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0[正知正念]


   日期:2016/1/20 2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义,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就要守持戒律。若要守持戒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白这些戒律的取舍之处,然后如理如法地进行取舍和进退。“戒”是不允许做的,“律”是一定要做的,也可以说是所断和所行。在很多经典和论典里都讲了许多戒律的学处,我们要仔细地学修这些经典和论典,好好地去掌握这些取舍之处,然后如理如法地取舍和进退。

  第二,内心里必须要有正知和正念。在前面也讲过,若远离了正知和正念,很难守持内心,若内心散乱或放逸,一定会犯戒律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我们应该以正知正念去守护心。若要守持学处,就要守持心;若要守持心,就要守持正知正念。我们通过正知正念来守持心,通过心来守持学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第三,依止善知识。我们是依止善知识而得到戒体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发菩提心,得到戒体是要靠善知识的;得到戒体以后要守持戒律,也是要依靠善知识。依止上师、善知识,这是至关重要的。佛陀在经中讲,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切成就皆来自于善知识。佛在密宗的续部里对此也有很多讲述。没有上师之前没有佛,贤劫千佛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所以没有上师就不会成佛,依止上师和善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们修持大乘佛法,真正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即佛的果位,一定要依止上师善知识。

  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戒,其他的如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等也是一样,你要守持戒律就要具备这些条件。

  我们依止上师和善知识不能盲目。在《功德藏》里讲:“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这里讲了依止上师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察上师善知识。

  我们不能盲目地依止和跟随,观察很重要。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的密意非常深奥,他的功德无量无边,因此我们真正想要了知他的功德也有难度。但佛在经中讲,若是你仔细去观察,也能观察出来。犹如那边的山上冒着烟,虽然我们看不见山后的火,但我们可以依此判断有火,若是去寻找,也能找到这个火;那边有很多水鸟,我们虽然看不见远处有河流,但是通过这些水鸟,也可以判断那边有水,若是去寻找,也能找到水。同样,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我们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判断他的智慧和内心的境界,也能判断出他是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

  现在是末法时期,魔师和邪师特别多,若是依止了一位魔师或者邪师,你就毁坏了自己的相续,将来要跟着他一起下地狱,结果非常严重。现在有很多普通人冒充上师善知识,若是你依止了这样的人,不会得到任何的加持与成就,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观察很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我们是学佛人,任何时候都要有智慧。在小乘、大乘和显宗、密宗里,都有很多上师善知识的标准,我们就要以这些标准去衡量和观察。佛在经典与续部中也讲过,要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和判断。

  此处讲了两个最根本的上师善知识的法相。

  第一,精通大乘教义。要精通大乘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即精通三藏。只是精通词句还不行,重要的是要精通意义。那诺巴是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但是后来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不是意义,你还要依止上师。”他后来去依止了帝洛巴上师。可见,仅仅精通词句不行,还要精通意义。要精通大乘经、律、论三藏,只明白不行,还要有讲解的能力。

  第二,清净受持菩萨戒。菩萨戒有很多,这里指的是根本戒。根本戒也有很多,有十八条戒,有四条戒,但是最根本的是一条戒: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一位大乘的上师或修行人必须要有这个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一切众生,还是一个众生,都不能舍弃;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能舍弃。即使是再大的恶人或所谓的邪魔,也不能舍弃。若是舍弃了,就破菩萨戒的根本戒了。

  “净”是指不自私、不自利。清净受持菩萨戒,任何时候都不舍弃众生,哪怕有些众生我们无法直接度化,但也要间接地度化他,最后也不能放弃他。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义,珍贵善知识”:在这里讲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是精通大乘教义;第二个是清净受持菩萨戒。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人叫“珍贵善知识”。哪怕今天要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这样珍贵的上师善知识。

  首先要以这些标准去观察、衡量。我们经常讲上师善知识的标准包括:具有广大的智慧,无伪的慈悲心和摄受弟子的能力等。

  “广大的智慧”就是精通教义,不是精通词句,而是精通甚深的意义。精通三藏的意义,这叫具有智慧;若是你只精通词句,这叫知识。善星比丘精通三藏,但是他对佛陀生起了邪见,最后离开了佛陀。他精通的只是词句,不是含义。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能听懂佛法的道理,也很精通教义,但是内心却一点修行和智慧都没有,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所以,我们要精通教义,即精通三藏的真正意义。

