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七十集)


   日期:2016/4/30 8: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贵德」这单元,讲到第八个纲目是「谨慎」。我们常说「谨慎为保家之本」,身修而后家齐,所以这个谨慎功夫用在自己的修养上。再往根本修身是修心,所以功夫用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对念头都要谨慎。我们看现在很多伦常的冲突乖舛,非一朝一夕之故,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无奈、非常担忧。形成这个现象它可能是在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偏颇了,到现在整个现象愈来愈严重。但是五十年前、七十年前,谁能判断出来,人的念头、思想观念不对了?那这就是智慧了。就发觉到现在人什么事情都讲钱、都讲利,危险!所以古人都是防微杜渐,思想观念不对了赶紧要调整。就像教育小孩子,他年纪小起了个贪念,严格的处罚他,他不敢再起这个念头,终身就受益。所以教育当中「禁於未发之谓豫」,这预防非常重要。「发然后禁」,人的思想观念都错误了,紧接著言行都不符合伦理道德,「则捍格而不胜」,当时候再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我们所遇到的社会状况,是忽略了伦理道德好几代了,我们明白问题在重视功利,没有重视伦理道德。我们知道这个根本问题,亡羊补牢,从哪里开始补?从我心做起。从现在开始我们念念是道义,没有自私自利了,就把这个道义的心,传给你的下一代,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有缘接触到我们,还有我们家庭的人,就会受我们好的影响。为什么会受影响?「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有好的缘分,真正遇到有德行的人,他的善念就能引发出来。其实这个滚滚红尘几个人能不受污染?就像我自己成长二十多年,也是一心想要赚钱。幸好遇到师长 释净空老教授,遇到老祖宗的教诲才知道自己的思想偏颇。人这一生怎么是为了享乐而活?那不是跟动物差不多吗?动物吃饱了它就最高兴的了。应该是能提升自己的灵性,应该是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世界做一些事情才对。

  所以能接受到师长的教诲,整个思想观念转了,人生也就跟著转了。老人家已经八十六岁了,为了这个民族文化的承传,还有为了世界和平,可谓不遗余力。前几天师长老人家说到,只要能让中华文化复兴起来,因为老人家深知要解救世界的危难,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老人家的使命一定要把文化传承复兴起来,只要能把文化复兴,老人家说纵使损失他的生命都在所不辞。我们当时候听了非常感动。过几天我们丹斯里李金友先生,还有我们中心董事黄女士他们到了香港,要请师长参加我们马来西亚的活动。师长老人家就说到,教育才能化解危机,为什么?所有的乱象根源在人心出问题了,而要把人心能够转回仁义道德,只有靠教育。「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在功利社会之下也是随波逐流。遇到经典、遇到师长才懂得正确的人生方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才对!

  我曾经看陈弘谋先生看了很感动,他的人生抉择态度是什么?他说「必为世人不能做之事,必做世间不可少之人」。这个世间现在最缺什么人,我就要做这种人;这个世间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事,别人都不做,只有我一个人,我一定百折不挠把它做到底。你看陈弘谋先生编了《五种遗规》,那是宝书,十二省的大官,走过这么多个地方日理万机,居然还有时间编了这一套宝书。那真的,人有利益生民的心,再难的事情他都能够克服、都能够做成。师长强调教育才能化解危机,接著就说,我们马来西亚教育界、校长职工会、包含独中,这些都是非常支持,进而弘扬中华文化。假如有像这样的教育论坛,老人家说那我可以去跟大家交流。所以我们校长职工会、还有华校赶紧联系,然后决定这八月四号要办一场,教育化解危机的教育论坛。所以老人家真的是八十六岁了不辞劳苦,这样奔波,就为民族文化、为世界的和平,这都是我们要效法学习的。

