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师生道


   日期:2016/2/6 2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人云:“五伦之外无大道”,五伦八德是做人的纲领,也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行德本是每一个人的本份,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立身行道,进一步才能家和、国治、天下太平,从而实现中华的复兴。现今社会之所以出现一些乱相,就是因为人们忽视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缘故,所以弘扬传统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肩负的光荣使命。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

  师生道

  1、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职业神圣祟高,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有圣贤优劣之分,但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好老师一定有较好的道德修养,一技之长,应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正直无私,以道义为重,还要知人善教,肯负责任,有耐心和爱心。

  2、教的中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好老师能正己化人,敬业,给学生以道德和人生正确的指引,就象人生中的一盏明灯、一个航标、一座丰碑,受人敬重、仰目,恩深似海,如父如兄。

  3、干哪行,就要爱哪行,这是天命,干啥还烦啥、嫌啥,就是不要命了。

  4、学生们不好,是我还未做好。当老师的要认自己的不是,立志在道德、学问、人品等各方面更加完善提高自己,做好学生们的榜样。老师要找学生的好处,不怨人,格物怎样当好老师,怎样教好学生。

  5、道找一面就是克己,随时反省是不是教的方法不太对头,沟通的不够,太主观、太过于严厉等等。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是自己无能,别人不赞成你,是你无用,你若是看不起人,是你无量。

  6、在社会五行中读书人属金,金主开辟,士子读书,是最明理的人,决不许怨人。他人不明理,正是读书人未将他教化明白,还敢怨人吗?

  7、常家访,常找学生谈心,知道他们的心理啥想的, 让他们倾述自己的压力、苦闷、烦恼,对学生家庭情况、成长背景、性格等都要有所了解,想方设法让他们倾述内心的烦恼、顾虑,消除他们负面的情绪,安慰、理解他们,看看学生的志意心身是什么样的,在伦常家庭中看他们有亏哪个道,和谁的关系较紧张,特别是感化他们对自己父母多理解、尽孝,孩子们才会一生走得顺利些。

  8、爱和理解是最好的妙道,作为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爱好,态度友善,不乱发脾气,不说伤人的语言,特别不能骂人。

  9、老师对于子弟,可用教化,只可使之为善,他若不善,可以谴责,讲道理。

  10、做好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弟子敬佩,他自然就听你的话,一味硬管,会有逆反心理。

  11、遇事多反省,用调整、沟通的方式要先谦虚。比如常常试着说,老师的心是爱你们的,你们都是我最好的学生,是不是老师一些地方做得不好,也许不够理解你们,了解你们,言语上,态度上,方式上太生硬,太主观了,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告诉老师,我们一起努力改进,那么 学生会很乖,很听话,很配合。

  12、你有时必须严厉,对学生较恶劣的习性、行为,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主要的是在生活日常的点滴中,关心、爱护,尊重自己的学生,你再管管他,他就容易听。

  13、知足,所面对的学生,这是我的因缘,每个学生来到自己面前都是宿缘感召而来,不要烦、怨。认为学生这么差,不好管,不能贪表面的名利、学分。

  14、今人不达对方的意,偏要管人,要叫对方像我,所以很费劲,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心意和接受程度。一味按自己的主观去要求学生,常事与愿违。

  15、善于教人的人,是要看对方到什么程度,明应当说五句就可使他达到目的,可他只能接受三句,那两句就不能说了,学生的年龄,智力发育的情况各有不同。不能太着急,拔苗助长不行。

  16、作老师的,要把书理钻透了,心得理足。要多虑每个学生的道、性格、品行,优缺点等。从德、心身三方面去帮助教化学生,改掉不好的恶习、禀性。耐心的告诉他们这样对自己的人生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不顺。心不能太自私,太自私的人,人都不喜欢。培养他们帮助别人的爱心和能力,不管学生好不好,只求自己真不真。

  17、学生对老师的品行: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一日之师,终身不忘;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18、用好心说人是义气,但别人不听你说话,你就不乐,是落心界了。若因不乐意而争搅起来,主苦恼了。