  “无伪的慈悲心”就是没有自私自利,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应该平等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虽然我们心里视一切众生平等,但是行为上肯定有分别。首先要帮助和利益身边的众生,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因为身边的这些众生是最有缘的众生,是最需要你的众生,所以我们要从这些众生做起。

  一说要平等地对待众生,有些人就不管家人,也不照顾家人了,意思是“我要去利益众生,我应该利益外面的众生”。这是错误的!所谓平等,是内心的境界。我们内心里知道: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做过自己的儿女。那么,现世的父母和过去世的父母有什么差别?现世的儿女和过去世的儿女有什么差别?真的,若是你懂得和深信佛所讲的三世因果,你的平等心就能修出来。刚才讲,众生过去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做过我们的儿女,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去利益或者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从身边的众生做起。这不是分别:“这是我家的。”“这是我的亲人。”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我的众生,所以先利益他们,度化他们,然后再扩大范围,这叫无伪的慈悲心。

  “摄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同行、共事。摄受弟子时,要用各种善巧方便,应该软硬兼施。因为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你要有各种善巧方便,才能真正接引众生、摄受弟子。布施:刚开始可以给他一些加持品等,通过布施接引他。爱语:如说一些好听的、和他的意愿比较相合的话。同行:为了接引他、摄受他而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比如,他喜欢念什么,就可以让他念什么,他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共事:与他做同一种事情。比如,一个大成就者或乘愿再来的菩萨已经圆满了,也不用再去做消业积福的事情,但是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表面上要跟他们一起精进地消业积福。所以,即使真正成就那天,消业积福的行为也不能断,也不会断的。有些人觉得:“若是成就了,是不是就不用再这样学修了?”意思是成就了以后,什么都不用学、不用修了,自己在那儿舒舒服服地坐着就可以了。即使成就了,也还是要做的,但那完全是轻松的、自在的。

  你们现在修法为什么没有意乐?念经或修法等都应该是种极大的享受,世间的任何享受都比不了这种享受。现在我们上早晚课或是法会时每天四座修法,多数人都没有意乐,都不想来,都不想念,这就是因为法没有融入相续,没有进入状态。如果你从念“加持咒”开始就进入状态了,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将注意力都放在学修的内容上,这就是进入状态。若是心和口能完全一致,这真的是最大的享受,一个小时就是一瞬间。就像有一个人谈感受所说的:“每天晚上到这里来听法,一个多小时,感觉就是一瞬间,觉得太快了。”这是因为他有法喜,进入状态了。你们闻法和修法的时候,若是真正能进入状态,真正内心里有法喜,就不会有压力。有人说每天四座修法坚持不了,这就说明你根本没有进入状态。若是心真正能专注,进入状态了,一个小时就是一瞬间,很快就过去了,那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清净的,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坚持不了呢?若觉得难受,说明你没有进入状态,心和口不一致,仅仅在口头上念了,心里没有安住。

  你将来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可能会和他一起修除障法、做一些善事,那时你还会觉得勉强或心里有压力吗?不会的。那个时候,修法或念佛的过程都是极大的享受。大家能不能感觉一下?否则,真的很难。学佛修行要持之以恒,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的事情。如《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众生界尽,烦恼界尽,我之学佛修行界尽;而众生无有界尽,烦恼无有界尽,所以我们的菩萨行也无有界尽。

  作为大乘的善知识或菩萨,必须能够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摄受弟子,有接引众生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利益众生。

  这些是上师善知识的法相,首先要通过这些标准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随,否则结果非常严重。你们总说:“这个是终身大事。”“那个是终身大事。”其实都不是终身大事。我们依靠人身在今生要承办解脱、获得成就,这才是人身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大事。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慎重考虑,然后再去依止也不迟。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随,不能盲目结缘。

  第二阶段,中间善巧依止师。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吉祥生”是指吉祥生童子,也就是《华严经》里讲的善财童子。他拜见了104位善知识,依止了吉祥圣子和吉祥慧女,他们给善财童子讲了很多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式、方法,善财童子也给他们讲了自己依止善知识、参拜善知识的过程,吉祥圣子和吉祥慧女对此非常赞叹。

  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以后,再依止。现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然后再观察,这是错误的,这样做会造业的。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就要听从他们的教导。善财童子依止了那么多的善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必须要依止这么多善知识?其实也不是。这里讲的主要是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方法。

