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四集)


   日期:2010/6/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四集)  2005/3/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34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提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对任何的国家发动侵略、发动战争,而是以王道跟他们和睦相处,也非常欢迎他们来跟我们交流,吸收我们中国的文化。为什么西方它会提到「黄祸」,会担心中国强大以后会去侵犯他们?其实这是在历史上断章取义,他们误会了,误会元朝时候,元朝的军队打到欧洲一带。中国文化是以汉人为主,蒙古人那时候还没有接受中国的文化,他们是以游牧为生,各个都武功高强。绝对不是中国文化所造成的向外侵略,而是蒙古人他们以武力去征服很多的地区,那个跟中国、跟汉人的文化不能混为一谈。而当蒙古人真正入主中国,他也了解到绝对不能用武力治理一个国家。所以那时候蒙古入主中国,是接受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开始用中国的文化来治理中国人。他们享年也不算久,只有九十年的时间。

  从这里我们也了解到,真正深入中国文化圣贤教诲的中国人,绝对不会去侵犯、侵害其他国家的人。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文化给予欧美各国的人去了解,他们对我们就没有那种戒心,进而会跟我们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俗话说「不知者无罪」,对於其他国家的误解,我们也应该可以接受。美国用武力去侵犯其他的国家,也因为它没有读过《弟子规》,假如它读过《弟子规》,就知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所以我们有责任,不能怪他们,要怪我们,因为我们有法宝,却没有给予别人,没有帮助别人,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诸位同修,往后要让世界和平,只有两种学说,也就是汤恩比教授所提到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诸位同修,孔孟学说在哪里?《弟子规》。大乘佛法在哪里?《十善业道经》。你们都知道了,我都有听到,也有看到,你们有责任把可以挽救世界的法宝要赶快跟全世界宣扬、宣讲。所以我们不只需要会讲中文的中国人,还要大量需要会讲英文、会讲外国语言的中国人。因为世界和平这件事刻不容缓,一个人的学习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一个世界的人心,假如正法不彰显,很有可能每天都在溃丧下来,所以这件事不能等,而且也是我们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事情。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学贵立志,我们来自十多个国家地区,明天绝对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让我们遍地开花,让我们遍地可以普洒甘露水,让整个地球都能够在圣贤的教诲之下,渐渐愈来愈和睦,愈来愈兴旺。

  【待婢仆。身贵端。】

  现在也有很多家庭,他会请到一些帮忙带孩子,帮忙煮饭,甚至於开车的这样的佣人。但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也要引导他要尊重一切这些帮忙的长者。面对司机先生,我们要告诉孩子,比方说他姓陈,应该叫「陈叔叔」,面对煮饭的阿姨应该叫「王阿姨」,绝对不能让孩子从小对人就有高下之分。假如他看不起帮忙的这些长者,那他从小恭敬心就失去了,与道就相违,反而有财富毁了孩子一生,因为他会看不起人。而现在这个时代攀比、虚荣很严重,我们必须谨慎去对待。

  有个幼儿园的小孩,那一天他父亲开他的计程车带孩子到了幼儿园。下车以后,这个孩子刚好碰到他的同学,两个人正要走往教室去,他的父亲没有马上把车开走,刚好就听到两个孩子在那里对话。问到说:那个开车的人是谁?孩子说:那是我们家的司机。那是他爸爸!他说「那是我们家的司机」。所以你看,现在连幼儿园都很会攀比,好虚荣。这相当危机,这个时候他父亲警觉到了,隔天就把他办转学,很可能是那个幼儿园可能都是达官显要的孩子。

  又有一个酒店的老板,他的孩子四岁多,去读幼儿园。居然有一天很多的老师都到他们家里来,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四岁多的孩子主动打电话邀请他这些老师到家里来吃饭。你看他那个讲话的口气跟谁学的?居然所有的老师听了以后,都觉得应该是他父母的意思,所以都来了。他的父亲也很惊讶,你看孩子学的都是这些社会上的行为,后来也把他从海口转学到北京某个学校去。这些地方我们应该多多留心,多多注意。不要因为财富、地位而给予孩子很不好的影响。

