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六十五集)


   日期:2016/4/22 15: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这傲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傲慢?我们要把这个病根给它找到,病其实还是病在心上。你说我们所拥有的种种,我们拿去傲慢,比方说唱歌唱得很好听,那是你妈生的,有什么好傲慢是不是?你眼睛是双眼皮,也是你妈妈生的,有什么好傲慢?包含事业有所成,那父母恩、师长恩,包含多少人的提拔、照顾、协助,还有一群人的忠诚才能把事情办成,哪有什么好傲慢?所以能了解到每件事情,都是众多因缘、力量才能成就,那只有知恩报恩的心、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没有了,包含对於事情,众缘和合来成就的,这个觉照没有了,那只有把自己摆在第一位,都觉得是自己做的,自己功劳才会傲慢。

  再来,对人不够尊重,也容易轻慢别人,比方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级,位置高也容易傲慢自己没察觉。比方下属提了宝贵的意见,我们说好好好,我会慎重考虑。结果讲完之后石沉大海,都没有回应,这算不算傲慢?不恭敬下属的意见,很可能他思考很久,是为了我们团体好,我们有没有体会到对方这一颗忠心?把人家的忠心晾在一边,这怎么会是恭敬?甚至没有当面告诉他,这建议还有哪些不足,还去讲给别人听,说他的建议不好,这个都是不妥当的,都是轻慢人。在「从政遗规」当中,有一段话很好,「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这个比较出来,君子他在君臣关系当中,他对上很忠诚、恭敬,而且恭敬不是讨好的味道。那恭敬是什么?是护念领导者的德行。魏徵对唐太宗恭不恭敬?可是有一些人看不懂,有一些同事说,魏徵对唐太宗不恭敬,讲话这么直都不给唐太宗留颜面。

  有一次,这是在《贞观之治》当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我感觉挺启发人的。有一次宰相房玄龄问到,皇上他住的地方有一个门在修,房玄龄就过去表示关心:这是什么情况,我怎么不知道?就去了解。后来太宗皇帝知道了很生气:我家里的事情,你一个宰相管那么细干什么?就大发雷霆,骂房玄龄,房玄龄在那里道歉。当下魏徵就接话,宰相管皇帝的事情,他错在哪里?干嘛道歉?他没错。太宗说那是我家里的事。魏徵:天子哪有家里的事,宰相管的是皇上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天子没有家里的事。唐太宗本来已经气了,魏徵又这么说,气得不行,马上要把他给贬了,旁边这些官员全部跪下来求情。最后唐太宗没办法:今天不开会,统统回去。大家都走走走,看到魏徵还站在那里,走了、走了!魏徵不走站在那里,最后全部都走了,就魏徵还立在那里不动,太宗看到这个情况,也有点觉得拿他没办法。

  接著太宗说,好,我今天就跟你算一个人情帐,整个朝廷我最听谁的话?你看魏徵,真的无欲则刚,他当场很冷静的给太宗讲,皇上,谁说的话对,你就要听!本来要算人情帐,马上提起皇上的正念。我觉得这些大臣的太极拳功夫很高,但是他要无心才打得出来;他里面还有人情、还有私心,这个功夫是打不出来的。这么一接,皇上说对,没错。接著两个人说开,魏大人就讲我们对皇上这些谏言,是考虑到皇上百年之后历史的评价。你看这个话是真正什么?又忠、又恭敬太宗皇帝,希望皇上能成就德行,名垂青史。而不是随顺他的习气、好恶去做事情。我们看到魏徵这些风范,我们自己现在在君臣关系里面,是很在乎领导对我的印象、看法,还是我们的专注点是在把公家的事办好,然后给领导者最重要的谏言?

  所以事实上「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最具体的五伦大道,这五伦关系对我们来讲,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跟我们息息相关。可是我们知道怎么样为人君、为人臣了吗?为人父、为人子了吗?为人妻、为人夫了吗?那假如我们没有用心的去从经典当中,学到如何尽这些角色、本分,那我们每天依什么标准,在扮演我们这个角色?像朋友之间的情义,「贫贱不轻」,他今天纵使失业了,你决定没有任何瞧不起他的态度。「遭苦不舍」,他现在有苦难,你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你会尽力去帮助他。包含「密室相语」,他把心里的话告诉你,他很多苦闷著又不能对别人讲,他特别信任你,把他心里的话,把他家里最困难的这些问题都告诉你。你不可以去讲给别人听,这是当朋友的道义,「不相发露」,不可以把他家里的事又去告诉别人,最后人家传出去了,有损他的名声,甚至於让他觉得:我最信任你,你还把我的事讲出去。这伤他的心就伤得很重!