  19、看见人家不对,我能乐起来(不生气),好象用沙子磨铜镜子似的,正是给我开光呢。由此以后准明,若从此不乐,不但没放光,反而被他污了,因不对的人已经错了,你再不对,就把他压住了,所以这罪便成了不乐那个人的罪了。

  20、教学生立志:为古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圣贤的书,夺圣贤的志,效法圣贤,使自己成圣成贤。若一味的为了名贪利扰,情牵物累。无论一生怎么辛苦,努力,都将是苦恼的。享受是短暂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越追求越累,欲望趋使会使自己变成争贪的机器,有时会把良心淹没的。

  21、用心好象用锅烙饼,火稍大就焦了,用意象用笼屉蒸饽饽似的,气虽然大,饽饽也坏不了。用心是表现急燥,火热,企盼心强,不耐烦,好求诸人,易发火,这样就容易产生反感,或敌对的心理,用意是宽宏大量善解人意,义气大,循循善诱,气度温和。虽表现的过分一点,也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22、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才能教育学生。不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一味严加管教,不能对症下药,学生不接受还产生逆反心理,农夫种地扶弄小苗,必懂小苗成长的规律,违反规律,庄稼一定长不好。

  23、念书的人,因为书是书,人是人。没能把书看成我,所以没明白,要把书念到自己身上,尤其是道德伦理的书,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

  24、当教员的见到聪明的学生,便去亲他爱他,见到愚鲁的学生便去贬他,欺他,这便是最大的恶人。

  25、当妈的见着小孩哭,她呵护她,小孩刚想要不哭,又呵护一声,小孩又哭了,这正是助长,教人也这样。恶不可提,提正事助恶,莫如提他的好处善长,则恶自然消。

  26、不论从事什么工作,缺乏爱心,不能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断难有成。爱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27、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便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便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贵人不动禀性,动禀性便是贱人。

  28、不知足天命不长,不放心宿命不止,不认帐阴命不了,要以大义为天命,以慎言语,节饮食养宿命,以忍耐二字消阴命。

  29、一动禀性就失天道,一生气就失人道,一打人骂人就失身道。

  30、念书不如念人(把书本这之理付与实践),念人不如念已(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检讨提高自己)。

  31、小孩子犯错误时,常会有不安的心理,老师如果经常批评就管皮了。反而不听了,尽量抓住时机,小点的错试着忍住,让学生知道你尊重他了,给他留面子了,下次犯错再说,他会有惭愧心,有些感恩心。反而容易接受批评,注意语气,态度,要不失慈爱,别当大炮老师。

  32、劳逸结合,孩子要适当放松,注意休息,学时尽量在精力状态最好的时候,很快集中精力理解消化,等学生疲劳、厌倦时,主动及时的让他们玩或休息,不搞疲劳战,避免产生厌学心理。

  28、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最主要的是让他们产生兴趣,了解他们哪没听懂,哪有困难,细心帮他们分析,排除难题和心理障碍,把关键的地方和思路理出来,让他们听得懂,自己再演习一遍,还能把握关键的地方,能举一反三。

  33、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特长、短处,对于自卑的、消极的、愚鲁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的优点、长处,不失时机的赞美他、鼓励他、认可他,让他有自信心,及时发现学生的才华,正确引导。

  34、遇火性的,就退到木性上助他,若遇愚的笨的,就往前一步来领他。遇阴火性的,就用土领他,别嫌他笨,相信他一定能学好,知道学生的性格,对自尊心非常强,性格脆弱的学生,要夸的多,管的少,说他们尽量注意分寸,在人少的背地里劝改,不可在众人面前伤他们自尊心。

  35、我怎么叫人找好处呢?例如你想拿起一块板子,用手按住这块板子,还有那只手拿这块板子,这又怎么拿起来呢?教人的人,一面教化,还一面说他不好,他已经不愿意你了,又哪能听你的话呢?找好处是存阳,若到处看人不对,阴气越存越多,就等于自己用墙把自己围起来。