  在北京一家公立的幼儿园,大部分都是很有钱,还有当官的小孩。那一天学期末表演,每个孩子都是他父母的心肝宝贝,那一天不只孩子来了,也不只父母来了,连爷爷奶奶、司机,甚至於还有个专业的摄像人员一起都到了。因为每个家庭都要找那个最好的角度拍孩子,最好的角度有多少?结果当场这些家长就吵起来,就打起来了。所以确实,我们的言语、行为要非常谨慎,不可以用地位、用权势来向别人炫耀,甚至於打压他人,时时还是要慈爱,还是要平等心。

  在家庭当中,比方说媳妇回到公公婆婆那里,大半都要帮忙煮饭,然后料理一些家事。像过年期间也都是回去吃团圆饭,但是很可能现在很多的媳妇都是职业妇女,一到了过年,好不容易有几天放假。假如回到家里又要一直干活,又要煮年夜饭,又要整理所有的环境,对媳妇来讲,就像这个救护车一样,她会累到昏倒,有没有可能?有!既然有这个缘分走进一个家里来,就应该互相关怀,互相包容、照顾。所以我们应该体恤媳妇很辛苦,这时候说:年夜饭现在也有餐厅帮忙都是做现成的,又好吃又是素食,又没有加防腐剂,也没有加味素。当婆婆能够设身处地著想,相信媳妇会觉得很欢喜,家和万事兴。

  像婆媳之间的问题,小姑也很重要,我们也要帮嫂嫂讲话。看到嫂嫂有什么好的做法、好的贡献,我们也主动到自己母亲的前面去帮大嫂说说好话,这样家庭会很圆满。绝对不可以小姑说大嫂的坏话,那一定会造成家庭里面鸡犬不宁。所以家庭,人必先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家庭里面的人一定要互相团结,互相体谅才行。

  【虽贵端。慈而宽。】

  这个『贵』是指有地位,当我们今天在国家、社会当中有地位,绝对不能以地位去瞧不起人,地位跟名声它同时跟义务、责任共存。我们也遇到一位高官他的夫人,因为官职很高,所以他的夫人也常常去参加一些活动。而她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帮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募款,让这些孩子能真正有书可以念。他们到偏远的地方去,有些孩子念书是三、四点就要起床,走四个小时的路才到学校,到学校念了几个小时,又要马上再走四个小时回自己家。辛不辛苦?所以确实在这个世界当中,需要帮助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他们为这些学校募款。

  有一位朋友到了这个募款的地方,去见了这些小孩子。有个小孩子六年级,就跟她的朋友讲:叔叔,我明天不能来念书了。叔叔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爸爸去世了,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我的奶奶、我的妈妈都必须我去帮忙她们干农活,才有钱生活下去。这位朋友听了以后也很感慨,马上问他:你读一年的书要多少钱?他说两百块人民币。他当下拿出一千块钱,他说:你这五年好好念书,这一千块给你当学费。他另外又拿出一千块,就说道:这一千块拿去让你们家当家用,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念书。这个孩子的母亲当场收到这笔钱很感动,全家都跪下来谢谢他,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所以这位长官的夫人她就提到:我们今天有这样高的社会地位,就代表我们对於社会的义务,应该用这样的名声、这样的地位来造福社会才对。他们援助的学校已经一百六十多间,所以『虽贵端,慈而宽』,应该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关怀更多的人群。

