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因贪吝所造之恶(三)


   日期:2016/6/24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

  这句话是说,出卖商品时,用来称量商品的尺度、秤砣重量、升的容量都偏小,或者用质量次的伪劣商品混在好的商品之中,用这些方法欺骗顾客,获取不正当的利润。显然,这句话特指贩卖商品的商人用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的方法来非法获取钱财。这都是因为对钱财的贪心而导致的欺诈性偷盗行为。有些人认为,只要没有亲自去偷盗而以经商等欺骗手段获取财物是没有罪业的,其实以欺诳手段经营获利与直接偷盗没有本质差别。果报成熟时,会感得受用贫乏的恶报。

  广陵有个王老太,用短尺卖布。死后,托梦告诉她儿子说:“我平生用短尺欺骗别人,冥司罚我投生到西溪浩氏家做牛,腹下有‘王’字。”她的儿子寻找到浩家,果然这个人家刚生了一头牛,腹部有白毛形成的‘王’字。王老太的儿子就将此牛赎买了带回家。给它细食,这头牛不吃,给草料就吃;负重耕田则安详,闲养就会烦躁不安。所以,用欺骗手段获利的商人,看了这个公案后应幡然醒悟。

  明朝万历年间,扬州有一个大的南北货商店,店主将死,对儿子说:“我平生起家,全靠这一杆秤。这杆秤是乌木做的,中间是空的,里面藏有水银。秤出商品时将水银倒在秤头,秤入商品时倒在秤尾,这样秤进来的重,秤出去的轻,所以我就发家致富了。”儿子心里很是责怪父亲,但又敢说,父亲死后,就将秤烧毁,看到烟中有一条龙缓缓升天。不久,这个儿子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他心里很是怨恨:“父亲用心不平,反而能平安。而我想出入公平,不去欺骗他人,反而死了两个二子,天道怎么会是这样呢?”一次睡梦间他被带到一官府,主官教诫他说:“你父亲平日轻出重入,欺人肥己,所得虽多,亦是他命中固有。但他以欺心造业,获罪于天,所以上帝特地派遣了破耗消散二星,做你的儿子,长成之后花费掉你的家产,然后再用火灾,使你家产耗尽而且绝后,以显示你父亲的恶报。现在你能改恶迁善,并且事事公平和善。上帝因此将二星收回,不久将换两个好人,送到你家作你儿子,你应当勉力为善,不要愚昧地怨恨。”他醒来后一一将主官所说的话都记在心里,更加力行善事。三年中,生了两个儿子,后来都中了进士,子孙繁盛。张拱辰说:“我在扬州邗关的时候,与此公的后人交情很好,所以知道这件事很详细,之所以不提这个店主的姓名,是为了保全他人的名节而避讳。”

  六、压良为贱,谩蓦愚人。

  良,是指正常人家的子女;贱,是指奴仆婢妾之类;压良为贱,是指将正常人家的子女强卖为奴仆婢妾,以获得钱财。谩蓦,是指用诡计欺骗;为了自己获利,用诡计去欺骗愚昧的人,叫做谩蓦愚人。压良为贱与谩蓦愚人都是因为贪图钱财而造下的恶业。

  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人的子女也是子女,与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离苦得乐的需求,怎么忍心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让他人的子女沦为奴仆婢妾呢?愚人也是人,离苦得乐的需求与聪明人没有两样,怎能用诡计去欺骗他们呢?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获得一点钱财而造这种恶业,可以推测此人内心肯定是没有多少良知的。

  漳州的周祥,与薛纯是好友。薛纯贫穷,只有一个儿子。薛纯死后,儿子就给了周祥抚养,周祥竟然将薛纯的儿子当奴仆使唤,稍不如意,就狠狠地鞭打。一天,周祥在路上居然遇到了薛纯,周祥惊诧地说:“兄已逝世,怎么会来人间呢?”薛纯说:“来看我的儿子,并催你上路。”周祥听了汗如雨下,回家就暴亡了。