  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里有屠夫、妓女等各种各样的形象,但是他没有生起过邪见,都是以恭敬心依止的。所以,我们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他的一切行为都要观为清净。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佛菩萨的化现,也是一种示现。比如,他示现为人,表面上看肯定和人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度化这些人道众生。那诺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帝洛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钓鱼的乞丐,在那烤鱼、吃鱼。密勒日巴依止玛尔巴的时候,玛尔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种地的农夫,在那儿耕田种地。

  《华严经》中讲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方法去依止善知识。

  一、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一个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只有弘法利生之事,不会有其他的。他要做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他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你应该不厌烦地承担,如大地之心。我们在大地上面做什么都可以,可以挖坑、盖楼,可以行走、蹦跳,怎样都行。我们就要以这种心欢喜地承担上师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

  二、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意乐”是指信心。信心永不退转,犹如金刚。金刚是不坏的,以此比喻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这种意乐、对善知识的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违缘、障碍所摧毁,永不动摇。

  三、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现在有些人不用说受苦,稍微有一点点不太顺心,立即就抛弃了、离开了,这种人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无论是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自己修法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很多困难,这些都是好事。

  你依止上师、善知识后,他就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其实这些不是要求,而是磨炼心态、降伏自心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令你放下自我的一种渠道。

  那诺巴依止帝洛巴上师的时候,他遭受的看似都是苦难,其实是帝洛巴通过这种方式消他的业、炼他的心。帝洛巴上师没有给那诺巴讲更多的佛理,因为不用讲了。若是讲佛理,也许那诺巴比帝洛巴还厉害。那烂陀寺有五百多位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他是经过与外道多次辩论后,被推选出来的守护北门的大班智达。而且他也有一些世间的神通,可以面对面得到智慧空行母的指示。护法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还没有精通意义,你宿世有缘的上师叫帝洛巴。”当他听到帝洛巴上师的名字时,心里就很激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他动身去寻找上师帝洛巴,但是问遍整个地区,也没有找到。后来他想:“具德上师的行为是不定的,也许没有以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于是他就问:“有没有其他身份的人叫帝洛巴的?”有人说:“河边有个钓鱼的人叫帝洛巴。”他见到帝洛巴时,帝洛巴正在河边烤鱼、吃鱼。帝洛巴并没有给那诺巴讲太多的大道理,主要是通过一些苦行的方法让他消业,磨炼他的习性。最后,有一天帝洛巴拿着鞋击打那诺巴的额头,那诺巴昏过去了,醒来的时候已经开悟了,获得了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

  所以,要放下自我,要对治傲慢心,这是很重要的。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在心相续中有傲慢,这个人不会有功德;即使有功德,也都是世间的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以前讲过,我执就是一种傲慢。傲慢心有粗大的,也有细微的。比如,认为:“我很了不起,我很好啊。”这是粗大的傲慢;我执则是细微的傲慢。若是你内心当中有我执,就不会有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无漏的功德,是具有智慧的功德。

  所以,佛法里讲的戒、定,都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才可以成为功德。尽管你能够守持戒律,或者你已经有一定的禅定境界,但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等一些暂时的利益而已,根本无法能够解脱。

  我经常给大家讲,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这和其他宗教中所讲的戒律不同。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众生,应该有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表法。比如,在真正能利益众生,真正有必要的情况下,身和口的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禅定也是如此,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四禅八定也是投生到色界、无色界的因;只有有智慧的摄持,才会成为解脱、成佛的因。

  功德也是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若是有傲慢、我执,这个人的相续当中不会有无我的智慧。佛法里的智慧只有两个:一个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一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若是相续中有我执,那么连无我的智慧都没有,所以根本就没有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哪来的功德?所以说,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

  放下自我,对治傲慢,成就就在眼前,一切当下圆满。无论大家对此明白与否,这都是真理。

  四、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上师善知识吩咐你、安排你的一切所行,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如奴仆之心。奴仆知道这都是自己该做的,然后会无怨无悔地去做。

  五、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没有贡高傲慢心,如扫地的笤帚。

  六、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

  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在任何时候,无论对你怎样,心里都没有嗔恨心,不会发怒。

  八、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船是运载人的,“来来去去”指今天让你做这个,明天让你做那个。无论怎样吩咐,你都没有二话,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去做。

