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83[静虑品]


   日期:2016/5/26 20: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寅二、断罪之答辩:

  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

  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

  若说:手和足是一体的,前世和来世也是一体的。前世和来世是同一个相续,所以可以保护。手和足是同一个蕴聚,所以彼此也可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众生既不是同一个蕴聚,也不是同一个相续,所以不需要遣除他人的痛苦,保护他人的利益。

  “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其实,相续是假立的。就像许多珠子穿在一起就可以称为一串念珠一样,这上面没有实实在在的一串念珠,这些珠子各自都是异体的,分开了以后也没有所谓的一串念珠。再如,花鬘也是如此,很多花穿在一起就变成了花鬘,把这些花分开了以后,也没有所谓的花鬘。

  所谓的蕴聚也是假立的。犹如许多士兵聚集一起叫军队一样,其实除了这些人,没有所谓的军队。这些人都是个体的,都是可以分散的,分散了以后,所谓的军队也是不存在的。

  念珠、军队、花鬘等这些都是虚妄,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没有独立实成的本性。你所谓的相续、蕴聚都不是实有的,都是假立的。自他也是一样的。若是将他人视为自己或者视为“我所”而这样执着的话,都是可以成立的。若是不执着,自他都不是事实存在的。

  “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本来就没有什么受苦者,没有感受痛苦的这个人。那么,谁在主宰、感受这一痛苦呢?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既然没有感受痛苦的这个人,怎么会有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怎么会有要防护自己的痛苦,不要防护他人的痛苦的这些分别呢?

  从本体的角度来讲,诸法都不是实有的,感受痛苦的补特伽罗是不存在的,所感受的痛苦也是不存在的。在此处主要讲的是诸法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是平等的,都不是实有的,都一样是空的。站在无我和空性的角度来讲,众生都是平等的,都一样是无我的,都一样是空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受苦者也不存在,痛苦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不需要分别,分别也是不应理的。

  癸三(摄义)分二:一、真实宣说摄义;二、遣除诤论。

  子一、真实宣说摄义:

  苦故即当除,何需强区分?

  不应有此诤,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应除,否则自如他。

  前文是站在本体的角度讲的,现在是站在显现的角度讲。

  “苦故即当除,何需强区分?”从显现上讲,自他都一样有痛苦,因此都应当遣除。自己不愿意感受痛苦,他人也一样不愿意感受痛苦,因此痛苦都是要遣除的。若认为只消除自己的痛苦,而不解除他人的痛苦,这样强制区分有何用呢?若是痛苦,都是应该遣除的。

  这个时候有痛苦,也有痛苦者,这样,只要是痛苦都应该遣除,不应该这样强制区分。

  “不应有此诤,何需除他苦”: 不应该有这种诤论:自己的痛苦应该遣除,他人的痛苦不需要遣除。

  “欲除悉应除,否则自如他”: 从体上讲,既然痛苦都不存在,你的痛苦也不应该存在,也不需要遣除。从相上讲,若是你有痛苦要遣除,那么他人也一样有痛苦,也是要遣除的。自他是平等的。

  从体上讲,痛苦与痛苦者都不存在,那么,是不是不需要遣除痛苦?是不是不需要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此不应该有前述诤论。

  从相上讲,你说你已经有痛苦了,你也想遣除痛苦。那么,他人的痛苦也是存在的。你想遣除自己的痛苦,这个时候他人的痛苦也是要遣除的。站在这个角度里讲,自他都是平等的,你也不应该有这种诤论。

  也可以这样说,对一个超越的人而言,他自己没有痛苦,也不需要遣除痛苦。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他人也没有痛苦,也不需要遣除他人的痛苦。但是,若你自己有痛苦,你要遣除痛苦,那么他人也一样,他人也有痛苦,也要遣除痛苦。

