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8


   日期:2016/5/4 19: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丑二(以推理决定)分三:一、以因果决定不净;二、以作用决定不净;三、以比喻决定不净。

  这里主要讲的是,心要寂静,首先要远离妄想。远离妄想,首先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若是我们不以智慧去仔细观察,很难断除对世间的贪恋。以智慧去观察诸法的实相真理,真正明白了以后,才能对这些生起厌离心,这样才能真正断除贪恋。若是没有通过智慧去观察,不了知诸法的实相真理,很难破除缘法对自己的迷惑。前面也讲过,不知不觉地,我们把这些都视为恒常,视为实有,视为清净,视为快乐了,这也是无始劫的串习。其实这都是颠倒的。诸法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都是不净的,都是痛苦的自性,这些是实相、真理。这个实相真理要通过智慧才能了知和领悟。我们通过观察量去仔细观察,最后才能真正了知,才能真正生起厌离心,才能真正放下。

  我以前听过历代祖师所说的一种窍诀:偶然生起的出离心犹如魔的一种幻化。以前我对这段话似懂非懂,现在彻底明白了它的意思。若是你没有通过观察量去观察,没有通过智慧去分析,不是真正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可能偶尔有一些所谓的厌离心或出离心,但这都是假的。即使有,也是表面上的,不是真正生起厌离心,也不是真正生起出离心。

  现在很多所谓的出家修行人也犯这种错误,虽然剃头出家了,但不是真正生起了厌离心(出离心),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世间的贪恋和执着。所以,虽然身处寂静处,已经出家了,但内心还是想着世间法、贪恋世间法;虽然出家修行了,但是没有什么境界,也没有什么成就。这都是因为没有修好最基本的法,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为什么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主要是没有看破,没有看明白属于世间法的实相真理。

  也许口头上都会说“无常”,但是真正能明白、了知它的含义、真理是很难的。也许都会说“虚假”,但是要真正了解“虚假”、“因缘和合”也是很难的。也许口头上说“这都是不净的、痛苦的”,但只是这样说而已,我们还是贪恋和喜欢这些。这说明自己还是没有明白。只有真正明白了诸法的真相、真理,才会生起真正的厌离心。生起真正的厌离心以后,才不会贪恋这些。

  看破、放下非常重要。无论是发出离心,还是发菩提心,看破是前提。出离心、菩提心就是所谓的放下,有出离心就是放下,有菩提心就是放下。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行为;放下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觉悟的心态。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利他心,也是一种心态,一种觉悟的心态。它的前提条件就是看破,即以智慧去观察,真正明白了真相,明白了真理。看破才能放下,所以看破是很重要的。

  《入行论》里在分析诸法的实相真理时,讲得比较详细。也许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讲这么详细,不讲这么详细大家也能明白。其实,并非如此,这些都是窍诀。只有通过各种角度去思维、观察,才能真正看透它的本性;只有通过各种角度去分析,才能真正了知它的本面。否则,是不可能的。只是因简单的一句而豁然开朗者是利根者,只有一个上上根基的人才有这样顿悟的能力,除此之外不会有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站在各种角度去观察、分析,最后才能真正看透,才能真正明白它的实相真理。《入行论》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很重要的。大家若是真的通过这些窍诀、观察量去观察,才能真正生起出离心,才能真正断除对世间的贪恋。

  大家现在出家了,正在寺院修行,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放下了世间的这些,心里是不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如果不是,说明还是没有放下,还是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若是这样,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啊!

  虽然你已经受了沙弥(尼)戒、比丘(尼)戒,但若是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出离心的摄持,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什么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个别解脱的意思,别解脱戒是解脱之因。如果没有成为别解脱戒,就不具足解脱之因。虽然你出家修行了,但若是以这种状态修行,不能解脱。

  因为虽然你受戒了,但你这个戒不是别解脱戒;若没有别解脱戒,也没有菩萨戒和密乘戒。出离心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根。若是没有出离心,没有别解脱戒,相续中也不会存在菩萨戒和密乘戒。既然如此,你就没有戒学的功德;若是你没有受戒,没有戒学的功德,就不会有禅定、智慧。这样,即使你再精进、再努力地学修,也没有用,不可能解脱、成就。最后到临终的时候,面对来世的时候,你一定会大失所望、一事无成。你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脱、成就。但是,你若以这种状态去学佛修行,最终是不会成就的。所以,这很重要啊!

