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王用予把他所听到文昌帝君的教诲公布于世,以告诫世人


   日期:2016/2/25 21: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五十五页倒数第四行,我们今天还是讲经文: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这里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详细,确实对我们有很深刻的启发。

  【明沂州王用予。为人厚重简默。素奉文昌最谨。与里中结社。每岁元旦。轮建醮坛。祈福於云中山顶之文帝行宫。社中俞麟者。以孝谨称。远近皆负笈相从。又郁从周者。姿伟气俊。议论风生。下笔千言立就。里中推服二子。】

  先念到这里。这一段是讲在明朝,『沂州』是在山西省,有一个读书人,名字叫做『王用予』,他为人厚重、简默,就是比较忠厚、稳重,『简』是简静,『默』是沉默,就是不多言,人品也是不错的。他素奉文昌最谨,这个『素』是平素,平常尊奉文昌帝君最为谨严,就是非常恭敬、谨慎。『与里中结社』,跟同乡里头的一些读书人结「文昌社」,大概就是以《文昌帝君阴骘文》为他们的主修课目。道家以《感应篇》和《阴骘文》这两篇文章为修身的最重要的教材,所以估计他们在这个社中也是用功过格来修行。古代的读书人都非常的注重修身,特别是在明朝,当时用功过格修身的很多。『每岁元旦』,就是每一年的元旦,大年初一,『轮建醮坛』,轮是轮流,建是启建,醮是祭神,这样一种坛,醮坛,就是启建祭神的神坛来祭奠文昌帝君。『祈福於云中山顶之文帝行宫』,在云中山顶建祭神的坛来祈福,那个山上有一个文昌帝的行宫,就是一个庙,文帝庙。

  同社的人都是读书人,里头除了王用予以外,还有一个叫『俞麟』,他以『孝谨』称,大家看到他都是很孝顺父母,而且为人也很谨慎,不多言、不妄行。『远近皆负笈相从』,四周的这些读书人都仰慕俞麟的孝道和严谨的风范,所以负笈相从,笈就是书箱,背著书箱来跟从俞麟学习,可见得俞麟的德行大家都很赞叹。『又郁从周者』,还有一个人也是这个文昌社里的,叫郁从周,这个人很有学问,『姿伟气俊』,姿是他的姿态,就是风度看起来很崇高,他的气息也是非常的令人敬仰,所谓是一表人才、英俊潇洒,这么一位读书人。而且口才非常好,『议论风生』,谈起道理来可以倾倒在场的听众,风生就是还能够令听众因他的议论而振奋,气氛非常活跃,这个人很能讲,所谓是辩才无碍。不仅有辩才,文学水平也相当好,『下笔千言立就』,写文章一下笔,一千字以上的文章都不用发怵,不用怎么思考,一挥而就。所以在这乡里当中,所有的人都推崇、敬服这两位,就是俞麟跟郁从周。下面继续说:

  【正统辛酉元旦。用予先期赴宫宿坛。梦帝君升殿。天下城隍汇报乡试榜册。一朝冠绛服神。抱大册。送帝君签押。】

  这是讲到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辛酉』是指这一年,就是正统六年的元旦,大年初一。王用予按照他们的惯例,也是要到云中山顶文帝行宫去建坛祈福,所以他到了就住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叫『宿坛』,住一宿,结果晚上就梦到文昌帝君。我们知道,文昌帝君是专主读书人功名的,所以读书人对文昌帝是特别的敬重,在考试前都得要拜他。梦到了文昌帝君升殿,当时他在梦中就看到天下所有的城隍(城隍是主管一个城池的神),这些城隍们都纷纷来到帝君殿下,准备要汇报考乡试要中的这些人名,就是榜册。你看考试还没有开始,鬼神都已经把中榜的人名都预定好了,这是准备要给文昌帝君最后确认。其中有一位神,『朝冠绛服』,他穿著朝服、戴著帽子,那个衣服是红色的,绛是红色,大概是有一定地位的神。他抱著一大捆册子,里头全是乡试要中榜的提名,『送帝君签押』,准备给文昌帝君最后来确认,要打个押,这就确认了。

