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21--华严经解分13十无尽藏品


   日期:2010/5/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21--华严经解分13十无尽藏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无尽藏品。在这里,只是选出前面的部分来进行学习。请大家先看选出的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YIN、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YIN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YIN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是名无记法。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功德林菩萨在十藏中首先讲到的,第一个就是信藏。我们来看这个信藏的开头的经文: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在前面一品中,我们大致学习了一下关于三法印的知识。其中,因为诸行无常,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无愿”; 因为诸法无我,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空”; 因为涅磐寂静,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无相”。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从一切法的现象上来说的;涅磐寂静,是从一切法的本体上来说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自性真心因为无明作用发生颠倒,转变成妄想识心的流转状态,由这种妄心流转所变现的一切有为法,在其现象上是无常和无我的。涅磐寂静,是说明我们自性真心安住在本位上的实相,他是说明真心自性的无为法性的本体。一切有为法,虽然是无为法性的颠倒反映之像,但是这种颠倒反映之像,依然是由无为法性的本体之所显生,因此这一切有为法,依然并不离于无为法性的本体,这就是说,现象不离本体。虽然这一切有为法之现象,由无为法性的本体之所显现而起,但是这种显现,毕竟只是颠倒性的反映之像,所以并不能由这一切有为法之现象,从中可捉摸得无为法性之实际本体,这就是说,现象不即本体。所以,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与涅磐寂静的关系就是如此,二者之间是不离不即的关系。

在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的世间法谛,涅磐寂静是说明一切无为法的出世间法谛,由于世间法谛和出世间法谛,他们都是以真心自性为唯一的共同基础的,所以世间法谛和出世间法谛,不过都是为了说明真心自性这个唯一基础而为之服务的,他们之间有唯一的共同基础,因此这三法印之间是圆融的。肯定现象上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把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共同的势向所指,就是为了开显涅磐寂静,借助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个现象,就可以理解趋入涅磐寂静的本体。这个道理,就象用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描述事物的运动轨迹。涅磐寂静的本体,就是如来,就是如义。这个如义,实不可说,但是由此如义,强开言说,因此就建立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个现象上的说法。统摄一切有为法的最宽泛的相,一个是时间相,一个是空间相,因此在不可说的如义之中,勉强打开二相,表现在时间相上的用诸行无常来说明,表现在空间相上的用诸法无我来说明。不管是时间相上的诸行无常,还是空间相上的诸法无我,他们这二者,其实都是由同一个妄想识心显生出来的,因此这二者都有共同的产生基础,所以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着的。基于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就要把这两种现象统一起来,共同来开显涅磐寂静的本体。因此,这三法印之间的关系,说穿了就是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圆融的,借助彼来显此,借助此来显彼,彼此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对显,彼此之间虽然在名相上互相对立,但是在实际意义上却是共通的、统一的。

诸行无常是说明时间上的点,诸法无我是说明空间上的面。在诸行无常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因果点中,由点及面,每一个点都和诸法无我的相应面一一对应,这就是因果关系,在时空上统一的表现形式。

与这三法印紧紧关联的,就是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关于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不但包括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而且也包括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这样来作说明。佛教的根本法理,就是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其中性空缘起,包括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其中的缘起性空,包括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和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这种说法是有佛法依据的。佛在《楞严经》卷五中说:“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这一句话,表明了有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与此相对的,在另一面,同时应该也有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这是成佛者的圣人境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以凡识之心可以了知的。比如,佛度有缘人,对于佛怎样在性空中缘起,与有情众生结缘作相应的救度,我们不可能得知。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这是法界性净真空的性空缘起,即真空而起妙有。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就是十二缘起的流转,说明我们的自性真心,因于无明为缘产生缘起,而使真心颠倒成为妄心,由此妄心轮转而缘起生死轮回。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这是法界性显妙有的缘起性空,即妙有而归真空。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就是断灭由无明所缘起的生灭法,而证入自性真心性净真空的涅磐法界。