  老人家非常期许《群书治要》,能够大力的弘扬,他老人家说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群书治要》的世纪。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为什么?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一个大唐盛世,所以全世界都有唐人街。假如让他们知道唐朝的兴盛,就是这一套《群书治要》是背后最大的功臣。唐太宗皇帝就是看了这些教诲,才创了这样的盛世,全世界都会很有兴趣。而且是魏徵大人编的,整个当时候唐朝的大儒他们有高度的智慧,依照一万四千多卷,最后编成了五十卷,六十五部书,这个都是上上之选的经典,所以我们汉学院就专弘这六十五部书。诸位学长们,汉学院建在马来西亚,我们经典当中说叫主伴圆融,这个主是主角,伴是配角,配合得很好。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全球华人的责任,汉学院盖在马来西亚,请问这个主角是谁?你们怎么对我笑干啥?你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在《论语》这一句话很重要。所以身在大马的华人,你们这一生注定的天命就是要弘扬汉学,因为汉学院盖在大马。你假如推了,就是见义不为,你以后没有脸去见孔老夫子、去见古圣先贤,老祖宗你就没有脸面见了。你只要尽力了就是圆满功德!

  所以主,主人你们不要客气,「舍我其谁,当仁不让」,这才是主的样子。我们大陆、台湾的、新加坡、印尼我们是配角,我们是插花的,你们是主角要有这一分承担。你们六十五部书选好哪一部没有?慢慢选,好好深入,看跟哪一部经典、哪些圣人相应,好好下功夫。这汉学院一年半之后就建好了,建好之后,要对全世界弘扬汉学。建筑物建好了得有师资来教,请问大家,师资在哪里?你怎么指别人?你要拍拍胸脯,至诚感通你有那个使命,祖宗马上就加持你、护佑你。刘克雄教授他是章太炎大师的传人,他七月二十几号会到我们大马,八月份应该会在大马先开讲「文字学」,开讲时间、日期会传给古文班的同学。包含八月四号教育化解危机论坛,有意愿要参加的学长,可以跟班主任报名,名额有限送完为止。这都是千载难逢的因缘,有师长的亲临指导,再加上许多教育界的不只是大马,新加坡、印尼一些教育界的领头人,都会把他们宝贵的经验跟大家做交流。

  我们讲到「谨慎」,要护念自己的道业,要传承家道、家风,要让民族文化能延续,都要谨慎。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为什么断层厉害?因为丧失民族自信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个认知偏颇厉害,几代人都把利、把欲放在前面,就很危险。看到马来西亚华校的承传,我们也是非常感佩,前几天我也很有福气,跟我们前农业部副部长郭洙镇先生,有机会跟他用了一餐饭,才了解到华校在马来西亚承传下来,可谓是千辛万苦。多少先辈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不为己身的福禄,不为己身的生命安全,就为了整个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承传。我跟郭副部长谈的过程当中,真的感觉到华校、华教在马来西亚的承传,是相当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知缘惜缘接著要造缘,不能让这些先辈的血汗白流,林连玉先生连家当都卖光了,公民权还被拿掉,这个血汗不能白流。造什么缘?造马来西亚的下一代各个都读得懂文言文,各个都能深入《四库全书》,这些先辈在天之灵很欣慰。所以知恩、感恩,报这些先贤的恩,知福、惜福再造福。而且我们整个文化的复兴,我们要战战兢兢,因为现在是危急存亡之际,我们要如保赤子,好像保护一个初生的孩子一样。我们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经教,不然言行偏颇,可能又要造成文化的蒙羞,所以谨慎才能保得住家国天下、文化的承传。

  所以「谨慎」这篇每个经句,对我们的修身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诲,从一开始,「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跟凡人、跟小人差别一念之间,是觉是迷、是正是邪、是净还是染?人在境界当中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赎。在境界当中能忍得住,保有了自己一生的名节,还有调伏自己欲望的功夫成就,终身受用。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明朝一位宰相,明英宗的宰相曹鼎,当时候他才是个小官,在监狱里当领导。抓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非常的美丽,他动了心,可是他知道读书人不能这样,确实在那个境界当中有点伏不住了。他赶紧拿起笔来写著「曹鼎不可」,写完把它烧掉,再写一张曹鼎不可,写了几十张写到天亮,天亮了过关。大家想一想,他假如这个念头伏不住,他还能做宰相吗?他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祸延子孙。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得好,人什么时候要谨慎?「有一念而犯鬼神之禁」,举头三尺有神明,邪念鬼神都愤怒;「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讲这句话伤到他人、伤到团体,这种事不能做;「一事而酿子孙之祸」,今天做的这件事情祸延子孙,都不能有。

