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五伦?五伦的意义何在?


   日期:2016/1/20 7: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节录无量寿经科註第四回学习班-第182集

  根据中国歷史的记载推本溯源,中国人的远祖,古老的祖先,至少可以回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尧舜时代,他们教导后代子孙的教学理念一直绵延到满清末年,直至满清灭亡、民国兴起时才被废除。祖祖相传的尧舜「五教」,是教学的五个科目,学者学此而已。这五个科目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在我们逐条来介绍。

  甲、五教、五伦

  甲一、父子有亲

  乙一、亲爱精诚。

  父子有亲的「亲」是亲爱,这是天然的性德,不是有人教导的。从何时最容易看出来?从婴儿,小孩二、叁岁到五、六岁这时候天真烂漫,天是天然、自然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这种爱是发自于真诚、发自于真心,是没有条件的自性真爱。子女在婴孩时代,对于父母的爱也是天然的,这就是道。所谓「道」是自然而然,是宇宙大自然运行的规则。随顺道称为「德」,绝不违反天然之道是有德。如果子女从小受过圣贤教诲,能终生保持对父母的亲爱永恆不变,这称为德。

  中国古人最具代表性的舜王,据传记记载,舜确实是保持幼孩时的爱心永远不变。他母亲过世后,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对他非常不好。舜能用对待自己母亲的爱,去爱他的继母,而且终生不改,这就是德。中国民间相传的「二十四孝」,舜排在第一位,他是我们的榜样,教导世人「父子有亲」的至理。

  中国人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即兄弟)、朋友为「五伦」,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这个关係不是人所发明、制定出来的,而是天然,自然而然的。我们细心观察二、叁岁的小朋友,他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做朋友了,这是人教他的吗?这是人在设计的吗?没有,完全出之于自然。所以,「父子」是自然的,「君臣」也是自然的,君臣是指领导与被领导,人在世间总归会居一个地位,不是领导别人,就是被人领导。「夫妇」也是天然的,「兄弟」、「朋友」统统都是,这就是五伦。五伦是自然而然的,这是道;顺乎道,不违背道,就是德。所以,亲爱是德,父子相亲。圣人的教化就是教人明瞭此大道,一生中直至老死都永恆遵守而不违越,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大学问。

  乙二、师资道合。

  中国的教学崇尚「师道」,师道在五伦中并没有明显的列出来。师道是什么?师道也是在第一条,中国人看待老师和父母完全相同,读中国古礼诸位就能够明瞭尊师重道的道理。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是由两个人教导出来的:在家庭中是父母,父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是给子女做出最好的榜样,子女天天在看、天天在学;等到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父母教导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导学生孝顺父母。所以,师道是合在第一条的。

  父子有亲,师徒也有亲,父子是血缘关係,师生是道义的关係。所以在中国古礼中,学生对老师和对父母完全相同,学生有义务照顾老师一辈子。不但如此,学生还要照顾老师的后代儿孙,这就是报恩。你是如何成就的?是老师教导出来的。要如何报答老师?老师在世时要照顾老师的生活,老师过世之后,后裔如果在生活上有困难也要照顾。父母过世时,儿女守丧叁年,是带孝;老师过世,学生心丧叁年,只是没有孝服,在精神上和对待父母之丧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

  甲二、君臣有义

  「义」是道义,明白了什么是道,随顺道而行就是义,父子随顺道就是亲,所以亲、义是德。详而言之,领导人对待被领导人(就是君对臣)要仁慈,君要仁、臣要忠,这是德。仁是德,忠是德,总称为义。各人有各人的本分、职责,一定要尽到,这是随顺道,称之为有德。这个关係在社会非常普遍,不仅仅是在政府、朝廷之间。