  【用予潜问抱册神曰。本省榜中。有王用予。及俞麟。郁从周否。曰无。】

  王用予在梦里面见到这种情形,他就偷偷的来问这个抱著册子的神灵说,「这册子里头,你知不知道我们本省,就是山西省,在乡试考中的榜册里面,有没有我王用予,还有俞麟、郁从周?」就是同乡的这两个人。结果抱册的这个神说,「没有」。再看下去:

  【少顷诸城隍神退候。绛服神抱册入殿。跪陈几前。帝君一一批阅。每名下书一押。亦有踌躇不下笔者。良久。绛服神发册宣谕云。仍付各省城隍。速查阴德之家。仁厚之子。报名以换榜中未押者。】

  王用予问穿著红色朝服的神,问有没有这三个人的名字在这个榜中,神说没有。还没等继续问下去,这些城隍爷都要上殿禀奏文昌帝君了。过了没多久,『少顷』就是没多久,这些城隍都退下来,就是审批完毕了,在外面候著。此时绛服神,就是这个穿著红色朝服的神,抱著这一大捆册子就上了殿,跪在帝君案前向他禀报。这个『几』就是几案,帝君坐在他的办公桌前,这个神就向他禀报。帝君就拿著这些名册一一批阅,看得很仔细,今年中乡试的这些人的名单,他一个一个的去确认,每一个名字下面,确认的就画一个押,或者是拿笔点一下。『亦有踌躇不下笔者』,帝君对有的名字久久不能够下决定,踌躇就是一直在犹豫该不该下笔,点他上榜。就这样确认了很久,时间过了很久,大概确认也是很不容易。绛服神,就是穿著红色衣服的神,最后等到帝君批阅完了,就把这个册子收起来,向外面宣告,等於将文昌帝君的上谕,就是指令,宣告出来。命这些来自各地的城隍,『仍付各省城隍』,要交给每一个省的城隍速速去查实,哪些家庭有阴德,哪些家里的孩子是仁厚之子,为人仁慈厚道,这些人赶紧把他们的名字报上来。因为在原来的榜册里头,很多名字文昌帝君没有画押,就是他们没有资格上榜,就要替换,就再去找这些阴德之家、仁厚之子来补上这个名册。下来:

  【用予隐身柱下。忽闻殿内传呼王用予入见。用予匍匐阶下。召进几前。帝君曰。功名事。为天曹秘录。未可轻泄。因汝至诚。十余年如一日。故召汝析之。】

  此时王用予大概是看到帝君圣殿里头很庄严、很威严,所以他也不敢造次,躲在柱下,『隐身柱下』,就在这偷偷的听、看。忽然就听到殿上有人传呼说,『王用予入见』,召王用予去见文昌帝君。这时候用予就非常的敬畏,『匍匐阶下』,不是走路,是匍匐著往前爬到台阶下,然后听这个召唤,一直爬到帝君的案前。此时帝君就对他说,「功名的事情」,就是读书人该不该考上这些名册,「这种事情属於天曹秘录,是上天秘密的档案,不能够随便泄密的」。帝君召他来,这里讲是因为他有至诚心。『因汝至诚』,因为你侍奉帝君真有一种真诚心,十几年如一日,所以给你特别的教育。教什么?就是教因果。所以把你召来,给你细细的分析一下。然后帝君接著说:

  【汝祖父甚朴谨。自食其力。从无负人。已注尔前榜乡科。彰传家忠厚之报。因汝平生遇神佛稽首。但默求功名如意。及妻杨氏病痊。白头相保。孀母在堂。并未祈佑一语。以此降尔两科。中在下榜五十三名。汝宜改行。毋更触天心也。用予叩头谢罪。】