  所以一念、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是善因必结善果,是恶因必感恶报,这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所以人是敬畏因果、敬畏真理,他非常克制自己的恶念。但是假如一念之差,没有守住做人的良知,可能这一生毁了,最后万劫不复,都难以挽回。所以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境界,都在考验是圣还是狂?诸位学长,今天你考了几次试?你们的日子这么好过,今天都还没考试?一天考上万次都有。请问大家,一天的念头有没有一万次?一切皆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每天有考试,每天要交卷。我们传统文化学习这几年,有没有过关斩将?一切皆考验,看尔怎么办?怎么办?得忍,忍住习气、忍住邪念才行。对境若不识,面对人事物的境界,若不能了解,就是在考验我们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老师,不要去责怪人事物,是这些人事物在提醒我们内心有哪些习气。你得看得懂,一切都是老师、都是考卷,都是在帮助自己练功夫提升,干嘛跟人事物产生对立冲突?假如还是继续对立冲突,又造业了、又跟人家结怨,脾气乱发,事情都搞砸了,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能转境就是修学的功夫,不被境界所转。当然这个功夫愈练愈熟,在一开始练的时候,一定相当不容易,万事起头难。为什么?这些错误的念头,比较强、比较熟悉,要慢慢放下它。仁义忠恕这些心境,比方说恕道,我们一遇到事情,很容易先想自己的感受。慢慢淡它,想一想,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这个恕道就能时时提得起来。我们想到刘宽,他的太太、家里人没看过他生气,安排了婢女端了一个热羹汤给他,然后故意这羹汤倒在他的身上。他穿的是朝服要上朝的,想说这样,他应该是会生气了。结果刘宽当遇到这个情境,马上是对著婢女讲,这个汤热,有没有烫到你的手?人修养到这种程度,在任何突发恶劣的情况,念念还是为对方著想,哪有不能感动人的道理!我们真的遇到没有自己的人,你光看到他的一言一行为之动容。

  我们曾经讲过,新加坡一个太太,他们夫妻很和乐,他们彼此都很感恩。先生说最有福报的,是娶了他太太;太太也说嫁给她先生,是她人生的幸福。先生就谈到,有时候母亲误会了太太,看太太没有辩解,甚至还跪著给他母亲道歉,他先生觉得太太做到这个程度,他还有点心疼。接著这个太太的话,全体的人都动容,这个太太讲,我看到我婆婆生气了,她年纪大,她假如继续生气会伤她的身体,不能让老人家身体受损,我赶紧跪下去道歉,老人家就不会生气了。她被委屈,接著是跪下去道歉,诸位女士,容不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难在哪?难在我们的心是在自己,还是在对方,这个恕道。为什么跪不下去?我被委屈,你叫我跪,我大学毕业。你看看我们这身段,无形当中自己就抬高傲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我们小时候跪父母多容易,现在容不容易?假如很容易,那你慢慢找回赤子之心。可以给父母磕头那是最欢喜的事情,这样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恩。大家想,这个媳妇就都是站在她婆婆的角度,感同身受,婆婆一生气了,她很担忧,赶紧什么方法能够让老人家赶快息怒,她自自然然就做出来。我们这个时代,是自我太重:叫我跪下去,我多吃亏,又没做错还得跪。吃亏是福是吧!

  诸位朋友,你听这个故事感不感动?感动。你的感动会改变你的人生,这个福报功德谁修?就是这个做出来的人,她光做到了,被她所做感动的都是她的功德。诸位学长,我们好好做好不好?好。做出来供养大家,然后大家一听:我好久没有流眼泪,这个人太不简单。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人的良知,这样的人生多有意义!尤其唤醒女人的良知,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是吧?因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一个女子做得好,所有的女人的良心都被唤醒。你看,我们看「少娣感嫂」,她嫁过去,四个嫂嫂凶得要死,还拿家伙打架。她过去了,念念为她们想,什么不好的、辛苦的活她自己先干,什么好东西都先给她们、先给她的孩子吃。最后一年左右,四个嫂嫂说我们五婶大贤,我们跟她比,我等非人,真的不能算人。这么凶恶的女人讲这样的话,就证明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常常看这些《德育故事》,「德比於上则知耻」,怎么可以生气?人家刘宽做得这么好。怎么可以计较?人家崔少娣做得这么好。