  36、善人说:我向来没有师父,也没有门徒,认师父便受管辖,有门徒就要败道,谁是老师呢?天地人物皆是我师,谁是门徒?信我话者,皆是门徒。此意是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不收门徒,便无分门别派,是已非人相互攻击之弊。

  37、有的学生我见太深,很自以为是,对人不服,还说不出,暗中生怨气,必不听管教,这就是木克土。多面黄肌瘦,不服人是木,生怨气是土,易患肠胃病,这样的人多亏孝道,必让他多存孝念,明白道理,不生怨气,不越礼,多体谅他人,开阔心胸。若是女孩的,应多认不是,生出柔和水。

  38、有的学生是阴土性人,呆板固执,见识狭隘,愚而自用,遇事看不开,好生闷气,不听劝说,当事情失意后,又郁闷不乐,忧虑发烦,不知找自己的原因,爱生回头气,这是土克水。寒气下凝,必伤肾脏,面色发暗,易患腰腿疼,必要多找人好处,生出大义气,包容人。女的学生要明理达时不烦人,就好了。

  39、有的学生性格迟缓,但心中贪好,外面柔和,心里着急,或贪高好强,事与愿违,就大失所望,憋气委曲后悔,就形成水克火。对心脏不好,而现油渍渍的暗红色,就要叫他多认自己的不是,立起主意,生出仁德的心。若女的学生,就让她多找人的好处,活泼响亮。

  40、有的学生性格浅浮,好争理,贪爱显露自己,不能容事,没涵养,爱叨唠,爱分辨,爱操心,就形成火克金。面潮红,易伤肺,得肺心病,必要宽宏大量放下心来,培养成朴厚的性情。女的学生要有主意,去掉贪心,生爱人爱物的心。

  41、有的学生好揭人短,说人隐私,强词夺理,受打小报告,若批评他时,心中不服,就生怒气,内心分辨不已,就形成金克木。面现青白色,胸肋疼,肝气不舒,易患肝病,这样的人多难少财,要多认不是,遇事虚心让步,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个性强,气量小,要冷静处事。女的学生,教她别纠缠小事,宽厚待人,就好了。

  42、教学生与人相处之道,若别人爱怒,说话又生硬,不考虑自己的接受能力,我就要以温和的态度,待他怒气过后,再温言相劝,人又感激又易接受(水生木)。

  43、若人一点就着,好争强好胜,爱虚荣,争理,自己就要定住主意,不随他转,存仁爱心,不与计较国,看他可怜气成那样,等他火气 下去了,再沟通(木生火)。

  44、若人死板不灵活,固执爱生怨气,不通性达理,说话死硬,就应知道他这种性格,不与评理,说明道理,耐心开导,不能急于求成,必掌握他内心,打动他心才奏效。

  45、若能知道学生的五行,土性多的准怨人,水性多的准抱屈,火性多的准欺人,木性多的准阴沉,抗上不服人,自以为是。若人能说会道,处事虚伪,不应厌烦他,自己要沉着老练,不受他骗,他怎说不生气。若性格慢,愚鲁不明理好生闷气,千万别看不起他,要尊重他人格,爱护他、托起他,和他亲近,他会听劝。

  46、多用赏识教育,每个学生有宿世的业力、习气,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等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学生的状态某种程度上都是个必然。

  47、作为老师的首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上天赐给人间的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学生的资质品行怎样,都是有无穷的潜力。

  48、每个人都有优点、天赋,学分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优劣人品道德,自立乐观积极的、宽容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49、不管他们长大了从事什么都能有爱心,有好的心态与人相处,立身行事都不会有太大障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所以,发现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德育为先,尽量把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成正面的光明的,这是最重要的。

  50、如果不重德育,也许培养出来的将是个自私自利、祸国殃民的恶人。那可有什么成功可言呢?多夸你的学生,不时发现他们的潜力、特质,培养他们的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作事处事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都很重要。

  51、读圣人的书,要知道圣人的话是为谁说的,他发言的心理怎么样,他的主义怎么样,如此才可以达透圣人立言的宗旨。

  52、人们只知多读书、熟读书,而不知照书去做,这正如熟读地图,已知各地的位置,但不能亲临其境,双怎能知道各地的详况呢?

