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种意恶(四)


   日期:2016/6/13 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负他货财,愿他身死。欠某人器物钱财,却赖着不还,并希望此人死亡,自己就可以不用归还了。这样的存心非常邪恶!当初别人在我器物钱财匮乏时借给我,是对我有恩,现在不但不感恩,还希望别人死亡,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以此之心,会让自己也遭遇类似的果报。例如,自己虽然对子女付出了很多,但子女不但不感恩,反而咒骂自己“早死早好”,这就是自己曾经忘恩负义的恶报。 

白元通欠杨筠四千五百文钱,杨多次索要,白却赖着不还。后来杨筠死了,白元通就将此事昧了起来,再也不提。白元通死后,杨筠家生了一头驴,忽然对杨筠的家人说起人话来:“我是白元通,因为欠你家四千五百文钱,才投胎你家做驴。现在西市的那个驴贩子也欠我四千五百文钱,你可以将我卖给他,要价四千五百文钱,就算我还你家钱。”杨筠的儿子就按照驴所说,将其卖给了西市的驴贩子,得到四千五百文钱。驴贩子买到那头驴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拿到市场去贩卖,那头驴就死了。

汉朝时,阎敞和第五尝是好友,分别担任郡辅和太守之职位,后来第五尝被调到边疆去带兵,临走时将一百三十万钱的工资寄存在阎敞那里,阎敞就将这些钱埋了起来。第五尝临终时,叫来失去了父母的才九岁的孙子,对他说:“我有三十万钱寄存在郡辅阎敞处,你可去取。”于是第五尝的孙子就去求见阎敞。阎敞见到第五尝的孙子后,悲喜交加,立即去取钱还给他,那些钱还密封得好好的。第五尝的孙子说:“祖父只说寄存了三十万钱在你这里,现在您却给我一百三十万,我不敢拿。”阎敞说:“大概是您祖父病了,所以说错了,请不要疑虑,你祖父确实寄存了一百三十万钱在我这里。”最后,阎敞将钱如数交给了第五尝的孙子。阎敞后来官位一直升到刺史。

四、干求不遂,便生咒恨。干,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追求地位俸禄”。“干求不遂,便生咒恨”的意思是,求别人事情,不能如愿,于是内心就忌恨别人,愿别人受灾受难。

宋朝庐某,夜里怀揣百金送给王旦,请求王旦提拔自己做江淮的发运官,王旦拒绝说:“你的才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位,我怎能以私废公呢?”庐某感到很丢面子,回家后每天夜里焚烧俑相念咒,诅咒王旦,愿王旦快快死亡。庐某夜里梦到神呵斥他说:“王旦忠心为国,你却愿他速死,上帝将问罪与你。”果然,数日后庐某就死了。

明朝杭州的李庚,家里贫穷并且没有德行。所有的亲戚邻居,都被他借遍了钱财和物品。凡是稍有不答应他的,就仇恨不已。一日,向朋友借粮,朋友没有答应,李庚就立即在神相前诅咒这个朋友,愿他速死。不一会,一声雷震,李庚被击毙在神像前。

五、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到某人遭遇不顺、失败而失去势力,就说他的过失。胜败本来乃人生常事,在他人成功顺利时就趋炎附势,或表面友好内心却嫉妒,而在别人暂时失利时就说他的过失,并且幸灾乐祸,这样的行为也完全是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存心所导致。

明朝汉州有个王生,喜欢指责他人的过失。他的邻居儿子死了,他指责道:“这是因为你罪大恶极,所以有这个报应。”不久,王生的两个儿子都生病了,邻居反唇相讥地说:“看来你比我还罪大恶极啊!”他的族兄参加岁考,成绩被列在四等,王生也指责说:“你的文章本来就很荒谬了,怎能被录取呢?”不到一年,王生自己科考竟然位列五等,族兄反过来讥笑他说:“看来吾弟的文章更加荒谬啊!”

