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选)


   日期:2010/6/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之一,请大家先看选出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众生而恒不匮;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废舍;修菩萨行,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获一切菩萨自在神力,于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为众上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一切菩萨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毗卢遮那智藏菩萨、妙德藏菩萨、栴檀德藏菩萨、华德藏菩萨、俱苏摩德藏菩萨、优钵罗德藏菩萨、天德藏菩萨、福德藏菩萨、无碍清净智德藏菩萨、功德藏菩萨、那罗延德藏菩萨、无垢藏菩萨、离垢藏菩萨、种种辩才庄严藏菩萨、大光明网藏菩萨、净威德光明王藏菩萨、金庄严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萨、一切相庄严净德藏菩萨、金刚焰德相庄严藏菩萨、光明焰藏菩萨、星宿王光照藏菩萨、虚空无碍智藏菩萨、妙音无碍藏菩萨、陀罗尼功德持一切众生愿藏菩萨、海庄严藏菩萨、须弥德藏菩萨、净一切功德藏菩萨、如来藏菩萨、佛德藏菩萨、解脱月菩萨。如是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诸菩萨摩诃萨众,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
   一切咸决定,勇猛无怯弱,何故说地名,而不为开演?
   诸地妙义趣,此众皆欲闻,其心无怯弱,愿为分别说!
   众会悉清净,离懈怠严洁,能坚固不动,具功德智慧。
   相视咸恭敬,一切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
   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出生佛境界,闻者悉迷惑。
   持心如金刚,深信佛胜智,知心地无我,能闻此胜法。
   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
   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
   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
   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惟愿闻善说!
   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
   佛子当承诸佛力,开此法王最胜藏,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神分别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诸地无垢次第满,亦具如来十种力。
   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应说诸地胜智道,入住展转次修习,从行境界法智生,利益一切众生故。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颂曰:

  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
   无生亦无灭,性净恒寂然,离垢聪慧人,彼智所行处。
   自性本空寂,无二亦无尽,解脱于诸趣,涅槃平等住。
   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难说难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离心道,非蕴界处门,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鸟迹,难说难可示;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
   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
   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佛力故开演,汝等应敬受。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我今但略说,真实义无余。
   一心恭敬待,我承佛力说,胜法微妙音,譬喻字相应。
   无量佛神力,咸来入我身,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著故,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诸众生不觉不知。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十地品。整个佛法的修证程序,总的来说,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在十地之前,还有四种妙圆加行,比如楞严经中就是如此。),十地,等觉,妙觉。这个十地品,处在十向之后,等觉之前。十地与妙觉之间,只是隔了一个等觉位,十地向上修行达等觉,等觉过了就是妙觉,妙觉位就是成就佛果之位。由此可见,这个十地所处的阶位是非常之高的。本品开头的经文中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在十地之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还只是局限在我们认识功能的范围之内,还是处在世间法的境界里面,但是一旦上升到达十地,就完全超出了世间法,而进入了出世间法的境界。在楞严经中说到,四种妙圆加行的最后一位,就是世第一地,她说: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如果我们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作显性识,而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称作隐性识,那么这个十地,就已经超过了显性识所能认知的范围,已经进入隐性识所了知的境界了。前面六识认知的境界,是很粗大的,前六识属于粗糙心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如果是没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我们的认识也就局限在这个境界之内,超出意识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所能知悉的了,因此也可以把前六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宏观世界。但是这个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非常非常的细微,属于细微心相,因此其识别功能就更强,可以识别比微尘更小更细的东西,所以可以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微观世界。如果我们把佛法修证由低到高的次第,分为两个大的阶层的话,所谓第一个低的阶层,就是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前六识及其所认识的境界,他的顶峰就是世第一地;所谓第二个高的阶层,就是出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十地、等觉、妙觉,包括他们所觉知的相应境界,他的顶峰就是妙觉。四种妙圆加行中的最后一个世第一地,就已经达到了前六识认知境界的顶峰,因此也就是达到了世间法阶层的顶峰。其后的这个十地,就是进入出世法阶层的第一个阶梯。这十地是一个大的阶梯,其中包括从低到高的十个小阶梯。

 