  读圣书,要知道圣人是用志意心身,哪个字说的话,他是对谁说的,哪处有分量。

  53、犯金克木的人,总是脸色很难看,常挂着恼怒的神态,使人不敢接近。

  常言说,火克金,必操心,爱叨咕,管闲事,易让人反感,精神上得不到放松。

  54、把环境中一切人一切事,都认为是宿世因缘,就不再怨了。读书人属金,要通达古今,知与做合一。

  儿童在四季里,为春季在五行属木,性贵于自立,凡事不用人管,不使老人操心,以仁爱勤劳为主。

  55、想叫人信服自己,先得找人的好处;想叫人佩服,必先要立身,找人好处认自己的不是,人才能佩服。他人佩服我,才能听我的话。

  56、性到了,人才佩服你,命到了,人才信服你,身界诚人才用你。

  57、愚鲁的人能受气,而必有病,不受气而喜骂人的,命必薄,所以要找对面人的好处。

  58、学生对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恭敬老师、报答老师,尊师重道。对学习要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学而致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

  59、不但向老师学知识、技能,还要学做人、处事的学问,修身之道,一点一滴从老师的言行中,从圣人的教诲中吸收精华,学习要刻苦,知父母供养学习不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60、学生要培养自己仁爱之心,恭敬师长,帮助同学,有礼貌,节俭,不要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染上不良的习气,特别是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要远离。学习期间尽量不要找对象,一定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谦虚上进,知恩报恩,锻炼吃苦的毅力,从小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61、有的学生来自特殊的环境或特殊的复杂家庭,可能内心有很多问题,老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作好工作。

  62、对待一些特别调皮顽劣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爱心,不要放弃和看不起这些孩子,要和他们象朋友一样以心交心多聊天,必要时常陪他们课余时间玩耍,让他们感觉到关心、温暖、鼓励和信任。

  63、只要老师的心公平无私,不要随便不分清红皂白就严厉批评学生,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多些耐心和帮助,那么,你的学生都是个很棒很有出息的。

  64、学生不要看老师的缺点,要知严师出高徒,理解老师辛勤和培养之恩,不要对老师和学习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多劳动,多和周围的同学沟通,让自己成长在爱的环境里。

  65、教育是能够让一个人成为善人才叫教育。文化的本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圣贤智慧,是做人道理,这个叫文化,这是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核心,学历再高也没受教育,学历再高,学的是知识,学的是技能,所以人真正要会去分辨什么才是真正受过教育。

  66、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67、中国人最重要的两个态度,一个就是孝心,一个就是尊师。

  孝道和师道维系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不坠,

  68、“礼者,敬而已矣”。

  教育有三个字很重要,叫「慎于始」,

  69、《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童蒙养正就是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是圣人功业。

  70、孔子教学讲四门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语(如何说话、与人交往);第三是正事(行业);第四是文学(文艺生活、情趣爱好、精神生活方面)。

  7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三字经》中有:“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72、教育的根本是长善救失。教育最重要的两大主轴:“长善、救失”。孝的教育就是长善,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

  73、伦理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根本。有一个怪现象,“幼儿园读小学的课程,小学读初中的课程,初中学高中的课程,高中学大学的课程,大学再回来学幼儿园的课程(德行课)”,

  74、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7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76、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7、《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成何人”

  78、“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9、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学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的力量很大。

  80、家庭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

  81、“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母亲的言传身教,是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在教化子女。

  82、《弟子规》、《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83、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学问不是知识,学问是真实的才学,是智慧。

  84、教育好孩子,靠的绝对不是钱,而是父母的德行、父母的用心、父母的陪伴才行。

  85、不要把人生经营成“忙、盲、茫”。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这个“忙”是会意字,是“心亡”了,不敏感了,死了,不能去体察到别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头脑就不清楚,甚至等忙得突然回过神来,孩子最好的教育时期已经过去了,忙到最后也“盲”目了,看不到亲人的需要,看不到亲人的感受,就如同像个盲人一样。很多丈夫忙了几十年,夫妻关系出问题,孩子也不能沟通,身体也搞坏了,他还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还觉得我一心一意为这个家,怎么会落了这么个结局,真是觉得心里很“茫”然。