  帝君就跟他细细的分析,告诉王用予说,「你的祖父为人很朴实、很谨严」,谨言慎行,这是很厚道的一种人品。『自食其力』,从来不去求人,『从无负人』,也没有亏负过任何人,没有做过亏心事。因为你祖父的这种德行,所以帝君已经批注了,把你定为此次乡榜本来是考到前面几名,就是属於高中,这样来表彰你家里头『传家忠厚之报』。祖父有阴德,阴德能传家,他忠厚传家。可是你就不争气,『因汝平生遇神佛稽首』,你也信神、信佛,都跟他们叩头。也求,只是默求功名如意,求你自己得到功名,做事情能够一切如意,为自己求;以及为妻子求,妻子杨氏得了病,你求她的病好、痊愈,跟你能够白头相保,一直夫妻到老。可是你自己的孀母在堂,孀母是寡母。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就剩一个老母亲在堂。你却并未祈佑一语,从来没给你妈祈过福,只是求神、求佛保佑你自己、保佑你的太太,没给你妈求过。因为你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已经把你降了两科,本来你是名列前茅的,现在你只能中『下榜五十三名』,本来是上榜,现在变成下榜。然后帝君就告诫他,『汝宜改行』,宜就是应该,你应该好好改你的德行,不能再自私自利了,要求也先给你妈妈求,不要先求自己,然后你把心量扩大,要能为天下人求,你这种仁心才能感得天的好报。『毋更触天心也』,毋是不要,不要再触怒天心了,天帝这样提醒你,这是对你慈悲,你赶快改过。王用予听了文昌帝君这一番话,说的都是事实,立刻叩头谢罪,还好幸亏早听到帝君的告诫,要不然连下榜都上不了。下来:

  【帝君又曰。同社周吉。今科本省解元也。时社中惟吉最恂懦。而文字复不胜诸人。闻之不胜愕然。因叩问中元之故。】

  帝君又接著跟王用予讲,「你们这文昌社里头还有一个读书人叫周吉,是山西省这一次考乡试的第一名」。『解元』是乡试第一名,就是中举人,他是本省第一。『时社中惟吉最恂懦』,王用予当时听了也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们社里头只有周吉这个人是最温顺,恂懦就是温顺、恭谨,很谦虚,对人很恭敬,所以谦能受福。他写的文字,就是他的文章也并不怎么样,并不能够超过其他这些书生,所以王用予听了之后就不胜愕然。『愕然』是很惊讶,惊讶得不得了,这是绝对想不到,他居然能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所以就叩问中元之故,於是又给帝君叩头,来请问为什么周吉能够高中乡试第一名?

  【帝君曰。周吉父祖俱为士。从无一字入公门。从不奸YIN一妇女。相沿三代。未尝形人一短。暴人一恶。且其曾祖作百忍说以劝人。感化者多。故其父子祖孙。以简静基福者。六十余年。最上阴德。人皆不知。上帝克嘉。注昌三代。今吉发元。特福泽之肇端耳。】

  王用予听说周吉居然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所以叩问什么原因。帝君就给他详细的解说,周吉的父亲、祖父都是士人,就是读书人,所以他也是书香门第。但是他的祖父、父亲从来没有写过状纸,没有一字入公门,就是没有跟任何人打过官司、没有诉讼、没有给人写状纸,这就是积阴德。《朱子治家格言》里面就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不仅自己不要去争讼,也不要帮助人去争讼。过去读书人相对比较少,所以有些人打官司会找读书人写状纸,周吉家里祖父、父辈都没有做过这种事情。而且从来不奸YIN一个妇女,家里祖祖辈辈为人都很清高,绝对不会做那些亏心事。『相沿三代』,从祖父到他三代了,都未尝形人一短、暴人一恶。你看祖孙三代人,为人都是厚道,特别是口业,绝不会去揭人的短处,人家有毛病,不放在心上,更不挂在口上。不暴人一恶,就是不暴露人的恶行,就是《感应篇》里面讲的不讦人之私。