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的意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可以这样来表述,所谓缘起,就是无始以来因果相续的当下的一念生灭法;所谓性空,就是破灭当下的一念生灭法,即令当下的一念生灭法化为空无,如同令当时的一个泡沫当下破灭一样,就在当下的一念生灭法中,现证是法无我的空性;这个意义,也就是在当时当下的一念之际,直破缘起的生灭法,直证是法无我的空性,直入涅磐的不生不生法。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的意义,前后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说明现破当下的无我生灭法,现证是法的无我空性,现入涅磐的不生不灭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需要注意楞严经中佛说的一句话:“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在这里所说的现破现证现入,只是针对道理上来说的,实际达到这个结果,尚须依照楞严经中的“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示,在实际的修证上,只有前面的修行次第圆满了,最后才能在一刹那间现破现证现入。而并不是说明白了这个道理,马上试一下就能现破现证现入了。即便是净土念佛法门,也是先要努力修行,达到力极功纯,才能豁然之间一念跳脱,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要去犯这种跃级式的、超越阶段性的错误。

三法印跟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之间,只是表达语言上的不同,而其实质意义是相通的。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与涅磐寂静是相通的;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相通的。

补充说明一点,前面只是说明了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属于佛教法理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不但是佛法的根本的最高的理论,也是指导佛法实践的根本的最高的原则,这个理论的内涵当中即包容着实践,这个理论当中即含藏着实践的指针,佛法的实践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佛法实践达到最高的佛果,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从佛地果觉当中开出来的,是以佛地果觉为其来源的。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相融相即。

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归根结底统一于什么法则?一切诸法,无一例外地统一于因果法则。这个因果法则,出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全部融汇贯入这个因果法则之中。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不过是这个因果法则从不同方面的展开式说明而已。举例来说,四法印之间的关系,追究诸受是苦的原因,是由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造成的结果;勘实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修因),即得契入涅磐寂静的实相境界(证果)。对于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来说,其中所说的缘起,本身就是指的因果缘起法。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一切说法,不离因果。印光法师说:“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标本同治录序)

在前面,我也说过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的问题,但那时还没有分别悟界真如门和迷界生灭门,所以说得并不完全,在这里才说明完整了。在这里顺便交代一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法印的内容,现在引用佛法词典上的解释来作说明。关于“三法印”。 法印,就是‘法之印章’,也就是‘佛法之特征’的称谓。如果某些经典和法印的思想一致,则被认为是佛的真说,如果与法印的思想相违背,则被判定为不是正确的佛说。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现在分别解释如下︰

(1)诸行无常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

(2)诸法无我

诸法的法,意思是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佛教以为此种实体或本体是在经验认识以外的,其存在与否无法确知,被认为是无记,因而禁止探讨这类问题。在此一意义下,佛教不说那种无实体的‘我’。但在我们的世界里,则可以说一切法‘非我’。因此,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非我。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在释尊那个时代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个人的实体即是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者,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与‘空性’,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处在无我的状态中。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也可说为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其他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其他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随着发生变化的。{3}这种道理,推广到整个法界也是如此。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

(3)涅槃寂静

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究竟涅槃。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也就是指究竟涅槃,如佛的入灭。般涅槃是究竟涅槃。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

现在来接着其后的经文学习。请看后面接着的经文: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为什么这样说?说实话,当我理解了诸法无我的道理时,心里面着实是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滋味。我们平常起心动念,做这做那,大多时候都是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却来了这么一个说法,“无我”!我们每一个人,就象大海中的其中一个水泡一个漩涡一样,其相幻有而其自我体性是空!这个问题可是个大问题,真正明白了这一点的人,其心很可能一下子变得怯弱,无有一人的狂心、慢心、骄心不被折伏。但是,虽然说现象上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是我们本体上涅磐寂静的真心自性是实际存在着的,虽然断灭了现象上虚假的幻相,不过是契入自性真心的实相之中,达到真正的“回家”之目的,而这,就是我们学佛修道,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为自己达到这样的目标高兴,而不应生起怯弱之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个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YIN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这种情况,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所开示的五痛五恶五烧,说得最是详明,请大家好好去看其中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四个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YIN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这里所说愧藏的内容,第一个是自愧贪著五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白一下五欲。