  所以克念的过程,一开始是辛苦的,第二句告诉我们,这《国语》里面: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要克服这些惯性、习性,一开始都是不容易的。但『从恶如崩』,一个人能了解到,让恶念相续之后必有大祸,他会不敢造恶。我们上一次讲到的,小孩子为了桑叶吵架,不能放下瞋恨心,最后变成什么?变成两个国家打架了,你看「从恶如崩」,吓死人。而且后代子孙跟我们是一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古代有一对双胞胎,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从恶如崩他的人生毁了,后代也毁掉。所以真正慈爱后代「克念作圣」,一定要克服习气,给孩子好榜样。在豫章这个地方有一对双胞胎,他母亲生他们几乎同时生出来,并肩而下,几乎同时生出来,所以他们的生辰八字是完全一样。因为长得太像了,连容貌、连笑出来的样子都很像,父母都很难分辨。最后用名字来分别,然后用穿的衣服不一样来分别才分得出来。而且他们去读书的时候,连写出来的文章功力都差不多。二十岁了又同时补博士弟子,就是连官运都一模一样。帮他们考试的官员都很诧异,最后就说我看分配的学校,给他区别一下好了,一个到府庠,一个到县庠。府比较大,哥哥读府庠,弟弟读县庠,才分得出来。

  结果结婚了怕媳妇分不出来,所以衣服、鞋子不一样。结了婚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孩子,然后又考试又是补同样的功名。所以他那个乡里的人都说,他们两个的命太一样了,怎么每件事都一样,生孩子同年,结婚同年,考试同年。到了三十一岁,又同时考取科举,考上举人「赴省试」,要去参加省,还有参加国家的考试了。住下来的地方,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寡妇,对这个大哥就示好,要勾引这个兄长,他的大哥很有正气,拒绝了。但是他大哥马上想到,我弟弟跟我长得一模一样,这个女子可能会找他弟弟,他赶紧去告知警惕他的弟弟,读书人要守住道德的分寸,绝对要立得住,他弟弟听了也点头。但是在这个境缘当中就没有守住,就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而这个女子并不知道是两个人。

  这个弟弟就花言巧语,我假如考上了一定娶你。结果省的考试他大哥考上了,他落榜。但是他这个恶念还是相续没有反省,又去骗这个女子,我现在通过这个考试了,接著要进入国家考试,就能考上进士,考上了我就娶你,让你荣显发达。这女子就把她所有的钱给他。明年春天放榜了,他的兄长考上进士,而这个妇女就以为是他考上了。可是一直等,朝夕等,等著他来迎娶她都等不到,最后就郁郁成病了,然后就在死前,写了一封书信就寄出去了。这一封信到了他哥哥的手上,他哥才知道弟弟没有守住。就这样次年,就是隔一年而已,他弟弟的儿子,亲生儿子就死了。他弟弟痛哭伤心,最后双眼失明,不久弟弟也死了,所以弟弟跟弟弟的孩子都死了。其兄享福禄,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整个家庭就发达起来,多子孙,福报很圆满。大家看两个一生的福报、命运,完全相同的兄弟,就因为一念之差,最后人生的结局截然不同,天壤之别,所以从恶真的是如崩。我们下功夫从哪里下?接著第三句告诉我们: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我们能从时时保持恭敬的心,从『毋不敬』开始,那我们的一言一行,保持恭敬、端庄、稳重,不放纵自己。讲话都是一种利益人的心,讲利益语、讲关怀语,都是讲智慧语,跟经典相应的话;绝对不讲取笑他人的话、挖苦他人的话。这样的修养,这样的一言一行,我们的家人、我们的亲朋好友,都非常佩服、信任我们,叫『安民哉』。这样的人给人一种安定、一种信任,甚至是家庭朋友的榜样。我们守住一心敬慎,心态时时保持恭敬、谨慎,对任何一个人不轻慢,对任何一件事不马虎,对任何物品都珍惜,不糟蹋。其实这时时刻刻都是考试,都在提升我们的境界,比方我们这个心一没有恭敬了,可能错误就要出现,有一句格言讲,「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心一急了电灯没关,要出门两天、三天,快快快快快出去了。两天以后:怎么我们家的灯亮著是不是有小偷?结果是两天前自己出去的时候慌张,灯没有关,包含水。