前六识是显性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主要地就是显性识在起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所运用的也就是前六识的作用,这个好理解。而第七识和第八识,由于他们是隐性识,他们的心相极其细微,埋藏得很深,不为我们所察觉,因此,很多人就依此而认为他们不存在,这种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举例来说,比如流动不已的长江水,前六识就象江面上的波浪一样,由于他们浮在表面而动,所以就很容易看见,因此人们就认为他们是有。而这第七识和第八识,就象江面之下的水一样,他们依然在流动不已,但是这种流动是潜伏在江的表面之下,是暗流,所以不为我们看见,虽然不为我们看见,但是江底的水的流动,依然是实际存在着的,所以这第七识和第八识,并不是无。当然,若单纯地从识的方面来说,这八个识的性质都只是幻有,而不是实有的。

 

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所以诸佛化身金刚藏菩萨,就说这个十地: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我们常人依前六识所能认识的境界,是明显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一旦超出了前六识的顶峰,超过了世第一地,其后的境界就不能为我们识知,因此这个超出我们前六识的识知功能的境界,进入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境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秘密了。佛法中所说的秘密,主要地就是针对此而言的,佛法中所说的密法,主要地就是针对处在这个境界的修行方法而言的。因此,只要我们把佛法的真正道理搞明白了,在我们的知识上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当然,这个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实际境界,当我们事相上的修证没有实际达到和进入的时候,就如未饮水,冷暖不知,对于我们来说依然还是秘密。在平时,对于我们常人来说,都是依靠前六识来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相应的世间法知识,再依据这些世间法知识进行推理、演绎和论证,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世间法知识之内,这些由此及彼的推理形式是可行的,但是它的可行性也只是仅仅局限在世间法知识以内,一旦超出了世间法的知识就毫无能力了。这个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实际境界,由于他已经超出了我们前六识所认识的范围,所以他既不能用我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式,也不是靠我们的意识就能想象得出来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知悉其中的境界呢?这只有依靠我们的修行实证,实际去进入这个境界,才能如实知见,所谓自去饮水,冷暖即知。举例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别人无论怎样天花乱坠地讲说桂林山水是如何如何地美,我们还是不知其实,如果我们亲自到了桂林山水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亲眼见到,亲自体会到了他的实际景况,这时就如实知见,不需要任何语言上的表达,也不需要我们任何的想象,自己就全部心知肚明、了然无惑了。

 

其后,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开示十地主要内容: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当金刚藏菩萨讲说了十地的内容之后,却止语不说话了: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后来,经过解脱菩萨和诸大菩萨众深心请求: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以及世尊亲自出面,让他宣说,金刚藏菩萨这才答应解说这十地。那么在先前,金刚藏菩萨为什么没有直线式地连贯说法,而是在前面故意来个小插曲,故意弄一个关子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原因呀,金刚藏菩萨自己解释说:、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他的大意是说啊,一般众生的起心动念和行为做事,都是随识而行,而不是随智而行,如果听闻这个十地甚深的境界,恐怕他们心中会产生怀疑之心而堕入恶道之中,所以我怜悯如是之人,故而才不欲讲说。所以,我们要真切地体会金刚藏菩萨的悲心,对他所讲说的十地境界深信不疑,不要随从自己的识心旋转,而要随从菩萨的智心而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信受此法。

 

其后,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解释,怎么样名为住于十地中的第一地: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这段话的前面,金刚藏菩萨首先讲说了进入第一欢喜地的条件,主要包括三大条件,第一是福慧基础,第二是立广大志愿,第三是为实现大悲大智的目的。这第一个条件,就是福慧基础,这个问题总是在一直地、反反复复地讲,目的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要建造房屋,第一步就要把地基打好,上面建多少层楼宇都承载得起,如果下面的地基打得不牢靠,上面承受的楼层就有限,而且即使有限还担心会出问题。如来宣说的佛法,也是分层次的,有小法,也有大法,更有无上究竟法。就象我们的身体,没有疾病,吃得饱锻炼得好,长得身强力壮,才能承受重担,如来的大法我们才挑受得起,挑起之后才能不被压弯腰,而且挑起之后也能健步如飞。如果我们的身体,浑身上下都是疾病兮兮的,身体长得干瘦怯弱,那么即使人家送一百两百斤金子给我们,也无法把它挑走。普通的佛法也是如此,中下之人,难以受大法因此只能受小法,而中上之人不必受小法而能直接受大法。怎么样才能直接受大法呢?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素质,把福慧的基础先打牢,自然就达到了。但是,特殊的佛法,比如净土念佛法门,他是上中下三根普被、智愚利钝全收的,这是佛法中的特例,不在此列。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要求,他的要求就是净土的善根要成熟,善根成熟对净土有信心才能达到。