  例如,中国从前是大家族,有叁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家族裡面地位最高、最尊贵的就是君,底下所有的族人都是臣。现代社会不作兴大家庭,都变成小家庭。社会公司行号林立,公司裡面的董事长、老闆就是君,他底下的幕僚、职员就是臣。在行政组织裡,各个阶层都有领导人,省长、县市长是君,再下面,乡镇长是君,底下替他办事的人都是臣。所以,无论哪个阶层,只要是在领导人的位置上,对待被领导的人要仁慈,要常常关怀他、要照顾他、要想到他,他就会替你忠心办事。这是符合于自然天道。

  甲叁、夫妇有别

  「别」是什么?别是差别。什么差别?责任不同,各有各的职责,这是天职。中国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绝不像今日社会说要提高女权、要权力平等。现在争平等,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天然职责失掉了。印光大师在《文钞》裡说得很清楚,一个家庭当中,女人的权比男人重要太多太多。女人一生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所以称为内助,她是帮助丈夫治理家庭,使丈夫无后顾之忧。管理家庭,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儿女,所以家庭有没有好的后代,责任都落在妇女的身上。纵使自己的丈夫一生做出了最伟大的事业,轰轰烈烈,但如果是后继无人,他一生的成绩就等于零。

  在古代最明显的,帝王登基(举行就职大典),就职之后第一桩事情是立太子,就是培养接班人。若是没有接班人,他一生做得轰轰烈烈,第二代就亡国了。国如此,家亦如此。一个家庭中能否代出贤人、代有好儿孙,这都是妇女的责任。所以印光大师说,有贤明的领袖出现,社会才能安定、和平、兴旺,这种人才是妇女培养出来的。今天妇女要出来跟先生争权,结果家庭没有了后代。虽然两人可以荣耀一辈子,然而家庭后继无人,家道就会衰亡,这是大错特错!中国人从前读圣贤书,能够遵守圣贤教诲,家道能维繫十几代、几十代不衰,代代都有贤人培养出来,那就是做到了夫妇有别,各人尽到各人本分的天职。

  所以,教养儿孙,古人不是为自己家,是为整个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培养优秀人才。将来他长大了,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一切众生谋幸福,你想想这一分职责值不值得做!世间人常说伟大的事业,还有比这个事业更伟大的吗?在中国歷史上,孟夫子的母亲是好榜样,她尽到相夫教子的责任,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到社会上去争一份好工作,而是全心全力教导儿子。所以孔子称为至圣,孟母的儿子称为亚圣,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甲四、长幼有序

  这是兄弟关係,长是哥哥,幼是弟弟。「序」是天然的,不是有人刻意安排。弟弟对哥哥要尊敬,敬长,哥哥对弟弟要关怀照顾。而且,纵然是弟弟有才干、有福报,哥哥比不上他,弟弟事业做得大、官做得大,财富很多,他对哥哥还像童年一样的恭敬,这是有德。古圣前贤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它是展现道德,其功德是潜移默化。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自然法则,在家庭中,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在家庭之中,弟弟妹妹对长辈(长兄、大姊)不能不尊敬,这是影响风俗,这是建立道德的典型、模範。

  甲五、朋友有信

  朋友之间说话不能不算话,要信实,要有信、实在。

  以上这五个科目称为「五教」,中国古圣先贤教导后代就是教这五桩事情,这是五伦。五伦是天道,能够随顺,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这是德,随顺道就称之为德。教,就是教这五个科目,学,也是学这五个科目,教学是一不是二。所以,长辈一定做出来给后辈看,他一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决定不违背道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伦       长幼有序)(五明学佛网:五伦       长幼有序)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蔡礼旭老师:做人离不开五伦关系 

 蔡礼旭:五伦当中,只要不能够感通,还是我们自己“德未修,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的根本在家庭 

 净土法门法师:中国古人将伦理教育归纳成五伦,也就是五种正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七五伦五常 四维八德 

 处理好“五伦”关系才能事事顺利 

 净土法门法师:人的标准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五伦关系处理不好,一定会生病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五伦在美国只有一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