  所以这一段话,也在提醒我们,君臣关系应有的心态、做法,对上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对待下属必谦以和,和为贵,整个团队和气,就有团结的力量,而且谦虚。为什么?要把公家的事做好,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容易,而且我们经验、智慧,可能还没有到成熟,我们就已经上了这个位置。诸位朋友们,我们这一代的人实在很不容易,你们不觉得吗?好像什么角色还没准备好就做了。但做了还得顶住赶紧提升德行、提升智慧、提升能力才好。这个时候闷著头也不去请教人,那不行,诸位老师,您走上讲台,有没有长期去请教的老师?这就是我们谦卑的体现。假如闷著口就不愿意去问别人,还是傲慢,拉不下脸去问人家;要不耻下问,要谦虚。包含当主管,我们有没有去问一个很成功的主管,他是怎么当主管?必谦以和。

  我们看到古代,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大家知不知道谁是智圣?足智多谋是孔明。他们都是山东人,所以山东人说他们山东特别出圣人。智圣孔明,而他当领导的时候,大家注意看,他的态度真的让我们佩服。他这么有智慧的人,他是「集众思,广忠益」,还是整个吸取所有人的智慧,来做决断。「集思广益」这个典故,跟孔明他做领导的态度是有关系的,「集众思,广忠益,布所失于天下」,孔明在觉察他做事错误的时候,他会把他的错误昭告天下道歉,还处罚自己,布所失于天下,这是很有勇气的,而且是对人民负责任。「勤攻吾之阙」,他要求他的下属把他的错误、缺点,要很努力的、很快的把它指出来。勤就是希望下属积极的,劝谏他的错误、找出他的错误来。其实这都是无私、公心就做得到,他不愿意自己的错误,造成国家人民的负担、痛苦。

  而我们看今天要做到集众思、广忠益,我们必须要真的很谦卑,能够纳大家的雅言。而这纳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不能下属讲两句话,不是这样;他又要讲,是这样才对。他讲没五分钟,你已经拦他好几次了,我先上一下化妆室,他讲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唐太宗皇帝做得很好,那个给他谏言的人哪怕错怪他,他都让他讲,而且不责怪他。旁边人听了听不下去,就批评:皇上,刚刚那个人都讲错了,皇上你怎么没有制止他?太宗讲我假如制止他,那传出去了,以后谁敢没有忌惮的把心里的话,把他所了解的情况告诉我?甚至於假如下属在讲一些事情,难免有时候慷慨激昂比较激动,你也不能去想说他是不是对我不恭敬?其实人在论一些公家的事情,有时候难免激动一下是很正常,连这一点雅量都没有,人家很难把心里的话跟我们讲。

  刚刚也跟大家提到了,谦虚、和睦,这和不能做表面,你不能只是:谢谢你,今天提这个意见很好。然后回去了石沉大海,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我们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做了样子后来根本就没有,比不接受还严重,有没有道理?你不接受我还知道你不接受,你明明就不接受,还装得让我期待得要命,最后跌到谷底。我感觉这种事情,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比较容易做出来,我比较容易做出来。比方说在台上的时候讲话非常的温柔,在台下骂人很凶。假如曾经听过我讲课的人,突然私底下走过办公室看我在骂人,把他吓得回去都睡不著觉。就是说我台上跟台下不一样的时候,那给人的难受更厉害。或者我们的举止很恭敬,事实上那个傲慢藏得很深,最后打人家一记闷棍,那个伤口要恢复很困难!而且还每天见你,不如回家调养,我们单位好像很多人回家调养,应该都是我造成的。所以这个和不能做表面,这个谦也不能做表面。《论语》里面讲「使民以时」,「君使臣以礼」,使民以时就是你要安排他工作的时候,你要先体恤他的工作状况。他已经工作很多了,你要压下去他被压扁了怎么办?这都是恭敬。