  86、圣贤教育包括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87、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88、教:上所施,指父母、老师教;下所效,孩子、学生做。育:以做人为根本,让他心善、语善、行善,长善救失。教育的真正含义:父母、老师要演出善人的榜样,要教出圣贤的道理,那你就是在教育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学生。

  89、如果用一句话把教育的核心讲出来就是“以身作则”。

  90、而教育的两大主轴:长善、救失。医生治孩子生命,老师与父母治孩子的慧命,我们也是医生,是孩子心灵的医生。

  91、长善:性本善,善要靠教育把它引导出来,把它发挥出来。救失:救他的习性,救他的坏习惯。因为坏习惯就好像乌云一样,飘过来之后会把太阳遮住了,太阳是指一个人的智慧光芒,是他善良的本性,可是现在孩子们的善良本性没透出来,被坏习惯、坏习性遮住了,所以要长善救失。

  9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文化的本质是圣贤智慧,做人的道理。

  92、学习经典的目的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3、“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教人以知识;人师,塑造人的灵魂和素质。

  94、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灵魂和素质)”。

  95、欲社会好,必须有好的国民,欲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人生全部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母亲。然而,良母的形成,又必须从姑娘时期开始。所以先生常说,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96、我知道有什么样女人,有什么样家风。有什么样母亲,有什么样子女。然而这些都必须从姑娘作起。教女子读书明理,这正是正本清源啊!

  97、为教员的,必须详查学生的天命,宿命,阴命,按其命之大小而教育,才算尽了为师之道。为父母的,只能养学生的身。而为师的,却能教学生的性心身三界,比较起来,师的还要重于父母呢。

  98、真能教人的人,还没出来呢。教人像“教魂”似的,只提他的本份去教他。比如见着姑娘,你就问她:姑娘怎当啊?不必多说,等她来问道时,你再给讲讲。讲早了,就是鞭打急牛。

  99、真得教法,就没有不可化的人。

  100、教学的,也须要因材施教。幼童只可教给他们文字,若是讲道给他们听,是空费力气。对于成年人,若只教些文字,而不给讲道,这也不算善教。

  101、本立则道自生,不用往外学,学的是来自别人的,自生的才是自己的。念书人,都以为能当官才能利国利民,岂知利国是要由小处作起。

  102、学生,学是学法则,生是生道德。

  103、学生都说恭敬老师,究竟怎算恭敬呢?是要把师长的书籍日用物品,好好的给保管着,常给收拾的整齐,才算作恭,怎算敬呢?对于同学之间,必要亲爱,有低等的学生,要把他助起,叫他和优等生相等了,为师长的必然喜欢,这才算真敬呢。

  104、我所讲的教学法,教性教命两种事,是我们教化事业的根本。

  105、道就是打倒身心两界。心界人是可着这一头,意界人是可着那一头。善于教人的人,是要先看对方到什么程度,明知说五句就可以使他达到目的,然而他仅能接受三句,就只说三句,那两句便不能说了。你若一回都说出来,他接受不去,对你说的还恍惚了,常了你也恍恍惚惚的,都失掉信心了。我知道这个火候,所以我善教人。

  【万世师表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昌平鄹(zōu)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曾问礼于老子,归而教授弟子。孔子曾周游列国,归鲁时年已六十八岁了。孔子知道道已不能行于天下了,于是删诗书,定礼乐。孔子晚年,尤好周易。弟子有三千多名,有七十二贤,并修春秋。享寿七十三岁。

  孔子为儒学之祖,其思想之宏大,可为古今罕见的,对于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均有高妙的见解。

  一、宇宙论

  孔子之学说,最玄奥的是易经。易之基本概念为易、象、辞。易之言变易,天地万物无处不变,无时不变。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 知识论