  底下又说,除了这种厚道存心以外,他的曾祖,就是祖父的父亲,还作过『百忍说』以劝人,作了一篇文章,劝大家要忍耐,百忍成金,劝大家能够忍,这是很有功德的。现在这个社会乱,就是乱在大家都不能忍,都在争名逐利,都会损人利己、互相的争斗。这个「百忍说」劝了很多人、感化了很多人,这是法布施,功德很大,以圣贤教育来教化大众,这个功德是尤其的大。所以其父子祖孙,从他的祖祖辈辈下来,『以简静基福者,六十余年』,简默、安静,就是为人能够廉洁、安分守己,以积厚福,做为福德的根基,就是培这样一种福报已经有六十多年了。这是最上的阴德,而且人都不知道,正因为人不知,这才是阴德。阴德天报之,所以感动了上帝,就是一般我们讲玉皇大帝,佛家里面称忉利天主,上帝都嘉奖,准备要令这一家发起来。『注昌三代』,注就是已经下了批注,要使他们家三代昌盛,从周吉开始,就是周吉、周吉的儿子、周吉的孙子三代都昌盛,这是祖上有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次周吉发元,就是他中了解元,这是乡试第一名,后面他还要继续考试,乡试完了要会试,会试完了还殿试。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就是考进士,第一名是状元。周吉是刚刚开始,『特福泽之肇端耳』,这只是他家里的福泽之肇端,开端,后头的福报会延绵不断。这下王用予服了,才明白原来谁该考中、谁该不中,那都是靠德行来感召的。

  【用予复叩首云。】

  他又继续叩头问,因为他最看好同社的两个人,一个是俞麟,一个是郁从周。他就问:

  【同社俞麟。郁从周。未审发科第否。】

  这两个人不知道该不该考上功名?『科』是中举人,『第』,及第就是中进士。

  【帝君检阅太原士子册。色若不怿云。俞麟应得一科。因事亲腹诽。且溪刻论人。不近情理。而妄以君子自命。故黜其科。使其穷年潦倒诸生间矣。】

  文昌帝君此时也满王用予的这个愿,帮他查一查他问的这两个人的档案,即是『检阅太原士子册』。太原在山西,这些人属於太原管。文昌帝君把那些读书人的名册翻出来,找到他们俩的名字。脸色很不好看,『色若不怿』,好像很不愉快、很不悦,就说,俞麟这个人,他本来应得一科,本来这次乡试应该考上的,但是因为他『事亲腹诽』这个罪,这是第一条。事亲是好事,你看前面讲到俞麟这个人以孝谨称,大家认为他是很孝顺父母的,而且为人也很恭谨,但是帝君一查,原来他事亲腹诽。后面有解释什么叫腹诽,腹是肚子,诽是诽谤,肚子里诽谤自己的父母,表面孝顺,实际上不孝顺。『且溪刻论人』,溪刻就是很苛刻,在评论、批评别人的时候,讲得非常的苛刻、尖酸刻薄、不近情理,让人听了都受不了。而且他还妄以君子自命,因为他懂了一些道德仁义的道理,以为自己做得不错,别人也这样的称叹他,所以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君子,『以君子自命』,自以为是、觉得了不起,这样的心行就把他的福报给折了。『故黜其科』,黜就是罢除,本来他能够考上举人的,现在给罢免了,就是落榜。而且他一生都没有机会再考上举人了,『使其穷年潦倒诸生间矣』,他这一生只能做个秀才,秀才不算功名,功名是指举人、进士,秀才还是个学生。穷年潦倒,没办法做官,连公务员都当不上,穷年就是一生都潦倒,很不如意。王用予听帝君说了一个罪名,叫事亲腹诽,於是:

  【用予请问。何谓腹诽。】

  这个是什么意思?

  【帝君曰。彼於父母。言语举动。心辄不然。但勉强不露声色。浮沉顺之。真性日离。伪以相与。是视亲如路人矣。假行窃名。最撄神怒。故尔罚之。】

  这一段如果不是文昌帝君给我们说出来,可能我们自己犯了都不知道。帝君就解释什么叫事亲腹诽,说俞麟对他的父母,『言语举动』,父母的一言一动他心里很不以为然,就是瞧不起他的父母,没有打心里头生起对父母真实的恭敬心,只是勉强不露声色。毕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要讲求孝悌忠信,如果是表面上没做出来,那别人也会批评。更何况他们结了文昌社,提倡修身、立德,德以孝为本,所以必须得做个样子出来,更何况别人还赞叹他,以孝谨称,乡里头都称叹他这个人很孝顺,所以他必须得做出个样子来。虽然对父母没有真正恭敬心,他勉强不露声色,装得很像,表面上挑不出他的毛病,确实礼节上都做到了。对他父母,别人看来不错,这只是浮沉顺之,浮沉是随顺世俗、随波逐流,不是用真心来尽孝,而是勉强随著世俗、随著应有的这些礼节来顺著做,所以做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性日离』,心与行不一致,这就一日一日跟他的真性远离了。真性本来具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不是人教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都是真性中本有的。我们修这些德,目的就是为了回归真性而已。现在我们表面做一套,内心又是一套,这就是跟真性愈来愈远,全是虚伪假造,『伪以相与』,一日一日就变得虚伪了,人愈来愈谄曲、虚伪。到最后『视亲如路人矣』,他的孝心愈来愈淡掉、没有了,看父母就像路人一样。