  为什么古代用时?时间那个时,因为老百姓大部分是农民,假如他刚好是在农耕的时候,你把他人调下去,那他就没饭吃了。所以为什么古代要革命?因为让老百姓都没饭吃了,他当然没办法,你把他逼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除非你把他逼到快死了,不然他还是很忠诚的,应该要疼惜人民的这一分忠厚。再来,君使臣以礼,使就是你对待下属,你要礼敬他、恭敬他,分配工作要理解他的工作状态。再来,比方这一件事情他做到一半,然后你说不用做了。接著什么都没说明,那一次他有点难受,第二次又做到一半不用做了,不需要了。两次,我讲到第二次胃都有点痛,三次他就要得忧郁症了。你说我是领导决策是我做的,有没有道理?自己没体恤他人,拿著这些道理来压人,不对的。没错,决策是我们做的,但是我们对於付出的人要不要恭敬?你最起码要告诉他,为什么不做了,你说变化来了!你告诉他,他不就学到变化当中怎么去取舍吗?你要藉这个事情也是在带你的组员更成熟。你不能什么都不讲,人家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我们学、学,假如不能反思,或者不能去体恤别人,那这些经典的教诲,全部变成我们伤人的武器。

  包含我们刚刚提到的,今天下属提意见上来,你总要有个回应,这都是对人的一个尊重。你说好,欢迎大家提意见。结果石沉大海统统没有回应,这个都不是和,不是恭敬。所以人跟人最可贵的事是什么?交心,真诚相待。而真诚相待怎么感召来的?我们能爱敬存心,爱护对方,尊重对方。在哪里体现?都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来。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身边的人随时都在感受,所以当领导者要体恤人心。最近我跟同仁,尤其当主管的人,我现在号召要学茶道泡茶。我感觉现在大家都工作比较忙碌,一进领导办公室,就开始统统都是公事,是、是、是、是,好像都不能喘息。假如进来先喝一杯台湾的高山茶:你辛苦了,来喝杯茶。最近你妈身体怎么样?你家那个小孩上次感冒,好了没有?你那个孩子学了《弟子规》,现在有没有懂事一点?马上先传递一种关怀,那种人文的关怀,整个团队的氛围、气氛不一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工作,那都是冷冰冰的最后会承受不了这些压力,跟人情上的这些冷漠,或者冲突。所以我们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东西,还是挺有智慧的,为什么要留一个茶道下来?有没有人研究过茶道的?这也启请大家提供一些资料给我,我们好好来研究一下,弘扬一下。我们有时候在忙碌的社会节奏当中,会变得没有人情味,这都要用心去感受。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他的核心在他的升迁、他的名利上,都是察言观色讨好。其待下也,对待下面傲慢,然后忽略,就是轻视他人的付出。刚刚从我们会傲慢,没有感恩的心,没有体会到众缘和合,都是大家的力量的心。接著就是无感恩心、无觉悟,觉悟到任何事情,都是众志才能成城,就不会邀功了。再来,我们刚刚讲的,缺乏对人的恭敬心,就容易起傲慢。还有少年就得志,然后父母又没有护念,又一直赞叹,这是在家庭里面就容易增长孩子的傲慢。在学校里面,老师假如对於学生的这些才华,太过夸耀他、表扬他了,他也很容易傲慢,他就觉得他不可一世。所以有句俗话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都是身边的父母、老师没有关注到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在哪?「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他都是起傲慢心都没有发现,为什么没有发现?父母、老师的眼睛被什么障碍住?还是名利,「利令智昏」。因为老师、校长、家长,他的专注点在奖杯、奖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性在变化。在华人社会所谓的天才儿童,好像后来有成就的不多,他就是小时候成绩特别优异,都一直在掌声当中起来,甚至於都跳级,十五岁就大学毕业了,这样的孩子后来都不是有大成就。其实老师们一定要读过孔子这一句教诲,我们翻到五十八页一百三十一句:

  【子曰。】

  孔子说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不足观也已』,就是这个孩子的未来也没有什么可观的,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的。而且孔子讲这句话已经譬喻到极点,『周公』是圣人,而且是制礼作乐的圣人,他的智慧、才华是达到顶点。但是如果有周公这样的才华、这些做事的能力,没讲到德,那是比喻才华、能力。可是他『使骄』,他骄傲,『且吝』,就吝啬,哪些方面吝啬?好东西不布施给人家,好的经验方法不给人家讲,而且吝啬的人可能还会嫉妒别人。假如他底下的人某些方面比他还好,他可能会把他压下去,会嫉妒他,因为他傲慢很难去欣赏别人。所以从他自身来讲骄傲,他方方面面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一骄傲他就没有受教的态度,智慧、学问、能力都会下降。然后吝啬了,吝於把东西给人家,他以后的人生会愈来愈没有福报。孔子这个话都有洞察到因果,好的方法、好的经验不告诉别人,叫吝法,吝法了会愈来愈愚痴,没智慧。我们假如把好的智慧、好的经验,很无私的告诉别人,会得聪明智慧。如是因,如是果都要靠我们自己用心去修身,感来人生好的智慧、好的福报。所以骄傲一起来了,真的能力就上不去的,甚至於一骄傲起来,连父母、老师都瞧不起。

  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明朝的唐伯虎,他是艺术天分很好,他跟一个老师学画,一、二年他自己就觉得:老师跟我画的都差不多了。他就跟老师说想暂时先离开,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老师很不简单,就像《礼记.学记》讲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知道他的心态偏在哪里,才好去帮助他。知道唐伯虎已经自满了,觉得跟老师差不多了,没什么好学的。这个老师也很有智慧,他就说好,就请自己的太太煮了一桌好菜给他饯行。就在墙壁上画了一个门,他老师画的,画得栩栩如生,就在那个路线,应该唐伯虎走过去闻到香味,会以为这就是门。所以就画好了之后,请他来吃饭,他就撞到那个墙了,这个老师很善巧,他也没跟他说,你是不是傲慢了都没有。他一撞就知道老师的功夫到这种程度,后来就再留十年才下去。而且要下去的时候也在墙壁,就把这十年学到的,画了一条鱼在那墙上,猫就扑上去撞墙了。

  其实人一自满那个自己看不到,真的就没有办法再进步。我们看「医道」,许浚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也自满,最后被他老师给轰出去。他老师给他轰出去是要打掉他那个名利心,他只要想用我的医术能达到,什么福报、什么功名,他一有这个夹杂,他就上不去了。他也很受教,后来忏悔,又有机缘,因为他无私的去治病人,后来老师又接纳他,又回到柳义泰的门下来学医,才能把医术达到那种登峰造极的境界,得到他老师的真传。只要有自己觉得不错了,就上不去了。

  大家都知道书圣,一提到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太宗皇帝爱得要死。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在这样的书法世家,从小也都练书法,旁边的这些长辈就一直恭维:太厉害,不得了。王献之就觉得自己跟父亲的书法,差不多了。可能也是祖上有德,有一天他自己写一个字,写写写写到最后,最后一点还没点上去,刚好有事,他就先去办事了。他父亲经过,就差那一点,他父亲拿起笔来,就把最后一点给他点上去了。最后这一幅字就被他妈看到了,然后就对儿子王献之讲,你写这一个字只有一点像你爸。我感觉是他祖上有德,他这个孩子在自满的时候这么巧,剩一点被他爸爸给点上去,他妈妈这么一点评,他自满的心就下去了。然后就勤苦的练习,把水缸的水都练干,最后也是相当有造诣。所以孔子「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对我们自身的修为,以至於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甚至於栽培下属都要能护念好,让他们能谦恭,不可傲慢。

  在佛家有一部经典,是整个佛门对於人的心理,很精辟的一本经典,叫《百法明门论》,这是高级心理学,讲得比任何心理学都透彻。而在这本《论》里面就有提到傲、慢,而且傲跟慢还不完全一样。慢是已经去压到他人,去跟人家较量这是慢;这傲主要是自己感觉非常良好,在自我欣赏,他属於自身起了傲心叫骄傲。《百法明门论》里面,是这个骄字,骄跟傲是表一样的,所以我们一般都说骄傲、骄傲。骄傲我们首先来看这个骄,这个总结得非常好,什么是骄?对於自己觉得非常美好的事情,非常荣耀的事情,自己很陶醉,如痴如醉就好像自己是国王,活在自己虚幻不实的王国里面,做自己的白日梦,觉得好像自己是天下第一人,这个是骄。自己觉得很美好、荣耀的事归纳了七点,这个归纳得很精辟,哪七点?