  我们为什么不安详?这心没有安住在每个当下,在做这件事情,脑子在想其他的事。所以对於当前的境界没有觉照,就会忘东忘西、漏东漏西的情况就会出现。所以时时要调心,不要慌,安定下来。像前几天上厕所,看到小便池那个按下去之后,没有弹起来,上一位按的时候没有弹起来,可是小便池上面写著:请等这个弹起来,确定了然后再离开。写得很清楚,我们看清楚没有?有时候心里一急,按了,其实按的时候心已经不在上面,已经在想什么事情就冲出去了。假如那最后一个刚好是晚上,最后一个人离开,请问水要流到什么时候?明天有人来,这个浪费就不得了!所以这个时时要慎重,一举一动都要和缓,才能够观照得到方方面面。所以人心一不定,要不就是浪费了东西,要不就是撞到什么东西自己受伤了都有可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你这讲话时时都不能失恭敬,一失恭敬可能就伤害人、误会人。前天刚好我就讲这个重点,就是「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这句话我们都听过,接著我如何真的把浮躁降服下来,得要有具体的做法。大家看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颜回善学他马上问,「请问其目」,从哪里下手?学到没有?降得浮躁之气定,好,背完了没了,知识;去落实了,解行相应,智慧、学问。我们看到这句降得浮躁之气定,是求学问第一步,好,具体做法?你们怎么无辜的看著我?来,大家讲您降得自己浮躁的心,定下来的方法是什么?像我现在在写每个字,要不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写字龙飞凤舞,我们常常遇到人家写问题上来,在上面很尴尬,因为我看不懂他写什么,又怕给他念错。毋不敬什么时候要恭敬?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这是功夫提升就在随时随地,能观照得了。一切皆考验,看尔怎么办?有没有时时恭敬心保持?你说容易急了,走路就要练步从容,立端正。你说可是赶不上。那你干嘛不提早去?你看,这样一直思惟最后具体怎么做?每次去赴约的时候提早到,你不就不急了吗?可是我时间不够用。你少睡一点不就好了吗?

  所以你每天能早起一个小时,你这一天就有一个小时时间可以安排,你就从容多了。时时提醒自己,一举一动都要缓和,都要安详,走路、吃饭,吃饭也要慢,都在想其他的事情这叫不仁慈,为什么?伤害自己的胃。要细嚼慢咽,有胃病的人,基本上吃饭都吃得比较快的多,那是结果。再来,就是在每个境界当中,你的心要急起来,你马上把它伏住。比方急性子的人,想干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去观察人家有没有空,就一定要:你先给我讲一下,你先给我怎么一下。「人不闲,勿事搅」,这就是恭敬心、替人设想的心,就没有了。发觉到他现在不方便,我明天再跟他讲,不要造成他的压力;待会他方便的时候,再来跟他讲。然后要离开的时候还交代他一句:不赶、不赶,你别紧张,我会再来找你就好了。不然有时候我们一看到人,看人家在打电话,自己那个表情都在制造压力给别人。所以时时要调这颗心,善观己心调它,调下来你就提升了,这些具体的做法。

  所以我们每学一句那是理,理事要圆融,事项要靠我们去列出来去下功夫。所以叫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得真干,真放下这些习气才行;不然理论还是理论,我们还是我们的习气。我那天就讲这一段,讲讲讲我说来,降得浮躁之气定具体做法?我就抽签,我们现在自己中心早课很刺激,随时会被抽到名字。你们希不希望这样比较刺激?好,下一次准备一下签筒,会的,我们班主任准备一下。哪一次问,这个道理如何做?来。有心脏病的人,可以先跟班主任打一下招呼不列入抽签。其实重要的是什么?让我们形成一个态度,每听一个理,马上就想著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才是实学。不然我们那个惯性,十几年来求学其实都是知识,背一大堆,哪一句利益了我们的人生,还搞不清楚。你学一句都有这个态度,句句都成就你的智慧、德行。