  看破很重要,放下是自然而然的。若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若看不破,就放不下。《入行论》里所讲的这些理论、智慧,都是看破的方式、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去观察和分析,能否看破就要靠你自己了。若是没有利用好这些方式、方法,没有认真地思维,是不会看破的。所以,看破是最重要的!自己有没有认真地思维,有没有仔细地观察?都没有吧?有时候有人看到反复说明一个道理时,心里甚至会生起厌烦。

  大家根本没有仔仔细细地观察、分析啊!若不是通过智慧去观察,没有真正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就不会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就像有些人一样,突然生起了一个念,然后就去皈依学佛、剃头出家。为什么说“偶尔的出离心犹如魔的幻化”呢?很多人在表面上看是修行人,但实际在造业;在表面上看出家了,但心里没有放下红尘、世间。这样就成了佛教的败类,处处拿佛法造业。虽然上山出家了,但还是在搞世间,这就是“抛弃大家建小家”。这样拿佛法造业,最后就是成为佛教油子。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而真正了知后,再做决定或者出家修行,才是真正如法的。

  在没有生起出离心的时候,大家要通过这些方法去观察,才能生起真正的厌离心。

  寅一(以因果决定不净)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呵责贪彼。

  卯一、真实宣说:

  若汝不欲触,粪便所涂地,

  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

  你不愿意接触粪便等不净物所染污的地方,是因为觉得粪便等不净物所染污的地方脏,对那个地方去都不敢去,看都不敢看。既然这样,为何反而愿意触摸产生不净物的身体私处呢?

  粪便是从哪儿产生的?就是从人的身体里产生的。原来清净的好东西经过身体的作用后,就变成了这样一种不清净、令人厌恶的东西了。自己的身体以及他人的身体本身也是不净物,是由各种不净物组成的躯壳。从这个身体里产生或排泄出来的东西也都是不净物。

  你为什么不喜欢粪便等不净物?因为有臭味、腐烂。身体也是如此,也有臭味,也会腐烂。如果你将自己所喜欢的他人身上的某种东西拿出来、割下来,看看感觉如何?他的眼睛或鼻子放在那里,和粪便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虽然眼睛长在身上,但不净物也是啊,粪便也是在身体内啊!眼珠是挖出来的,粪便也是排出来的,不是一样的吗?甚至粪便比这些东西还好一些,因为粪便只是脏,不会令人恐惧;但是,如果两个眼珠放在那儿,你会觉得又脏又可怕。

  当你生起贪恋的时候,就要仔细地观察,才能知道这个对境值不值得贪恋,是不是真有那么好。你觉得粪便脏,那你为什么不觉得这个身体脏呢?一样啊!你紧紧抱着的这个身体,里面装的都是粪便,有什么好的?只是看不到而已。你在那儿抱个不净袋,还很得意、很欢喜似的,这就是把不清净视为清净,把痛苦视为快乐,这都是邪见!

  我们这样仔细一观察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觉得很清净、很珍贵的身体,其实就是一个不净袋,就是一堆血肉。

  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

  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

  若是你对不净物没有贪执而且非常厌恶,那应该对他人的身体也深感厌恶才是。

  他人的身体是从不净的母胎中出生的,由父母不净种子的精血孕育出来的,而后以母亲所吃食物等肮脏物养大成人。可见,这个身体最根本的因就是一种不净物,住胎处也是不净的,最后从不净的地方出生,出生后具以滋养的也是不净的。这个身体始终都是不净的,为什么还要把这样一个不净物搂在怀里?

  大家观察一下,从头发到脚趾没有一处是清净的,没有一处是值得贪爱的,统统都是不净物。头发、皮肤、血肉、骨骼、内脏……要吗?没有一处清净的,没有一个是值得贪爱的,都是由各种不净物组成的。粪便是一种不净物,令人心里厌恶;这个身体也同样是不净物,你的内心也应该如此生厌。

  真的,大家要仔细地、反复地深入观察,只是听一遍,心里想一下,看似明白,其实没有明白。这里讲的都是窍诀,都是智慧。很多人都忽略了,根本没有想到这是智慧,根本不知道这是窍诀。你必须要仔细观察,反复去分析,最后才会明白,这个时候才是智慧。这也是转识成智的过程。刚开始你明白的肯定是一种意识,最后通过反复观察而真正领会了、明白了,这时才是智慧。

  粪便所生蛆,虽小尚不欲,

  云何汝反欲,垢生不净躯?

  肮脏的粪便中出生的不净蛆虫,虽然很小,但你却不希求、不喜欢,离得远远的,根本就不想接触,所以对它是不会贪恋的。其实,你现在正在希求和贪爱的身体也是一样啊,它虽然不是从粪便中产生的,但也和蛆虫一样是从不净物里产生的。蛆虫那么小,你尚且要远离,为什么反倒想接触和拥抱那么大的身躯?

