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人间可以转苦为乐


   日期:2016/2/18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间可以转苦为乐

      佛陀说法,都是随弟子的根机利钝,而有不同的教化,但是佛陀也有许多基本的思想、教义。例如,全世界公认的原始佛教时代,佛陀经常讲苦、空、无常、无我;到了后期,才鼓励信徒要行六度万行,要发四无量心,要举四弘誓愿等。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佛教,佛陀对人间的看法,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是非常究竟的。不过,后代的弟子、信徒,因为对佛陀的教化没有深刻的体认,多从消极上讲说人间的苦、空、无常、无我,使得一般信徒都跟着从消极面去体会,让人感觉到佛教的人生没有美景、没有光彩。

  遥想人间的佛陀都在社会上生活、托钵、乞食、说法,度化众生,后代的佛教徒却主张要入山隐蔽修行,与社会脱节,把积极救世的佛法转为消极避世的意思,甚为可惜!以下谨就佛教的根本教义加以阐述,并说明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

  人间可以转苦为乐

  不少佛子把人生说得苦不堪言,并强调苦有生死苦,有三苦,有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陀提出苦的实相,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从而进德修业,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乐;不是要让我们感到人间是苦,就厌离人生、就感觉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火宅,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活得没有目标,因此不爱世间、厌离世间。

  苦,不该是这样认识的。苦,不是什么不好,从积极上来说,苦对于我们人生有极大的贡献;因为苦,是我们的增上缘,苦,是我们的营养剂。它给我们学习、给我们奋斗、给我们增上、给我们成熟、给我们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励,对人生是有正面的帮助。

  以离苦得乐而言,读书的人,没有十载寒窗之苦,哪能有金榜题名之乐?农人不辛苦的耕耘种植,怎么会有好的收成呢?军人不吃苦,怎么能升为将军?工程人员不细心的研究,怎么能成为专家?没有工作上的辛苦,哪里能有成就?父母生育子女,不教育、不辛苦扶养子女,他们怎么能长大成人呢?子女成人了以后,对老年的父母,不辛苦的去孝敬、奉养,又怎么算是人间的伦理之道呢?花草树木不经过严冬的寒霜冰雪历练,哪来春天的芬芳扑鼻呢?一些动物不经过寒冷的冬眠或酷热的夏蛰,不去适应苦的过程,又怎能继续存活呢?

  苦,是我们的老师;苦,是我们的力量;苦,能帮助我们成就;苦,让我们给人家称赞。苦,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经过火烤,它就会坚实;沥青被压缩之后,就会坚硬踏实,给人行走;就说是黄金吧,也要历经艰苦让洪炉来冶炼;就是白玉吧,也要辛苦地让工匠琢磨才能成器。

  苦,也是一样,它可以给我们训练,给我们坚强,给我们向上,给我们奋发。人生又怎么能不透过苦,来发展未来的成就呢?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佛教里成功的修行大德,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千辛万苦,才能与道相应,才能修行成功。就是佛陀吧!没有六年苦行的基础,后来的悟道也不是那么容易。

  千锤百炼 人生超然开阔

  明朝于谦有诗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我们粉墙用的石灰,没有经过开挖、火烧、水溶、锤击等严竣的工序,哪里能成为洁白的粉末,来美化房屋,供人居住?

  苦,是世间的实相,这是不错的。如佛教说八苦,有所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生,父母生儿育女,那种辛苦,诚然是难以言喻;老了以后孤苦伶仃,甚至没有人照顾,那也是苦不堪言。有病了,本来心里就有贪瞋愚痴精神上的苦,再加上皮肉的痛苦,如浪潮般的折磨,真可谓内外交煎,苦迫逼人;还有世人普遍畏惧的死亡,更加深了世间诸苦丛生的印象。

  甚至还有恩爱的别离、冤家的相会、万般希望却不能获得等等,这些苦都让人深感煎熬。乃至一天当中遇事触缘,身心受寒暖、劳累、辛勤……时产生了各种烦恼,你也不能说人间不苦。

  但是人间这许多苦难,不是不能克服。例如:父母生儿育女是苦的,但是把儿女抱在怀中的那种喜悦安乐,这样的苦不也带来幸福希望吗?甚至一些贴心的儿女,时常给予嘘寒问暖,照料关怀,不也让父母感到温馨倍至吗?

  老是苦,但也有人老了以后,颐养天年,享受儿女团聚,享受含颐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老了可以居家相惜,儿孙孝养,这不也是另一番情趣吗?老,受人的尊重、受人的侍候,受人的奉养,老也有老的喜悦、老的成就;就是老年退休了无人孝养,也可以发展第二春,让自己的人生更超然开阔。你能说老一定是苦吗?