  九、承待上师,如孝子之心。“孝子”指孝顺的孩子。

  这些都是《华严经》里讲的,是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方法。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所谓的加持、力量呢?就是心里傲慢,我执特别强。如果有傲慢心,有我执,就不会有功德。既然没有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

  其实,加持、力量都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自己要有这个功德、智慧才能觉察得到,才能感觉得到。你们到处求加持,但若是自己没有福德、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你这里没有水,怎么能照出月亮的影子呢?有水才能照到月亮的影子,有信心才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你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一旦依止了上师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了,要将上师的一切所行观为清净。有一句谚语,“即使自己的上师变成了狗,也要顶在头上”。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就要这样,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一种磨炼习性的方法。

  现在有些人认为,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身口意都要献给上师,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些修法或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这九种依止上师的方式是《华严经》里讲的,是显密共同的教言,不是只在密宗里这样讲。

  显宗里尚且如是要求,密宗里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是大圆满,要时时刻刻把上师善知识视为法身佛,视为色身佛都不行,这个意义很深。以前讲上师瑜伽的时候给大家讲过,我们修上师瑜伽时,最后要和上师相应,和上师融为一体。若是你把上师视为色身佛,无法融为一体,两个物质怎么能变成一个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讲的是法身佛,也就是自己的自性。你融入上师的体内,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时候,就是回归自性,和自己的自性融为一体。其实,上师的自性和你的自性,上师的法身和你的法身,本来就是一体的,真正的上师瑜伽就是回归自性。

  我们修佛的过程,就是认知佛的过程。刚开始时,佛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离我们很远。对有些人就要这样讲,就要这样“骗”:“在离你很远的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个地方叫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很美啊!地上都是珍宝。那里有一位阿弥陀佛,功德圆满,身边还有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位菩萨都具有神通、智慧……”这时,净土离我们很远;阿弥陀佛也离我们很远。刚开始时,我们就要这样引导众生。接下来,就如前几天灌顶法会时给大家讲的,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的上师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现在离得近了,我们随时都能看见佛,如同《金刚歌》里的一句歌词:上师与本尊的面貌,不用观想自然见到。最后,自身是圆满的坛城,自身是佛。这时让你认识到:你自己是佛,你自己的身体就是圆满的坛城。除了你的身体以外,没有净土;你自己的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佛。所以,你自己就是净土,你自己就是佛。这是最终要认识到的真理,这叫回归自性。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就回归自性了!你现见这样一个本具的光明、功德,就是成佛了。

  上师瑜伽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你认识自己,让你回归自性。阿底瑜伽中,要求不能把上师视为色身佛,要视为法身佛。若能将上师视为法身佛,上师就和你一体了。法身只有一个,万法一心,本来就是一体的。当你真正明白了,真正回归自性了,这就是成就。所以,密宗里对依止上师要求得更严。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在《华严经》里所讲的“四想”。佛陀讲:“善男子,汝当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医生想,于正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行作医病想。”

  一般情况下,要将自己作为病人想。我们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的病。然后将善知识为明医想,正法为妙药想,精进修行为疗病想。正法就是妙药,你要治疗贪嗔痴等烦恼的病,就要服用正法妙药。

  但是,正法妙药也不能随便服。现在有一些学佛人,自己在那儿东学西学,盲修瞎炼,虽然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但是没有按要求去做,尤其到关键的时候,都是自以为是。比如,我讲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面对对境的方法,大家照做了吗?没有吧,统统都是自以为是!闻法、修法也是自以为是。我们现在建立了网络道场、实地道场,给大家提供学修佛法的助缘,给大家创造学修佛法的方便条件。但是很多人稍微有一点点事,心情稍微有一点点不好时,就不来了,还找种种借口“我今天心情不好”……都是自以为是的。以这种心态、行为去学修佛法,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如果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它也会给你带来烦恼,但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都没有得到法益,甚至学佛了以后还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烦恼和痛苦,这都是盲修瞎炼的结果。这不是佛法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患上了胃病、糖尿病等,到医院去接受治疗,你必须要听医生的话,不能自己抓药。如果你看这个药好,吃一把;那个药也好,是进口的,又吃一把。若是这样做,后果非常严重!你有病,吃药没有问题,吃进口药、吃好药也没问题,但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你必须要听医生的嘱咐,他让你怎么吃,你就怎么吃。他让你早晚服用两次,一次两粒,你必须要这样吃。否则,他说“吃两粒”,你却吃十粒,这样是治不了病的,甚至会使病情更加恶化。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这不是佛法的问题,是你个人的问题,大家要明白。