  也就是说,当自他都有痛苦的时候,都要遣除;当自他都没有痛苦的时候,则都不需要遣除痛苦。这两方面一个是在体上讲,一个是在相上讲,就是要这样理解的。

  自他是平等的。从本性、本体的角度来讲,众生平等。从显现上讲,众生也是平等的。

  不仅痛苦如此,快乐也可依此类推。众生都是平等的,都不愿意感受痛苦,都愿意获得快乐。从本性的角度来讲,快乐是不存在的,享受快乐的人(补特伽罗)也是不存在的,在这一点上,自他是平等的。从显现或者相上的角度来讲,自他也是平等的。你觉得有快乐,自己享受快乐。他人也一样有快乐,也享受快乐。

  在此处,有时候在体上讲,有时候在相上讲;有时候在空性的角度讲,有时候在显现的角度讲。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理。无论是站在显现的角度讲,还是站在空性的角度讲,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为了自己的快乐,不应该让众生痛苦;我们为了自己解脱痛苦,不应该去破坏他人的快乐。怎样对待自己,也应该怎样对待他人。

  现在,我们自己所谓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我们想解除自己的痛苦,所采取的方法都是破坏他人的快乐的,其实这是违背真理的。佛法里面讲的是平等,无论是在体上,还是在相上,自他都是平等的。若是你能站在平等的角度去面对这一切,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佛;若是你没有站在平等的角度去面对,而是以分别心去面对这一切,就是凡夫。其实,佛和凡夫就是这个差别。在表面上,包括所谓的身份等,佛和凡夫是不会有差别的,但是二者的境界不同。

  子二、遣除诤论: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

  若愍众生苦,自苦云何增?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以悲心将其他众生的所有痛苦作为我所,如此一来,不是具有许多痛苦了吗?

  你把别人都视为我或者我所,一样会感受到痛苦,会感到难以忍受。若是这样发悲心,是不是会增长自己的痛苦啊?是不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啊?

  现在很多人都不敢修这种自他交换菩提心,就是因为怕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怕他人身上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怕自己遭受灾难。其实,这主要是修炼心态的一种方法。看似是把痛苦拿到了自己的身上,但是对自己来说,这不是伤害自己,而是一种最大的利益。我们修大乘妙道,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都不是害自己的,而是真正利益自己的。比如说,有一些众生特别痛苦,自己想替他们承受,希望把他人的痛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自己一想到这些众生的痛苦,就在那儿流泪,这样看似把别人的痛苦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自己背上了别人的痛苦,自己替他人受苦了,看似是伤害了自己,其实不是这样的。

  修这种利他心、菩提心,做自他交换,有时候也有这样的特殊情况,把其他众生的痛苦真正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尽管在很多公案里有这种情况,但并非处处都如此,这需要有一定的因缘才能实现。若是没有一定的因缘,是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不能把他人的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为什么还要这样修呢?这是一种锻炼心态的方法,也是一种放下自我的方法,是一种对自己特别有利益的方法,实际上都是利益自己的。

  “若愍众生苦,自苦云何增?”修悲心、具有悲心的人,一想到众生的痛苦,看似很难过,很伤心,但是哭和哭不一样,这是悲心的泪。当恭敬心生起来,对上师三宝充满感恩的时候,也会流泪。泪和泪能一样吗?看似在哭,其实这都不苦,内心都是快乐的。因为没有我执,没有自私,所以心地是清净的,内心是快乐的。

  当我们生起感恩心的时候,或者一想到众生的痛苦的时候,都会流泪,但这都是有意义的。流一滴眼泪,就能消除无数劫的业障,就怕你的泪流不出来。感恩的泪,你有吗?一想到众生的痛苦,尤其是三恶道众生的痛苦的时候,悲心的泪,你有吗?没有吧。

  你因为没有吃的、穿的,或者家人有病了、去世了,在那儿伤心流泪,这都是过失,都是造业。因为那都是自私的,都是由我执引起的,所以都是造业的。泪和泪不同,悲心的泪、感恩的泪,这都是有意义的。一想到上师三宝的功德,一想到众生的痛苦,能不流泪吗?一想到上师三宝的功德的时候,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这都是生起信心的征兆。看似很伤心,其实不伤心,内心是轻松的,是快乐的。