  然后一抽起来,我们的学长那天坐在最后一排,代表她迟到了。我说你看这个同仁,祖宗对她很好,她一迟到就被我抽到了。我就这么讲、讲,大家想一想,我这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慢慢的怎么死的自己都不知道,不是,怎么堕落的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讲别人习惯了,工於论人者,察己必疏。不是别人考试,我有没有考试?上天很公平,每个人都在考试,而且是随时随地。我看到她迟到的相,我有没有问原因?我就讲到很快乐,论到这里:所以你看迟到了,心就会浮躁,下一次就不要迟到,才不会浮躁。她就变成我的教材了,可是我对她没有尊重,为什么?「见未真,勿轻言」是不是?对,我又没有问她为什么迟到,我就劈里啪啦顺著我要讲的道理就下去了,人皆好为人师,Very dangerous。事后我知道,她是因为一个同仁生病了,她去照顾她。照顾好了她还来听课,你看又重情义、又好学,我都没有鼓励,还误会她。令人更感动的是我们这个同仁,我从批评她开始到批评完,她都是笑著看著我。所以告诉大家,到底谁功夫好,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状况。

  我们这个同仁,《了凡四训》讲「受侮不答,闻谤不辩」,被人家侮辱、误会了,一句解释都没有。她也在考试,她练的功夫比我高,她练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其他同仁练不练?大家都很会看戏,却不知道自己也在戏里面,我们都觉得我们是在看戏的,看戏的会不会看也是在考试,内行人看门道。其他人假如有知道她是被误会的,他应该怎么做?他应该还她清白:这个同仁她是因为某某同仁生病了,她才迟到。所以「以一言伸其屈抑」,都是《了凡四训》的要用。你看到别人被误会了,你都讲不出来你没有情义、你没有勇气;以一言伸其屈抑,你还人家清白那积功德。「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你要去伸张正义,所以这恭敬,真的是要念头上一言一行当中练功夫。我们的不恭敬什么时候会出现?只要给自己方便就是不恭敬他人。为什么?给自己方便,谁不方便?别人不方便。所以真正恭敬人的人,他的言语、他做事,非常柔软,非常周详,他怕给人家添麻烦,他怕造成人家的误会。他讲话来龙去脉会交代清楚,不会讲得让人家一头雾水,二丈金身摸不著头绪。大家有没有经验?你在跟一个朋友讲话,你讲得很高兴,然后他听不懂你的意思,你马上要怎么调整?你当然要调整,他听不懂,你还继续这样讲,他也很尴尬,他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你就稍微放缓一下,这个事情是,你就要观察到其实你讲话,前面还没交代,就一个东西出来,对方根本搞不清楚状况。我也曾经接过那个e-mail寄给我,他要干什么我看不懂,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他接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寄给蔡老师,它就寄了完成了,Game over。交代他寄给我,是让我了解这件事,不是寄过来就好了。所以他得要怎么样?他得站在我的角度:可能要先交代哪些事,再附上这一篇,蔡老师才了解整个情况。所以有时候我们都变成什么?只有完成工作,并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著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唯有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沟通才能通畅,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得好,他的食衣住行这些事情,你才想得周到,这都是平常我们的一个态度。比方说老人,你要招呼老人食衣住行,你一定要为他想。包含言语,大陆不同地方讲话都不一样,有时候自己讲得很高兴,你说聊天,东北叫唠嗑,安徽叫拉呱,你说我在这拉呱谁听得懂?安徽人才听得懂。我们有时候在讲的时候都是自我,没有考虑对方理不理解,其实人的细心、恭敬都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发短信也是提升自己的恭敬心,设身处地的心。所以一切皆考验,看尔怎么办?