  江东一个村落的巫师造了一座神庙,为了招揽信众,他们想出一个坏主意。他们找到一个愚昧的青年,对他说:“你明天早上到庙里咒骂一通,吃些供品,然后假装被拷,趴在地上哀求。如果你这样做了,我们就给你十万钱。”这个愚昧的青年果然这样做了,但趴在地上哀求时,再也没有能够起得来,因为供品中被一个巫师放了毒。这个青年侮辱庙神受惩罚的事被很多观众围观,于是大家都相信这个庙所供奉的神很灵,因此这些巫师得到的钱财越来越多。但最后他们因为彼此分配钱财不公而争吵起来,其中一个巫师向官府告发了另外一个下毒巫师的罪行,于是他们都被官府缉拿归案而斩首。这是谩蓦愚人而得恶报的例子。

  七、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爱吃叫做“婪”,没有满足叫“无厌”,这里的贪婪无厌,特指内心对财富的希求就像爱吃一样,没有满足穷尽的时候。直,是指理直;当受到别人指责时,用诅咒发誓的方式证明自己是理直的,叫“诅咒求直”。贪婪无厌是对钱财的贪心所致,而诅咒求直则是对名声的贪心所导致,这两者一者是贪利,一者是贪名。

  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所以贪婪首先毁坏的是自己内心的安乐。世间财富都是聚际必散的,贪婪无厌不仅无益于身心,反而会让自己造下很多严重的恶业。

  甄彬,有高尚的德行。曾经将自己的麻衣拿到当铺换钱,后来赎回麻衣的时候,在衣服中发现有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当铺,店主要分一半给他,他不接受,并说:“我曾五个月之中穿裘衣为人担柴度日,今天怎么能接受这不明不白的金子呢?”

  明朝天顺年间,嘉兴这个地方有个人叫李铭,得到一个宝壶。推荐给富人曹瑗,曹瑗愿意出二十石米买这把壶,李铭不答应。推荐给怀悦,愿意用四十石米买,他也不卖。推荐给吴汝辉,愿意用一百石米购买,已经谈妥要成交,有个叫刘祝的人对李铭说:“我有一计,可以让你大赚。如果你把这壶推荐给镇守张太监,开价为嘉兴一郡的盐钞,这样就可以得到上百倍的利润了。”李铭答应了,刘祝为他张罗此事,果然得到了所要的盐钞,总计价值有三千余两银子,刘祝分到三分之一。李铭领着这些盐钞回家,过江的时候船翻掉了,盐钞也都因为浸水而毁掉了。嘉兴太守杨继宗,查询盐钞的去处,了解到情况后,将李铭抓进监狱,因为当时法律是禁止私人买卖盐钞的。最后李铭死在了狱中,刘祝的家产也被没收了。

  自己的所作所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自有天知且终归有报,不需要我们用诅咒发誓的方式证明自己是对的。诅咒求直者,要么是内心不信因果,想欺骗他人,要么是对虚名有极大的贪求心,要么是内心有强烈的傲慢,察觉不到自己身口意的过失,认为自己肯定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所以才诅咒发誓。所以,诅咒求直是不信因果、傲慢贪名所致的愚行。

  康熙七年,山东地震,沂州有个商人把百匹布、十千钱寄存在范氏的旅店里。地震结束后,去索要,范氏只给了布,藏起了这个商人的钱。商人再次去要,范氏就指天赌咒:“如果藏匿了你的钱,立刻就被压死。”话还没有说完,房子就倒塌了,只压死了范氏一个人。钱原来就藏在床下,客商叹息一番离开了。

  八、小结。《感应篇》这段话例举了因贪求“钱财、名声、受用、女色”等而造的恶业:施与后悔,假借不还,是对财物的贪心所致;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是对名声钱财以及受用的贪心所致;YIN欲过度,是对男女YIN欲的贪心所致;心毒貌慈,是由于对名声的贪心所致;秽食喂人,左道惑众,是由于对钱财等利益的贪心所致;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特指商人因贪利润而采用欺诈手段获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是为了获利而压迫、欺骗他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分别是对名利的贪求所致。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感应篇)  

 《感应篇直讲》:正己化人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感应篇直讲》:友悌 

 《感应篇直讲》:孝,是万善的头 

 《感应篇直讲》忠字 

 《感应篇》: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 

 《感应篇》:祸与福怎么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奉行《感应篇》得到长寿的果报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