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解(二)


   日期:2016/6/16 1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6年6月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量理宝藏论》。

  本论分三:一、入论分支;二、真实论义;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分二: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分三:一、所知境;二、能知识;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一(所知境)分二:一、法相;二、分类。

  丁一、法相:

  境之法相识所知。

  第一品观境

  主要讲对境。什么叫对境呢?什么样的法为境呢?境之法相是什么?境之法相是“识所知”,对境的法相就是以取本身之识所认知。必须要产生识,才可以称为境。若是没有产生识,不可以称为境。有些论师觉得,所境、所知、所量,还有实有、真有,都是同一个意思,虽然名词不同,但意义都是一样的;有些论师觉得名词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

  萨迦班智达以及他的追随者,比如遍知果仁巴认为意义都等同。识所知为所境。能认识的对境就是所知。所量是什么?是正量之所认识者。以正量证明实有者是实有。若是没有正量,所认识的就不能说是实有。真有是以正量可见。所境、所知、所量、实有、真有都有不同的法相,各有各的特质,只是名词不同,但意义等同。所境也可以说是对境,分好多种。

  根据遍知果仁巴的观点,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分类。第一,从成为境的角度分为四种:所取境、显现境、耽著境、照了境。第二,从对境本体的角度来分为两种:世俗谛境和胜义谛境——二谛。第三,从取境的角度分为两种:现量境和比量境。第四,从取境方式的角度分为两种:自相境和共相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不同的境,有很多分类。但是最究竟的所量、所境只有一个,就是自相境。下面也会进行分析。

  什么样的法,哪些法可以称为境呢?这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一切法都可以称为显现境,因为一切法观待自己的识,都可以称为显现境。而所取境是有限制的,按照萨迦班智达以及遍知果仁巴大师的观点,所取境都是外境,都是实有,仅仅是外五处,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才可以称为所取境,其他的都不可以称为所取境,因为不是外境,也不是事实存在。耽着境是分别识耽着于某法的时候可以称为耽着境。所谓照了境,无论是现量还是比量,无有欺惑的,补特伽罗能够得到如实的结果,所以叫照了境。

  但是,所取境方面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萨迦班智达和遍知果仁巴的观点是这些外境,比如色声香味触才可以称为所取境,其他的都不可以称为所取境。他们还承许唯识宗不安立所取境,因为他们不承认外境。所取境主要是经部的观点,经部认为这些外境也是实有的,色声香味触才是所取境。

  哪些识具有哪些境?第一,无分别识、无有错乱的识都有显现境。无分别识、有错乱的识都没有显现境。有分别识都有显现境,所取境只有两种执取外境的现量才有所取境,除此以外都无有所取境。耽著境,正确的分别识都有耽着境。照了境,正量有两种,现量和比量都有照了境。比如,眼根没有任何损害,特别正常,看前面有宝瓶,我们去找宝瓶,能找到宝瓶,这个时候,宝瓶可以称为照了境,无有欺惑。比量,对面的山顶上冒出烟,通过这个可以分析对面山上有人点火,去找也能找到,这也是无欺的,所以是照了境。这两个正量都有照了境。

  什么叫所取境?外境都是实有的,能取识执取之法。什么是显现境?浮现在我们心里面的形象。有为、无为,实有、无实有,这些法都可以显现在心里,心里浮现的形象叫作显现境。耽著境,是分别识起耽著,耽著某种对境、某种法,这样某法就成为了耽着境。照了境就是无有欺惑,补特伽罗真正能够得到的,看见了,事实也能得到,也去感觉、觉察,事实上也有这样的一个法或者境,这就是照了境。

  四境:所取境、显现境、耽著境、照了境。这是从某法成为境的角度来分的,有的法也可以成为所取境,也可以成为显现境,也可以成为耽着境,也可以成为照了境。比如外境、色法,柱子、宝瓶,它是能取心所执取的法,所以它既是所取境,也可以浮现在我们的心里,这个时候它也是显现境;分别心可以对这些法起耽著,这个时候这些外境可以成为耽著境;然后我们可以去找,看见柱子,我们产生了取柱子的眼识,取宝瓶的眼识,通过第六识也知道这样的情况,然后去找,真正有这样的识,无有欺惑,这个时候可以是照了境。所以一个法可以成为四个境。但也不是所有的法都可以是四种境,有些法只能成为其中的一个境,有这样的区别。此处主要讲境的法相。

  丁二(分类)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诤。

  戊一(破他宗)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释说破彼观点。

  己一、宣说对方观点:

  首先遮破他宗,宣说他宗的观点我们才可以进行分析。

  设若声称义共相,无现二者皆为境。

  这是对方的观点。什么是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维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维中所现抽象的宝瓶、柱子等等。什么是”无现“?指本无见有。本无指对境实际无有或不成实,但在暂受惑乱外因损伤之根识(这个根识是有问题的)中明白显现,如同见一月为二月之无分别颠倒识。有时候我们没有看清楚,把海边的贝壳看成了银子,这都是颠倒识。这就是无现的意思。

