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因贪吝所造之恶(一)


   日期:2016/6/22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下来《感应篇》例举了因贪吝“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而造作的一些恶业。原文说:“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YIN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下面一一观察这些贪吝之恶。

  一、施与后悔,假借不还。

  施与后悔,是指布施别人财物之后心生后悔。假借不还中的“假”和“借”同义,是指借别人的物品或钱财不归还。

  因为怜悯他人困苦或救济他人急难而施与他人钱财,这是善举。但由于对钱财有吝啬心而心生后悔,则布施的功德就会失坏。所以,在布施他人钱财之后,应当坚持不让自己生起后悔心。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思维布施的功德,吝啬的恶业,使自己对布施生起欢喜心。经书上说:布施时要发清净心,不要被贪嗔痴驱动而布施;不要开始想布施得多,而实际执行时却又减少布施的量;不要选择质量不好自己不要的东西布施别人;不要怀着希求回报的心布施。此外,用贪赃枉法来的钱财布施,是假布施;不能孝养父母,却以丰厚的财物供养出家人,这是不义布施;虽修桥补路,但遇穷人向自己乞讨时,却呵骂驱逐,不给分毫,这是颠倒布施。以下是一些布施得善报的公案。

  符雅这个人乐善好施,以致乞丐经常围绕着他家乞讨。他经常说:“财物没有定数,今天拥有,后天就可能失去,还不如布施给穷人。”如果一天不布施,他心里就不开心。当时人评价他说:“不愿做有钱的富人,宁愿做像符雅那样慷慨快乐的穷人。”后来,符雅官位一直做到尚书令,他的子孙比他更加富有。

  永清年间的史秉直,建房挖地基时,得到祖上埋在地下的银子数万两,他感叹说:“钱财,是人赖以生存的依靠,既然是老天赐给,怎能独享?”于是,只要是可以周济贫乏危急的事情,没有不去做的。后来当地遇到饥荒,他拿出稻子八万石来赈济灾民。不久,当地有盗贼造反,他又散掉不少家产,保住了乡里百姓的性命。有司将他的事迹上报给皇帝,皇帝赐给他官位并给他立了牌坊。他一直活到九十四岁,子孙兴旺发达。

  武进的张献可,性情仁慈喜欢布施。虽然已经布施了三千口棺材给那些买不起棺材的亡人,仍继续布施。他专门雇用了一些乞丐,掩埋路边的尸体,掩埋一具尸体给钱若干。乞丐每看到路边的尸体,赶紧告诉张献可,然后埋掉取钱。从此之后,本县再也没有露天的尸体了。他又开始煮药膏布施患病的人,天气寒冷时就煮粥布施饥饿的人。他说:“掩埋死人,怎能不救济活人?”后来张献可的两个儿子都登第了,他本人也受到了皇帝的封赐与嘉奖。

  奚百三,本是一个穷人。一天偶然见到一个道人,在一家店铺乞讨,但店铺老板就是不给,奚百三摸摸腰间,发现就剩下一文钱,于是慷慨地拿出来布施了这个道人。当晚,他梦见这个道人去除了他身上长了多年的赘瘤。醒来,发现原来长在他身上的大赘瘤果真落在了床上,身上则完好如初了。奚百三只是布施了一文钱,竟然脱离了如此沉重的病苦,可见布施不在多少,而在于心是否真诚善良。

  借别人的东西不可不归还,如果不归还,佛教中称为“未了宿债”,即便拖欠到死后也要归还。太徽仙君《功过格》中说:“欠别人财物,抵赖不归还,一百钱算一过,一贯钱算十过。”下面是一则假借不还投生为驴还债的公案。

