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种意恶(一)


   日期:2016/6/3 12: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意恶,是指内心生起的未必付诸行动的恶念。《感应篇》中例举了以下八种意恶:“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材能可称而抑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见到他人做官,内心就希望此人被贬职流放而失去官位;见到他人富有,就希望此人失去财富而变得贫穷;见到他人容色美貌,就生起想与之私通的心;欠他人的财物,就希望此人死去,自己就不用归还所欠 的财物了;向他人强求某事而没有如愿,内心便对此人生起仇恨而诅咒此人;见他人失去权势,就开始宣说此人的过失;见他人体貌面相有缺陷,内心就嘲笑此人;见到他人有才能,就生起压制此人、不让他有施展才能机会的心。实际上,一个人内心生起的意恶有千千万万,这里只是例举了其中八种常见的意恶。

有人疑问:“只是心里想想,又没有付诸行动,怎么会是恶呢?”发起这种疑问的人,显然对佛陀所宣说的因果律是愚昧的。我们内心的心念分为三种:有身体动作伴随的心念,有语言伴随的心念,没有身口伴随的心念,这三种心念分别简称为“身、口、意”,或者“身业、口业、意业”,它们都具有招感后有的力量,善的心念招感善报,恶的心念招感恶报。《禅门日诵·修心铭》中说:“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是故经云:发念之机在十恶,则三途之业报已成;发念之机在十善,则人天之业报已成;依四谛发念,悟无生而罗汉果成;依十度发念,悟无生而菩萨果成;悲智平等,则正觉果成。念凡即凡矣,念圣即圣矣,念佛即佛矣。”意思是说,大凡人内心生起一个念头,这件事的关系最大了,因为心念生起的时候是不知不觉很细微的,但是念头的果报却是很大的,所以善于创造未来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可对心念的生起不谨慎。经中说:内心所发起的心念如果是杀盗YIN妄等十恶,则三恶道的恶报就已经造就;心念如果是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等十善,则人天的善报就已经造就;如果心念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相应,悟到人无我空性,就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心念如果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这十度相应,悟到法无我空性,就成就了菩萨的果位;心念不仅慈悲,而且在空性中生起,慈悲与空性在一念中完全平等,就成就了佛陀的果位。念头定格了一个人——念头是凡夫而有的,此人就是凡夫;念头是圣人而有的,此人就是圣人;念头是佛陀而有的,此人就是佛陀。

所以,从这段话来看,心念的生起确实很重要的。儒家《中庸》开篇就有“慎独”的教诫,“慎独”中的“独”就是指一个人内心生起的念头。内心的念头之所以称为“独”,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内心有什么样的念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认知与体验,一个念头就对应着一种认知与体验,念头与认知体验之间的对应关系独一无二。例如,内心有仇恨的心念,不仅会觉得对境特别讨厌,而且同时内心还体验着痛苦;反之,如果内心有包容慈爱的念头,就会觉得对境是美好的,内心也会体验快乐悦意。二是,自己心中生起的念头,其滋味只有自己独自承受,他人无法替代。例如,作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是非常慈爱的,甚至愿意代受孩子的一切痛苦,但是如果孩子内心生起某个痛苦的心念,这个心念的痛苦滋味只有孩子自己独自体验与承受,母亲根本无法代受。

从根本上来说,人内心的痛苦与快乐,不是由外境造成的,而是由内在的心念造成的,一个智者应当再三对这个道理进行观察,直至生起定解为止。凡夫为了获得快乐,千方百计地去征服外境,对内心的心念 却丝毫不去做任何调整,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征服外境,但内心依然得不到片刻的安详。此外,在征服外境的过程中,由于造下了沉重的恶业,外境必然 变得越来越糟糕。这是无始以来,凡夫所用的离苦得乐之道,这条道路充满愚昧、痛苦与失败,而且没有尽头,我们应该幡然醒悟,及早回头,经云:回头是岸。所以,我们应该停止征服外境的愚昧行为,转而去征服自心,则快乐捶手可得。此外,由于外境是由心田中的种子变现的,而心田中的种子是由心念播下的,所以,只要心念正确,外境就会越来越善妙。