 

进入第一欢喜地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立广大志愿。对于普通的凡人来说,也不能说没有志愿,都是有志愿的,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共同志愿,莫过于发财的志愿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当官发财,当官的志愿就是为了发财,经商发财,经商的志愿也是为了发财。那么,我们学佛的人所立的广大志愿应当是什么?就是金刚藏菩萨在下面的经文中所说的十大志愿。

 

进入第一欢喜地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为实现大悲大智的目的。这其实就是讲我们学佛人的动机问题。我们学佛人内心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而发心?一个是为了实现大智而上求佛道而发心,一个是为了实现大悲而下化众生而发心,这样的发心动机才是纯正的,偏离这样的发心动机,都是倾邪不正的。

 

前面所说的进入第一欢喜地的三大要件,第一要件培植福慧基础,好比土壤的质地,质地要优良;第二个要件立广大志愿,好比肥料,肥料要充足;第三个要件发大悲大智的纯正动机,好比水的湿度,湿度要有保证。只有这三个条件一一具备并且达到合格要求了,把一棵大树木移植到这样的土壤里,才能正常地生长下去,才能长得枝繁叶茂。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备达不到合格的要求,把一棵大树木移栽在这上面,就很难保证这棵大树的存活,更莫指望长得枝叶茂盛了。

 

金刚藏菩萨讲说了的三大要件之上,其后又说: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其后又说:

 

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菩萨发了上面所说的心之后,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即得离世间趣,入出世道。这就是说明,在十地的第一欢喜地之前,都是属于凡夫位,只有真实地进入此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菩萨位。同时也说明了,在十地的第一欢喜地之前,都是世间法,只有真实地进入此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出世间法。所以十地中的初地,不但是由凡位进入圣位的起点,也是由世间法趋入出世间法的起点。

 

达到了以上所说的一切,自心安住在如是法中,就名叫住菩萨欢喜地。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其中讲到,在菩萨十波罗密中,以檀波罗密增上,以他为主,同时也要修行修行其余的波罗蜜,只不过其余的波罗密只是随力随分地修行就可以了。这个檀波罗密,就是六度中的第一个,即是布施。

 

这个六度,是指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大乘菩萨,就是以修行六度为主要内容的。现在来具体学习一下菩萨和六度方面的知识。我们选用《佛学入门简要》这本书中的说法:

 

菩萨与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华译到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盘安乐的彼岸。六度即:

 

1.  布施,梵语檀那,是度悭贪的。布施有三种:()财施。财施又分二种:(a)内财施,以身体的器官捐助众生;(b)外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无畏施。牺牲自己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

2.  持戒,梵语尸罗,是度毁犯的。「持」是执持,「戒」是戒止杀、盗、YIN、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毒等。菩萨所持的戒可分三种:()律仪戒,是行、住、 坐、卧时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而不犯一切恶法;()摄善法戒,是菩萨克已修善行,勇猛精进;()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3.  忍辱,梵语羼提,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三种:()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法忍,即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离相坚心信仰而修行。

4.  精进,梵语毗离耶,是度懈怠的。精进亦分三种:()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5.  禅定,梵语禅那,是度散乱的。禅定是思惟静虑的意思,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禅定可分为:()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6.  般若,意译为智慧,是度愚痴。般若是由正心、修身、行善、断恶,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智有三种:()生空智:观一切众生,四大所成,都无实在的体性;()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一切智智:即佛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正智。

六度之中,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的作用是策励,这样就可以得到福慧双修。

「事六度」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亦即是「事修」,可得世间善报;「理六度」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又称为「理修」。

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可得无限的功德。

 