  我们再看「毋不敬」落实在哪?落实在自己的职责上、因缘上。《孝经》这段,是一个诸侯、一个国君他如何落实孝道。这经文当中讲的,你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能够谦虚、不骄傲,能够勤俭、守法度、不奢侈,这能守住富贵。我们看到很多当了大官的人,或者是突然很有钱的人,骄傲伏不住、奢侈伏不住,很可能国家就要遭大难,他的企业也会垮掉。所以必须是恭敬、谦卑、节俭、不浪费,才能保住富贵,才能「保其社稷」,社稷就是国家,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表的就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意思。然后「和其民人」,有一个谦虚节俭的领导者,老百姓很安心,他不为自己想,就念念为老百姓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这是诸侯尽孝。为什么?因为他治理一个国家,尤其这个国家是父母、是祖先传下来的,他假如国家出问题,他无颜对父母、对祖宗。大家曾经看过大陆的这些历史剧没有?大陆很多历史剧拍得很讲究,照历史拍拍得很好。很多镜头皇帝犯错了他到哪里去?到他们的祖堂宗庙向祖宗忏悔。这都是很可贵,这是文化很好的传统,就深怕自己有辱祖先。而且去跪拜祖先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更提醒自己,不能忘了祖先传下来的家道、家规,守得住了这个富贵就能保得住。任何一个朝代衰败,都是不听祖宗的话,就败下来。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一个国君他每个决策影响的,都是亿万生民的时候,他怎么可以不慎重?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这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什么时候培养的?从小培养的。所以待会我们就会学到一句,教孩子怎么教他不骄傲、不奢侈。不只是小时候教,要抓住任何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点教育他。现在很多人去读大学,那四年都在玩、都在堕落,谁提醒了他们?会教的父母,一定在孩子还没去读大学,要给他面授机宜,耳提面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家了解一下,赵匡胤之前,是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叫梁唐晋汉周这五代,梁唐晋汉周,接著有一个后字,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接著才是宋朝,而这五个朝代国祚很短,没几十年就灭了。一般历史当中朝代都是几百年,就这五个朝代几十年就亡了。接著起来是宋,假如前面的问题继续发生,这个宋也几十年就完了,它怎么可以几百年?大家知不知道这个宋为什么能几百年?

  女人是世界的源头,是因为赵匡胤有个非常有德行的母亲杜太后。告诉大家,很多影响整个民族的最大功臣,我们不一定认识她。所以女人伟大就伟大在这里,做最大的贡献,名都不要,你们男士要给我们女士一个热烈的掌声才对。请问大家,范仲淹贡献这么大,谁的功劳?大家去设想一下,一个寡母带著两岁的孩子,被家族赶出去,你可以想像这个孩子以后是范仲淹吗?大家想一想那个情境,这个母亲不怨这一家人,已经不错了,可是她却教出一个,以后对整个家族都照顾的儿子。她不只没有怨,变成什么?变成广大的胸怀,这么有情义、道义教她的孩子。所以没有范母,是不可能有范仲淹先生的;请问没有孟母,会有孟子吗?孟母三迁;没有孔子的母亲,孔子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所以赵匡胤登基第一天,皇帝领著文武百官跪拜他的母亲,也感激他的母亲。所有的臣子都祝贺皇帝、祝贺他的母亲,结果杜太后整个过程很严肃,臣子看了就觉得这气氛怪怪的。母以子贵,儿子当了皇帝,这个妈妈应该很高兴,怎么很严肃、很沉重?

  就有大臣给太后讲,您的孩子这么有成就,当了皇帝,您应该高兴,怎么反而好像非常沉重?杜后就讲了,假如他当了皇帝,能好好的干,那老百姓会支持他;假如像前面这五个朝代这样的皇帝,那我希望他连皇帝都不要做。为什么?这五个朝代他们当了皇帝以后,骄傲、奢侈了,最后被推翻,是自己跟子孙都被杀。所以假如不好好当,以后要想做个小老百姓的机会都没有,有什么好高兴的?你看这个母亲多会教。所有的人会在那里满心欢喜祝贺的那个时间点,她讲出这一番话,大家想一想,下一幕是什么?下一幕就是赵匡胤跪下来了。这种话儿子听了,本来自己也在那里很高兴:来来来,喝酒喝酒。突然妈妈这么一讲,对他的反差跟内心的震撼非常大,这一辈子敢忘妈妈那个表情、那一段话吗?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也很感人,这一段话在一百三十七句,是楚国的孙叔敖他当了宰相,当时候大臣还有老百姓都来祝贺,他当了令尹就是一般称的宰相。孙叔敖是名宰相,在《阴骘文》当中,有记载到他的一个故事,就是「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有一个读书人他要进京赶考的过程,救了一窝的蚂蚁,最后那一年考上状元。而「埋蛇享宰相之荣」,就是讲孙叔敖,他们当地有一个说法,见到双头蛇的人,命就没了,都有这个传说,当地的人都很相信。他有一天真的看到双头蛇,他把这双头蛇埋了,不希望别人再看到。然后回到家就很伤心难过,他母亲一看,就觉得很奇怪:儿,你怎么这么难过?孙叔敖讲什么?他说我就快死了,不能奉养母亲,所以很难过。古人不是难过自己的命没有了,在生命要结束的时候,他那一刻的念头,还只是遗憾不能照顾父母。他母亲一了解,原来你是因为看到双头蛇,以为自己要死了,在那里伤心。他妈说,你就怕人家再看到没有了生命,你这一念心是救人命的心,你这一念心一定享福禄,别伤心了,你以后一定会有福报的。他妈妈也不简单,很有见识。