《入行论·护正知品》中说:“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外境上种种恐怖的境相,如老虎、狮子、大象、熊、毒蛇等,还有地狱里面恐惧的狱卒、恶神、罗刹等等,都是自心所变现。所以,如果内心住于禅定,则不会对它们生起丝毫的恐怖,如果自在驾驭了内心,这一切显现都会成为自心的庄严。又说:“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只说诚实语的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怖畏、无量痛苦,都是从心而生。地狱里砍杀众生的兵器、炮烙灼烧众生的热铁、折磨众生的女人等,佛说这一切都是由人的恶心而造,所以,三界中最令人恐怖的是自己内心生起的恶念。

因此,我们应当牢记:“好人,好的是他自己;坏人,坏的也是他自己。”好人内心生起善念的时候,第一受益人,就是他自己,因为善念的本质就是愉悦,生起善念,自心就会生活在愉悦之中;善念的究竟受益者还是自己,因为善念在心中播下种子之后,将来成熟为外境时,享用这些悦意外境的,仍然是自己。同样的道理,恶人内心生起恶念的时候,第一受害者就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己得首先承受恶念的滋味;恶念生起的时候,即便拥有再多的金钱、财富与荣誉,自心依然是痛苦的。所以,生起恶念等于糟蹋自己的生命。恶念的究竟受害者还是自己,因为恶念在心中播下种子之后,将来成熟为外境,体验这种痛苦外境的依然是自己。下面我们来一一观察这八种恶念的不合理之处。

一、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富,是指资财充足而衣食无忧;贵,是指具有地位或权势而受人尊敬。富贵,是每一个人所期望的,我们应该恒顺众生,祈愿所有的众生永远具足财富、衣食无忧,永远具足律仪、智慧与威望而受人尊敬。每天起床,我们都应当念诵一定数量的四无量心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特别,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面对具有财富与地位的人,应该如是思维:“本来,这些老母有情的所有安乐是要我去亲自承办的,现在他们依靠往昔的福德力,居然自己已经获得了这些暂时的安乐,这是多么善妙的事情啊!希望他们获得更多的安乐,远离一切痛苦,最终成就佛果,享受无边无际的安乐。”这样,让自心对有情的安乐远离嫉妒而修炼随喜之心。

如果一个人的心具有“见到他人富贵,就希望他人失去富贵”的习气,此人终生都会穷困潦倒,即便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过上富贵的生活;即便依靠往昔的福德力,暂时有了一定的财富与地位,这些财富与地位也会渐渐衰败,最后一无所有。道理其实很简单,愿他人失去富贵的心念在心中会播下种子,这样的种子其本质就是向自己的如来藏呼唤贫穷与下贱,久久这样呼唤,自己就会真的活在贫穷与下贱之中。据说,唐朝时武元衡陷害柳子厚和刘梦,贬掉了他们的官职,但是当武元衡被叛军杀死的时候,刘柳两位却安然无恙。白居易被王涯进谗言,而被贬,当王涯死于阉割时,白居易依然活得好好的。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害人的人由于内心充满害心,往往是自己先遭到杀害。

虹县的周义夫,富而不俭,性情放纵蛮横,孙识之曾经劝诫他收敛,周义夫恼怒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的人?竟敢干预我的事情。”因此,孙识之很忌恨周义夫,并说:“我要看到他是怎样破败下去的。”等到孙识之登第,被派到家乡虹县做官,刚好有人状告周义夫闹市打人,状子被送到所司审问时,不料状告的人突然死掉了,于是孙识之就以周义夫杀人致死而判了他死罪。几年后,孙识之被调到河北做官,全家被盗贼杀死,与周义夫一样悲惨。对于周义夫来说,仗着自己有钱就蛮横,确实是不对的,但孙识之竟然带着仇恨杀了他,所以上天也以同样的报应落在他身上。对他人好,就是对自己好,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我们应当对一切人远离“愿他破败”的恶心。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