  今天我们找来了一些帮忙煮饭、帮忙做家事的这些仆人,我们也应该好好爱护他,毕竟有缘在一起。我在海口的时候,看到这些来当保姆的孩子才几岁?很多才十四、五岁,都还是孩子!当他走入我们的家门,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照顾他,好好的栽培他。希望透过这个因缘,在他的能力上,甚至於是在他的思想、观念上,都能够有很好的提升,以利於他往后的人生。所以我们《弟子规》也要教给这些朋友,因为他们这一辈子会做比较低下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他过去生中没有闻到正法,没有好好修福。这一生跟我们缘接上了,一定要把这些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至於改变命运的方法,要教给他,这才是真正的慈爱。而我们的平等心跟慈悲心就在这个当下去真正落实。

  再来,不只要慈爱,也要宽厚,因为人难免都有可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不应该苛刻去要求。所以「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物相感,以诚以忠」,上天有好生之德,造物者所忌就是太刻薄,就是太奸诈;而万物之所以能够互相感格,最重要的就是诚心、忠心。所以我们对待这些仆人能够用真诚、用宽恕,将让他们的人生留下非常好的回忆跟影响。

  在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刘宽,诸位同修,你看到他的名字会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非常宽恕。不然每个人都叫他「刘宽、刘宽」,然后他很刻薄,那他每天听到这个名字,自己心里都很不舒服,因为名不副实。所以我爸爸给我取这个名字,每次人家叫我,我假如很无礼,行不行?所以这个名字也成就了我,叫我要时时对人要有礼貌;不只要有礼貌,这个礼貌还要像九颗太阳一样,要照出去。所以名字,我们一定要不负父母的期许,要好好把它落实好。

  这个名字也带给我很多生命的趣事跟成长,因为我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只要听到长辈的声音,不管我人在何处,我一定会走向前来跟他深深一鞠躬:叔叔好!阿姨好!诸位同修,孩子的礼貌重不重要?重要!从这几天的课程当中,诸位同修应该也明白,我这个鞠躬带给生命多少好处?说不尽的好处。所以从小养成家教重要。

  有一天,我在坐电梯的时候,进来了一位女士,一进来我马上问她:请问你上几楼?诸位同修,你坐电梯会问人家「请问上几楼」的举手?这么多人,太好了!社会有救了。当每个人都能响起关怀的言语,社会风气很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就转过来。我们有位同修,他也都会问人家说:小姐,请问你上几楼?当然先生他也会问。结果有一次有位小姐坐电梯来,他问她:请问上几楼?那个女士听到他这么亲切的问候,坐电梯的过程都一直在微笑,而且到了以后,这位女士还坚持要让他先走。所以可以看到,当我们伸出友谊的手,一定会赢得人家友谊的回馈。

  我跟这个女士按了楼层,刚好跟我是同一楼,在坐电梯的过程,我们也跟她问好:你好!我叫蔡礼旭。她说:你好!我叫丈母娘。这个名字除了让我懂礼貌以外,还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好处,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所以我这一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女人,看我特别顺眼。有位长者,她就拿著我们讲课的带子送给人家,她说:这是「女婿」讲的。她说:你女婿会讲课?所以我们确实对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宽恕,人与人相处起来就特别融洽。

  这个刘宽确实为人宽厚,他的家人都觉得说从来没有看过他生气,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热汤。因为那时候正准备要上早朝,刘宽穿非常整齐的朝服,正在那里要准备要上朝廷去。当这位婢女进门以后,就假装跌倒,这个热汤就泼在刘宽的衣服上。结果刘宽马上站起来,第一句话说:你的手有没有烫到?所以他们家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初孔子家的马厩著火了,孔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人受伤?所以从人的第一念,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存心,夫子念念想著不要有人受到伤害,这是「慈而宽」。当我们能真正落实「慈而宽」,在家庭你是好的家长,在团体你是好的领导人,在社会、国家将是受人尊敬的长者。下一句是: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在家庭当中,我们也要谆谆教诲,也要以理来引导小孩,绝对不能用我们的权势来打压孩子;假如是用权势,早晚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同等力量。很多父母他的控制欲太强,就觉得什么事都帮孩子决定,就要他都遵照著走。其实孩子的生命终究要回归到他自己的手上,我们也是他人生的一个助缘,人生的一个善缘而已。佛法里面讲要「主伴圆融」,中国话又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儿孙毕竟要回归到他自己的生命。而我们最重要的是在他人格还没成长以前,给予他最好的家庭教育;等到他人格都建立了,你要慢慢享清福了。

