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四念处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日期:2016/2/25 2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个问题,“依何而住”,即以何法修行的意思。佛在世时,亲自指导我们修行;佛灭度后,我们如何去修行呢?佛答:“佛灭度后,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应依四念处修行。四念处又叫四念住,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纲领,我们应该牢记,依之修行。

  这个身念处是我们在家居士的第一关,因为我们处处都想庄严自己,但究竟是庄严你的外表,还是庄严你的内心?恐怕大家都要说:我既要庄严我的外表,更要庄严我的内心。所以说庄严内心,什么是庄严?首先你应该知道观身不净,就是第一庄严。你知道这个身体是五漏之身,这才是庄严;你知道这个身体处处是无常的,你才能够真正地观身,才能够真正地内外庄严。不是说我们打扮得很漂亮,多换几件衣服,多沐浴,多一些配饰——比如说带一些珠宝等等,这叫庄严,这并不庄严。真正的庄严是什么呢?就是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这是真庄严。这个问题不能详细讲,详细的大家在修行中慢慢去体会。

  这个观身不净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实相,是一种真实,是真理。如果我们观身不净,马上我们的相貌就庄严起来,而且非常广大。有的人常修这种法,你就会看到他的眼神有种特别的深邃,不可测,非常有智慧,包括他的行为,非常的庄严,非常恰如其分。为什么呢?因为他观身不净。

  第二个,佛说“受念处”,受念处是观受是苦。我们现在大部分不是这么观的,观的是我们现在都在享受,不知道是苦。因为所谓的享受后面就是一把刀,它随时要割伤我们,我们不知道现在所受的里面就是毒药,我们的生命随着这种受逐渐地消失,随着这种受不断地消失而轮回下去。所以说这种受是短暂的,是苦的。

  我们眼前这种乐,实际上背后就是苦。我们并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乐,我们把这种假乐当成真乐。比如我们吃桃,有的吃桃时感觉到非常甜蜜,感觉到心花怒放—— 我正渴,吃个桃太解渴了,太好了。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种想象,或是我们没有尝到更好的东西才会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天人,天人他是用什么饮食?他是用意念。比如说想吃桃,他一想,这个桃就进口中了,而且也没有核儿,也不用嚼,桃的所有美味它全都具足,而且口齿留香,吃完了以后,感觉到腹部很饱满。这时候你再拿世间的桃给他,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吃了。

  也就是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更好的东西,才对眼前所受的,本来是不净的东西而感觉到好。何况天上的东西我们就更不执着了,它终归是生灭的。我们应该处处观察自己所受的一切,都受到地水火风的苦,随时都可以灭掉,它只是虚妄的一种幻象而已。包括天人吃得那么好,也是一种幻象,何况我们这个是幻象里更加坚固的一种幻象。

  第三个,心念处,就是观心无常。这个大家修行可能有点体会,知道我们的心是无常的,随时随地都在变。所以这个问题——观心无常,大家比较好理解。

  再一个,法念处,就是观法无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法念处无我,什么是法念处?就是处处都是法,有世间法,各种的法,有没有“我”的存在呢?实际上是不存在“我”的。但是我们就执着,处处都有“我”。

  比如说头一段时间,也经常有这样的人问我,他说:“为什么我想不开?有个事情我很苦恼,想不开。”我说:“你为什么想不开?事情它没有好坏。”他说:“师父,你说得不对,他明明对我不好,为什么说他对我好呢?不可能的事情!错就错在谁呢?错在对方,错不在我。”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看看馒头,你说你能给馒头下个定义,它是好是坏?”这他不敢答了,说:“这没法说。”我说:“是,你饥饿的时候馒头就变成好吃的了;你要是饱了,馒头就变不好吃了。究竟馒头有没有好和坏?”最后他说:“没有好和坏。”

  没有好和坏,那馒头是什么?所以这是个诸法空相的道理。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好,没有坏,都是随着我们的心而进行取舍。所以你何必跟这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去生气、烦恼和欢喜呢?说穿了也就是诸法无我。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用简单的道理去做深深的思惟,很难体验出,理解到这个法念处无我。

  佛把这四念处讲给我们,也就是指导我们修行,对我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四念处,处处地指导自己去修行,这样慢慢地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就是走到佛的真理中去了。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纲领,应该牢记,依之修行。

  在《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中佛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将来有人问你,说:“你住在哪儿啊?”你怎么回答?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居士:……

  没听清楚,大点声说。

  一居士:我们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住在极乐世界度众生。

  住在极乐世界度众生,噢,我明白了。这个答得不错。有人问你住在哪儿?我们刚才讲了,我们住在四念处,你住在哪儿?住在四念处。如果有人问你,你再具体地讲一讲住在哪儿?谁能给正确地回答一句?

  一居士:住在无住处。

  好,这个居士答得非常正确,住在哪儿?住在无住处。无住处是我们的住处,这是非常准确的,这个居士答得非常正确。

  四念处就是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住在哪儿?住在无住处。无住处才是我们真正的住处,这才符合佛的真理,佛的深义。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弟子顶礼上妙下祥法师

  随喜诸位师兄闻法

  恭录于大悲寺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身       观心)(五明学佛网:观身       观心)  

 杨曾文教授: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2.禅 

 徐恒志居士: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沈海燕教授:观心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六、观心问题 

 曾其海教授:观心问题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三十五节 观心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十 观心用功待考证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九 观心偏差实可惜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八 观心容易堕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