脑子的血流氧气就不够,即使平常聪明的人也会变笨。而且压力大的时候,身心都僵硬不灵活,反应就变差了。我们可以观察,紧张的人通常表情不会很愉快,给人的印象也不好,所以反而处处不吉利。这就是本来有的福报,被“在乎、执著”埋没掉了,反而不能够显现。这样的紧张患得患失,障福障慧,实在很冤枉,结果会“枉死娑婆”!为什么呢?因为缺乏愿意往生极乐的真愿力,所以对这一个世间一些小名小利都太在乎、太挂碍,结果呢?除了变成小气鬼,内心放不开,比较苦,不能感受幸福之外,也不会得到什么!除了枉死娑婆,真的不会得到什么。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劝人考试要吊儿郎当,不须要好好读书,而是劝人放开患得患失那一种紧张压力,使我们佛性智慧福报能够显现出来,反而能够把书读好,把事办好,就是不刻意想要考好,也能够考得好。就像广钦老和尚,他并没有希求大家恭敬他,大家也自然恭敬一样。要知道,乌云一旦散开了,阳光是自然显现的,挡也挡不住;如果还是乌云密布,要想见阳光,强求也求不到。我们的福报智慧也一样,如果有信愿,肯放下、突破心中的乌云,福报智慧自然显现,挡也挡不住,不须要另外去强求。如果肯放开一朵乌云,就能显出一方的光明和福报;如果肯放开全部的乌云,就能显现圆满的无量光,这是自自然然的。

  往生极乐世界,享受一切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报和智慧!

  愿生极乐的人就一定肯放开乌云,不肯放的就是没有真愿。

  娑婆世界,乃自心污秽所召感,理应厌离;

  极乐国土,乃自心明净所召感,理应欣求。

  蕅益大师对“愿”这个字的定义、解释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厌离”的意思不是叫我们刻意很憎恶、很讨厌,厌离是真的没有兴趣,自然放下,内心不和它相应,不希求。

  蕅益大师说,娑婆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污秽招感来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垃圾有什么好宝贵的?当然是没有兴趣,不相应、也不希求。而欣求极乐就是很欢欣地奔向极乐世界,很欢欣和清净快乐相应。因为所谓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内心清净快乐所招感来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清净快乐,当然是应该相应去欣求。

  如果我们真的愿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依照祖师所说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检讨自己的信心是否坚定?愿力是不是真实?检讨我们内心真正的希求是什么?

  比如说,有一位媳妇,她的妯娌向婆婆说她的坏话,使得婆婆也误会她,到处说她不好。这位媳妇知道了,就很难过,很想去找妯娌解释清楚,希望大家不要误会她,而能够肯定她,这就是她的“愿”,是她内心真正的希求。这样的希求,这样的愿,是人之常情,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可以做到,可以求得的。但是我们学佛人要注意:这样的愿并不是愿生极乐的愿!因为她很在乎婆婆妯娌对她的评价肯定,别人的批评使她伤心生气,心中冒黑烟,因为她的心很在乎这个事件,很在乎那几句评语,也很讨厌那些评语,但是要注意,“讨厌并不是厌离”,而是“厌而不离”,因为她的心念一直去想它,一直不肯脱离它的束缚与折磨,这就是“厌而不离”,越想越苦。这厌而不离,就是愿意枉死娑婆,不是愿意往生极乐。

  要明白往生极乐完全不须要“妯娌很善良,婆婆很明理了解我们”这一些条件,这一些条件都是外在的,求之于别人的。往生极乐要像前面所说的广钦老和尚那样,自己愿生极乐,愿力坚强,当下放得开,当下自在快乐!自己果真有这一种力量,就能转变别人,转变境界。

  不动不摇、一心一志

  白眼相向,我也是往生极乐;

  万众敬仰,我也是往生极乐!

  广钦老和尚当年在大陆的寺庙中修行,寺庙中的师父为了考验他的功夫,曾经故意把功德箱的钱藏起来,然后又当众故意说是他偷的,结果全寺里的人都对他白眼相向认为他是小偷。这一种情境,换了我们一定要苦死了,冤枉死了!但是因为他的心是愿往生极乐,所以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世界的诬赖和评语,所以人家“白眼相向”他也“如沐春风”,完全不会影响他的自在快乐。

  结果,后来寺庙宣布了真相,大家不但忏悔,而且更肯定他的功夫,对他更加尊敬,然而他还是愿往生极乐,也没有贪恋。老和尚的愿力坚定——大家说我是小偷,看不起我,我也是往生极乐!大家忽然又说我功夫好,是有修有证的高僧,我也愿往生极乐!他的愿是不动不摇的,不会随著外面人事境界摇摆,不会受他人左右,所以临终的时候才能“无来无去”,因为平常愿力就不动不摇。