  所以我也跟家长沟通,孩子就好像坐在他自己的人生车子上,他握著他的方向盘在开,你在旁边只能好好引导他怎么开才能把车开好。你能不能把手握在他的方向盘,然后硬是要帮他开?这样会开出什么样子出来?一定会撞车,到时候车上的人都会受伤。现在家庭里面,因为孩子跟父母之间意见很分歧的状况也很多,所以我们为人长辈也要顺势而为,顺势去引导。能劝得听,那当然是好,劝不听,也不要撕破脸,而造成家庭的冲突。当我们尽了职责,就应该先退一步走,等到看子女的发展,假如已经有些不好的结果,我们再给他机会教育。所以凡事还是以理待人,但是也要顺势而为。

  在公司里面,更是应该以理相待,不只是要用道理,还要用尊重跟礼貌,纵使是上下属的关系也应如此。因为当我们尊重人才,人才自然会非常效忠,非常认真来一起努力。从这一段我们也想到孟夫子那段教诲,提到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领导者把下属当作手足一样看待,下属会把上司看作心腹一样;「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我们不以礼相待,只把他当工具用,那他跟我们之间就没有情谊;「君之视臣如土芥」,我们因为有钱,把他们使唤来使唤去,「则臣视君如寇雠」。所以确实,还是要以德服人才对。

  这是「泛爱众」的部分。从孝、弟,从谨、信到泛爱众,都是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就是把人做好。我们要成佛、要学佛,首先一定要先学做人,人做好了才有可能成佛。做人,在夫子的教诲当中,首先要学会做个君子,怎么做君子?假如以一本书、一本经,那就是《弟子规》教我们做君子;假如以一段话,就是夫子在《论语》里面提到的,「君子有九思」。当一个人能够时时从这九个角度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他就往君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迈进。

  是哪「九思」?我们来看一下,「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们现在就来君子九思,来观照一下自己落实了多少!第一个「视思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情,你都能够明明白白了解到,它是什么因造成这个结果,它是什么道理才会呈现这样的事相。师父上人参加了很多联合国的会议,而联合国会议也召开了数十年,当师长问他们:你们要解决世界的冲突,国与国、团体与团体的冲突,请问这些冲突的因到底在哪?师长这么一问,这些与会的专家有没有答出来?没有答出来。就好像我们问家长: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因在哪里?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所以我们要能「视思明」,才不会活得糊里糊涂;也唯有视思明,人生才能把时间、精力用在重要的地方,懂得取舍。

  师长接著告诉他们,冲突在家庭。夫妻之间冲突了,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怎么可能会有健康的人格?必然是自私自利。接著师长又提到,家庭还不是真正的根本,根本在哪?自性跟习性的冲突;换做一般人可以了解的道理,就是利己跟利人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就是竞争、斗争跟战争;当人能一念处处是仁慈之心,处处替人著想,有这样的存心,所有的这些冲突、战争还会不会产生?就不会产生。所以,唯有从因地上下手,才能解决问题。这是「视思明」。

  世界的局势如此,家庭的状况亦如此。当我们发现孩子跟我们愈来愈疏离,我们一定要想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我们关心的太少?当我们的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绝对不能先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呈现这样的结果?所以诸位同修,当我们时时刻刻都把原因找出来,我们就会愈活愈明白,而学佛就是当个明白人。这是「视思明」。