管仲说:“我曾经与鲍叔共事而遭遇困境,鲍叔不认为我是愚人,他知道一个人有时机上的利与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遭到驱逐,鲍叔不认为不贤良,他知道我生不逢时。”由此观之,古之豪杰,也往往有不得志而失败之时,而心地醇厚之人,往往会在困境中给予安慰与勉励,这就是难得可贵之处。我们万万不可在他人遭遇失败之时,落井下石,说他人过失。如果乘人之危,说人过失,没有丝毫怜悯鼓励之心,这是内心刻薄、没有福德的标志。

六、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对于这句话,可理解为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见到他人体相不具或才能低下而讥笑之,见到他人体相完具或才能可称而压制之。恶劣的众生就是如此,见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讥笑看不起对方;见到超过自己的人,就会嫉妒压抑对方;见到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生起要超过对方的心。

人的本质是身心这两者,一个人今生的成败决定于身之体相与心之才能,而体相与才能往往不是今生的努力所能决定的,多是前世的善恶业所致。体相圆满,或才能出众,定是前世的善业所致;而前世作恶,往往在今世就会遭遇四肢有缺、五官不全或者智力低下的果报。

唐朝的卢杞,脸色发青、长相滑稽可笑。郭子仪生病时,百官都来问安,妻妾侍奉在他左右。卢杞来问安时,郭子仪命令妻妾全部离开,有人问郭子仪为什么这样,他说:“卢杞长相丑陋,妇女见了必定会发笑;而他的内心却凶险,他日如果得到权利之后,因为这些妇女的讥笑,我们整个家族就会遭殃。”后来,卢杞做了宰相,果然睚眦必报,过去曾经讥笑过他长相的人都遭了殃,唯独郭子仪安然无恙。由此可见,讥笑他人长相,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不去讥笑则可以避免灾祸。

侯元功,长相很丑陋,刚被乡荐时,人们因为他年长貌陋,不知道恭敬他。有轻薄的人在风筝上画了侯元功的相,并将这个风筝放上天。侯元功见了,笑着在风筝上题了这样一首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紫霄中。”当年,侯元功登第,官位一直做到宰相。过去乡里那些曾经讥笑过他的人,都不敢见他。

战国时的李斯与韩非,一开始都曾在荀卿手下共事,李斯自知才能不如韩非。秦王见到韩非写的《说难书》,非常想见韩非。一次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韩非言谈甚欢。李斯害怕韩非得到秦王宠信,就诬陷韩非使得他被关进监狱,韩非想向秦王澄清事实,竟然没有机会,后被迫害致死。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想向秦王澄清事实,也没有得到机会。这是“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而得恶报的例子。由此可见,天道好还,一个人将怎样的行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也会得到这样的行为。

下面总结一下《感应篇》所说的八种意恶。前三种意恶“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是见到他人的“地位、财富、姿色”而起的恶心;“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这三种意恶,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自己已获利、未能获利、误认为将要获利这三种情况下而起的恶心。“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是指对不如自己的人讥笑,对超过自己的人嫉妒压制。以上这八种意恶,并非不经意而例举,而是高度概括了恶性凡夫与人相处时,缘他人的各个方面所能生起的恶念。当这些恶念驻留在一个人心中时,就会迅速摧毁此人的福德,严重障碍此人获得安乐,并使此人从痛苦走向痛苦、从黑暗迈向黑暗。

从实相来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平等地都是自心的变现,自他只是分别心一厢情愿的分判而已,这种分判实际上根本不符合真理。分别心分判自他之后,还进一步去呵护这个“无而妄执为有”的自己、排斥自心假立的他人,因而《感应篇》中所说的这些恶念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从般若空性的层面去理解自他只是分别心的虚构,一方面要在世俗层面串习与实相相符的“自他平等”,经常在内心思维并念诵四无量心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这是断除《感应篇》中所说八种意恶的基本方法。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