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消除“弥天大罪”呢?


   日期:2016/3/9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业】

  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小乘说一切有部更进一步解释为: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口业)。此外,业又可分为二种,思业指意志之活动,思已业指思业中已付诸行动者;于此,思业同于意业,思已业同于身、语二业。对三业作用之本体(业体、业性),一切有部等诸部派认为意业属于心法(意志),而身、语业属于色法(物质);大乘佛教与经量部则主张所有诸业尽属于心之活动。若论佛教之基本立场,理应采取后者无疑。

  【佛学大辞典】-------可参考!

  关于业的经文:

  1,长阿含部的《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亦有偈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因此,业不一定的都要受报,如阿罗汉,凡夫从发心修学解脱道,到解脱生死成阿罗汉,最快三生就能成办,三生之中是无法将无始劫以来的业报都受偿的。故

  《大般涅槃经》 (卷40):

  佛云:“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

  -----------------------------------------------------------------------------------------------------

  2,《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佛言:):“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及)不定。

  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

  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这是定业)。(或者)若(有人)发誓愿供养三宝。(这也)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

  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也能令众生现轻报转地狱受):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

  (佛言:)“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叠*毛]花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花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称说)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因此,重定业也是可以转化的!方法是修习身戒、心慧。

  --------------------------------------------------------------------------------------------------------

  3,《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果)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

  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

  -------------------------------------消业的方式和涅槃经一致。

  ----------------------------------------------------------------------------------------------------------

  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名第十六观。

  ------------------------------因此,生死之罪也是可以转化的!念佛也是消业的很好的办法!罪大恶极之人,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况是善根福德有一定基础的佛弟子!

  5,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灭业障品第五

  善男子。……若欲愿求三明六通、声闻、独觉自在菩提。至究竟地求一切智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从因缘生。如来所说。异相生。异相灭。因缘异故。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所有业障无复遗余。是诸行法未得现生而今得生。未来业障更不复起。何以故。善男子。一切法空。如来所说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亦无生灭亦无行法。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说。何以故。过一切相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于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无众生而有于本。以是义故。说于忏悔灭除业障

  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业障永得清净。云何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诽谤。三者。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四者。于诸众生起慈无量。是谓为四。尔时世尊而说颂言

  专心护三业  不诽谤深法

  作一切智想  慈心净业障

  -----------------------------------------------------------------------------------------------------------------------

  时间关系,简单解释2点:

  苦行、乃至于用自虐的方式,不是佛教的消业方式!但是,苦行可以令自己减少贪染,培养出离心等,故修习小乘佛教的佛弟子往往兼习苦行。这和外道苦行的目的是不同的,外道以为苦行以后,就能升天解脱。佛教的修行重点在断除我见、我执,修习苦行仅仅是一个助缘,以减少贪染心,增加出离心!

  忍辱是消业!比如别人骂您,不仅要挨着,还不要生起愤恨的心!这样业消除了,来世再见面就不会再受报了!如果别人骂您,您虽然不回骂对方,但是内心极度愤恨,而强忍着不去发作,或者准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就不是真正地消业,因为嗔恨心的种子又种下了,结果是白挨骂了!当来世嗔恨心的种子遇缘现行的时候!就会冤冤相报何时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消除       罪业)(五明学佛网:消除       罪业)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惟觉法师:如何消除冲突矛盾与烦恼? 

 净界法师: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四讲 大手印之行 二、消除妄念的 

 其它法师:如何消除忧虑(净律法师) 

 妙境法师:如何消除烦恼 

 仁焕法师:如何消除痛苦灾难 

 仁焕法师:如何消除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