  我们有一句法语:“你的眼泪是为众生流的吗?”这里有甚深的含义。你流眼泪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为自己流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为众生流的,都是有意义的,是不会增长自己的痛苦的。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一苦”就是指自己的苦。如果自己的苦能遣除众多他人的苦,具有慈悲心的人愿意感受、接受这个痛苦。若通过自己一时的痛苦,可以遣除众多众生的痛苦,他是愿意的。为什么?因为他能直接利益他人,间接利益自己。

  因为这样遣除了他人的众多痛苦,所以说直接是利益他人的。

  对自己而言,表面上看,自己遭受了痛苦,甚至生命都没有了,看似伤害了自己,其实没有伤害自己。若是自己真正为众生能舍弃自己的利益,能够感受、接受这种痛苦,这样自己的功德和福德才能圆满,所以间接是利益自己的,最终还是利益自己的。

  他直接利益了他人,那么直接上有没有利益自己?也有。因为这样他就真正有慈悲心了。这是真有,不是假有。这样的话,他一看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以这样一个举动就能遣除他人众多的痛苦,这是他特别愿意看到、特别希望发生的,他的内心是欢乐的。看似他感受了痛苦,看似他也有那种难以忍受的状况,但实际上他是欢喜的,快乐的。最终,他一下子把自我放下了,烦恼也就没有了,当下就解脱了。

  妙花月虽知,国王有害意,

  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

  这是比喻。佛经中讲:妙花月比丘知道到勇施国王的珍宝皇宫不能说法,若是他到那里说法,生命会有危险,国王肯定会杀害他,因为勇施国王不信佛,在他的皇宫是不允许说法的。妙花月比丘通过神通观察到国王的宫殿里有很多含生众生机缘成熟,如果他到那里去说法,这些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但是他自己一定会被国王杀害。他明明知道这些,但是为了这些众生,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到国王的宫殿里去讲经说法。很多众生因此而得到了解脱,但是最终他被国王所杀。杀害了妙花月比丘以后,国王也后悔了,对此追悔莫及,在皇宫里将其遗骨作为灵塔供养。

  为了众多众生的利益,妙花月比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并非一定要舍弃生命,但是应该有这种精神,为了众生应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别的就不用说了。公案中,妙花月比丘到皇宫讲经说法,是在特别有必要的情况下,当时是要利益这些众生,可能也是给大家表法,为了众生要舍弃生命。那么,是不是说“为了众生,我这个生命就不要了”?不是这样的。舍弃生命也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可以的。人身难得,不能随便舍弃生命,但是必须要有这种精神。

  为了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爱护生命;为了众生,任何时候都可以爱护生命。为自己爱护生命和为众生爱护生命,二者意义不同。现在人都讲养生,养生可以啊,作为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养生,但这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多活几天,能多享受些世间的欲乐。

  如果今天有众生需要你的头、手或足等,有登地以上的境界才可以布施自己的身体,否则是不允许的;还没有登地之前,也有允许的时候,但这是特殊情况。比如说,悲心特别强烈的人,在众生真正需要、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布施自己的身体,但这种人是很少的。在没有登地之前,为什么不允许施舍自己的身体呢?因为还有苦感,到时候会后悔的。若是后悔了,功德就没有了,所以不允许这样做。以前有一位上师,供养自己的血肉的时候还没有登地,但是他的悲心特别强烈;虽然很难忍,但是他始终没有后悔,所以最终功德圆满了。这种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没有得地的菩萨不能随便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这样没有多大意义。但是,我们要有这种布施的精神,要学习这种精神,要学习这种发心。

  壬二、功德:

  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

  恶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如此在相续中串修自他平等之人,经常修自他平等的心,特别乐于息灭他众的痛苦,一旦发现有息苦的方法,便会像天鹅喜爱莲花池一般趣入,纵然是无间地狱,也会前往。

