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信愿法师:决定往生语录七


   日期:2016/3/9 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段文,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第五个问答,在答之中有自力与他力,他力的部份智者大师的叙述,也用了不少的言语,所以我们分段来探讨。

  第五个问答是净土教非常普遍的一个问答,而且不少的净业行者,确实有第五段文《净土十疑论》第五种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净业行者,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修学念佛法门的三大要领就是,第一不怀疑,第二不夹杂,第三不间断。第一不怀疑为何会列在最前面?就是因为信为万善之首,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不相信念佛会往生极乐世界,不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尊佛,不相信有西方佛国这个国土,当然不可能起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信受净土教法,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度得了自己,当然相信之后才会起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修学佛法,无论是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经历信、解、行、证的过程。信是相信,解是了解,行是起行,证是证悟,信也是列在第一位,可见佛法说信是非常的重要。信的相对就是疑,我们凡夫的疑心烦恼很重,《唯识学》所说的六大根本烦恼之一,六大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也就是见思二惑,疑是六大根本烦恼之一,也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开显智慧,所以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没有亲见亲证,所以往往心中会充满诸多的怀疑。怎么可能凡夫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怀疑的心。净土门既然很注重信,我们念佛的行者,当然透过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道理破疑生信。疑犹如是黑暗,信犹如是光明,明能破暗,信能破疑,所以要多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了解,才会在心中生出对阿弥陀佛名号的信心。我们凡夫肉眼因为不能亲见佛的真身妙相,所以我们会怀疑:真的有阿弥陀佛这尊佛吗?我们凡夫肉眼因为不能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心中难免会怀疑:真的有不生不灭的西方佛国吗?当我们这种疑心没有打破,也许在念佛的修行道路,只要遇到考验,有可能因疑生障、因障退道,所以一定要多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理,方能渐渐破疑生信。光明一照耀,黑暗当下消失,信心一生起,疑惑当下消失,这是一定的道理。

  净土教法在众生的实践心中,虽然疑相很多,但不出疑机与疑法这两方面。疑机,就是怀疑自己是罪恶的生死凡夫,烦恼很重,怎么可能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烦恼能往生西方?疑法,就是怀疑阿弥陀佛名号救度的能力,阿弥陀佛的名号,使我这样的众生称念,真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我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真的会现前来迎接我吗?诸如此类的疑惑,都是不离开疑法。不管是疑机或疑法,都会造成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诸位菩萨!如果你行走在虎尾的大街小巷,前面如果有很多的树木石头挡住你的去路,你会把它搬走吗?会,你不把挡在前面的树木石头搬走,你就很难行走向前。同样的道理,挡在你菩提道路的障碍物,无论是什么东西,无论是人、是事、是物,你都应该排除。什么样人、事、物会障碍你的往生极乐世界,你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了办生死,成就菩提,都应该将障碍排除。如果你的心中疑心是障碍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当然你要将你心中的疑惑排除,也就是将怀疑的心去除掉。如何破疑生信?世尊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跟我们说出答案: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这四句话就给我们答案了。只要“闻其名号”,就能感召“信心欢喜”,闻其名号是因,信心欢喜是果,也就是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的真理,让我们越深入了解阿弥陀佛,当然内心会对阿弥陀佛接引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在心中越信受、越坚固、越不变,你自然就会一生老实念佛。因为我们不曾以凡夫肉眼,亲见阿弥陀佛的真身妙相,所以我们只能从净土的经论,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如果你对阿弥陀佛的了解非常的少,你对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从来都不曾好好的看过,体会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法藏菩萨发愿的真意,那你对阿弥陀佛的了解这么少,你对阿弥陀佛用名号要救度你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可能产生真实不变的信心?你的信心就有可能像玻璃,让人家用铁锤轻轻一敲就碎掉了,你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应该要像金刚宝石。金刚宝石非常的坚硬,让人用铁锤怎么敲都不会碎掉,你的信心应该要这样,才是修学净土法门的基本态度。因为念佛第一要做到不怀疑。

  “具缚凡夫”就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我们的烦恼使我们在生生世世堕落六道,轮回受苦。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犹如乌云,将我们的自性盖住,乌云遮住日光,日光虽然并没有消失,但是被乌云遮住,不能照耀大地,所以大地就会呈现一片黑暗,我们的烦恼将我们的自性真如智能遮住,使我们自性如来智慧德能不能起用。你我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有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的佛性,佛性有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神通、无量的慈悲、无量的道力、无量的化度,可是这些本有的如来智慧德能,被烦恼遮住,也就是被业力障住,所以称为业障,使我们自性德能不能起用,因此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轮回受苦,也就是在苦海载浮载沉,想一想有很可怜吗?有!想一想有很悲哀吗?有!想一想有很凄惨吗?有!所以我们这一生遇到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要好好把握此生法缘,一心念佛,将无始劫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件事,在今生彻底的解决,就是生死大事。我们的自性如来德能被烦恼束缚住,犹如我们的身体被一条绳子绑住,让我们的手脚不能活动自如,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的拘束、非常的难过。所以我们就是具缚的凡夫。

