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组害他之恶(一)


   日期:2016/5/26 12: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感应篇·举恶章》在例举八种杀害动物之恶后,又例举了八组伤害他人之恶。原文如下:“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第一组恶: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愿人有失,就是在内心希望别人遭遇失败与痛苦,不希望别人成功与幸福;毁人成功,就是用外在的言语或行为毁掉别人辛辛苦苦取得的成功。愿人有失是发生在内心,而毁人成功则是表现在外在的言语与行为之上,因此,愿人有失是因,毁人成功是果,如果内心长期执持愿人有失的恶念,则迟早都会有毁人成功的恶行。

《迁善录》中记载:宋国的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一个驼背,一个跛子,一个肢体萎缩,一个双脚残废,一个疯疯颠颠,一个痴痴呆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他的朋友子皋问他:“你平时行为如何,怎么会有这样大的灾祸?”他说:“平时我也没造什么恶业,只是喜欢嫉妒别人。谁胜过我,我就嫉恨他;谁奉承我,我就喜欢他。听说别人行善,我便怀疑;听说别人有过恶,我就相信。见人有所得,如同自己有所失;见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子皋说:“你的心态竟然是这样呀!你很快会遭到灭门之灾。你的恶报何止如此!”蒋瑗听了大吃一惊。子皋劝导他:“天虽崇高,也察知细小之事。你若能痛改前非,必能转祸为福,现在悔改还不算晚。”此后,蒋瑗一一改正生平的恶行,不到几年,几个孩子的病都渐次好了。

在这个公案中,蒋瑗只是内心愿人有失,就已经遭到了这样的恶报,如果有真实的毁人成功的言行,其果报更是可想而知。为什么愿人有失就会遭遇这么严重的恶报呢?因为“万法唯心自现”之故,一切都是自心所现,心怎么想未来就会怎么显现。愿人得安乐,自己就会得安乐;愿人受苦,最后只有自己受苦。蒋瑗过去的心态恶劣,愿人失败,不愿人成功,这样用心,对别人也没有什么损害,只是害了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诚实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在具有不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心,就应该警醒。如果内心有这样的恶念,恶报终有一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因为愿人有失实际上就是愿自己有失,毁人成功实际上就是毁坏自己的成功。为了改变自己的这个恶心,应该发愿念诵如下四无量心偈至少十万遍:“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第二组恶: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危人自安,就是通过危害他人、将他人置于危险境地,而让自己获得安全;减人自益,就是通过减损别人的名声、地位、财富等受用,来让自己获得利益。危人自安,危害的主要是他人的生命;而减人自益,减损的主要是他人的财富等受用。不管怎样,这两者都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宋朝李绪,在永安任知府。当时,永安这个地方经常有汪洋大盗杀人越货,李绪怕自己遭遇强盗杀害,于是暗地里推荐他的朋友范铏来代替担任永安知府。范铏在他的推荐之下被任命担任了永安知府,这样李绪就得以脱身离任。后来范铏全家果然被强盗杀害了。不久,李绪被调任临安知府,在上任的途中遇到强盗,也全家被杀害了。这是一个危人自安而受恶报的例子。

将乐县的万安寨有一位张孝廉,贪婪而且放纵,极力侵占盘剥乡里邻居的财产,以增加自己的利益,人们不敢违背他。张孝廉家里本来很贫穷,因为这样减人自益,于是骤然暴富,靠着溪边建筑了很多豪华的房屋以及亭台楼阁,十分奢侈。但没有多长时间,张孝廉被选为蜀中县令,就在半路病死了,家业随即破败,他的一个儿子最终也沦落为他人的奴仆。这是一个减人自益而受恶报的例子。

第三组恶: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以恶易好,就是用自己不好的劣质财物换取他人好的优质财物;以私废公,是指因为自己的私心或私事,而耽搁或办坏利益大家的公事。

用自己不好的劣质物品换取他人的优质物品,在本质上就是偷盗,这种偷盗是因为内心对他人财物的贪婪而导致,而贪婪在本质上就是内心对财物的危机感而引发的,这种危机感生起的时候,就会在阿赖耶识之上种下贫穷的种子,将来果报现前时,就会招感贫穷。

例如,将家里使用的一张廉价小凳子带到单位,然后将单位里使用的一张好凳子带回家;将单位电脑中的高档硬盘换到自己家中的电脑中去,这些都是以恶易好的例子。有些骗子在购买小件物品时,乘营业员不注意,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劣质物品替换手中观看的商品,然后假意还给营业员,之后迅速离开,这也是以恶易好的例子。

宋朝苏东坡,珍藏着一块美玉,有一个叫章持的人,请求他拿出这块美玉,让自己观赏观赏。在观赏的时候,乘苏东坡不注意,暗暗用一块事先准备好的赝品替换掉了这块玉。当时苏东坡并没有察觉,等到了黄州,观看这块玉时才发现被掉包,知道是章持所为。苏东坡因为内心豁达,并没有与章持计较,只是哈哈一笑。没过多久,章持因为贪污犯罪,流放台州,最终在台州病死。这是以恶易好而受恶报的例子。

当一个人担任公职,成办利益大众的公事时,应当尽心尽力为大家把事情办好,若因私事或私心而拖延懈怠,或者不但不尽力成办,反而故意将事情办坏,这就损害了众人的利益,因而罪过尤其重大。

人们常说,最上层领导颁布的政策是想利益老百姓的,但是到了基层执行时,由于基层的执行者自私自利,故意对政策的内涵进行增减,以达到个人可以从中牟利的目的,结果这个被基层执行的政策,不但利益不到百姓,反而将百姓害得很苦,这就是因私废公的典型例子。又如,公务员在上班时间,不去将该做的公事做好,反而利用上班时间在电脑上炒股,或从事自己个人的其它事务,这也是以私废公的例子。

宋朝时,赵抃与范镇二人因为政见不同而彼此有矛盾。王安石做宰相时,对范镇很不满,想将其排挤出朝廷。有一次,皇上向王安石问起范镇这个人的为人,王安石故意说:“赵抃可能对范镇的为人更清楚。”于是皇上转而问赵抃,赵抃回答说:“范镇是一个很好的忠臣。”皇上问:“何以知其忠?”赵抃说:“前代皇帝仁宗身体出现寿障时,范镇率先请求先皇建立皇嗣,确立接班人,以使天下人心安定。为了这件事,写了十九个奏章,为得到回复,等了一百多天,为此须发都变白了,这样的人不是忠臣是什么呢?”等到退朝时,王安石责备赵抃说:“你不是与他有隔阂吗?”赵抃说:“我怎敢以私隙而废公道呢?”在这个公案中,赵抃就是一个大义凛然之人,他深深地知道“私”与“公”的份量,因而能在关要之时高风亮节,不因私废公,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