  再来,「听思聪」。当我们听到他人的言语,能够听出对方的需要。比方说母亲打电话来,虽然没有说叫我们回家,但是在语气当中可以听出来她很想孙子,很想要看看我们。这时候我们要「听思聪」,听出弦外之意,要赶快,不等父母开口,主动回去探望。再来,当我们听出这个团体已经出现很多是非人我,我们就应该不要再卷入这个江湖之中。甚至於是当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能够听得出来他现在思想、观念有哪些瓶颈,你马上知道现在是拿《认识佛教》好,还是《三皈依》好,还是《了凡四训》好,还是「普贤十大愿」好,这个你也要训练听得出来;还有也要听一听是不是应该诵《弟子规》好。

  我们也要听出一个人的困惑,或者他的执著在哪?我们曾经也有老师走过来,他听完课也很感动,他还告诉我,他说本来还没上课以前,他的思想很消极,都想要自杀的念头。五天听下来,他也有些人生的体会,知道一些人生的方向,他就说了:蔡老师,像你们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做这些事,像我们都不行。是不是不行?不是。所以人他的认知就就会有点自我的一种执著点,其实他在学校教书跟我们做这个事根本就没有两样!他假如几十年教书,能够教出两、三个范仲淹,四、五个曾国藩,那他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人都有遇缘不同,只要在遇到的缘当中尽心尽力,都是功德圆满,不相上下。

  所以,我接著也跟这位朋友讲到:我们就像面对著大海,只要我们把这一滴水融入大海,我们就跟大海无二无别;我们不要这一滴水就站在旁边看,「你好大,我好小」。阿弥陀佛很大,我们融进去就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所以阿弥陀佛很有钱,我们也很有钱,对不对?阿弥陀佛,我们往生之后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诸位同修,什么时候做阿惟越致菩萨?往生以后吗?那我们不就用分别心来修佛了。当我们确实那颗往生的心是至诚发出去,就超越时空,当场弥陀的愿力就可以加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要有那一分心是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当场就要来做极乐世界;有这样的心,这些空间就可以突破。当我们跟诸佛菩萨是同一愿心,他们的福报就是我们的福报,相不相信?

  我常常会用一些想法来理解,我就想到,今天我的二姐这么信任我,假如我跟她要说:二姐,我要三十万新台币。她绝对二话不说就拿给我,然后也不会问我要干什么。为什么?信任!所以她的福报也是我的福报,当然我不会给她乱花。相同的,今天我们的心假如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应,我们拿出心来与佛看,他这么信任我们,他会不会拿钱来给我们花?会!我们干的是替阿弥陀佛当小工,所以阿弥陀佛的福报就是我们的福报,这样担不担心?就不担心了!这是「听思聪」。听出来别人的分别,我们能够引导他放下这个分别,融入整个世界一片的真诚、一片的慈悲、一片的清净之中。

  第三个,「色思温」。这个「色」指我们的容颜,我们的脸部表情,现在人说的给人的印象。假如第一印象,脸就看起来很苦瓜脸,别人留下来的印象就怪怪的。所以听说嘴巴翘起来的人会比较有钱,嘴巴都凹下去的会比较没钱,为什么?因为我们强调面相,元宝掉下来刚好都接住;假如这样,元宝掉下来都滑下来。所以人家说,看人的面相就觉得他是要来福气、还是要来祸患,有没有这种倾向?有!原来业障有人引,你是引来善业,还是引来恶业?还是你的心。俗话说「祸不单行」,为什么?我们遭了祸以后,整个心就愈来愈消极,当然恶缘都来了。所以转念很重要,相由心生,当我们对人都觉得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我们念著回向偈,「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你看到每个人都觉得他以后是同生极乐国,这样我们就能「色思温」。

  经教里面也谈到「面上无瞋供养具」,我们要「视思明」,因为我看到底下的同修听到我这句话露出怀疑的眼光,代表这句话他没听懂。「面上无瞋供养具」,我们时时欢喜待人,这就是在广修供养,你在无畏布施,不会让人家起烦恼。所以「面悦常德」,一个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悦、很欢喜,那是德行的流露。所以我们进山门,首先要学什么?弥勒菩萨笑口常开,所以「色思温」。当然你不要从今天以后看到每个人就一直笑,过与不及要谨慎。「色思温」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可太过,就是不可太诙谐,也不可太严肃。