  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发出来利他心,没有修炼过自他平等菩提心,可能没有这种感受。而真正有利他心、修自他平等菩提心的人,特别乐意息灭他众的痛苦,一旦有息灭他人痛苦的方法,连无间地狱都愿意去。很多大德高僧临终的时候,不愿去西方极乐世界,而要去地狱。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可度众生,那里有阿弥陀佛、大乘比丘,一切都是圆满的。所谓大乘比丘,是具有菩提心者,个个都是有修行、有境界的。若是真想度化众生,就到地狱,尤其到无间地狱,那里处处都是需要度化的众生。因此若真正想利益众生,不应该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应该选择无间地狱。大德高僧选择无间地狱,要到那里度化众生,是犹如天鹅喜爱莲花池一般,非常乐意。

  我们现在经常说:“我要求生净土,我要去见阿弥陀佛。”你是为了什么啊?也许有的人会辩解:“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乘愿再来,度化众生。”若是真这样发心,你求生净土没有错,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错。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在阿弥陀佛面前待着,也不是要享受西方极乐世界的待遇,而是要乘愿再来,度化众生。因为之前没有能力,只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能消除很多业障,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若是自己真正有了境界,就有能力了,然后再下来度化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有这种发心。

  我们修往生四因,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门票。第一个是发心,发心度化众生。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度化众生。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可度众生,度化众生是要下来的。若是你没有这个发心,根本就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的门票是假的,没有这个功能。

  这个门票必须有四个要求。首先要发菩提心,就是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然后就是积资净障,这是一个助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第三,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愿;第四,明观福田,即忆念阿弥陀佛,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后三者都不能离开发菩提心:我们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也是为了众生;我们积累资粮,净除罪业,也是为了众生;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为了众生。可见,这些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若离开了菩提心,都不是真正的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具足了这四个要求、四个条件,才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

  你也不能鹦鹉学舌:“我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要下地狱。”你有下地狱的能力吗?若是你真的不求自我解脱,只求度化众生,就选择无间地狱。若是有这种精神,有这种发心,你到无间地狱也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你要度化的众生。

  我们讲的是发心,讲的是心态,不能有这种为自己的心态。其实,真正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自然就有利生的事业,一定会利益众生的。若认为“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在那里享受,不去度化众生。”在事实上没有这种可能,但是人的发心和心态有这种。现在很多人有这种想法:“我再也不来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远留在阿弥陀佛身边。”这种心态是错误的,以这种心态是不能往生的。

  若真正生起了菩提心,临终的时候要到无间地狱,他到了无间地狱,也是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有无间地狱,也有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的境界是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众生的境界也是存在的,所度的众生也是存在的。

  有情若解脱,心喜如大海,

  此喜宁不足?云何唯自度?

  “有情若解脱,心喜如大海”: “大海”是一种形容,形容无量无边。令一切有情从痛苦中解脱,这种喜乐如同无边大海一般。

  我执我爱是一切烦恼、一切痛苦的根。利他心、菩提心是一切利乐的根。你放下了我执我爱,烦恼、痛苦自然就息灭了。我执我爱是一切烦恼、一切痛苦的根,把这个根拔掉了,所谓的烦恼、痛苦都无影无踪了。不用特意让它息灭,它自然就息灭了。

  利他心、菩提心是一切利乐的根。你建立了这个根,一切利益、快乐都自然显现。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利益才是究竟的利益,所以拿大海来形容无量无边,也就是不可思,不可议。所谓的大乐、大喜,都是超越的,只能用“大”来形容,别的没有办法。这样当下就解脱、就圆满了,还求什么自己解脱?还求什么暂时的快乐呢?不用了。

  从学佛人发心的角度来讲,也有求自己解脱的,也有求这种快乐的,这是不是解脱?不是彻底解脱,也不究竟。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说是大乐,还没有达到大乐的境界。

  “此喜宁不足?云何唯自度?”若是一个真正明白的人,怎么能不求究竟的解脱?怎么能不求这种无边的快乐呢?不可能只求暂时的快乐和解脱的。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具有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行持利他之事,去做利益他人、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无有自以为是,执为稀奇的心态。一心一意热爱利他,并不图异熟果报。

  所谓“不自以为是”,就是不以自己的观点、想法去做事。我们现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所以有很多的要求。