  底下又说『假行窃名』,最麻烦的是他的这些德行都是假的、装出来的,而又得了好名声,你看乡里都称他孝谨,虚名而已;如果名不符实,『最撄神怒』,撄就是受,最受神怒,神最怨怒的就是那种搞假的、虚伪的人,欺世盗名、没有实德,全是做表面功夫、博别人的赞叹,而自己一天一天在堕落。『故而罚之』,帝君就以这个罪名来惩罚他,事亲腹诽,所以剥夺了他的功名。这真的是我们凡人意想不到的,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德的人,怎么最后穷困潦倒?我们之前有读过、讲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人大概跟俞麟是同一类的人,他也是在乡里结文昌社,也是提倡修身立德,但也是搞假的,而自己事事不顺,还怨天尤人;如果不是遇到灶神点化,那他这一生灾难会愈来愈惨重。如果不是他遇到灶神,灶神给他开示,他把这些写出来,我们真的自己都意料不到,很可能我们也是这种人。特别是读圣贤书的人,发心学圣贤,只学了个表面,没有真正学到实德,所以表面上的学问愈好,可能离真性就愈远、愈是虚伪;而得到的名声愈好,愈招神怒。真的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讲的,天罚日甚,何由祈福哉?你还想祈福报?不可能。这是俞麟的下场。至於第二个人,郁从周这个人,他下场就更惨了。前面有提到郁从周,这是一个很有风度的才子,学问又好、文笔又好、辩才又好,人皆赞叹,可是你看他什么下场?

  【至郁从周。生畀异才。二十六成进士。三十余应迁中丞。四十五晋大司空。兼领司农司寇诸印。五十四以少保致仕。至六十九岁善终。】

  这是他本来应得的福报。这个人很有才华、很聪明,『生畀异才』,这个畀当赐字讲,生赐异才,就是天赐他这种俊才,他非常有才华,天生的。当然也是前生修得好,这一生有这个福报。按照他原来的命,应该是二十六岁就考上进士,三十出头就应该官做到中丞,中丞是古时候御史大夫底下设的部门的主管,我们现在说应该是副部长这样的职务。到四十五岁晋大司空,四十五岁晋升到大司空这个官职,大司空在古时候专门掌管工程,就是工部尚书,专门是管建设的部长。『兼领』,还不只是一个部,他还兼管『司农』,这是农业部长;『司寇』,这是主管刑狱纠察的,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是一个大官,身兼三大部的部长,他拿这些部的印,就是掌管这些部门。到五十四岁退休的时候,以『少保』这样的爵位退休,少保是太子的老师,所谓少师、少傅、少保,这是很高的荣誉,寿命应该活到六十九岁,善终。所以一生非常的好,可以说是享受到富贵荣华、长命寿终。可是下面说:

  【缘自十七岁为诸生后。恃才傲物。谐谑讥弹。语多凑巧。冥司录其轻薄口过。已满二千四百七十余条。上帝震怒。注於阴恶籍中。悉除所有。倘不知悔过。溢三千条。将夺其寿算矣。将录其子孙入丐籍矣。】