  第一无病,没病跟骄傲有没有关系?有,你身体很好,人家生病:你们怎么这么常生病?像我都不会生病。人家生病已经很难过,还在那里炫耀自己不生病,自己在那里讲:你看他们身体都这么差,我身体最好,那就叫骄傲。现在年轻人看老人身体不好,然后自己拿著精神去挥霍,最后还是出问题。

  第二个年轻也会傲慢,会,你看现在年轻人瞧不起老人,这种风气就是在功利主义之下特别严重。都是错误严重的误导,就是功利的思考,都不是什么?道义跟饮水思源。假如懂得饮水思源,老人对家庭、对社会付出最多,现在的家庭、社会能好,一定是他们的血汗成就的,你得饮水思源,把源头找到。所以我们古人这是太明道理,儿子是大夫,父亲只是普通的读书人,父亲去世的时候用读书人的礼葬他,可是以后每一年都用大夫礼祭祀他的父亲。为什么?昭告天下,这位老人帮国家留下了一个栋梁之才,每一年都用大夫礼祭祀他,这真是明白道理。我觉得现在人都看表相,访问一个如何教育好孩子,访问一个博士如何教育孩子,你应该去问他爸、问他妈!他是博士你就问他,你是被他的光环给迷了,源头在哪?在他父母的栽培。

  而现在这个思惟没有,功利主义之下,都说人二十岁以前还在学习,体力方方面面还不具足服务这个社会。人六十岁以后就没有能力,就要去养老了,在国外更严重,就要到养老院去了,这个无形当中给年轻人什么概念?老人没用。这种概念一起来他怎么去尊重老人?这如是因,如是果。现在的年轻人不尊重老人,三十年之后我们都老了,谁来尊重我们?这个恶因,很可能还是我们种下去,我们没有把孝亲敬老传给下一代。而且实实在在讲人的智慧、经验,应该是年龄愈大愈纯熟。你愈尊重你能够把那些宝挖出来,你愈不尊重你就学不到东西。所以第二个自己年轻,也会容易傲慢。

  第三长寿,长寿了,难免倚老卖老,大家有没有感觉,人生要没有染著谈何容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高度的观照,不然要染尘埃很容易。

  第四就是你的出身背景,比方你的出身背景比较好,就容易瞧不起人,你是富贵之人,有钱或者家里当什么大官名人,这个都容易傲慢。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博士?你知不知道我爸爸一个月赚多少钱?我那天读到王善人有一段话很好,这个特别受启发。「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这很平实的话但是很启发人,善恶、富贵、贤愚都不是看表面的东西,看哪?看心地。我们会怨人,心地就不善了,而且怨人跟人就对立了,甚至这个怨机会成熟,就要爆发,要变恶人。贤人,贤德的人不生气,为什么?生气没用,只会把彼此的关系弄得更紧张而已!可是他做错很严重。很严重也发生了,要用理智处理事情,所以叫既往不咎,它已经发生了赶紧善后才是重要。所以在团体当中「见人错事」,这个错事已经造成了,「不指责,要协助」,先赶快收拾善后。

  当那个情况已经造成了,我们在那里骂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然后不还是要处理吗?骂到最后大家士气都没有了,骂到最后,这个下属只觉得上司脾气很大,他也没学到什么经验。可是你先去协助他,他做错了,他已经觉得很内疚,这个时候你没有指责他,反而是赶紧去协助他,他会感觉很温暖,那分爱护会让人的羞耻心自自然然提起来,而不是你骂一顿能提起羞耻心的。所以这些很理智的了解,那不会用生气来处理事情,生气那就变愚人,把事情愈弄愈糟糕。而且做领导的人,我感觉真的是不容易,我们有一位主管,他当主管当得非常好,第一,他当主管很悠哉悠哉,他没有忙得要死。他主要几个干部,主要的中层干部来找他商量事情,他就给他指导然后做决策。整个团队有任何问题来找他,他绝对全心全意帮他解决问题。所以整个组织的人,特别喜欢跟他讲话,找他帮忙。再来,开会的时候只要是他组里面的人的错,他马上说是我的错,我没有告诉他,我没有教过他。就是只要自己团队的错,他首先是说他错了,那给人安全感。