人们通常爱说这个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六度当中所说的布施,实际上就是说的舍心和舍行。大乘菩萨修行的是大布施,这种大布施, 对于末法时代普通根性的人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讲经说法也要做到适脚给鞋、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在众生的品质和根性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下,就不能按高水平的规格来作要求,而是设身处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倡随分随力的修行才是最合宜的正确做法。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虽起好心反而可能办不成好事甚至会产生负作用。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或许没有认识到,因此行为就存在着妄行的误区。现在的佛教内部,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浮夸风,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良的甚至已经发展到很恶劣的程度。讲经说法不从末法时代众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实际的低劣为虚假的盲高,有些讲经说法的人,好象在做八海过仙各显神通的事情,讲演这种大法那种大法,借此沽名钓誉,不切实际地误导众生,而让众生的心行都如同空中高飞的风筝,虽然高飘在上而没有实际的功德基础。现在是个商业社会,世间凡俗之人,为了实现各自的私人利益,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浊劣手段进行商业化炒作,这种不良的浊劣风气也蔓延到佛门中来了。这种盲目性超高的错误作法发展到极端,对于在家人来说,就是弃家庭于不顾,而抛开一切只顾自己去修行,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印光法师在《复死心居士书》中说:

 

居士林佛教会等,乃提倡之所,非大家常住其中修持之道场。今人事事要做一个大场面,而不知在家人随分随力在家修持之益。汝之章程,说得阔大严密,完全未说在家应如何修持之法。是必弃家庭而方为修持,故光决不肯汝用印光二字,恐人谓光为弃伦理之魔外。汝之精进章程决不可行,纵令有大利益,亦有大弊大祸伏之。汝完全不知末世人情,只晓得说大话,绝不回想究竟归原,将成何状。光一生直心直口,宁受人骂,不敢误人。汝决不肯依光所说,光亦不敢强汝,但从此后永绝交情,任汝作何大场面,光不问事。若拉印光之名在内,必不答应。汝若拉光在内,倘后登报声明,祈勿见怪。光之如此办法,一则醒汝之迷,二则塞奸人仿汝之弊。非无明火大,不赞成人之好事也。以汝完全不晓得在家人之修法。此法大行,必有灭法之祸。汝或看不到,光固早知之,而不忍不与汝说也。听也不与汝来往,不听也不与汝来往,以无目力精神应酬也。

 

其后,金刚藏菩萨又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其中有一句话说: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这是说明了十地,从初地开始,直至成于如来智慧光明,是一个以前前为基础,不断向上增进而发起后后的过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贯通一气的修证过程。就象我们从山脚下,一直向上步步攀登,最后直达峰顶,其间没有间断。在《解深密经》中,观自在菩萨请问何因缘故,宜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佛说: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能修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这说明菩萨修六度前后次第的密切关系,也就是因戒生定,由定发慧的连续而不间断的三无漏学实践过程。

 

在从初地至二地直至佛地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实际修证来说,也不是不存在险难,就象在长江中行驶的船,从上游的重庆出发一直飘流到下游的上海,在这个行驶的过程中,是有暗礁潜伏着的。大家看江面上那些用作浮标的小船,就是为了指示其下有暗礁存在,提醒我们开船就要绕过这些暗礁而行,才能做到安全行驶。所以,经文中说: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在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修证过程中,怎样才能选择一个顺顺利利直达彼岸的修行方法呢?佛菩萨和祖师大德们,早已为我们精选出了一个稳妥安全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以念佛法门度一切险滩度一切苦厄,一路顺风地到达阿弥陀佛的极乐彼岸。

 

其后,金刚藏菩萨又说: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修一切行,不管是主修六度,还是内修四无量心,外修四摄,还是常护正法等等,这所有一切修行,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时时刻刻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诸波罗蜜,乃至不离念无上菩提。省庵法师在其《劝发菩提心文》中,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在任何时候,修行任何善法,都要不忘失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内在心理的基础,从而把一切善法,都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才能把这所作为的一切世间善法,转为出世间的菩提之道业,依于此修,才是大乘菩萨道的正业。讲解《劝发菩提心文》的法师很多,末学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演培法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因为他讲得全面细致,而又切合实际,能给人以很好的启迪。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了。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阿弥陀佛)(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阿弥陀佛)  

 大寂尼师:诸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的远因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傅味琴居士:阿弥陀佛圣诞开示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临终关怀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