  帝君讲了他之前应得的福报,可是皱著眉头就说,这个郁从周因为从十七岁考上秀才以后,做了诸生,『恃才傲物』,因为他自己很有才华,口才也好、文笔又好,所以就很傲慢,什么人都看不起。於是谐谑讥弹,口才好就经常调侃、戏谑他人,或者是讥讽、抨击他人,出语伤人。『语多凑巧』,他讲的话可以说表面上看起来都讲得很有道理,实际上都在尖酸刻薄的挖苦人,而且都讲中,所以讲得让大家都服气,可是这种轻薄的口过在冥司、阴间已经被记录下来了。口业很容易犯,特别是已经说习惯了,自己最后是不知不觉,所以就积累起来。这个郁从周已经满了二千四百七十多条口过,这是在神灵的档案当中记录下来的,这使上帝震怒,这个人就应该惩罚了。

  所以『注於阴恶籍中』,把他的这些口过全部记录在阴恶籍中,这些恶叫阴恶,别人看不出来的恶。杀生、邪YIN固然很明显;口过,随口说出来的话,自己没有觉察,别人可能也不怎么觉得这是大恶,但是鬼神确实不会放松惩罚,所以将郁从周本来命中应得的所有这些功名富贵『悉除所有』,都除掉了。『倘不知悔过』,倘若他还不知道悔改自己的过错、过恶,等到这个口过满三千条之后就要夺去他的寿算,本来他应该活到六十九岁,对不起,寿命得减短,就像《感应篇》里面讲的,「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如果是大的口过,譬如说把人的隐私揭露出来,诽谤中伤,让人一生名誉扫地,可能至少是除掉一纪,一纪是十二年;如果是小过失,只是随便调侃别人,挖苦一下、批评一次,就夺一百天,看这个过失的大小。不仅他要被夺寿命,而且要把他的子孙录入『丐籍』,他子孙将来要沦落成乞丐。你看,本来他是大富大贵人家,子孙应该是很不错的,现在全把福报除掉了,变成乞丐的命。下面是帝君一段评论,也是特别的深刻:

  【伤天地之和。犯神明之忌。莫此为甚。故其罪与杀生邪YIN等。尔辈慎之。】

  把郁从周为什么惨遭天罚的业因点出来了,他伤天地之和,造的口业太多,把天地间的和气给伤了。要知道批评人、中伤人、毁谤人,不仅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气,伤久了,天地的和气也被你伤了。这就震怒天地鬼神,『犯神明之忌』,神明最忌讳、最痛恨的就是这种常讲轻薄言语的人,随口说出那些中伤批评的话,神明都会被触怒。所以『莫此为甚』,轻薄口过这个罪业是最严重的,伤天地之和、犯神明之忌,口过最严重。『故其罪』,这种罪业与杀生、邪YIN是一样的、同等的。『尔辈慎之』,就是你们这些读书人特别要谨慎,不要犯。因为读书人最容易犯口业,读了圣贤书,不是用圣贤道理来修自己,反而专去挑别人的毛病,那是最损阴德的。下面说:

  【良久。又谕云。】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大概王用予意想不到郁从周是这个结局,所以帝君就让他思考、消化。然后再跟他说,谕就是帝王对臣子的告诫,又谕云:

  【YIN。杀。口过。丝粟有报。不待言矣。但YIN杀二业。自爱者。犹知禁戒。至於口头讪笑。随意讥弹。诛隐贼心。习矣不察。究至言貌心胸。尽成轻薄。鬼神悉记。凶恶相随。向来福泽胎元。顿易为贫穷躯壳。可惜可惧。汝当广劝世人。鉴兹为戒。毋烦吾签榜时。大费踌躇也。】