  蛆虫和他人的身体二者没有差别,难道这不是事实真相吗?若是真正以智慧去分辨取舍,二者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认为,从粪便中出生的蛆虫和从母胎中出生的身躯有差别:那个不干净,这个干净;那个不值得贪爱,这个值得贪爱。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二者不一样,是因为我们没有以圆满的智慧去分辨和取舍,没有站在诸法的实相、真理的角度去观察,而是以自己的我见和愚痴的心去分辨、观察和取舍。

  卯二、呵责贪彼:

  汝自不净身,非仅不轻弃,

  反因贪不净,图彼臭皮囊。

  你原本应该轻视自己的不净身体。因为无论是它的来源,还是它的本身,都是由各种不净物组成的,这上面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贪爱的。你自己就是个臭皮囊,不净袋,你不仅贪恋自己的肮脏臭皮囊,还贪恋其他的臭皮囊,还要欲求其他的臭皮囊,还想拥抱其他的不净袋,这实在不应该。

  “轻弃”是放下的意思。为什么放不下呢?若它真正如你想象得那么恒常不变、实有、清净、快乐,也可以。但是并非如此啊!实相中,偏偏都是相反的。如果你真正明白了它是无常的,时时变化,时时在生灭,这叫看破,这样才能放下。

  时时都在变化,就是时时都在生灭,哪有恒常不变的?我们现在把它视为恒常不变了,认为昨天的那个也是今天的这个,虽然没有特意想,但就是这样认为的,这是执着。不知道在刹那当中变化,在刹那当中生灭。

  一切法在刹那当中生灭,在刹那当中变化,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无有自性,即所谓的空性。刹那当中怎么能有变化呢?看似有,实际没有。犹如空中的云彩,看似有,实际没有。看似就在我们跟前、能抓到,其实你去找它,永远找不到;你去抓它,永远抓不到。虽说“刹那生灭”,其实在刹那当中没有实实在在的生灭。看似有生灭,其实没有生灭;看似有变化,实际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显现上有,本体上没有。“有”是显现,“本体”是空的,这二者是一体的,显而无自性。没有自性,但是可以显现;有显现,但是没有自性。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前有,但是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通过佛的智慧去观察,找不到它的自性,找不到它的实体。

  我们贪执这个臭皮囊,看似清净,实际是不清净的;看似快乐,其实是不快乐的,是一种痛苦。只有对它仔细观察,才会知道:自己最喜欢的、觉得最值得贪爱的这个身体,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净物组成的,和粪便没有一点差别。我们觉得快乐,其实不是真正的快乐,其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尤其是那种触感,就是一种刺激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快乐。但人的内心是无明的、愚痴的,不知道这个真相,把苦当成乐。

  对自己的这个臭皮囊应该放下,更不应该欲求和拥抱其他的臭皮囊、不净袋。如果自己实在不明白,真想拥抱,可以做个实验:买一个大一点的口袋,里面装满粪便,然后去抱一抱、搂一搂,有什么感觉?肯定很不好。同样,你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也是这样的。

  寅二、以作用决定不净:

  宜人冰片等,米饭或蔬菜,

  食已复排出,大地亦染污。

  这里讲的是身体的作用。合意的冰片(一种药材)、可口的米饭、蔬菜等,原来都是清净的东西,被吃进口中后,再排泄出来,连大地也会被染污。这是由什么导致的?是由身体导致的。

  这些东西若是经过其他的机器加工出来,可能还能用,可能会更好;但是经过我们身体的作用后,不但不能用,若是不妥善处理,还会染污整个环境。

  这是从身体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观察。只有这样仔细观察,才能断除对身体的贪爱,否则真的很难。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就觉得它可爱,一看到它就觉得很有用,这都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

  寅三、以比喻决定不净:

  垢身浊如此,亲见若复疑,

  应观寒尸林,腐身不净景。

  自他的身体不干净,这不是什么奥秘,我们自己也能看出来,但如果你还怀疑、不深信,还觉得好而贪爱,这样你就应该去观看扔在尸陀林(天葬台)中不净尸体的场面。

  若是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大家到火葬场看一下也行,把棺材打开,仔细看一下尸体。这具尸体是不能动的,那个身体是能动的,二者就这个差别。你不用害怕,不能活动的尸体也不能伤害你,而对那具能活动的“尸体”就要注意点,也许它会伤害你。

  若是实在想拥抱,就去拥抱尸体吧!尸体也不能动,不是更方便吗?到天葬台、火葬场看看这些尸体,看看这些白骨,然后观察、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观察你心爱的人的身体,真的是一样的。

  皮表迸裂尸,见者生大畏,

  知已复何能,好色生欢喜?

  你到天葬台,就能看到尸体表皮裂开的场面。看到这些,也会生起极大恐惧的人们,知道这一真相后,怎么还能对不净躯体生起欢喜心呢?

  丑三(破彼清净相)分三:一、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三、喜彼不应理。

  寅一、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

  涂身微妙香,旃檀非她身,

  何以因异香,贪著她身躯?