  悟病痛意义 不执着贪恋

  就是有病了,我们可以到医院,找不同科的医生,为我们治疗各种的病痛,但你也要懂得病理,要知道营养,要知道保健,要知道运动,才能康复。就是在病榻上,现代医护人员的照顾侍奉,有时候病中也能得到诸多的因缘,得到许多的关怀,你也不能说,有病绝对是苦。有很多的人,藉病养息,与病为友;或者在寂静的地方赡养,与大自然共居,散步、看花,和青山绿水同在,反而因病得闲,让身心获至深层的放松与沉淀之后再出发,也未尝不是因病得福。

  俗话说,吃了饭食哪里能不消灾呢?病痛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人希望生一点小病磨练自己,佛教大德常说,修道人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病,不也能帮助我们人生的增上和超越吗?经典里说,身体上有老、病、死、生的苦,心理上有贪瞋、愚痴的苦,只要你有佛法,就能透过磨练,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更何况忙碌的人希望生一点小病,可以休息几天;健康的人也希望有一些小病,来体会病中的意义。病可以让我们认识人世间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以指望长生不老。病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世间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对世间不必贪恋、不必执着,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有病方知身是苦’,知道病苦就不会执着。人往往因为有病,就不会永久贪恋虚幻的荣华富贵,进而寻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不是有许多人因为大病一场而看破人生吗!?对人生能有另外一番体悟,这也不是绝对不好的事情。

  说到死亡,一般人认为死亡最苦,其实,死亡不但不苦,可以说,还是一种喜悦。因为年老衰残的身体,等于破旧的房屋,必须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损坏的引擎,必须汰换更新,才能使用;又好比花草树木,不修剪枯枝残叶,没有希望,没有未来,那才是愚痴,等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冬天过去了,还怕没有春天的百花开放吗?

  生命不死 轮回循环不已

  死亡,不是死了就没有。就像花果成熟了,果实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丰收!这一期的果实收成了以后,种子又会再生长繁衍出下一期的收获;人生也是一样,老病死亡以后,色身虽然毁坏,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不灭,正所谓生命不死。就等于烧火的木柴,一根木柴烧完了,再接着另一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此不同,就如生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也不相同,但是生命的火苗一直延续焚烧,不会间断。

  又如念珠,一粒一粒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的生命,彼此之间用业力的线,把前后期的生命体串连在一起,轮回、循环不已,不会说死了就消灭没有,只是因为人有隔阴(我)之迷,隔了这一个身体,就是隔世了,就像隔了一道墙壁,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换了身体以后,对于前世种种,今生就不复记忆了,但是善恶的业报,仍然存在,继续在因缘里面流转。

  死亡就等于移民到其他的地区,有钱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国家地区,没有钱只有到比较苦难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处亦然,它是基于善恶因果的业报,非常公平。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必为它太多的罣碍。

  过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来说明人生的过程,让人感到死亡就是终点,未免太过消极,假如把它的次序调整,成为‘老、病、死、生’,虽然内容不变,却增添了积极进取的意味:因为既然有‘生’,就有未来,就有希望,等于冬天过去了,春天就来了,又有什么不好呢?好比生命的火焰一直燃烧,人生只要为善,有好因好缘,何必一定要说得那么愁云惨雾呢?

  我们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认识生、老、病、死,从生、老、病、死中去长养善根,完成悟道、扩展生命、丰富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结缘,好好的行善,让我们来生获得富乐。

  修持对治苦迫 扩展生命

  人生,有佛教信仰的人,都会知道是喜乐参半,假如懂得佛门的修持,会有很多方法对治我们的悲苦。例如,贪欲之苦,可以用不净观来对治;瞋恨之苦,可以用慈悲观来对治;愚痴之苦,可以用因缘观来对治等等。其他如:精进可以对治懈怠,尊重可以对治骄慢等等。因此八苦中的其它四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乃至世间无量诸苦,也不是完全不能超越。在信仰里面,有这么多好的方法,做为人生降伏诸苦魔怨的指南,让我们得以不断进步,难道不会感到人生那种美好的价值吗?

  人世间,因为怕苦,所以就被苦征服,若能无惧于苦难,在世间没有感到困苦艰难,便能直面挑战,超越苦难,成就诸事。如过去中华文化主张要能吃苦、要能忍耐、要能受委屈、要能经得起苦的淬炼,才能让我们更具有坚强的力量,人生也才会成长,才会增上,前途才有光明。

  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上怕吃苦的人、懒惰的人、懈怠的人,会有成就吗?唯有肯得面对苦难,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才会成功。因此,佛陀讲‘苦’,是鼓励我们走向佛道,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畏惧苦难,那才是佛陀对人间的开示。

  总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不会错的,但苦是有积极向上、成长的意义,不必把它说得那么消极,不堪忍受,佛弟子本该以学习苦行作为修行悟道的桥梁。当然,苦行也不是修行必经的过程,但是能够吃苦的人生,必定前途会有作为、有成就。所以,人生对苦,应该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它是我们的增上缘,不是我们的仇敌。假如能自我训练,以苦为乐、以苦为有、以苦自得,那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