  他完全是按佛的要求,以真理去做的。以佛法去做,就是以真理而做。他认为,因为众生平等,自己遣除他人的痛苦,保护他人的利益,这都是应该的。自己不愿意感受痛苦,他人也同样不愿意感受痛苦,所以我要遣除痛苦;我愿意自己获得利益,他人也同样想获得利益,所以我要给予他人利益。他是以这种平等心去做的。他不会认为“这是我的亲人,所以我要遣除他的痛苦,我要保护他的利益。”“他对我好,对我有恩,我要保护他的利益,遣除他的痛苦。”不是这种心态。这是举个例子而已。他是以佛法,以真理去做利他的事情的。对境是不是他的亲人?“这是我的亲友,这是我的怨敌……”都没有关系,他不会分别这些的。他也不会分别:这是人类,那是畜生;这是天仙,那是饿鬼……他就是这样,很平静、自在地做,也不会因为自己利益了众生,帮助了很多人而心里傲慢等。

  他一心一意地去利益众生,也不图异熟果,他没有想过“我去利益众生,去给众生做布施,将来就能得到很多财富”等。我们现在为他众做事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自己看看呗。其实,你为他付出,你给予他利益,都是应当的,应该无怨无悔。对一个具有菩提心者而言,无论他人理解或不理解,有回报或没有回报,他的内心仍然是平静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些想法。对方理解或不理解是对方的事,而且他也不会想这些。他并非刻意不想这些,而是因为自己相信真理,因此会站在事实真相的角度去做。有付出就有回报,还用求吗?看似没有回报,实际有,这能浪费吗?这还用担心、怀疑吗?也许当下没有回报,甚至也有恩将仇报的,但是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这是个对境,这也是利益他,利益众生的一个良好的机会,所以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付出就有回报,他不怀疑,也不会想的。

  真的,所谓的佛法,都是境界,真的太难了。现在对我们来说,若只做这些形式,有用吗?但是也没有办法,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走呗,现在只能这样。其实,就是心态的改变!在思想上、境界上,佛和世俗凡夫完全是相反的。

  不能拿佛法衡量世间。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衡量佛,站在世间的角度去判断佛法,拿佛法来判断世间。反之,可以拿佛法来衡量我们的思想,因为它是超越的。所以,佛讲要“依智不依识”,也是这个意思。

  辛三、摄义: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众生,当飞悲护心。

  对自己来说,微不足道、出口不逊的区区小事,我也加以防护。连这样小小的伤害,小小的痛苦都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承受。同样,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地去爱护众生,对众生也应该修习这种爱护心和悲悯心。

  你看现在很多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仅仅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脸色,就烦恼了,甚至去造业了。一个脸色、一句话能伤害到你什么啊?对你有什么影响啊?其实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自己都不愿意接受。这都是因为我执太重,所以不能说“我”,不能这样对待“我”,就是爱护自己嘛。既然如此,也应该这样地去爱护众生,因为众生也同样不愿意、不能接受。

  凡夫都是自私的,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作为修行人,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

  如亲精卵聚,本非吾自身,

  串习故执取,精卵聚为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执为我。

  这个身体是父母精卵的结合体,不存在“我”。现在我们把整个身体都视为“我”、执着为“我”了,所以别人说“我”一句、看“我”一眼也不行,就这样地爱护“我”。就像以串习力而将父母精卵聚合的物质执为“我”一样,如果经过串修,也可以将他众的身体执着为“我”,这样自然就会去保护他。

  其实,这个肉体是怎样形成的?就是父母精卵的结合体,然后慢慢形成一个躯壳。这不是“我”,里面没有“我”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执着它,然后把它视为“我”,就真正成为“我”了。同样,你也可以视他众为“我”,若不视为“我”,也可以视为“我所”啊。比如,所谓的爱人,以前双方是互不相识的,但一旦将其视为“我的”爱人了,执着为“我所”了,就会去保护他,甚至别人说他都会令自己生气。作为修行人,你能把一切众生视为“我所”,把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爱人,这也可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