  假如下属错了,其他部门说是他错,然后你这个主管是他的错,不干我的事。那你自己团队的人,不就心都凉掉了吗?有没有人说,我当领导不是很倒霉吗?什么事都要揽身上。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情,而且你要有一个大家长的风范,底下的人做错了哪有可能说跟领导没有责任的?我们教他了吗?你说我教过他。二十一次了吗?所以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我们一起讨论过「君道」里面的「反身」,又在「贵德」当中的「正己」。Hello,恢复记忆了没有?在这些单元当中,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正己而不求於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一句话只在课本当中,我们自己真正当领导,有没有用这种心境来应对这些事情?不然我们还是在把经典当知识。我们现在人自我太强,就很难去感受每个经典背后,它所延伸出来对人心的那种力量。

  今天明明就是你的下属错,甚至於你是把对的告诉他,他还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把这个事搞砸了。然后面对整个全体人家盯著你们看,这个时候:楚河汉界、楚河汉界,我是给他讲对的,他自己不照我的话做的!这个主管这么讲话,会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可是你当下是:对不起,我没有带好,这是我的责任。这个下属一辈子都不会忘了你讲的这句话,因为明明你对,你交代的事都是这样正确的。他顺著自己的意思犯了这样的大错,你却把过失先揽在身上,不要让他在团队当中难堪。所以又有一句格言讲,「贤人争罪,愚人争理」,就是遇到事情,都是在争说谁对、谁错,都是我对,错不干我的事,愚人争理。贤人争罪,只要扛起来能够让人心里好受一点,能够促进人和,能够让问题更找出来,后不再造这才是重点。而不是在争谁对、谁错,那个对事没有太大的帮助。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的是贫穷的人,可是现在很多很有钱的人很吝啬,他是很不知足他才是贫人。反而有一些人经济能力不是很好,可是他特别慷慨,人家那是富贵的人。你看许哲女士她没什么家当,可是人家很富有,她有多少就帮人家多少,布施多少,真正的富贵人,富在知足;贵,人打从内心尊敬他,他才是真正的贵。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的那不是贵的人,而是贱的人,贵贱、贫富真正的意思我们要用心去感受。所以这里讲到,你的出身背景比较好,你就傲慢,事实上反而是变成低贱的人,自己糟蹋了自己的身分。你愈有福报、愈有地位,老天让你来造福於人的,你反而拿来欺压别人,哪有没灾祸的道理?我的结拜大哥他是警官毕业的,当时候被派到台湾那些高官当他们的侍卫,保护这些高级官员,所以像行政院长、部会首长很多他们都接触。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行政院院长,那孩子都特别谦虚,他当侍卫,有时候帮他们开铁门,他的孩子出去,都对著这些警官:感谢你,你们辛苦了。所以这一个高官的后代都很好,这有家教。反而是有一些官员的孩子开门出去,到门口就骂人:慢吞吞的,快一点!趾高气昂的。发现这样的官员,做没有多久就下来,就被上司打电话来叫下来调职了。所以人的福报不能够糟蹋,那是老天让你服务人,不是拿来傲慢、炫耀、欺压人的。这第四种,所以人因为行为高贵,而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或者姓什么,或者什么身分而高贵,人愈活愈表面,还是要重实质、重内在。

  第五种情况,是你的容貌很庄严、很端正,长相比较好就容易傲慢,所以这点也要很慎重。第六是富贵,有财富、有地位容易傲慢。第七多闻,就是有学问,懂得比人家多也容易瞧不起人。这七件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产生这骄傲的态度。其实人这种随顺习气,都是不明理造成,愚痴造成。我们要了解到,盛极必有衰,有荣就有枯,身体好,身体早晚有一天不能用;容貌好,那七、八十岁了皱纹还是会出来,有什么好去跟人家炫耀的?而且这富贵如过眼云烟,这里我们就看到,事物都是盛极必衰。有没有不衰的方法?有,谦虚,谦虚就对治这个骄傲。我们之前上古文的时候,有一次孔子带著弟子到了太庙,看到一个「右坐之器」,天子、君王放在他座位右边的右坐之器,叫敧器。大家恢复记忆没有?走到太庙了没有?走到了。夫子一了解这是敧器,因为夫子清楚这个敧器,空的时候是倾斜的,没东西,把它倒满它就翻了,把它倒得量适中它就立得直直的。就叫弟子拿水来,真的把它倒满就翻掉了,适中就中正了。接著夫子就感叹:哪有满了不翻覆的道理?人一狂妄灾祸就要来了,自视甚高灾祸就要来。