  “恶业厚重”,具缚的凡夫当然就是恶业厚重。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烦恼有多深,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烦恼有多深,才证明我们的烦恼确实很深;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业障有多重,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业障有多重,才证明我们确实是业障很重的凡夫。因为我们是具缚的凡夫,恶业非常的厚重。

  “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见思烦恼未断,尘沙烦恼未断,无明烦恼未断,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三界见思二惑如果完全断尽,就成就阿罗汉,就自力断惑证真而言,就是如此。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三界的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见惑有五科,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戒禁取见。光是第一的身见,就是我执,你我纵然有心要破,都很难做到,所以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第五疑问的部份,说出这样的道理,实在是就凡夫众生的事实说出,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既然凡夫烦恼非常的深重,一丝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西方净土是超出三界的佛国,我们凡夫的烦恼一丝一毫未断,以因和果来看因果定律,这样烦恼的凡夫照说是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出过三界,并没有断除见思二惑的凡夫,怎能往生极乐世界?问的意思就是如此。

  就圣道门的教法确实是如此,但是佛法除了圣道门以外,还有净土门;佛法除了自力法门以外,还有他力法门;佛法除了通途法门以外,还有特别法门,所以这个问是净土教最普遍的一个问,我们从这个问要了解答之中智者大师所说的道理,使自己在心中没有任何的疑惑。

  在《阿弥陀经》经文,说极乐世界,就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所以是出过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凡夫众生有六道,就是三善道与三恶道。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的众生无非是苦,虽然人间有苦有乐,但是苦是真苦,乐是假乐。天上的天人五欲之乐,虽然比人间殊胜,但是也不究竟,所以唯有跳脱三界,离开六道,超越生死,才是究竟永恒。我们来看答的部份。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先说结论,再说自力他力。之所以能够使一个修行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有二种因缘可以使具缚凡夫得生极乐世界,一者自力,二者他力。智者大师虽然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依《法华经》修学,但是天台的行者,自智者大师,乃至后来一切的天台宗行者,修学佛法几乎有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教依法华、行在弥陀”,教理根据《法华经》,起行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智者大师就是如此,所以中国天台宗的行者,从古至今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修行,只是在他力之中夹带自力,有的天台行者修大止观,有的天台行者修小止观。不论用自力修行或他力修行,只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出离苦海,就能解决生死。

  诸位菩萨!我们还没有看下面智者大师开示的法语,如果以你个人而言,有二种力量可以使你往生极乐世界,一种力量是自力,另一种力量是他力,请问你要靠自力,还是要靠他力?他力!就一般凡夫的思惟,很自然会回答靠他力,为什么?因为藉他力不但轻松快速,而且稳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有的人虽然执自力修行,但是有的人根性很猛利,说不定他就是上等根性的众生,所以修任何法门对他而言,要了办生死都没有问题,一个根性很猛利的人,参禅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持咒能够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学教能够大开圆解、解脱生死,可是同样的法门,让根性下劣的凡夫来修学,那就很难成就了,所以法要契机才不会白费心机。我们有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根性吗?如果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人读诵《金刚经》就能开悟,你如果像六祖慧能大师的根性,那当然你若是听人读诵《金刚经》也能开悟了,可是别说听人读诵《金刚经》,你个人自己请《金刚经》来读诵,看是不是能够读到开悟?智者大师读诵《法华经》能够入定,你可以请《法华经》来读诵,看你是不是能够入定?如果是,你的根性就和智者大师一样。

  所以,法是世尊所说的真理,因此是平等的,所谓法无高下契机则良,任何法门能契应众生的根性,这个法门对契应的众生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对我们烦恼厚重的凡夫而言,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念佛法门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如果你能参禅开悟、见性成佛,禅宗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法门;如果你修密能够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密法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法门;如果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都修不成,也就是自力法门你并没有能力修的成就,你又不念佛,那当然就会继续六道轮回。三百六十五行,总是要有我们能够从事的一行,无论是哪一行,只要能够让我们从事之后,成功发达,对我们而言,使我们成功发达的行业,就是最好的行业,只要是正业。