  《六祖坛经》当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我们这颗心。所以念念为人想就是种福田,这个福田大分恩田、悲田、敬田。念念有知恩报恩,这个人有福;念念慈悲爱护他人,有福;时时恭敬人事物,尽忠职守,这个人也有福。结果他妈妈的话果然应验,孙叔敖当了令尹。而且我感觉他们楚国有福报,就在孙叔敖当令尹的那一天,臣民来祝贺高高兴兴的。大家都祝贺了差不多,后面来了一个老者,戴著白帽子、白冠,穿著粗布的衣服,在那个时候就是要去吊丧的,就是人家丧事,要去吊问才穿这个样子。人家当宰相,这个老人穿著要吊丧的服装到他们家去。诸位学长,你假如是孙叔敖,你看到这样的老者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很有味道,今天我们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官职,假如我们很高兴我当官了。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没有?没有了。当官了慢慢官气就起来了,颐指气使,对人讲话慢慢就不客气了。那当了官回家,儿子就变成长官,妈妈也要受我们的气。

  当我们因为有一个官职地位而高兴,真的是在那里很喜悦的时候,突然看到人家穿这样不生气才怪:去去去去去,扫把把他轰出去了。可是孙叔敖不一样在哪?他是真正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他当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每一个决策,影响的就是全国的老百姓,一个决策不对了全国老百姓受灾殃,这个位置好不好坐?不好坐,如坐针毡。他是真有这样谨慎,戒慎恐惧的心。所以当老者出现的时候,他的应对特别自然,他马上讲,老者,楚王不知道我这个人没用,然后让我出来坐这个位置,受老百姓的指责。他就是谦退,事实上他也真的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一个人觉得自己能力够了就麻烦,他就自满了,自满就上不去了。今天长者你穿著这样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要给我指教。然后先行礼,先礼拜,请老者教诲。

  接著这个老者就讲了,说到「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你身分高贵了特别骄傲,欺负老百姓,老百姓会离弃你。「位已高而擅权者」,你这么高的宰相位,又玩弄权力,「君恶之」,国君会厌恶你。「禄已厚而不知足者」,你俸禄已经很多,你还贪得无厌,还要去贪污的话,「患处之」,你的大灾祸就要到了。这一段话也提醒,一个为官者要谦卑、要谨慎;不谨慎,行为都是给国君添乱、给领导添乱。然后还要廉洁、要知足不可以贪污,这三点都是特别核心的了。所以当官有个仕宦芳规,当官的最重要的德行,清是清廉,慎是谨慎,勤是勤奋,不可以作威作福,要为人民谋福利,鞠躬尽瘁才对。老者讲到这里,孙叔敖拜下去,「敬受命」,恭恭敬敬承受你的教诲,「愿闻余教」,请您继续再教诲。人家批了他这一段话,他不只没有不悦,还觉得这个提醒太重要了,恭恭敬敬领受,希望您接著再教诲,愿闻余教。

  老者接著就讲了,我们一百三十七句这一段话: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地位愈高态度愈谦卑,官职愈大而内心愈谨慎、慎重,为什么?影响整个国家、整个老百姓。俸禄愈优厚了愈感恩国君的信任,更不可能去贪污,『慎不敢取』。为什么说楚国有福报?您看一个老者他有智慧,抓在一个宰相上任的那天,以他的智慧、德行去感动宰相,所以这个老人不简单。诸位学长,你们生命当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老人?在你一些人生重要的机会点,给你这一段教诲。大家回想一下,你生命当中的父母长辈,曾经跟你讲过的话,你记得多少?假如你记得很多,你是很有福报的人。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