  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学生觉得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远远看起来很有威严,亲近的时候觉得夫子很好相处,这就做到了色思温。这其中怎么去拿捏,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当你的朋友,有些新的朋友过来跟你说,「我怎么看到你就觉得很亲切」,这样你的「色思温」就修得不错。假如一些新的朋友都告诉你的朋友说,「他看起来好像我欠他钱」,这个时候就要修正一下,因为言语还没有互动、沟通以前,事实上已经在交流了。

  这里我也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当初我第一年教书,是到一个客家村庄去教。我不会讲客家话,所以跟那边的家长感觉上就怕会有距离感。我们同事有几位已经结婚有小孩,早上还要赶来当导护,送这些孩子进学校,他就会很匆忙。我们要广修供养,要行布施,给了同事方便,又给自己布施众生的机会,又可以拉近距离,你看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因为那时候我是住在学校,礼拜六、礼拜天才回家,我就欢欢喜喜帮他当导护。

  我们站在学校门口,就开始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车子开过来了,我们就主动去帮孩子开车门。开了车门,很多孩子还在那里书包没背好,我们顺手就帮他拉好,帮他背好:来,赶快进去。我虽然跟他的父母语言上还不算很溜,请问他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感受?距离就开始拉近。所以有些家长第一天骑摩托车来,孩子下车,面无表情。当他载到第三天、第四天,我们还没说「早上好」,他们已经怎么样?老师好!所以人跟人,我们要懂得伸出友谊的手。

  有一天,我一个学生就过来,他说:老师,我跟你讲一件事,你不要生气。我说:啥事?你说。他说:我妈妈觉得你好像在选议员,好像去跟人家拉票,「你好,你好」。这是「色思温」,我们的面容就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再来,「貌思恭」。这个「貌」指的是我们所有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要很恭敬,不要很粗鲁,不要很急躁,这样会给人有压力。在儒家教诲里面说到「威仪三千」,我们在佛家也有非常多的这些戒律,都是让我们能够「貌思恭」。如何让自己的举止、动作都是谦恭、谨慎,怎么做到?从哪里下手?每天帮妈妈端茶,好不好?好!怎么不好?我们一个朋友他就分享,他说他学了以后,只要第一杯热茶一定是端给妈妈喝。后来他的同学常常来他们家作客,到最后,有时候他刚好走到旁边去,他的朋友执壶倒茶,他的朋友第一杯也拿给谁?也拿给他妈妈。所以你看那种德行的感化是潜移默化,我们在家中就不断在训练对於长者的恭谦,对於他人的恭谦。

  而心行一如,当我们的心时时能够真诚、时时能够清净、时时能慈悲,行为就会跟它相应。当我们时时佛号提起,你的言语、动作无形当中也会愈来愈缓和,愈来愈温柔;假如我们念佛愈来愈粗鲁,那另外一半可能就度不了了。所以确实可以从心下手。所以「貌思恭」。

  再来,「言思忠」,言语一定要中肯。这个「忠」是会意字,一个「心」,一个「中」,代表心不能徇私,不能偏颇。当我们的言语徇私、偏颇,朋友、亲人听起来就会不敢苟同,所以言语还是要廓然为公,一定要以公正、公平来发言才好。只要言语有徇私,行为有徇私,到最后一定会有怨怼,会有怨恨产生。所以在言语当中,我们也是要忠诚。

  再来,「事思敬」,「敬」字跟「恭」字互为表里,「敬」在内心,「恭」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对於我们该做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恭敬的去完成,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就属於要做个有信义之人。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我们讲课提到,当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怕会忘记,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这样才能流露我们对事情的谨慎度。这个信义除了言出为信之外,所有我们五伦的本分,五伦的道义、恩义,不等对方要求,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才是「事思敬」。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