  论语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白话解: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是贯穿万事万物,浑然一体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同学们问说:“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道,其实不过只是忠与恕罢了。”)大戴礼三朝记曰: “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所以可以说忠恕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三、人生论

  孔子理想中之完人为圣人。 圣人之至德为仁,行德之方法曰忠恕。大学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白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孔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其渊源于忠恕。孔子尊品性,苟能合乎中道,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士,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其次,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其次,言必信,行必果。”(白话解:子贡问孔子说:“如何才称得上‘士’?孔子说:“做事时先要自己有廉耻心,出使到各处,都能不辱没君主托付的使命。这样子就能称得上‘士’。”子贡说:“再其次呢?”孔子说:“在宗族之间以孝称名,乡党之间以悌称名。”子贡说:“再其次呢?”孔子说:“说话讲信用,做事果断。”)又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白话解: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绝不为了求生而败坏仁道,有时宁可牺牲生命以保全仁道。”)其要言不外乎执中之道耳。

  四、教育论

  孔子见人常有知之,而行之则有过或不及者,不能合乎中道。孔子又极重视学问及其涵养,曾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白话解: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又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白话解: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孔子不但重视品德学问的进修,也重视心性的涵养,曾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白话解: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德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又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白话解: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其教育目的最为博大,而以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为依归。何谓纲领?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何谓条目?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教育最高目标在使学生能达至善的地步。其后奉行孔子之教旨者,于立身处世,大都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得志则兼善天下,不得志则以五伦之道来教化人民,虽穷而不溢,虽困而不屈,由此可见孔子影响后世有多大了。

  王善人讲道:

  ○王善人说: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简单地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全是属于自动的,才叫尽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错啦!自动尽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变成恶啦!现今家庭所以不和,就因为要道的人多,尽道的人少,好象讨债的人多,还债的人少一样,哪能不争吵?

  ○做事不可亏人,亏人就是亏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人和天是通着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顺天天就应,逆天就降灾。若以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道不远人,我天天讲道也就是天天讲人,若不讲人,哪里有道?学道不专,听的次数多了反而觉得没意思,没把做人当做一回事,不找自己的不是,专看别人的不对,把自己忘了!从小当孙子、当儿子,自己有了儿子当爹,有了孙子当爷爷,一辈子连一个人也没会当,连一条路也没会行,闹个空来白走!人是由这里丢的,世界也是从这里坏的。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着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现在的人只知求财,不知做德,那是舍本求末,等于开个谎花,没扎下根,哪能结果呢?德是根、财是果。所以要想发财,先要做德,那德就是摇钱树的种子。所以说:“大德者必得其禄”。

  王善人简介:

  王善人名树桐,字凤仪,生于一八六四年,辽宁省朝阳县人,幼时家贫失学,以牧牛做工为生,天性淳厚,颇知孝悌。三十五岁,闻大善士杨柏宣讲善书,(当时一些有德行的知识分子用“说书” 的形式给老百姓讲解做善事的道理,使未进过学堂的人也能了解善法,以淳民风。)因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贤人自我反省,争认不是;愚人不反省,总认为自己有理没有过错),遂痛悔己过,身患十二年的疮痨,一夜之间,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世人,男不忠孝,女不贤淑,世风难挽,乃萌厌世之念,绝食五日,突生灵感,认为徒死无益,应先尽孝,然后立志劝世化人。同年十月杨善士,误陷朝阳府狱,善人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营救。途中夜间忽现光明,宛如白昼,豁然彻悟,明心见性。三十八岁十月,父死守墓三年,洞悉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人,颇著成效,创造了古今罕有之奇迹。之后,全力倡办男女义学,终其一生共创办六百多所男女义学,遍及三分之一个中国。当时均以“王善人”称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师道       伦理)(五明学佛网:师道       伦理)  

 陈兵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其它: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赵玲)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徐文明教授: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徐文明教授: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与伦理建设 

 方立天教授: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 

 方立天教授: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 

 洪修平教授: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 

 杨曾文教授: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杨曾文教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佛教的伦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