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浅释:列举六组骄横自护之恶(一)


   日期:2016/5/31 12: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感应篇》列举八组害他之恶之后,又列举了六组骄横自护之恶:“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下面我们对这六组恶,一一进行观察。

第一组恶: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苟富而骄,意思是一旦富贵了,有钱或有权了,就变得很骄横任性,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敢做,好像自己有通天的本领一样;苟免无耻,意思是干了坏事,自己也知道不好,但由于暂时见不到惩罚或恶报,于是内心没有丝毫羞耻惭愧、行为上无丝毫收敛,依然像原来一样为所欲为、骄横无理。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都是由不知因果、不信因果造成的。如果深信因果,发财致富了,或者有一点权力了,就知道这是过去自己行善的结果,如果善报用尽,则依然还会有贫穷和低贱,因此不敢胡作非为,而是继续小心翼翼地积功累德;如果不信因果,就会认为这是偶然之间自己捞了一票,应该充分利用,有了这样的心态,自然就会骄横狂妄起来。如果深信因果,一旦作恶,即便恶报还没有到来,也会生恐惧心与大惭愧心;但如果不信因果,或者似信非信,在恶报还没有到来之前,就会没有任何惭愧地继续作恶。

如今这个时代,苟富而骄,有点钱或有点权力就变得任性起来的人比比皆是。在创业或升迁之初还比较谦虚谨慎,一旦有了钱或权之后,胆子就变得大了起来,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什么坏事都敢做。他们有些利用手中的权力胡作非为,有些抛弃结发妻子另寻新欢,有些则行贿受贿,有些鱼肉百姓,有些则欺行霸市,有些甚至杀人越货。总之,有了钱或权之后,人就变了,变得骄横、不可一世、目中无人了。但实际上,这都是自我灭亡的“节奏”。基督教里面说:“上帝叫一个人灭亡之前,会先让他疯狂。”显然,这句话中所说的“疯狂”,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心里没有任何畏惧的骄横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仿佛就成了天上地下的主宰,什么事情都敢做。陈希夷《心相篇》中说:“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小富小贵,就变得骄慢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准会有牢狱之灾;大富大贵,依然小心谨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人福德才会深厚,而且前途无量。

过去杨溪这个地方有一个富翁,性情贪婪、吝啬、粗鲁,金银、布匹、财产、粮食,越积越多,他的朋友陈栋塘劝他说:“积财不散,必有奇殃,你何不做一两件施舍之事,也好为自己的未来积累一点阴德。”此富翁不听劝告。过了两三年,陈栋塘对人说:“此人的祸快到了,先前他只是贪婪、吝啬、粗鲁,最近听说他变得非常放肆骄横,傲慢刻薄,什么事情都敢做,这不是很快就要遭致灾祸的先兆吗?”不久,此人果然被盗贼入室抢劫杀害而死。

唐代悟达法师,因为得到皇帝器重被封为国师,之后,就开始有点骄慢起来。因为骄慢的缘故,过去世他误杀的冤家晁错就有了报仇的机会,变成了他腿上的人面疮。后来幸亏一个他曾经侍奉过的阿罗汉相救,以三昧水超度了晁错,解救了他。悟达国师为了忏悔罪业,造了《三昧水忏》,至今还流传于世。由此可见,即便是修行人得志,也不可以骄慢,骄慢则福报大损,过去的怨家债主就有了报复寻仇的机会,于是灾祸的降临就不远了。

报载,某贪官刚上台时,别人送礼请求办事,他还有惭愧心。渐渐地,发现收了很多贿赂,做了不少违纪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恶报,于是胆子就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主动索贿,数额巨大,终于东窗事发,被判刑入狱。这就是苟免无耻,而最终遭到恶报的例子。如果当初深信因果,做了坏事有惭愧心,发誓再也不收他人贿赂,则也不至于后来被判刑入狱。

第二组恶: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认恩,就是让别人得到好处的事情,明明不是自己做的,却欺骗别人或民众说是自己做的,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感恩或赏识之心;推过,就是自己做的坏事,却推诿在别人头上,说成是别人做的;嫁祸,就是自己做的坏事即将降临祸患,于是用计策将祸患转移到他人头上,让他人代受祸患;卖恶,就是自己想出来的坏主意,自己不去做,而是用计谋让他人去做,然后让他人代受唾骂。

认恩,是将别人的安乐窃取过来据为己有;推过、嫁祸、卖恶,都是将自己作恶所应得的恶报加在别人头上。凡是心灵,没有不期望得到安乐、远离痛苦的,我自己的心是这样,别人的心也是这样;但是,人由于自私愚昧,只知道自护,为了自己能够离苦得乐,不惜让别人失去安乐遭遇痛苦,这显然是违背天理之举。

宋朝时,王曾是宰相,有一个人请他提拔,他当面正色拒绝了。后来,他还是提拔录用了此人,但绝口没有与这个人说过,是他提拔的。王曾的子弟说:“为什么不让这个人知道是你提拔了他呢?”王曾说:“启用具有德行的贤人,这是天经地义之事,若我让他知道是我提拔了他,就有徇私舞弊、用国家给予的权力换取别人感恩的嫌疑。”这个公案中,王曾是不冒认恩德的典范,值得大家学习。

过去,兴山这个地方有一个县吏,骗人很有一套本领。县官每次施人恩惠,他就说:“这是我劝说的结果。”县官如果饶恕了对某人的责罚,他就说:“这是我竭力维护的结果。”凡有善政,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因为他经常这样,大家都赞颂他有扭转乾坤之力。后来,县官违犯了法令,上面派人来查办,就将他一起抓起来,并说:“周围百姓都说,县官最听你的话,看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你指使的,县官所犯的罪,你也逃不了干系。”就这样,这个县吏竟然被杖责而死。这是冒认恩德而受恶报的例子。

明朝的王华状元,做官时因为某件事受人诬陷而使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有人劝他辩白,王华说:“这是我的同年好友做的事情,如果辩白了,就等于说了朋友的坏话。”最终始终没有辩白这件事。后来,他的儿子王守仁,也即王阳明先生,在京师做官,听到有人议论他父亲的这件事,于是就想上奏皇上辩白此事。王华飞书制止他说:“你认为此事是你父亲的耻辱吗?我本来没有什么可耻的,今天如果辩白,就等于揭发了我的好友,我反而觉得这是我的一大耻辱。”王阳明于是就终止了想为父亲辩白的想法。像王华这样,将别人的过失归在自己头上,始终不辩白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后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过失推在别人头上,想到他就应该感到很惭愧。

宋朝郭黄中,在云安军中任职,一天到栖霞宫进香回家,当晚梦到神对他说:“你在这里任职,一方百姓受惠。一些有隐情的事,不敢不告您。明天有押解杀牛的人到,九人之外的那个人,要好好审问。”第二天,巡检司果然压来九人,有一士兵自称捕获了这九个杀牛的人。郭黄中认真询问后发现,原来是这个士兵杀掉了牛,嫁祸于九人,又把这九人抓来请赏。郭公拷问之后,这个士兵供认不讳,于是被定了罪。这是嫁祸于人而受恶报的例子。

报载,某医生因为他人揭发自己欺骗病人而心生愤怒,于是雇凶殴打揭发之人,不料受雇者行凶未遂,反被抓获,交代了受雇于该医生而行凶之事,结果该医生因故意伤害他人未遂罪,被判刑半年,并且名誉扫地。这是“卖恶”而受报的例子。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