  大家可以发现,像这样愿力坚定不动摇的人,都反而能够转变境界,改变人事,让大家都服气,比自己动摇去在乎去解释好多了,因为我们去解释辩论可能会越描越黑,人家也未必要听。说实在话,自己的心会动摇的人,就是心力不坚强,讲话办事肯定没力量影响别人。

  广钦老和尚往生前,说:“无来无去,无歹志”(台语“无歹志”的意思是“没事”,发音正好一语双关),因为平常就只有往生西方一个大愿(一心志),没有其他不良志愿(无歹志),所以没有轮回之事(没事),而能无来无去,不像我们三心二意,摇摇摆摆,来来去去,全是些轮回六道的“歹志”,没有往生的“真愿”。

  自己尚且教不来,怎能让别人听你话?

  生活考题——要面子?还是要极乐?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气地去向老和尚告状,说自己的媳妇是多坏,多不听她的话。老和尚只问她说:“你如果肚子痛,有没有办法叫自己不痛啊?你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

  那位婆婆回答说:“不能。”老和尚说:“你教自己都教不来,自身尚且不听话,怎能叫别人听你的话?”

  我们如果希望把境界转变成如意,只有自己愿力忠恳坚强。我们平常是在佛堂念佛拜佛的时候唱念“愿往生极乐”,但是一出了佛堂,碰到生活考题,马上就会浪费生命去在乎,去计较。浪费生命就枉死娑婆!比如说:您的儿子大专联考名落孙山,您心中如果很在乎,觉得没面子,不敢出去见莲友,怕人家问起“您儿子考得如何呢?”有这种心就要好好检讨自己愿生极乐的愿。当然,希望儿子考上大学,这一种希求是正常的,可是这一种愿一旦有了面子问题,患得患失,就变成了追求娑婆名利的愿,和自己往生极乐的愿是相违背的。一个愿生极乐的人,不会在乎娑婆的名利得失,不会去希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会帮助孩子同生极乐国,让孩子真心快乐,会培养孩子的信心、愿力和慈悲心,让他乐意助人,而帮助他永远究竟快乐。他会认为孩子考上考不上大学不是很重要,因为在这世界上能够普利众生的人,未必要去读大学啊!实在说,自己能不能通过极乐大学的信愿考试才最重要,自己要是枉死娑婆轮回六道,后果比考不上大学严重多了!!!

  没有一个忧愁的事,没有一个著急的事

  不在乎个人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为众生

  我认识一位大家尊称她“欢喜菩萨”的农妇,有一天她丢掉了五仟块钱,她发现丢钱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这样捡到的人也能用,这样真欢喜!”她的心真的是愿往生极乐,所以遇到事总是往最快乐的地方想,往最慈悲的角度想,所以她马上放下、布施,使自己当下快乐,自己能快乐,自然散发出快乐的芬芳和光明使大家都快乐!

  相反,自己如果不快乐,愁眉苦脸,天天埋怨放黑烟,说能够造福大众实在不可能,也许还会给大众惹麻烦,所以,如果真想要帮助大众,自己当下就要活得快乐往生极乐。自己当下快乐,就像一盏灯点亮了,就会为整个世界带来光明;如果自己内心像一团垃圾发臭,或是一辆车子冒黑烟,对整个世界都会有污染,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我们每一个心念都是周遍法界,包涵宇宙,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不要小看愿生极乐的这一念,这真正放下垃圾乌云的一念,会带来强大的光明和快乐,照亮自己和整个世界,也能产生拔苦予乐慈悲的功能和力量,所以说,“信”“愿”往生极乐也就是菩提心,这一种光明、轻松和快乐,不是天天患得患失的人所能想像的。

  在燕巢有一位悟光和尚尼,她曾经闭关十多年修持很好,她有两句开示描述她的心境,非常好,简单而且贴切,真正是信心愿力具足的写照。她用很轻松自在、很温和柔软的声音说:“没有一个忧愁的事,没有一个著急的事。”

  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境界,听了都觉得身心很清凉。一个人真的相信佛力、相信自性,信心具足了,就没有一个可忧愁的事,反正都是往生极乐,忧愁做什么?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不再挂碍执著,就没有紧张压力,就没有一件值得著急的事,反正一切都尽心尽力,该办好的,自然都会办好,著急也不会比较快,不著急也慢不了。不把心思浪费在著急,才能够真正做到尽心又尽力,反而能够做得最快最圆满!

