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皈依三宝是佛教入门的基础


   日期:2016/7/28 7: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顿身心的第二点,就要谈到皈依三宝。我们都知道,三宝是佛教入门的基础,三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归是指回归,依是指依靠。

  我们要依靠三宝的智慧,使我们的心回归到清净。佛陀发现了真理,将它分享给世人,三藏十二部是我们修行的指南,祖师大德亲身修证,僧团灯灯相续,三宝的功德,就像黑夜中的灯烛,苦海内的舟航,引导着我们人生的方向。

  修学佛道的人,不仰仗三宝的智慧力,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解脱呢?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把皈依这件事,停留在一场仪式或者一件张证书。我们还是要通过形式来认识本质。

  六祖大师说:皈依还需要向自心皈依,以自心为建立信仰的基础,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呢?因为佛陀在悟道时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梵网经中也说我本源自性清净。

  如果我们不能皈依自心中的觉悟,就没办法认识到皈依的内涵。

  六祖说: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因为佛的本来含义,就是有觉悟的人。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不生邪迷的心,邪就是指不正当,迷就是指不明白。我们不明白我们每天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正当的,比方说昨天谈到的,打麻将,玩手机,玩游戏等等,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没有去考量它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

  有一首歌词说“跟着感觉走,紧握住梦的手”我们只图一时的快乐,凭着感觉,那么就和梦成为了朋友,大家要知道,梦是虚幻不实的呀,如果去不思考人生,就永远无法从生死大梦中觉醒。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思考,我们需要的和想要的,有什么差别,自然就会少欲知足,没有欲望的纠缠,自然就更容易掌握真理。

  皈依法就是皈依正,就是要我们学会思考,依照三藏十二部去实践,我们要做佛法的实践者,不要做粉丝,也不要做旁观者,去除心中的邪见。心中没有了邪见,见到一切众生,就如同见到自己一样亲切,真诚正直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样就没有人我是非,没有贡高我慢。而是对每一个人都能够恭敬,对于声色名利没有贪爱,远离对酒色财气的执着。还有很多人,相信天命,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这也是不正确的,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人我们安排如何活着,我们在生命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由我们的业力所感召的。所以,遇到障碍,先自我反省,观察因,缘,果。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皈依僧就是皈依净,净就是指清净。而僧的含义,是指和合众,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合,也就是相应,做到身心相应,言行一致。使我们的内心回归于清净。在面对境界的时候,多一份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尤其是尘劳爱欲的境界,要做到不染着。坛经中,六祖大师给惠明大师开示时说:如果能够回光返照,你就会发现,无上的密法,一直没有离开过你。这就是要求我们,能够身口意三业相应,依靠清净的行为,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健康有序的运转,使自己回归到清净的本性。

  如果能做到这些,无论我们面对任何的境界,都能够做到调伏自己的内心,不会去想着如何战胜别人,而是用一颗智慧的心降服自我,心越接近真理,就越慈悲谦和。

  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去发掘我们内心中本具的觉悟之性,去使用它。将迷惑转化为觉悟。从心里去落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从现象去观察本质。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大家可能都法喜充满,但有可能过段时间这份法喜就不在了,各位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今天我们都怀着一颗清净的心,如果我们想要法喜常在,就需要一直保持清净的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皈依三宝       基础)(五明学佛网:皈依三宝       基础)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圣轮法师:浅释「皈依三宝」的殊胜谛 

 其它:在正信的基础上 发菩提心 学三大尊(吴信如)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2.名言的基础——名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7.中观与唯识的不同基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下)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 

 净元法师:佛学基础