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嗔贪所引剧恶(一)


   日期:2016/6/13 17: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感应篇》接下来的一段是例举猛烈嗔心与贪心所引发的严重恶业。原文如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其中,“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分别是嗔心所引发的杀人、杀物以及犯上的恶业;“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是总说贪心的心相,“掳掠致富,巧诈求迁”则是因贪财、贪职位而造的恶业,“赏罚不平”则是贪图他人的恭敬所致的恶业,“逸乐过节”则是贪图享乐而造的恶业,“苛虐其下,恐吓于他”则是贪图他人臣服、想控制他人而造的恶业。

一、埋蛊厌人。蛊,原意是指一种人工培养的专门用来害人用的毒虫,后来泛指施加了毒咒或毒誓的害人用的俑相;厌人,是指压制或杀害人。“埋蛊厌人”的字面意思是,将施加了毒咒的俑相埋在地下,以压制或杀害他人,这里泛指用咒术害人或杀人。

有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靠念几句咒语,将写有某人名字的俑相刺上钢针埋在地下,怎么就能杀害此人呢?”要知道,恶咒确实是可以害人的,轻则可以让被害者失去正常的智力,或任人摆布或发疯等等,重则使被害者变成其它动物或失去生命。恶咒害人靠的就是心的力量,具备一定禅定力的人能用意念使得钢丝断裂,甚至能移山、能作法打雷下雨,当然夺去一个人的性命就不在话下了。据载,米拉日巴在依止大成就者玛尔巴之前,为了报伯父一家夺去家产的仇恨,四处求学诛法,结果通过念咒杀死了伯父全家。用咒语杀人,在古代被视为巫术,按照律法,凡用巫术杀人的,都是要被斩首示众的。所以,凡用恶咒使人生病、发狂的,则属于杀业的同分;夺去人性命的,则属于杀人恶业。

唐朝王屋这个地方的主簿公孙绰,上任后不久就突然死亡。一天,他托梦给县令说:“我有冤情,求长官为我申雪。我命本不该死,是被奴婢埋蛊,行厌胜之术而害死的。假如能秘密地选择强健的兵卒去搜捕,一定不会漏网。在我家堂屋房檐东边第七个瓦垅下,有我的俑相,可以搜出来作为他们埋蛊厌人的罪证。”说完就不见了。第二天,县令就派兵卒去堂檐上搜,果然有个木头人形,长一尺余,钉子扎满全身,木头快变成肉了,敲上去还有声音。另外,公孙绰家所存储的粮食,都被奴婢偷盗完了。于是将奴婢捉拿审问,他们都招认了。按照当时的律法,都被处以极刑。由此可见,用恶咒害人,误以为别人不会知道,殊不知因果不虚,天道好还,害人者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二、用药杀树。用药物埋在树根处,使得树死亡。为什么要杀树呢?原因不外乎仇恨树的主人,或者觉得这棵树妨碍了自家的路或风水等,不便公开砍伐,于是就用药物暗暗杀害。可见用药杀树之人内心阴险,用阴谋作恶,还不让人知道。实际上,树是不能随便砍伐的,一方面,树的成长非常不容易,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长成,不像房屋,只要有足够的钱,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可以造好;另一方面,树长成之后,可以造福周围的人,给人带来很多快乐:春天可以欣赏绿叶鲜花,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可以收获果实,冬天可以观看雪落在上面的银装素裹,如果砍伐掉了,就彻底夺去了周围人的这些快乐,罪莫大焉。此外,树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往往有鬼神住在里面,砍伐这棵树,会使得这些鬼神失去住所,惹怒他们。佛经上记载,佛陀曾制定戒律严禁比丘伤害树木,曾有一比丘违犯了这条戒,结果死后变成一条龙,身上长满了树,在孤独地狱中将承受很多年的痛苦。

桃源这个地方有个叫茹云衢的人,性情阴毒。因与邻居不和,就暗暗地将邻居家所栽植的果树用毒药全部杀死了。一天,茹云衢外出回家躺在床上入眠,恍惚间看见有荧荧灯火,不少士兵拿着刀戟,将他捆绑带到树林间,一个神责备他说:“草木也是上天的生命,你怎能迁怒杀害呢?肯定是由五脏不平造成的!”说完命令士兵剖开他的腹部,拿出肺肝。茹云衢因受惊吓而醒,后来他因患心腹痛而死。

三、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师傅,是指给自己传授知识技艺的人;恚,是指内心暗暗怨恨;怒,则是指表现在言语与行为上的怨恨。恚怒师傅,是指对给自己传授知识技艺的老师心怀不满与怨恨,甚或以外在言语行为顶撞。抵触父兄,是指内心对父兄怀恨,从而在言语或行为上抵触父兄,例如,对父兄要办的事情暗地使坏抵触,使得事情无法承办。

给自己传授知识与技艺的老师以及抚养我成人的父兄,一个利益了自己的心灵,一个利益了自己的身体,他们对我恩重如山,即便他们自身有一些缺点,也应该心怀感恩、恭敬承伺,可是现在却因为他们指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心怀怨恨,或者因为他们有些缺点就内心蔑视他们,抵触他们的心意,这是忘恩负义、不仁不义的表现。

过去钱塘这个地方有个姓都的书生,天资聪明,在张先生门下学习。每逢考试,先生都在他卷上直笔删改,这个姓都的书生不服气地暗自心想:“难道偏偏是我的文章不好吗?这个迂腐的先生依靠我们生活,我若回去,他就少得一分学费。”于是就拿了书走了。第二天,他打开书竟一个字也认不得了。后来死于非命。

新安人汪会道,秉性聪明,过目成诵。八岁就能写文章,但对老师很傲慢。一天,他正独自坐在书斋中,忽然从眼中跳出一个鬼,指着汪会道说:“你本来可做状元,因你藐视师长,上帝削去了你的禄籍,我也从此离开你了。”第二天,汪会道翻阅过去的书,竟茫然不识,一字也读不出来。

明朝鹅湖这个地方有个人叫费宏,与一同年下棋争胜,开玩笑地打了对方的脸。这个同年非常不高兴,费宏也很后悔,每天到同年门上认错,这个同年始终不肯出来见他。费宏的父亲听了此事,对费宏很生气,就给同年写了一封信道歉并给了费宏一块竹板,命令费宏用竹板责打自己。费宏拿着父亲的信与竹板,再次来到同年家,跪在地上,打了自己三次,同年才出来相见,彼此抱头而哭。费宏说:“错误是我犯下的,你为什么哭呢?”同年说:“你犯了错误之后,还有父亲督责,是多么幸运啊!而我的父亲已经亡故,想求督责我的人,都没有了。”两人从此相好如初。由此可见,在我们犯下错误时,有父兄指责是一件幸运之事,应该更加感恩,而不应心怀怨恨,甚至暗中抵触他们。

实际上一个人之所以恚怒师傅、抵触父兄,都是平时“忘恩念怨”所致。师傅花了很多精力,教会自己知识与技能,但内心却不去忆念师傅的辛劳,反而将师傅批评自己的一句话时刻记在心里,不去自省改正却认为师傅偏心,这样下去最终必然会对师傅生怨恨心。自己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从刚生下来到长大,父母兄长花了很多精力抚养自己成人,对这些恩德从来不去忆念,相反,却对父兄的一丁点批评自己的话语牢记在心,念念不忘,错将父兄看作是危害自己的仇人,这是导致抵触父兄的直接原因。所以,要想防止“恚怒师傅、抵触父兄”的恶行产生,必须要经常忆念师傅与父兄的恩德,让自己内心充满感恩,对父兄的批评要常常懂得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