  这两种境,雪域派,也可以说萨迦班智达没出现之前宣讲因明的一些论师,他们觉得这两个都是实有。意思是,他们承许有显现境肯定有所取境,而且是一体的,也属于外境实有。他们认为,义共相和本无见有这两种有境,自证的领受,可以直接建立。由此,间接可证

  明两种对境也是存在的。

  他们认为有两个识,通过自证就能知道,有识肯定有境。若没有对境,所取识也不会有的。有显现境,显现境和所取境这两个是一体的,实际上也有所取境了。萨迦班智达以及他的追随者,比如遍知果仁巴等论师,他们承许所取境都是外境,都是实有。这样的话就有矛盾了,他们就进行遮破。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显现境与所取境是一体,因此不同地点(东边南边)、不同时间(昨天今天)、不同行相(银宝瓶、金宝瓶)的外境虽然不能成立一个共相(它们没有一个共相),但是被认定为一体,如宝瓶、柱子。

  我们一想到宝瓶的时候,心里浮现的是所有的宝瓶,没有分别东边南边,昨天今天,金子银子,只在心里浮现了一个共相,实际没有这样一个共相,但是我们认定与共相为一体。这就是义共相,实际没有,不存在,但是在心里可以浮现这样的形象。

  同样,实际上没有分别错乱境的义共相,但是他认定有,因为识

  本身是一个分别识,是错乱识。

  还有如“二月”一样,本无见有的无分别错乱境,没有两个月亮,用手指按眼珠就会出现两个月亮。是眼根受到了外在的影响不正常了,所以显现了两个月亮,但这是错乱的境。这两者均是对境,意思是都有所取境。

  己二(释说破彼观点)分二:一、有境识应成不错乱之过;二、对境应成可见之过。

  庚一、有境识应成不错乱之过:

  你们说,义共相和本无见有二者都有所取境,都有实实在在的境,那么,这两个识就不能是错乱识。

  则违取彼二识误。若谓境有然如绳,

  执着为蛇本错乱。执杂境有故未错,

  由境无故执蛇谬。

  但这两种识本是错乱的识,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都有明确说明。

  这样,则与取这两种境的分别识及眼识(无分别识)二者错乱的承许明显相违(义为这二识就不应该错乱)。若义共相和所取境都事实存在,那么能取的识也不应该是错乱的。若被认定为一体,一个总相、共相,浮现的形象就是一个,就不能分为东边南边、昨天今天)和金银等。按你们的观点这些不应该是错乱的,是跟错乱相违的。然而,这两个就是错乱的,这也是相违。这样,见两个月亮也不应该是错乱的识,因为它是有所取境的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空中没有两个月亮,却但是现量见到了两个月亮,这个识是不符合境或对境的,这样,这个能取识是错乱的,但是按你们的观点不应该是错乱的,跟这相违,因为都是有所取境的识。

  用比喻来说明,如同缘取瓶子、柱子的眼识,这两个都不是错乱,因为外境上实实在在存在柱子和宝瓶,所以能取的识也不是错乱的,他为什么不是错乱的?他是有所取境的识,柱子也好,宝瓶也好,都属于外境,都是实有,都不是错乱。这是比喻。同样,义共相和本无见有这两个也不应该是错乱的,因为按你们的承许二者都有所取境,都有实实在在的境。这是第一个过患,有境识应成不错乱之过。有这样的过患。

  还有个叫正量部,是声闻根本四部之一。他们也认为这些识之境都是事实存在的,因为他们承许五种基本所知都是实有的。这样,对他们来说这些也都是实有的,这样雪域派和正量部,都同样可以成为此处的对方,都共同的观点。这样也一样有如上的过患。

  如果对方说,这不一定,尽管所取境存在,但就像将绳子执着为蛇的识一样,是分别念本身错乱,并不是境不存在而安立了错乱的识。

  这是他们的比喻。比如把杂色的绳子执着为蛇,这是错乱的识,错乱的识是什么?能取心是分别识,本身是错乱的,所以安立为错乱,不是因为没有所取境才安立错乱。

  反驳:你们所说的比喻与意义完全不同。有所取境、能取识是错乱的,拿这样的一个例子、比喻来说明,但不是啊。因为执着杂色的眼识是所取境存在的识,所以不会错乱。杂色指的是花色的绳子,这个眼识看见的是杂色的花绳子,它是有所取境的,这个不是错乱的。这里有两个识,眼识是无分别识,它不是错乱的。它为什么不是错乱?它有所取境。什么是错乱的呢?是分别识。把绳子视为蛇的识不是眼识,眼识没有这个作用。它是意识,是一个分别识,是错乱的。它的所取境蛇原本无有反而执为有,才安立执蛇的分别念为错乱。所以你们没有分清楚,没有弄明白。第一个识,眼识不是错乱的,它有所取境。第二个识,分别识(意识)是错乱的,因为它是没有所取境的,绳子上外境上没有蛇,分别识是错乱的。所以,你们的比喻和意义完全不同,这样说明不了什么。