  “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下面先说自力,其次再说他力。

  以信为本 以戒为本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 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这段文,诸位菩萨你如果肯用心研究通达了,再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能够根据圣道教法,自力修行了办生死?我是不是能够如《璎珞经》的经文所说的道理,修持到了办生死?如果你有能力,那当然信愿会鼓励你,好好自力修行;如果你没有能力,那我就会勉励你好好念佛,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往生西方。

  《璎珞经》是戒经,《璎珞经》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的简称。这段经文说,一个具缚的凡夫,还没有认识三宝,不知道善恶的因缘果报,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修行。初发菩提心就是从开始进入三宝门中学佛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是觉的意思,所以佛就是一个觉者,学佛修行无论修持哪一个法门,最究竟的目的,都是为了要成就菩提。你去看《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拜见五祖弘忍大师。慧能大师是岭南人,从岭南到了五祖的道场,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问他一个问题:“你是獦獠人——獦獠是岭南比较偏远,没有文化的地方,从“獦獠”这两字,就能够了解五祖弘忍大师,是故意要轻视六祖慧能大师——你是獦獠人你要来做什么?”你看《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大师如何回答五祖弘忍大师?“我要来学做佛”,说的非常有气魄,诸位菩萨你为何要来听经闻法?就是为了要来学做佛。你为什么要念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不是说人家现在在流行念佛,你也学人家念佛流行,不是!是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有这份魄力。

  前几天我们讲堂才举办八关斋戒,有一位没有学佛的老菩萨,初入佛门,第一次就来参加我们本愿山举办八关斋戒,他人不舒服所以去问神,某某神明告诉他,他中邪了、着魔了,所以参加信愿所主办的八关斋戒。下课的时候他跑了问我:“请问师父!我着魔了该怎么办?”我看看他说:着魔就要念佛。他问我说:“师父!我着了什么魔?”我就告诉他:你就是着了心魔,你的心魔很厉害,一定要学佛修行,好好守戒,好好念佛。其实诸位你我心魔都很厉害,我们有烦恼魔、有生死魔,太多的心魔。请问诸位菩萨:当你的心魔起现行的时候,要赶紧打电话请阿弥陀佛来吗?要,不然你怎么有能力对抗烦恼魔?你怎么有能力对抗生死魔?所以记得阿弥陀佛的电话,千万不要丢掉忘记了,常常打电话给阿弥陀佛,无时无刻不打电话给阿弥陀佛,你就不必怕有烦恼魔,也不必怕有生死魔。阿弥陀佛的电话几号?你如果念四字也可以,念六字也可以,南无阿弥陀佛。你如果已经习惯念四字你就念四字,习惯念六字你就念六字。你打电话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非常的灵感,而且阿弥陀佛无时无刻不接收到你的电话,你只要电话一打,南无阿弥陀佛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接收了,就像电信的机房,你任何人千万人同一时间打电话给人,机房都能够将你要打的电话给对方传达过去,接通了。所以你马上打电话,阿弥陀佛马上接收,临命终的时候就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所以阿弥陀佛发临终接引愿,就是很怕我们凡夫众生,在临命终业障起现行,因此在我们临终现前,排除我们的障碍,使我们正念分明念佛往生。

  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三宝弟子,以信为本,没有信受佛法,下面的修行就不必再说了。所以《璎珞经》说:“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要持戒。中国大乘八大宗派,有两个宗派是通于一切宗派的修学,通于一切法门的修行,这两个宗派就是净土宗与律宗。修学八万四千法门的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持戒,我们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净业行者要持戒吗?当然要持戒,念佛人当然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不可以邪YIN、不可以妄语、不可以饮酒,这是很基本的修行,不必再说了。八大宗派的行者,虽然所修的佛法内容不同,所根据的佛法经论不同,但是大多数的行者,几乎无不导归极乐,所以净土宗也通于各宗的修行。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的行者,就现今教界佛弟子而言,信愿所看见的,不管是专修或杂修,确实都是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当然也有人求生兜率内院净土世界,也有人求生东方净琉璃世界,毕竟以数量而言,求生阿弥陀佛净土世界的行者最多。

  所以,我们念佛的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念佛,“以信为本、以戒为本”,虽然是《璎珞经》所说的道理,也非常值得我们念佛人的奉行。我们念佛人,若是能够以信为本、以戒为本,我相信你修学净土法门的心态,必然是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契相应。普度法师在《莲宗宝鉴》这本书说:

  信为万善之首,信为百行之宗。

  可见信非常的重要。在《大集经》说:

  戒为一切善法根本。

  诸位在家菩萨!你每天念佛,除了念阿弥陀佛的修行以外,信愿会鼓励你至少要持守五戒,进一步持守八关斋戒,无法每天持守八关斋戒,也至少在一个月的六斋日,或者是六斋日的其中一日,持守八关斋戒;如果环境允许,进一步持守在家菩萨戒。你持戒越精严,当然会越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应。阿弥陀佛的名号,有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持戒的功德在其中,所以持戒精严的人念佛,会越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契相应。

  “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过一劫、二劫、三劫,一直到初发心住”,能够这样修行没犯戒、没破戒,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菩萨戒是心戒,也就是菩萨戒是大乘戒,犯戒是看心不是看行。若是小乘戒,犯戒是看行不是看心。举例说明,诸位菩萨才容易明白。譬如杀生戒,五戒杀生戒和菩萨戒的杀生戒,犯戒的标准不同。如果你只是持守五戒,你的心中起了杀念还没有犯戒,要有造作杀生的行为才有犯戒,小乘戒就是如此。但是菩萨戒是大乘戒,你的起心动念要杀生害命,就已经犯戒了,所以菩萨戒不好持守,就是这个原因。

  《菩萨璎珞经》是戒经,要照《璎珞经》的教法,“受菩萨戒,身身相续”,就是一身过了又一身,也就是一生过了又一生,受菩萨戒,“戒行不阙”,这句话要做到,如果犯戒了就是戒行有阙,经过的时间多久呢?就是一劫、二劫、三劫,一直到初发心住都不犯戒,这样容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请看下面:

  “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这道理你若是了解了,你就会了解,确实,自力修行实在很不容易了办生死。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要相续无间断,经过多久?一万劫才到第六正心住。到了第七住才不退位,什么不退?位不退。阶位不退就是种性位,就是在种信这个阶位,那非常不容易。修行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在此说出“十波罗蜜”,一般的人知道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加上四波罗蜜,就是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总共是十波罗蜜。要修无量的行愿,经过一万劫,才到了第六正心住,还没有到第七不退住。如果到了第六正心住,就是还会退位,阶位还会退,自力修行要断惑证真,实在很不容易。为什么凡夫众生退道的因缘这么大?因为凡夫的心放逸懈怠。信愿经常鼓励在家菩萨,回到三宝门中共修。为什么我会鼓励大家共修?凡夫众生的放逸心、懈怠心很强,在家里自修会好好用功,鞭策自己不放逸、不懈怠,这样的人有,但是少数。通常在家里修电视法门修到一心不乱,念佛很难念到一心不乱。所以到三宝门中寺院道场共修,确实有必要,靠着大众共修的威德力,鞭策自己,比较不放逸不懈怠。

  “种性位”是六种阶位其中之一,这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将修行分为六种性,第一习种性、第二性种性、第三道种性、第四圣种性、第五等觉性、第六妙觉性。在此智者大师所说的种性位是习种性的阶位。这六种性配合四十二阶位就是,习种性就相当于十住,性种性就相当于十行,道种性就相当于十回向,圣种性相当于十地,等觉性就相当于等觉,妙觉性就相当于妙觉。所以要修到种性位,这就非常不简单了,不知道要经过多久的时间,因为修一万劫,纵然修到第六正心住,还没有到第七不退住,所以这样自力修行,要了办生死不容易。所以,靠自力既然不容易解脱生死,很简单,这条路走不通,走另外一条路——靠他力。

  自力修行既然困难,而且时间长久,当然任何人心中自然会这样想:我何必要走一条很远又很难走的路,如果有一条很近又很好走的路,我为何不走?这是任何一位凡夫很自然的心理。譬如从我们虎尾要到北港,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很近的路,一条是很远的路,很近的路不但近又很好走,很远的路因为弯弯曲曲,道路崎岖不平,不但远又难走,请问诸位菩萨:你们如果要从虎尾到北港,你们要走近路还是走远路?我相信没有人会选择走远路,走不好走的路,绝无可能。

  修行也是一样,有自力有他力,你的目的是只要能够到了极乐世界成就菩提,不管是自力或他力,哪一种力量能够使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就依靠哪一种力量。如果你我大家,都是根性很猛利的人,自力修行、他力修行,都会解脱生死,往生西方,我们根本不用费那么多时间来选择法门,来探讨法门之间修行的难易之别,根本不需要费这种心思。但是我们如果是根性驽钝的凡夫众生,自力法门我们很难修成,当然我们就要好好修学他力法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往生语录)(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往生语录)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七、弃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五、病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四、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三、往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二、玉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