  《华严经》里讲的四想特别重要。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就是明医,你必须要听他的,他会给你对症下药。佛法是法门平等,句句都是真理。你现在的烦恼、习气需要何种对治方法,他就会告诉你。然后你按他的要求去做,精进修行,最后才能治好贪嗔痴烦恼的病。这也是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法。

  如果大家真正想解脱、想成佛,不是要靠权力、势力,也不是要靠神通神变,而是要靠智慧!若要开启智慧,唯一的方法就是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的引导或者窍诀,你才会见性,才会开启真正的智慧。之前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学修得再精进,也只是增长点知识,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而已,不可能解脱,不可能成佛。

  今天在座的各位,若你是我说话的对境,若你是真心想解脱、想成佛,就要这样做;若不是这样的人,那就随你自己了。所谓“佛度有缘人”,佛从来不勉强任何人。如果你有这个意乐,有这样的愿望或需求,你皈依佛门、走进佛门都是自由的,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走进佛门以后,你就要按照佛的要求去做,这不是在勉强你。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如此。这也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而做的决定。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你就要一心一意、死心塌地,不能一心二用。

  如果以三心二意的心态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会有任何成就。只有通过一心,才有力量,才能成就。若是没有成为“一心”的话,你不会有成就的。只有成为一心,才能超越一切的显现,超越一切的对境,之前是不可能的。

  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让心成为一心的一种方法和渠道。心若总是动摇、漂浮不定,不会有任何成就。心要定下来,心要稳定。真的,一个智者和凡夫,在遇到对境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而表面上的吃喝拉撒都是一样的。佛在世的时候,也一样吃喝拉撒,在表面上跟凡夫一样,但是他内心的境界是不同的,他内心的智慧是超越的。一个智者在面对对境的时候,心是如如不动的,不是心随境动,而是境随心动,这叫大自在。

  心自在了,才有真正的自在。现在的小孩子、年轻人经常说“我要自由,我要自在。”自由、自在,这不是只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如果真想得自在,就要让心如如不动。心不随境转,外境动摇不了你的内心,影响不了你的心情,你的心永远是那么的平静。当内心不动摇的时候,外在的显现才会随着你的心转,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自在,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自由的。为什么?这个时候,你没有被烦恼控制,没有被业力牵引,这叫自由。如果你想自由,就要这样做。如果你想自在,就让心自在,那么一切都自在了。上师如意宝讲过:自在了自己的显现,也自在了他人的显现。也就是说,你的心自在了,才能自在一切。如果大家想做一个大自在的人,就要这样。

  外境的一切变化都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起烦恼或者动摇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会变,如同空中的云彩,云卷云舒,很正常。我们有一句法语:你觉得一切都应该、都正常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悟。当你觉得一切都应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因果正见,当你觉得一切都正常的时候,才有真正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第三阶段,最后修习他的意行。

  通过观察依止了上师以后,就要一心一意地依止。所谓依止,就是学习他的意行,身口意都要模仿他。上师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上师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上师想什么你就想什么,这叫身口意相应。他有广大的智慧,你也争取自己具有智慧;他有无伪的慈悲心,你也应该让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无伪的慈悲心;他有摄受弟子、接引众生的各种善巧方便,你也应该跟他学。要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跟他相应。

  大家天天都在修上师瑜伽,最后阶段里要融入到上师的法身当中,也就是回归自性,这是最究竟的相应。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上师瑜伽的涵义,“我和上师融为一体,是不是两个肉体、两种物质成为一体?”那是不可能的!修上师瑜伽时,特意强调要把上师视为法身佛,这里有甚深的含义。

  一切成就的来源和根本是上师,一切加持的来源和根本是上师。这些道理也许你现在不会明白,但是当你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你会对此有甚深的感受,慢慢来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正知正念]       圆成佛道)(五明学佛网:正知正念]       圆成佛道)  

 传喜法师:依佛性圆成佛道 

 星云法师:顽劣愚痴的众生,也有圆成佛道的一天 

 净土法门法师:海贤老和尚教给我们什么?一句阿弥陀佛圆成佛 

 老法师马来西亚汉学院开示:复兴汉学,圆成佛道!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1[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9[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8[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7[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6[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5[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4[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3[正知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