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70%疾病与情绪有关,如何做情绪的主人?


   日期:2016/7/10 1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

  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爱得关节炎……

  如果您想不得病,就请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身体的报警信号

  现在人们最爱说的一个字就是"累",不仅累身更累心。生存压力让很多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些情绪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但身体却早早地发出了"报警信号"。

  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比如恐怖会让人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而情绪低落或过度紧张时,人会越来越讨厌自己的长相,觉得怎么穿、怎么梳妆都不顺心,然后就会发现自己头发爱出油、鼻翼出油、心烦冒汗,甚至下体分泌物异常或有味。

  精神科专家表示,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长时间处在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情绪对应不同疾病

  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病。比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

  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

  其次是皮肤。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

  第三就是内分泌系统。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

  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伤身的7种情绪

  第一名:生气

  第二名:悲伤

  第三名:恐惧

  第四名:忧郁

  第五名:敌意

  第六名:多疑

  第七名:季节性失控

  用佛法管理情绪的智慧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情绪处于社会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调节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

  通俗一点说,情感智慧的含义是:

  (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与忧郁,也就是能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

  (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察觉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

  (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协调、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感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

  所以,情绪管理不但是对自己的控制与调节,同时意味着在自他互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心理学的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方法,与禅修的超越智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禅修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宁静的心理,更重要在于通过禅修而获得一种超越的智慧,能够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与困扰,实现自我超越与解脱。

  1佛的智慧首先在于破除执着、看破、放下。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而执着与分别是各种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为别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相对比较中的错觉现象。所以,佛的智慧在于破除我们人类对于事物的一种错误认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象,从而放下事物的执着,而得到自在、快乐,这样自然能够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绪。

  2佛的智慧要求修行者自我反省,观照自身,因此采取种种反诘的教学法。所以,在进行情绪管理时,应该学习禅修的观照智慧,进行自我解剖与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惧本身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经历而引起错误的认知,害羞也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所以,情绪管理者与心理治疗者应该对这些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反省自己这些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暴露与剖析,让患者了解到其实这些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

  3佛的智慧要求修行者生活在当下,注重当下的生活,寻找当下的快乐。许多心理疾病都是来自对过去的沉缅及未来的过高期望而产生的,所以情绪管理与心理治疗应该让患者了解到当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要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安住当下,对日常生活中优美宁静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觉照。

  改造世界要从当下实现自己的内心和平开始,禅修与情绪管理都是一样的。禅不仅是战胜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内心分裂和精神颓废的良药,而且能给现代人以生存的勇气,因为禅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禅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摆脱烦恼的纠缠,建设美好的人间净土。

  佛法强调人心本自清净,但是由于烦恼妄念的染污,取相、着相,如云雾障于明净的虚空;如果能于禅的修习中,离一切法相,就顿见心性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性体的清净。所以,佛讲"见性",就是开发自性,达到无心无念的境界,彻见到自己本来的心性。

  见性成佛就是显现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意味着每一个都具有"成佛"的条件,用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说法,说明人具有"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潜在可能。所谓自我实现,即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按照马斯洛的观点,现代情绪管理学的目标正是培养"自我实现型"的人,认为这是真正健康、高度发展和成熟的人。

  佛法的情绪管理学就是佛法中的修行,修行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在世间能健康、快乐生活,在宗教上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

  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

  戒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

  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

  智慧是情绪管理的源泉,

  所以我们说佛法的情绪管理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原则。

  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有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由此可见定力的重要性。定力(专注力)是一切生命成就的基础。

  无论情绪如何起伏,只要有足够定力觉知这个情绪,那就没有什么情绪可以困扰我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