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居家之恶(四)


   日期:2016/7/1 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每好矜夸,是指家中男主人经常喜欢在家人面前,尤其是在妻子儿女面前,自己夸自己、自己赞叹自己,说自己怎样有智慧,怎样有能力,怎样对家人有功劳,说整个家庭都得依赖自己等等。

  有句谚语说:“看一个人自夸什么,就知道他缺乏什么。”自夸并非强者所为,强者对自己的实力非常确信,如果没有特殊必要的话,不会在他人面前不断申明这种实力;相反,当一个人不停地在他人面前赞叹自己,申明自己实力的时候,说明他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于是需要通过这种自我赞叹而树立自信心。此外,在他人面前自赞,说明这个人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没有信心,需要通过自赞而向他人“乞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实际上,无论是自己对自己的信心,还是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都不是通过自我标榜所能获得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很认真勤奋地把每件事做好,这样,成功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失败的事情就越来越少;成功的事情多了,自己对自己的信心自然就生起来了,其他人通过观察这些事情也会渐渐树立对他的信心。相反,如果自己懒惰、懈怠、放逸,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己对自己就会失去信心,同样其他人也会对他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样自夸,都是没有作用的。

  此外,如果一个人经常性地在他人面前自赞,就会招来他人的厌恶与鄙视,即便你客观上真实地在饶益他们,他们也会看低你的饶益,这是由心灵之上奇妙的“吸引力法则”决定的。因为自赞的出发点就是“自卑”,内心“自卑”的“磁场”只要真实不虚存在,就会没有偏差地发生作用,启动他人内心的鄙视与厌恶。

  所以,我们要知道,没有特殊必要而在他人面前自赞,这是自己欺骗自己,在向他人乞讨信任,但实际上,这对自己只起到麻痹的作用,真正乞讨来的也不是他人的信任,而是鄙视和厌恶,对此我们应该反复认真观察与思惟,直到生起定解为止。

  老子《道德经》中说:“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说,不自己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而是看到自己的种种不足,这样内心的德行就会越来越显著;不去向他人乞讨功劳,反而真正会有功劳,他人也因此会对自己心生感激与信任;不去向他人宣传自己,反而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易经》中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心性之上的自然规律就是让自傲受亏、让自谦受益,人间的规律就是让自傲迅速消失、让自谦长久,鬼神则会降灾给自傲者而降福给自谦者。

  从上面的道理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如果开始在家人面前赞叹自己,说自己怎么有本事为家里挣了很多钱,说自己怎么对家庭有贡献,说一家人都在享自己的福等等,通过这些自赞的语句,乞讨家人的信任与感激,这是内心不够强大的征兆。假如任凭这种自心的“危机”泛滥持续下去,就会吸引家人对自己的厌恶与蔑视。这样渐渐地,家庭就会衰败下去。因此,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不应该在家人面前自己赞叹自己。

  其实,男主人不应该只看到自己对家人的贡献,更应该看到家人对自己的贡献。假如没有家人来做自己的眷属,自己再能干,一辈子只能是独自一人,这样就不成为一个家庭,自己永远都享受不到家庭的安乐。所以,男主人对家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论他们有没有能力,都应该心生感激,只因为他们是自己的眷属,陪我共度人生,使我的能干与辛劳换来的成果有人共享。就凭这一点,就应该心生感激。

  周文王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不敢有丝毫自夸;尧舜禹这些圣人,都非常谦逊,常说自己的不足。汉朝的顾雍,封侯三日,家人还不知道;晋朝的谢安,与客人下围棋,家人传来捷报,客人一点也没有察觉;宋朝曹武奉旨到江南办事,遇到熟人,只说回乡有私事,顺便办点公事。从古到今,有无数的智者,虽然他们功高盖世,内心都没有丝毫的骄傲,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男人对小小的家庭做了一点贡献就骄傲起来,想想都要惭愧。

  常行妒忌,是指家中妻子经常对丈夫饶益家中其他人的行为嫉妒,对家中其他人的安乐嫉妒。例如,丈夫给父母钱财而孝敬父母,帮助兄弟姐妹等,妻子就心生嫉妒而从中阻止;看到父母或其他人悠闲自在,而自己则要操持家务,于是心生嫉妒,对父母不满。

  女人的嫉妒是家庭幸福的天敌。因为嫉妒之心,就是不愿意他人获得安乐,不愿意他人超过自己。以这种罪恶的心相,不仅会让自己今世就活在痛苦之中,而且还会给家庭造成深重的灾难。这样的人,死后必然会立即堕入三恶道,在无尽的痛苦之中流浪。

  父母生育了家中的男人,有了这个男人,女人才会有这个家庭,才会享受到这个男人的关爱。所以,作为女人,对男人的父母应该心生感激,与男人一道孝敬父母,这才是正确的心态。如果不但没有这份感激,只想独占男人的一切,还阻止男人孝敬父母,对男人孝敬父母的行为制造种种障碍,对父母的安乐心生嫉妒,这就是内心愚痴的表现。爱树上的鲜花,更应该爱树根,如果树根出了问题,树花还会鲜艳吗?同样的道理,爱家中的男人,更应该爱他的父母;父母出了问题,男人内心会非常痛苦;男人内心痛苦了,女人就会感受到痛苦。有些愚痴的女人劝男人忘记父母的恩德,甚至在男人面前宣说父母的种种缺点与过失,劝男人不必对父母孝敬,男人若听从了这样的劝告,就从人沦落为一个禽兽了。这种将人劝说成禽兽的罪恶是很深重的,自己在将来也一定会尝受恶果的。

  此外,也有女人对男人饶益兄弟姐妹的行为心生嫉妒,因嫉妒而说种种阻扰之语,做种种障碍之事。这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如果一个男人不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安乐放在眼里,其实也不会真正将妻儿的安乐放在心里的,所以,作为女人不能用自己狭隘的心胸去影响男人,应该爱家中所有的人,而不只是男人一个,或者干脆只爱自己,其他人一概不去关心爱护。

  女人的心胸对于家庭的幸福至关重要,所以,男人在寻找终生伴侣之前观察女人的心胸特别重要。如果女人具有广阔的心胸,能包容接纳他人的缺点,有爱护父母兄弟姐妹的心,能为全家人的幸福着想,这样的女人即便长相差一点,家庭贫寒一点,也是可以结为伴侣的。相反,如果内心只有自己的安乐,而没有为全家人安乐着想的心,这样的女人无论如何都不能与之结为伴侣,否则,将来遭殃的就是一家人。

  有一个叫卢弁的人,他的伯父是湖城县令。卢弁有一次去看望他的伯父,晚上睡在伯父家,做梦来到一个地方,有十个大石磨,石磨边上有无数妇人,石磨一直不停地在自转。牛头狱卒用大簸箕装起妇人扔到石磨孔中,被磨得骨肉粉碎,疼痛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卢弁在众多的妇人中看到了伯母,也就是湖城县令的妻子,见到后悲喜交加。卢弁问伯母造了什么罪才会受这样的苦,伯母回答说:“因为在世的时候嫉妒所致。”唉,嫉妒所遭受的地狱之报如此惨烈,作为家中的女人不可不幡然醒悟啊!

  过去有一个大户人家,男主人叫梁仁裕,对家中的一个婢女比较关心。妻子李氏,心生嫉妒而虐待这个婢女。将婢女用绳子捆起来打她的脑袋,婢女苦苦求饶,李氏还不罢休,用手将这个婢女活活掐死。婢女死掉一个月左右,李氏突然生病,睁眼看到婢女时时跟着她,殴打她。李氏头上四处生疮,嚎哭不止,脑袋溃烂而死。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