  有人误会,愿往生极乐,对娑婆世界不在乎,那就什么都不必做了。事实上恰好相反,不在乎是不在乎个人名利,不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反而心情愉快,心境开阔,做什么都能够全心全力地付出,不会浪费心思在计较或是紧张担忧,做什么都快快乐乐、尽心尽力,而又觉得心中悠闲没有事,不会累。就像观世音菩萨,他是由“无为心内起悲心”,才能够全心全力帮助众生拔苦予乐。

  愿生极乐,要紧的是内心方向和焦点的调整,并不一定要过某一种形式的生活,具有某一种外表、或是特定做那些事,才是愿生极乐。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一位师父种了很多兰花,有一天他外出的时候,弟子不小心,把很高贵很美的一盆打破了。这位弟子很担忧,担心师父回来会生气骂他,没想到师父回来看了只笑一笑,弟子就问师父:“为什么不生气?”师父就说:“我是为了要美化环境,使大家欢喜快乐才种兰花的,并不是为了要生气才种兰花的,所以打破了也不必生气啊!”

  这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一般人不但是种兰花,可以说做任何的事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在乎这一件事的成败得失,一觉得成果被破坏了,有所失落,不管是花草死了,或是东西打坏了,或考试考坏了,或孩子不听话,都会懊恼难过。这又是枉死娑婆!这位师父说得对,“并不是为了要生气才种兰花的”,他对自己的动机、目标都很清楚,他的愿可以说是和大家一起快乐、同生极乐的愿,而难得的是他始终都能保持这个愿,始终如一,自他快乐。兰花虽然打破了,但是他的愿没有随著打破,他还是往生极乐一样欢喜,并没有生气,枉死娑婆。

  我自己反省自己,就觉得很惭愧不如他!因为有时候做事,开始的愿是往生极乐,但是中途遇到挫折,就忽然又枉死娑婆,又制造贪、嗔、痴、慢、疑五大类垃圾。其实要像他那样才是真正的愿,始终如一保持自他都快乐清净,遇到顺逆境界,心都不退转,不会让彼此都落入生气痛苦的地狱深渊。

  无论怎么考,都是愿生极乐,信愿坚强无障碍,誓把枉死变往生!

  如果平常生活中,您孩子帮忙做事打破了碗,弄坏了家俱,您也能够愿生极乐,只好好地教他,不生气、不骂人。下班的时候发现遭小偷,你也能愿生极乐就欢喜布施,不必恐怖忧愁。假如先生有外遇,你也能愿生极乐,不和他呕气,反而对他更好;煮菜烧焦了,你也愿生极乐,快乐地把锅子刷干净……

  朋友误会你,你也能够愿生极乐,不必伤心,因为阿弥陀佛了解你。

  今天吃了一道好菜,你也能够愿生极乐,不会因为贪吃就枉死娑婆。

  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对你很好,你也能够愿生极乐,知道阿弥陀佛对你更好而且永不变心。这样才能当下快乐,否则苦也是白苦,气也是白气,除了枉死也不会得到什么,还不如把枉死变往生!

  我们若能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往生极乐的愿来念佛,临命终的时候,自然会愿力坚强没有障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首“发愿偈”,是寺庙课诵常唱念的:

  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

  速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念、生命,可以说是刹那刹那都在生、灭,所以随时都是临终。因此——

  第一句:“愿我临终无障碍”,也可以说是“愿我时时无障碍”,所谓障碍,是我们的妄想、执著,自己生障碍,要“无障碍”,就是自己要决心放下万缘,放开我执。

  第二句:“弥陀圣众远相迎”,为了提醒自己,这一句我通常都念成“弥陀圣众常接引”,也就是希望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时时刻刻和我的心相连接、相接通,时常引导我。

  第三句:“速离五浊生净土”,但愿我的心能很快把“垃圾”丢掉,迅速脱离一切恶念的污染,恢复本性的清净,随时生活在净土的快乐和光明之中。这样才能够“回入娑婆度有情”,而且是“永远欢喜度众生”,永不疲劳,永不厌倦。时时佛在,永远欢喜。

  愿我时时无障碍,

  弥陀圣众常接引,

  速离五浊生净土,

  永远欢喜度众生!

  (仰莲居士敬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娑婆       往生极乐)(五明学佛网:娑婆       往生极乐)  

 净界法师: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五章 发往生极乐愿 

 张秉全居士: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娑婆苦世界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二讲 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 

 陈义孝居士: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十、往生极乐的三种福 

 陈义孝居士: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 

 陈义孝居士: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 

 陈义孝居士: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七、认清我们的娑婆世 

 仁焕法师:往生极乐改良生命 

 仁焕法师:往生极乐的概念 

 仁焕法师:西方有愿娑婆会 净土弘开众生福 ——两位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