  若说:由于女人具有旃檀等薰染的芳香,因而贪恋她的身体。这是不应理的。

  这香味儿不是她本人身体的香味儿,而是涂抹在她身上的旃檀等香料的功德。她本人的身体只有臭味儿,身上的香气是旃檀等香料的味儿,为何要以其他物品的香味而贪恋女人的身体呢?

  这是针对男子而讲的。对女人来说,就是为何要以其他物品的香味而贪恋男人的身体呢?

  身味若本臭,不贪岂非善?

  贪欲无聊辈,为何身涂香?

  假设你贪执的是气味。这个身体的自性原本是臭恶的,它没有香气,只有臭味,所以贪执它不应理。

  不贪恋他人的身体,难道不是更好吗?因为他人的身体由各种不净物组成,只有臭味,没有香气。你不是喜欢香味儿吗?你应该去多闻闻檀香木,不要贪爱他人的身体。

  一位戒律清净的人身上会有香气,这是戒律清净的缘故,并非是因为肉体有香味儿。身体本身没有香味儿,撒香水也没有用。若是你喜欢芬芳的香气,那就好好守持清净的戒律,身上自然就能发出美妙的香气。

  世间人往往贪爱无聊庸俗之事。为何偏偏要在身体上涂沫香水呢?直接闻这个香水就行了。经常说这个无聊,那个无聊,这才是真正的无聊。你向有臭味的身体上撒香水,就像把粪便装在口袋里或用布盖上一样,有什么好的?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里面装的东西,自己怎么不知道呢?原本身体臭秽,撒香水遮盖一下,这不是自欺欺人嘛?欺骗自己,欺骗别人,然后对方也上当了。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没有欺骗我们,句句都是实话。这里讲的就是我们这些凡夫的面目,真是太对了。若你是个讲道理的人,只能对号入座了,无二话可说。

  若香属旃檀,身出乃异味,

  何以因异香,贪爱女身躯?

  若这个香味是旃檀的,身体又怎么会散发出奇香呢?既然不会散发,你为什么以他物的气味而贪执对方的身体呢?

  寅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

  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

  皆令人怖畏,躯体自本性,

  如伤己利刃,何故勤擦拭?

  若对身体的本来面目丝毫不做修改,让它自然变化,看看它是怎样的情景:长长的乱发,修长的指甲,具有污垢的黄牙齿,汗泥染污的赤裸的非常不净的身躯……它就会变成一种我们想象中的“魔鬼”形象。当然,真正的魔鬼不一定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想象当中最恐怖、最可怕的形象就是这样的。

  既然这个身体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你修改它有什么用?你修改它是迷惑自己,迷惑他人,这叫害已害他。当然,若是为了庄严坛城,为了表法可以,但这是两码事。你现在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为何要苦苦贪着它呢?这就像擦拭伤害自己的兵器一样。我们天天洗洗刷刷,天天弄这个,整那个的,其实这都是在擦拭伤害自己的兵器,第一迷惑自己,第二迷惑他人,后果非常严重。

  无论是自己还是令他人产生一刹那的贪爱之心,都是轮回的根,都是下地狱的因,难道这个后果还不严重吗?有些人也许不明白:“有那么严重吗?”有!甚至比这还严重。为什么要苦苦地清洁、修饰自己的身体呢?若不是为了表法,而是为了迷惑他人,这是不应理的。

  若是为了表法是可以的,因为你已经有利他心了。利他心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建立的,生起出离心之后,修利他心的时候要利益众生。这时是要表法的,让别人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信心。让别人生起信心,不是让别人生起贪心。让别人生起贪心,是造业;让别人生起信心,才是功德。那时,自己的内心里没有那种贪着,完全是为了对方,为了众生,那就不一样了。

  寅三、喜彼不应理:

  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寂天菩萨实在忍不住了,就叹气了。可悲啊!由于痴迷自己的不净身体而毫无意义地为了它的清洁付出辛苦,就是痴迷不悟啊!被烦恼迷醉的疯狂之辈遍满了整个大地。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

  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这些人在尸林、天葬台中唯一见到的是白骨,而生起了厌离心。由这样的动机驱使,还会喜欢活动的骨锁遍布的尸林城吗?根本就不应当喜欢。

  尸陀林中到处都是人的白骨,现在活着的人也是一堆白骨,这二者的差别是:一个是不能活动的,一个是能活动的;一个是没有灵魂的,一个是有灵魂的。后者有动机,喜欢活动,因此更危险,更可怕。但是,我们是颠倒的,该畏惧的不畏惧,该厌烦的不厌烦。我们内心对尸陀林里的尸骨很恐惧、厌恶,却不会恐惧和厌恶身边这些有动机、喜欢活动的白骨,甚至还心生喜爱,总想接触。我们的思想和诸法的实相都是相反的,这就是无明、愚痴,一切烦恼都是因此而产生,一切痛苦也都是因此而产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