  所以「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话,「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创业的时候很真诚,大家不分彼此;一有钱,一有地位了,连家里人都瞧不起,骨肉最后都变成陌生人,所以骄傲的杀伤力非常大。夫子这么感叹:哪有自满不翻覆的?子路不简单,子路马上:请教夫子,有没有持满不翻覆的方法?夫子就说到,其实这整个精神就是谦卑,「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个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富贵但是要节俭,贵而能卑,地位高但是没有架子能尊人。智,有智慧,但是自己感觉还是很不足,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很谨慎,怯就是懂得多,慎重评估情况,不莽撞。辩,很有辩才,但是能够收敛,讷就是好像不大会讲话这样子。博是学问很广博,但是自己感觉很浅。明而能暗,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但是该糊涂的时候还能糊涂。人的精明不能露出来,会伤到人,进而会有人找你麻烦。精明是把事情看清楚,进而怎么去利益人,而不是去修理人的。

  所以讲到谦虚,我们就想起之前所谈到的几个好榜样。周公他的地位这么高可是他礼贤下士,「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吃一次饭吐好几次,洗一次头发,又有贤人来了赶紧不敢怠慢,又出来接,这周公的谦卑。再来,孔子谦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觉得他是学生,一切的人都是老师,都在启发他。而且甚至於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子贡,你跟颜回比起来,谁比较智慧高、能力好?子贡马上讲,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以知十,我才闻一以知二而已。接著孔子讲什么?真的不如,我也不如他。夫子很谦卑,在他自己学生身上优点,他也在跟他学习。甚至《三字经》还讲,「昔仲尼,师项橐」,项橐几岁?七岁。他懂的,夫子不懂,夫子跟他学习,这是孔子的榜样。

  曾子赞叹颜回,「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这是曾子在缅怀颜子,因为颜子已经去世,他很有才能,去问比他没有才能的。他学问很厚,以多问於寡,去问比他没有学问的人,自己有若没有,学问很充实,但是却觉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少,实若虚。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他从来不跟人计较,这是颜子。颜子跟谁学?也是跟夫子学的。夫子以能问於不能,夫子是圣贤,他到太庙去「每事问」。他也没有好像摆个架子,让人家觉得他很有学问,他还是多请教别人。甚至觉得人家那方面,太庙可能有人解说的,纵使自己懂了,也让人家发挥发挥。不然太庙接待的人知道,孔老夫子来了,他压力也挺大的,这个都是人情事理。他觉得你学问很好,你要听他讲解,这个时候你还主动请教,很认真的听他讲,慢慢的,他的心才能平和下来,要不然他压力很大,适时的又给他肯定。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孔子去跟七岁的孩子问、请教,所以这些风范非常令我们佩服。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先生讲了一段话,说人生的大病只在一个傲字,就是傲慢的「傲」字,为人子假如傲那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当父母很傲慢自大,「必不慈」,他已经没有办法给孩子好的榜样。「为友而傲,必不信」,我们跟人交朋友,自己还是傲慢,瞧不起人,最后一定没有办法诚信、守信的。所以不忠、不孝、不慈、不信,往往跟骄傲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不得不从格物,格除这个傲慢的习气下手。

  刚刚讲傲,现在我们看到「慢」,这慢就也是仗恃自己的优点、条件,进而对他人的态度,这有压迫到他人。是什么态度?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最主要就是「视己所长」,仗著自己比人家优势的地方,产生这个慢的态度。慢,首先是我慢,我慢怎么产生?就是我们觉得这个身体是我,有这个我,其他的人就是你跟他,这个关系就出来。而有这个我以后,我所跟著来了,我的身体、我的容貌、我的财富,就开始跟人家攀比,所以我慢从这里产生。圣人了解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就好像衣服一样,我的衣服用坏了换一件,身体不是我,灵性才是我。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提升自己的灵性,把它当作这一生最重要的。但是人迷惑,迷惑在哪?以为这个身是我,就为了这个身体的享受,造了很多罪业。然后执著这个身体,延伸出我的妻子、我的亲人、我的房子、我的车子,统统贪恋这些东西,他的灵性一直在往下降这很可悲的。