关于“五欲“。有两种分类,一种分类,是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另外一种分类,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一)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

(2)声欲︰指爱着于娇媚妖词、YIN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

(3)香欲︰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触欲︰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是指世间一切的财宝。人们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本,所以常对它贪求恋着而不舍。(二)色欲,色是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人们因于此色悦情适意,故而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人们必借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而贪求恋着而无厌。(四)名欲,名是指世间的声名。人们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而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人们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在前面,菩萨教我们要心无所著,对一切都不要执着,离一切妄想执着,离一切虚妄假相,最后才能契入真心实相证成佛道。佛菩萨这样教我们,我们就要这样去做呀,能够依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就是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的作法,才能得到佛果。佛是已成佛,我们这些众生是未成佛,佛法是已经成就无上正觉的佛说出来的,佛所说的法,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指南针,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按照佛说的去做,将来就一定能够同佛一样成就正果。我们自从无始以来颠倒自性真心之后,所造作的一切身口意三业,都是由贪嗔痴作主宰,盲目性地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罪业让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不已,饱尝无尽的剧烈痛苦。我们都在贪嗔痴的无明黑暗中无觉无知,常常陷身在五欲的深阱之中,没有能力自拔自救。对于我们这些黑暗中的苦难众生来说,如果佛不出世,不为世人点燃智慧的明灯,光照众生的话,那么就永在无明黑暗中不断轮回生死,而没有解脱的一日。佛菩萨对于我们的深重恩德,的确是超日月、赛天地的。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他们所作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出生死,他们的心中没有贪求,他们视一切众生,都是如同自己的子女,他们心中有且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受佛法化而个个出离生死。释迦牟尼佛说过这样的话:我视一切众生,如同一子,如罗睺罗。我们这些佛的弟子,就应对佛菩萨感恩戴德,于佛菩萨对我们的悲心教诲,要从内心里去听受顺行。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人们贪求五欲,追求五欲无有厌足,由此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增长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这里用了一个“等”字,表明这些由此所衍生的烦恼,是许许多多乃至是无穷无尽的。大家都知道,对于学佛的修行人来说,有两个巨大的障碍,一个就是所知障,一个就是烦恼障。贪嗔痴等,就是烦恼障。这些烦恼,能够扰乱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心不得安宁不得清净,而成为修道的障碍,所以名之为烦恼障。所以我们就要远离五欲,切断令贪嗔痴继续增长之根,提醒自己“我今不应复行是事”,我们进而应当自勉自励,我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行为这些障道的傻事了。

接下来,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运用慧眼来观察两个方面的事相,其中第一个事相是:

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这个事相所说的是在众生世界,由于众生无有真实智慧,生起烦恼造作恶业,彼此互为怨仇,一切众生,都沦陷在彼此怨仇的毒海里,沉溺不醒。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运用慧眼来观察两个方面的事相,其中第二个事相是:

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YIN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

其中内容,是说明我们的生处不净,所生起的污垢身,直至发白面皱的老,业缘消尽的死。在圆觉经中,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我们众生是依凭什么相续受生的?是YIN欲之心。如果我们没有YIN欲之心,没有这个YIN欲心念作导引,死了之后的中阴身,就不会再堕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之中。由于YIN心相续的缘故,而令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令我们的生死相续不断。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在出家人的戒律中,佛把不YIN欲列为四大根本戒之一。而于在家人的戒律中,对这个戒就降低了要求,名为不邪YIN,这是佛法不坏世法的特殊开许。这个由YIN欲所生的不净身体,三世诸佛都是了知无遗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明知故犯的话,就等于是欺骗三世诸佛。

最后,功德林菩萨再为我们总结一句:

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应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我们应当修行什么愧?说什么真实法?第一修行于贪著五欲愧,说少欲知足法。第二修行于无有智慧愧,说慈悲平等观待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法。第三修行于慧观乏缺愧,说要断生死需断YIN欲心念法。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其他内容请自己去看去思考。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五时佛经串讲)(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五时佛经串讲)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