  清朝康熙戊午年秋天,燕京的居民张元,买了一头驴。这头驴可日行二百里,但对陌生人会踢蹄嘴咬,只有张元父子三人骑它时才肯驯伏,其他人根本无法骑上它。一天,一个姓杨的人,试着借来骑,这头驴居然让他骑了,于是就骑着出门了。办完事回到家,这个姓杨的夜里梦到一个黑衣人告诉他说:“我是张元的那头驴,前世因为借你三百钱没有还,今世要还你。昨天你骑我走了二百八十里,希望你再骑我走二十里,我就可以将欠你的钱还完了。”姓杨的问:“你欠张元多少钱呢?”这个黑衣人皱着眉头说:“多多多!说不完啊!”姓杨的醒来,果然又去借这头驴来出门。走完一段路,想再多走一点,驴子忽然跳起将姓杨的摔在地上。计算一下路程,果然是二十里地。姓杨的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奇,对驴子说:“我知道原因了!但现在离家有十里地,不骑你,我怎么回去呢?回去之后,我用十文钱买食物给你当路费,如何?”这头驴站着想了一会,又驯伏地上路了。事后,姓杨的想故意再试试能不能骑这头驴,才靠近驴鞍,这头驴就踢蹄长鸣,不让姓杨的骑。

  二、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一个人命中应得的财富、地位、受用等叫做“分”,在分外去追求,不但徒劳无益,还会招致灾祸的发生,所以一个人要安分守己,对自己所遇之现状要认账,要坦然接受,不要内心怨恨,或者去营求不合自己心量的事情。因为一切都在因果之中,现前呈现这样的现状,表明这就是自己的命、自己的分。《中庸》上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此外,观察自己内在的心量、德行与操守,就知道自己的“分”有多大,《了凡四训》中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

  唐朝长庆初年,新平太尉裴璞去世。裴璞的堂弟叫华元,一天路过陇右这个地方,路上遇到一个武官,骑着马,有很多随从跟随。仔细一看,这个武官居然是已经去世的堂兄裴璞,华元非常惊喜地说:“兄长离开人世,怎么任了武职呢?” 裴璞说:“我现在任西川刷掠使,专管世间人财产的增减。世人一举一动,都是前世业力所定,更何况财产呢?阴司记载了每个人所获财富的限度,一旦超过,就会被刷掠掉——或者自己耗费掉,或遭横事,或贸易折本,或疾病消散,这都是我这个‘刷掠使’所管的事情。世间人耕田求粮,经商获财,做官得禄,都是只能得到分内所有,不能在本分之外增加。如果不勤奋,连分内的都会失去。你遇到我,也是前世业力所定。你应得白金二斤,留给儿子后,又会被我刷掠掉,所以你不要留给儿子太多。”说完这些话,裴璞就突然不见了。

  一个人命中应有的财富、地位、威德势力等,既叫做“分”,也叫做“力”;施设,是指如锦堂华屋、各种家具、衣服饭食器具等受用;力上施设,是指为了享受,用尽自己分内的财富、地位、势力等。分外营求与力上施设,前者是追求财富过限,后者是享用财富过限,超过了自己命中的分和力。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折掉自己的福报和寿命,使得自己过早离开人世或者遭遇难忍的痛苦。

  刘宋时期的奚显度,当时任散骑侍郎,孝武皇帝曾派他监督一个工程的执行。奚显度苛虐无道,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利,动不动就对工人进行体罚,大热天、下雨天、下雪寒冷天等,都不让工人休息,当时不少工人不堪其苦,有些因此而死亡了。后来,奚显度因为犯事被皇帝杀掉了。

  上级驱使下级,富人驱使穷人,人类驱使牲口等等,能够有机会驱使,都是过去的福报使然,如果过度使用,则福报与势力就会用尽,福报势力用尽就会灾祸连发,最后无法存活。所以,凡事都要低调,不可奢侈浪费,用尽福报势力,要给自己留有余地,给子孙留有余地。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太上感应篇       贪吝)(五明学佛网:太上感应篇       贪吝)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呷绒多吉上师:要好好开始断贪吝,培养自己这颗施舍心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