  在《易经.系辞传》,孔子讲「精气为物」,身体是个物质是让你住而已,暂住几十年,坏了就不能用了。「游魂为变」,灵性、神识才是重要的,借假的身体修这真实的灵性,让它不断提升,而不是堕落。而现在的人看不破这些,所以科学家说,一、二岁的孩子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而已,这叫愈活愈后退。Hello,你们笑一下,就已经快要超过平均值,为什么人愈来愈努力,结果愈来愈笑不出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因为方向错了。假如方向就是去占有这些物质享受,那欲似深渊没有底。假如很清楚什么都是带不走的,都是借用的,最重要是提升灵性,你每天很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助人为乐,你不贪恋自己,你会有奉献精神,为善最乐,都凭良心做事,所以笑得很开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笑起来都跟国剧一样哇哈哈哈哈,一直要拉很长,对不起,我没那个修养,笑不出来。

  所以我慢当中,从我延伸出这个慢出来,而慢又分得很细,比方比自己差的,跟自己差不多的,我们不恭敬他、看不起他,这是第一种慢。第二种叫过慢,就是他明明道德学问比我们好,然后我们说跟我差不多而已!把人家拉下来,这叫过慢;或者他跟我差不多,可是我就说他不如我,这个都是属於过慢。第三种叫慢过慢,慢过慢就是他明明比我们好很多,我们还硬说他比我差,那就已经过分到所以然处了,叫慢过慢。再来,还有一种叫卑劣慢,很自卑表现出来很傲慢,就比方说对方的道德学问很好,他说你好你的,我差我的,我还不是可以吃饭睡觉吗?你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不肯跟人家学,这个叫明明很差,态度还很傲慢,叫卑劣慢。这个卑劣慢,还有比方他比我们好很多,然后我们说其实我也差他一点点而已!这都是卑劣慢。

  再来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德,然后产生了傲慢,这个叫增上慢。增上慢,有一个修行人,他很下决心,在峭壁只能站一个人的峭壁,这么窄的,他就在上面打坐修行很精进。诸位学长,你敢吗?你一恍惚就没命了。他真的在悬崖当中打坐、精进,还是打瞌睡掉下去,一掉下去,在半空中护法神把他托起来了。他一看到护法神,他挺欢喜的,然后就对那个护法神说,这个世上跟我一样精进的有几个人?他的意思,已经觉得自己很精进了。他就要知道,是不是很少人像我这么精进?这个叫增上慢,已经觉得自己有德,而生贡高我慢。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一不经意会出这个东西出来,这个时候要懂得调伏。这个护法神说,你起这个傲慢心,二十世不护你的法,就走了。他很惭愧,很惭愧不过还是要精进,继续精进,可是还没克服还是打瞌睡,又掉下去了。又到半空中,护法神又把他托起来了:你不是走了吗?他说你刚刚那一念自我反省、惭愧的心,又感得我们来给你护法。所以人念头错了没关系,至诚反省忏悔,就感得圣贤、祖先的保佑。

  还有一种叫邪慢,邪慢这个时代很多,就是什么?做了坏事,然后还洋洋得意。我敢这么做,你敢不敢?我敢犯法,你敢不敢?这也是傲慢,这邪慢。比方说这个恶人坐牢了,进去以后还对其他的人说,我告诉你,我第四次进来了,你这菜鸟你第一次吧!这是邪慢。包含人疯狂的时候,以杀人多他觉得是本事,这个都属於邪慢,这种造作的罪业,那一定是万劫不复的果报。面对这个慢,就是我们刚刚讲要用反省、惭愧的心来对治。如何具体的对治傲慢?要两个礼拜同一时间,而且希望大家,您已经有对治过傲慢的,宝贵的这些心得经验,一定要拿出来广修供养;不拿出来不行,使骄且吝,这吝法不可以。所以我们两个礼拜之后,再跟大家来谈,具体怎么来对治。甚至於这两个礼拜大家就下功夫对治,之后您的灵感就会如涌泉一样。我见一次大家可不容易!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