  这一段是帝君对王用予最后苦口婆心的开示,告诫这一班读书人,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帝君说,『YIN、杀、口过』,邪YIN、杀生、口业,犯这些罪的,『丝粟有报』,丝就是一条丝,粟就是一粒米,这都是极小的东西,意思说犯这些罪,哪怕是极小的行为都有报应。『不待言矣』,这个不需要多说了,你是读书人,本来就应该知道,《尚书》里头就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YIN杀二业,自爱者,犹知禁戒』,这个比较粗、比较明显,邪YIN、杀生,只要是自爱的人都会禁戒,他不会犯。至於读书人的口头讪笑,读书人很爱发表评论,读的书多,言辞就多,口头上就造了口业,很容易嘲笑、挖苦别人,批评、毁谤、随意讥谈,随著自己的欢喜,肆无忌惮的来讥讽、抨击别人,或在人面前来批评、挖苦,或在人背后毁谤、中伤。『诛隐贼心』,这个隐是暗中,诛是诛伐,就是害别人,但是自己害人的心隐藏得很好,用言语来害人比用刀子害人要隐蔽,但是可能更厉害,习惯之后自己都不觉察了。怕就怕这一点,有错,你知道自己错了,还能改;如果都不觉察这是过失,这罪业一直在累积,最后就是无法弥补了。『究至言貌心胸』,最后到究竟,以至他的言语、容貌、心胸,『尽成轻薄』,变成尖酸刻薄的人,老爱批评人,最后就变成轻薄的人。『鬼神悉记』,他每一次犯口业都给记下来,就按照这种罪业来惩罚,所以凶神恶煞都跟著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总是跟人对立,不能够容忍人、宽恕人,没有慈悲的爱心,而常常是批评人、毁谤人,这叫害人之心,自然就感召喜欢害人的凶神恶煞。以至於『向来福泽胎元』,向来是过去的,可能是生生世世积下来的福报,先天的元气、福德之气,『顿易为贫穷躯壳』,易就是变,最后整个就变成了贫穷躯壳。那个身子本身是一个福德之身,因为轻薄口过就变成了贫穷、下劣、没有福报的躯壳,里头装的不是福德,全是罪业。『可惜可惧』,真是太可惜,让我们要真的生起畏惧,果报是不讲情面的。

  『汝当广劝世人』,这是帝君劝王用予,「今天我把你召来,跟你说的这番话,跟你说清楚这个因果报应,尤其是阴德之报和阴恶之报,你听清楚了,回去人间要广劝世人、教化大众」。『鉴兹为戒』,以俞麟还有郁从周,包括你自己的这些过失为戒,不可以蹈他们的覆辙,使这些读书人要考功名的时候可以顺顺利利。『毋烦吾签榜时,大费踌躇也』,不要累得我在签这些榜的时候,本来你命中该中的,我还要很犹豫不决、大费周折,该让你上榜还是不上榜?想得很多,浪费我的时间精力。意思说,是你自己德行不够,所以让神灵想帮都帮不上忙。

  【用予再拜而退。晨钟惊寤。鸡三唱矣。遂叩谢而援笔记之。及秋榜开时。周吉果冠一省。用予因布此告世云。】

  王用予听文昌帝君这一番教诲,很感谢,这是一般没有因缘得不到的教诲。『再拜而退』,退了之后梦就醒了,『晨钟』,早晨有钟声,因为他那天晚上住在文帝行宫,大概有钟,道家的庙早上可能要做早课,敲著钟就该起床了。惊醒,『寤』就是醒了,这时候鸡也啼了三次,就是该天亮了。他起来之后就向文昌帝君像前叩谢,於是提起笔把梦中所遭遇到的这些事、所听到的文昌帝君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记录下来怕别人不信,先收著。等到秋天乡试开榜之后,看到果然如梦中所听闻的,『周吉果冠一省』,在山西省他是第一名,中了解元,这是应验了,说明这个梦不是假的。於是王用予就把他所记录的东西公布於世,以告诫世人,因为这是文昌帝君叮嘱他的,他一定得做。这一段故事可以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篇文章互相来参看、互相的补充,两个文章是同类的,一个是遇灶神,一个是遇文昌帝君,都是讲内心隐讳的罪恶,外头的人看不见,但是因果报应绝不会有偏差。所以这一篇文章甚至可以单独流通,譬如说挂在网上,用白话文做一个解释,给大家以警策。

  摘自: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13/2/1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报应       文昌帝君)(五明学佛网:因果报应       文昌帝君)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大安法师:文昌帝君怎样做领导 

 周齐教授: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悟妙法师:应如何看待因果报应? 

 其它:《弘明集》中因果报应论争述评(刘立夫) 

 宽运法师:因果报应 如影随形──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 

 传喜法师: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C 1275经、1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传喜法师:因果报应 丝毫不爽 

 宣扬SQ的可怕真实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