  庚二、对境应成可见之过:

  设若二种显现境,除识之外异体有,

  处可见位之他人,亦应亲睹如瓶等。

  如果你们说义共相与本无见有这两种显现境(但不是实有境),都是事实存在,都是除识之外有不同实体的所取境,那么处于可见方位的其他人观看时也应当能亲眼见到。可见方位,指离你很近,眼睛也没有问题。比如瓶子、柱子,你看见对面有柱子或看见前面有瓶子,旁边的人(除了根识有损坏者,比如说盲人看不见)应该也能看到。但是义共相与本无见有这两种显现境别人都看不见,这样承许就有问题了。

  这就说明它不是外境,不是所取境,也不是实有。

  若谓虽皆为外境,然如不见躯体内,

  错乱二相恒联己,是故他者不得知。

  内身非为可见境,是故自己亦不见。

  对方又辩解道:虽然这两个境均是有别于识的外境,不同体存在,但是,就像看不见自己的体内一样,这两种错乱的显现由于与见者自身之识恒常密切相联。所以旁边的人没法亲眼看见。所以,即便处于可见方位的其他人也无法了解、见到。

  反驳:你们所说的比喻与意义截然不同,内部的身体(内脏)有遮障阻隔并非是可见的对境,不仅他人,连自己也不能亲见。

  内脏是有遮障阻隔,皮肤、骨骼,非是可见的对境,别说他人,自己也没法看见。

  对方又说:

  若谓与己常系故,彼二亦非可见境。

  唯与自心相联故,纵说他者亦不解。

  说也没用,对方不知道跟自己的境、识相连。

  对方答道:由于唯独与有境本身恒时相联,故而这两种境并非是他人可见的对境。识,相连。唯独跟自己的自识相连,不是他人可见的对境,他人看不见。

  反驳:那么,由于唯独与自识相联的缘故,与谁也不共同,如此一来,就像内在的自证自明一样。无论如何讲说他人也不能了达或理解。

  唯独和自己的能识相联,跟其他的没有关系。自己的自证自明一样,你怎样表达对方也无法了解。你看到了两个月亮,跟身边的人说他也能知道。你心里浮现的宝瓶或柱子,跟身边的人说也能沟通,他也能知道,但是这跟事实相违。

  若谓相系各自心,是故言说他知彼。

  二人所诠义共相,乃互异故无法合。

  对方又申辩:每个人都有与自识相联的一个义共相,这里单独说义共相。因此当一个人说自己的对境时,另一个人也能了解自己心中的那个对境。

  不是共同的,都有自己的对境,那个人说的时候他也知道,特别相似,所以就知道了。

  反驳:这种观点绝不合理,说者与听者两人所说的义共相与各自的心相联,根本不是一体,也就是毫不相干的异体,所以绝不能理解成共同的对境,因为两个事物无法结合成一个。

  若谓各自人前有,二种心相皆雷同,

  自前呈现乃自境,未曾显现彼非境,

  是故异体所取境,焉能执着为一体?

  于同耽着为一体,应用名言故不违。

  对方又说:由于个人心中呈现存在的心相,这两种义共相一模一样(心里浮现的形象都是一模一样的),故而对相同的事物耽着为一体,缘它而应用名言(这样沟通),所以并不相违。

  反驳:那么请问,说者心中显现的那一行相,在听者心里呈现还是不呈现?如果在自前显现,就证明是自己独有的对境,因此绝不能执为共同;假设在自己心中未曾显现,它就不是自己的对境,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了知彼此相同。由此看来,互为异体者所取的境又怎么可能耽着、执着为一体呢?绝不可能执为一体。

  若谓虽本是异体,然错乱为一境取。

  执为一体错乱故,成立彼非所取境。

  对方又说:各自心中的对境实际上是异体(他体),然而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它们是异体,致使错乱执为一体。

  反驳:对境本非一体而妄执为一体这并不符合对境的真实情况(这样的话你的能取识是错乱的,所取境肯定也是错的,不存在),因此纯粹是错乱的心。通过以上这种方式完全可证明义共相并不属于所取境之列。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着境,

  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上述意义以暂停偈来说明(这是写书的一种方法,暂时落幕),如果以事势理(真有这种遮破力)来观察这样错乱识的两种所取境,就会认识到,实有的真实境本不存在,可是多数人仍旧耽着境存在,这就像愚笨的人们误认为看见虚空一样。比如,有人问:“虚空在哪儿?”另有人用指尖指示说“虚空在这”,对方朝着手指方向的空间望去,虽然他一无所见,却说“我已经见到了虚空”。

  虽然不存在,但还是觉得存在。这是先破对方的观点,然后再立自宗。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量理宝藏论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量理宝藏论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